【精品解析】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区保和镇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区保和镇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11:21:36

文档简介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区保和镇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0.5共10分)
1.(2024六上·雁江期中)物质的变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也叫做   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 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   、      等现象表现出来,也叫做   变化。
【答案】物理;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化学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冰融化成水、玻璃破碎、折纸等)引入物理变化概念,物理变化仅改变物质的形态、状态或大小,但物质本身的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依然是水,因此属于物理变化,第1空填物理。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而这种变化往往伴随可观察的现象,这些现象成为判断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
①颜色的改变:例如铁钉生锈实验,铁钉表面从银白色逐渐变成红棕色(铁锈是新物质),颜色明显变化;又如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蓝色溶液逐渐变浅,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这些都是化学变化的信号。
②产生沉淀或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向石灰水中吹气,生成碳酸钙沉淀)、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产生二氧化碳气泡),通过沉淀、气泡等现象,观察新物质的生成。
③发光发热: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因此,第2空填颜色的改变;第3空填产生沉淀或气泡;第4空填发光发热;第5空填化学。
2.(2024六上·雁江期中)用化石可以证明         。
【答案】鸟类起源于恐龙;大陆漂移学说;生物进化论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1. 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化石是揭示生物演化关系的核心证据。例如始祖鸟化石,它既保留了恐龙的特征(如牙齿、带爪的前肢、长尾椎),又具有鸟类的特征(如羽毛、翅膀结构),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证据。后续发现的中华龙鸟、顾氏小盗龙等带羽毛恐龙化石,进一步佐证了鸟类是由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逐渐演化而来的结论,化石的形态特征为这一演化关系提供了直接实物支撑。
2. 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泛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格局。化石在这一学说中起到了“地理拼图”的作用: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相邻海岸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种类的古爬行动物(如中龙)化石,而中龙无法跨越广阔的海洋;又如恐龙化石“板龙”在非洲、南美洲、印度等地均有发现。这些分布在如今相隔遥远大陆上的相同物种化石,证明了这些大陆曾经连在一起,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地理学证据。
3. 证明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化石记录了生物演化的时间线。从最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到多细胞生物化石,再到脊椎动物化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呈现出清晰的演化序列。例如马的化石系列,展示了马从始祖马(体型小、多趾)到现代马(体型大、单趾)的逐步演化过程;人类化石(如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则记录了人类从猿类逐渐演化的历程。这些化石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变化,直接证明了生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自然选择等机制不断演化的。
3.(2024六上·雁江期中)人类肤色的遗传规则是“   ” 。
【答案】相乘后平均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从生活现象来看,子女的肤色通常会呈现“中间状态”。比如如果父母肤色都比较深,孩子的肤色大概率偏深;如果父母肤色都比较浅,孩子的肤色通常偏浅;若父母一方肤色深、一方肤色浅,孩子的肤色既不会和父亲一样深,也不会和母亲一样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像父母肤色的中间值”,这就是“平均”的直观表现。而这里的“相乘”不是数学里的乘法计算,而是指父母双方的肤色遗传特征会共同作用在孩子身上。肤色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共同影响孩子的肤色。就像两种颜色混合后形成新颜色,父母的肤色特征综合起来最终让孩子的肤色呈现出“平均化”的结果。因此,本空应填相乘后平均。
4.(2024六上·雁江期中)安康羊、无籽西瓜、巧克力草莓是和科研人员利用   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答案】人工干预
【知识点】人工选择
【解析】【分析】人工干预指人类通过科学手段主动参与生物的繁殖、遗传改良等过程,打破生物自然繁殖的规律,有目的地培育符合需求的新品种,而不是等待生物自然变异或进化。
安康羊:最初由自然变异产生短腿性状,但科研人员发现其适合圈养的优势后,通过人工选择(筛选保留短腿个体进行繁殖),定向培育出稳定遗传的安康羊品种,这是人工干预中的人工选择手段。
无籽西瓜: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普通西瓜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再通过杂交培育出无籽的品种,属于人工干预中的染色体工程技术。
巧克力草莓:是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杂交技术,将不同草莓品种的优良性状(如颜色、甜度)结合,经过筛选和培育得到的新品种,体现了人工干预中的杂交育种手段。
这些品种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选择、杂交、染色体改造等人工干预的方式,有针对性培育的结果,满足了人类对农产品性状、用途的需求,因此本空填入工干预。
5.(2024六上·雁江期中)染色体是由   和   组成,DNA 的学名叫   ,它上面承载着遗传信息——   。
【答案】蛋白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染色的物质,它的本质是由两种关键成分组成:蛋白质作为结构支撑,帮助 DNA 稳定存在于染色体中;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与蛋白质共同构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因此,第1空填蛋白质;第2空填DNA。
DNA的正式科学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英文全称的音译缩写),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些具体的遗传信息由其上的片段——基因来承载。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决定了生物的各种性状(如肤色、血型、花的颜色等),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因此,第3空填脱氧核糖核酸;第4空填基因。
6.(2024六上·雁江期中)美国细菌学家埃弗里证明了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构建了   模型。
【答案】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①在遗传学发展史上,埃弗里、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细菌学家埃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他将S型细菌(有毒)的DNA、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分开,分别与R型细菌(无毒)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组,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而其他成分(如蛋白质)无法完成转化。这一实验首次明确证明,DNA而非蛋白质等其他物质,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关键物质,为后续遗传物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1空填DNA是遗传物质。
②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数据等研究,共同构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1953年,他们提出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类似螺旋形的梯子)。这一模型揭示了DNA的空间结构,标志着分子遗传学时代的开启,为后续基因表达、遗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理论框架,第2空填DNA的双螺旋。
7.(2024六上·雁江期中)孟德尔实验:由一株高茎豌豆和一株矮茎豌豆杂交,将会得到 2 株   豌豆,如果再将将这两株豌豆自交得到 4 株,其中有   株高茎豌豆,   株矮茎豌豆。
【答案】高茎;3;1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为显性,矮茎为隐性)。他首先进行了纯种高茎豌豆(父本)和纯种矮茎豌豆(母本)的杂交实验。纯种高茎豌豆的基因可以简单理解为“高茎基因+高茎基因”(用 DD 表示),纯种矮茎豌豆为“矮茎基因+矮茎基因”(用 dd 表示)。杂交时,父本提供含“D”的生殖细胞,母本提供含“d”的生殖细胞,结合后子代的基因组成是“Dd”。由于高茎基因(D)是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的“矮茎基因(d)”,所以子代全部表现为高茎,所以第1空填高茎。
(2)当第一代的高茎豌豆(基因组成 Dd)自交时(即同一植株的花粉落到自身柱头上):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两种:含“D”的和含“d”的,且数量相等。生殖细胞结合时,会出现三种组合方式:
①“D”与“D”结合→基因组成DD→表现为高茎;
②“D”与“d”结合→基因组成Dd→表现为高茎(显性基因仍起作用);
③“d”与“d”结合→基因组成dd→表现为矮茎。
从比例上看,高茎(DD和Dd)占,矮茎(dd)占。因此题目中假设得到4株豌豆时,会有3株高茎和1株矮茎,因此第2空填“3”;第3空填“1”。
8.(2024六上·雁江期中)我们常吃的“莲花白”对治疗   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答案】溃疡性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莲花白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U、膳食纤维等,其中维生素U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营养物质。维生素U的主要功效是保护胃黏膜和促进黏膜修复,对胃黏膜受损引起的炎症、溃疡等问题有一定的辅助缓解作用。在常见疾病中,溃疡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发病与胃黏膜受损、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密切相关。莲花白中的营养成分能通过增强黏膜修复能力、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从而对溃疡性疾病的调理和恢复起到积极帮助。因此,本空答案为溃疡性。
二、选择题
9.(2024六上·雁江期中)当水结冰后,体积(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生活中,在一个玻璃瓶中装满水,标记水面的位置,然后将瓶子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取出,会发现瓶子里的水结成了冰,且冰的高度超过了原来水的标记线,甚至可能把瓶盖顶起(如果瓶子密封较紧),当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时,体积会增大,因此应选A选项。
10.(2024六上·雁江期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牛顿 C.袁隆平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A选项,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性状(如豌豆的高茎、矮茎)在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但他的研究属于基础遗传学理论,聚焦于生物遗传的普遍规律,与“水稻种植”“粮食产量提升”等具体农业应用无关,因此不符合题意。
B选项,牛顿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解释了物体运动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其研究完全属于物理学科,与农业、生物学无关,因此也不符合题意。
C选项,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通过人工杂交技术,成功培育出产量远高于普通水稻的杂交水稻品种,有效解决了全球多地的粮食短缺问题,让更多人能吃饱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称号是对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巨大贡献的高度认可。因此,应选C选项。
11.(2024六上·雁江期中)在铁质的脸盆表面覆盖搪瓷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硬度 B.防止生锈 C.更加美观
【答案】B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反应,产生铁锈(铁锈是一种疏松的物质,会让铁制品逐渐损坏)。
A选项,搪瓷是一种覆盖在金属表面的玻璃质材料,增加硬度并不是搪瓷的主要作用。铁质脸盆本身已有一定硬度,覆盖搪瓷的核心目的并非改变其硬度,因此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如涂漆、镀锌、搪瓷等),可以隔绝铁与空气、水分的接触,从而防止生锈。铁质脸盆日常接触水和空气,容易生锈,而搪瓷紧密地覆盖在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水和空气与铁直接接触,从根本上减少生锈的可能性,符合题意。
C选项,搪瓷可以做成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确实能让脸盆更美观,但这是搪瓷的附加作用而非主要目的。防锈才是解决铁制品易损坏问题的关键,因此美观并非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12.(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变化中,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
A.金属热胀冷缩 B.蜡烛燃烧 C.水沸腾蒸发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A选项,热胀冷缩是典型的物理变化。金属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但其本质还是原来的金属,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如铁加热后依然是铁,只是形态大小变化)。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选项,蜡烛燃烧时,不仅形态发生变化(蜡烛变短、蜡油融化),还会产生新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水(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这些都是与蜡烛本身(石蜡)不同的新物质。同时,燃烧过程中伴随发光、发热现象,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选项,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典型例子。水沸腾时变成水蒸气,只是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态发生变化,但水蒸气的本质还是水(冷却后能重新变成液态水),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13.(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食物,不易发霉的是(  )。
A.剩饭 B.放在纸袋里的面包 C.烤干的馒头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当环境中水分充足时,霉菌更容易在食物上繁殖,导致食物发霉;反之,减少水分能抑制霉菌生长。
A选项,剩饭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淀粉等有机物,且日常存放时若未及时冷藏,温度适宜,水分无法挥发,极易满足霉菌生长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B选项,面包制作过程中加入了水分,本身含水量较高。纸袋虽然透气性较好,但无法有效去除面包中的水分,空气中的霉菌孢子仍可附着在面包表面,在适宜温度下利用面包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生长繁殖。因此该选项食物容易发霉,不符合题意;
C选项,烤干的馒头经过高温烘烤后,水分被大量蒸发,变得干燥。水分是霉菌生长的必要条件,干燥的环境能显著抑制霉菌繁殖,没有充足的水分,霉菌无法吸收营养、进行代谢,自然难以生长。烤干的馒头因含水量极低,不符合霉菌生长的核心需求,因此不易发霉。因此,应选C选项。
14.(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关于智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智力与先天遗传有关
B.智力与后天教育无关
C.喝营养品一定能提高智力
【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智力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先天因素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基础潜力,而后天的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则会影响潜力的发挥和智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A选项,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基因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进而对智力发展的潜力产生影响(例如不同人在学习速度、记忆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先天差异),符合科学事实,因此该选项正确。
B选项,大量案例说明,后天的教育(如学校学习、家庭引导)、实践活动(如阅读、思考、解决问题)能显著促进智力发展。例如系统的知识学习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互动交流可以增强语言智力,这些都证明后天教育对智力至关重要,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合理的营养是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基础,但营养品并非提高智力的关键因素,更不存在一定能提高智力的说法。智力的提升依赖于大脑的使用(如思考、学习)和良好的成长环境,而非单纯依靠营养品。过度依赖营养品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A选项。
15.(2024六上·雁江期中)儿子长相像父亲,女儿长相像母亲,这是(  )。
A.亲子间形态特征的遗传
B.亲子间生理特性的遗传
C.亲子间行为方式的遗传
【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生物的遗传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形态特征指生物体的外形、结构等可见的外部特征,如长相、身高、毛发颜色、五官形状等;生理特性:指生物体内部的功能或生理反应特征,如血型、抗病能力、味觉偏好等(不易直接通过外形观察);行为方式:指生物体的动作、习惯等行为表现,如某些动物的迁徙本能、人类的某些行为习惯等。
A选项,题目中儿子长相像父亲,女儿长相像母亲,这里的长相属于眼睛、鼻子、脸型等可见的外形特征,属于形态特征的。亲子间这种外形上的相似性,正是形态特征遗传的体现,因此该选项正确。
B选项,生理特性是生物体内部的功能特征,无法通过长相直接体现。例如父亲和儿子都有过敏体质(生理特性)、母亲和女儿都是O型血(生理特性),这些才属于生理特性的遗传,与题目中的长相无关,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行为方式指的是动作、习惯等行为表现,如父亲和儿子都喜欢打篮球、母亲和女儿都爱唱歌,这些属于行为方式的相似性(可能受遗传或环境影响)。而题目中长相不属于行为范畴,因此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A选项。
16.(2024六上·雁江期中)同卵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两个胎儿)姐妹俩,成长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皮肤有黑、白之分;一对正常肤色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引起这两种变异的类型和原因依次是(  )。
A.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后者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
B.前者是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
C.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后者是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
【答案】C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前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能遗传给后代;后者由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分析题目当中的案例:
①同卵双胞胎姐妹的皮肤黑白差异
同卵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她们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基因组成一致)。姐妹俩成长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环境中(如农村环境可能光照更强),皮肤颜色差异是由环境条件(光照)改变引起的。由于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②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孩子
父母肤色正常,但孩子患白化病(皮肤、毛发缺乏色素),这是一种由基因异常导致的遗传病。白化病是由遗传物质(基因)发生改变引起的,父母可能携带隐性致病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遗传物质异常。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属于可遗传变异,可能在家族中传递。
综上所述,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后者是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应选C选项。
17.(2024六上·雁江期中)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科学家在实验室清理恐龙化石 ②包装好化石以免运输过程磨损
③利用刷子除去化石上的沙子 ④化石被还原成一副完整的骨架
A.④③②①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答案】D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当发现化石后,首先要在现场进行初步处理,利用刷子除去化石上的沙子,这样可以初步清理化石,使其轮廓更清晰,所以 “③利用刷子除去化石上的沙子” 是第一步。 除去沙子后,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化石,避免其受到磨损,需要包装好化石,即 “②包装好化石以免运输过程磨损” ,这是第二步。 把化石运输到实验室后,科学家要在实验室清理恐龙化石,进行更细致的处理,比如去除一些附着在化石上的杂质等,所以 “①科学家在实验室清理恐龙化石” 是第三步。 经过清理等一系列工作后,最后将化石被还原成一副完整的骨架,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展示等,“④化石被还原成一副完整的骨架” 是最后一步。
18.(2024六上·雁江期中)马的进化过程是(  )。
A.始祖马、渐新马、中新马、现代马
B.渐新马、始祖马、中新马、现代马
C.始祖马、中新马、渐新马、现代马
【答案】A
【知识点】进化论
【解析】【分析】现在的马是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的。始祖马出现在6500万年前,马的进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始祖马(5000万年前)进化到渐新马(3500万年前),到中新马(1500万年前),到现代马。
19.(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现代生物(  )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A.鸟 B.鳄鱼 C.大熊猫 D.蜥蜴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在约6600万年前的灭绝事件后,部分恐龙类群演化成了现代生物。恐龙与现代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和鸟类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哺乳动物与恐龙的亲缘关系较远。
A选项,科学研究证实,鸟类是由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如始祖鸟的化石显示其兼具恐龙和鸟类特征)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恐龙的后代是生物进化的典型案例,因此鸟可能是恐龙的后代,不符合题意;
B选项,鳄鱼属于爬行动物,与恐龙同属主龙类演化支系,在演化史上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虽然鳄鱼并非直接由恐龙演化而来,但它们与恐龙的亲缘关系密切,属于恐龙的近缘类群,因此鳄鱼与恐龙有较近的演化联系,不符合题意;
C选项,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而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二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完全不同的演化分支。哺乳动物的祖先与恐龙在中生代时期是平行演化的不同类群,没有直接的演化传承关系。因此,大熊猫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符合题意;
D选项,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与恐龙同属蜥形纲,虽然演化路径不同,但在亲缘关系上比哺乳动物更接近恐龙,属于恐龙的远缘类群,因此蜥蜴与恐龙有一定的演化联系,不符合题意。
因此,从生物分类和演化关系来看,鸟类、鳄鱼、蜥蜴都与恐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大熊猫作为哺乳动物,与恐龙属于不同的演化分支,没有直接的后代关系。综上,本题答案为C选项。
20.(2024六上·雁江期中)对恐龙化石的修整,科学家在室外的工作是(  )。
A.清理、修复 B.把化石还原成骨架 C.除去化石上的沙土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恐龙化石的研究通常分为野外发掘(室外) 和实验室修整(室内) 两个主要阶段,室外(野外发掘):主要目标是将化石从埋藏的岩层或沙土中安全取出,重点是清理化石周围的覆盖物,避免化石受损;室内(实验室):主要对取出的化石进行精细处理,包括修复破损部分、拼接碎片、还原骨架等。
A选项,修复是指对化石的破损部分进行修补、加固,属于精细的室内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使用专业工具和技术)。而室外的清理通常仅指去除表面沙土,不涉及复杂修复,因此该选项包含室内工作内容,不符合题意。
B选项,还原骨架需要将零散的化石碎片按原始结构拼接、固定,是室内实验室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和专业设备,不可能在室外完成,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在野外发掘时,化石被埋藏在地下的沙土或岩石中,科学家首先需要在室外小心翼翼地除去覆盖在化石表面的沙土,露出化石的轮廓,为后续取出化石做准备。这是典型的室外工作内容,因此该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结合化石发掘的流程和小学科学的实践描述,本题答案为C选项。
21.(2024六上·雁江期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找医生做整形手术使两姐妹变得一模一样,那么这两姐妹做完整形手术后是(  )。
A.会变得一模一样 B.不会变得一模一样 C.可能变得一模一样
【答案】B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性状,主要由遗传物质(基因) 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即使外部环境或人为干预(如整形手术)改变了部分形态,遗传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生物的本质特征(如身高增长趋势、面部细微结构的遗传倾向等)仍由基因控制。双胞胎姐妹的遗传物质原本就高度相似(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几乎完全相同,异卵双胞胎遗传物质部分相似),但即使不做整形手术,她们也可能因环境差异(如生活习惯、表情习惯等)存在细微差异。整形手术只能改变外部形态的局部结构(如调整脸型、五官轮廓等),属于人为的环境干预,无法改变她们的遗传物质。术后,由于遗传物质未变,加上个体在生长发育中仍会受自身基因和环境的持续影响(如皮肤状态、表情纹路、身体比例变化等),两姐妹不可能真正变得一模一样,细微差异仍会逐渐显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选项。
22.(2024六上·雁江期中)化石不能为假说提供证据的是(  )。
A.大陆漂移学说 B.生物进化论 C.星球撞击说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其分布、形态、年代等特征能反映生物演化、古地理环境等信息,是地球历史和生物发展的天然记录者。
A选项,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化石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相同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种类的古代生物化石(如中龙化石)。这些生物无法跨越广阔的海洋,说明两块大陆曾经相连。因此,化石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
B选项,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的。化石记录了不同年代生物的形态特征,例如从始祖鸟化石(兼具恐龙和鸟类特征)到现代鸟类的化石序列,清晰展示了生物的演化过程。因此,化石是生物进化论最直接的证据之一。
C选项,星球撞击说是解释恐龙灭绝等事件的假说,认为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了灾难。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层中的稀有元素(如铱元素异常富集)、陨石坑遗迹等,而化石本身只能记录生物灭绝的现象(如某一时期恐龙化石突然消失),无法直接证明灭绝的原因是星球撞击。化石无法提供与撞击事件直接相关的物理或化学证据,因此不能为星球撞击说提供核心支持。
因此,化石能为大陆漂移学说(古生物分布证据)和生物进化论(演化序列证据)提供直接支持,但无法为星球撞击说(需要撞击事件的物理证据)提供证据。综上,本题答案为C选项。
23.(2024六上·雁江期中)汽水中含有(  ),经常饮用会危害健康。
A.咖啡因 B.白醋 C.小苏打
【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汽水(碳酸饮料)的常见成分包括水、糖、咖啡因、二氧化碳、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香精)等,部分汽水中还会添加刺激性成分。
A选项,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部分汽水(尤其是可乐类饮料)中会添加咖啡因。过量摄入咖啡因对健康有明确危害: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兴奋症状;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影响钙吸收,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还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咖啡因是汽水中可能含有的、且经常饮用会危害健康的成分,该选项合理。
B选项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常用于烹饪调味,汽水中通常不会添加白醋(汽水的酸味主要来自碳酸或柠檬酸等食品级酸味剂,与白醋的成分和用途不同)。因此,汽水中几乎不含白醋,该选项错误。
C选项,小苏打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膨松剂或酸度调节剂使用,部分汽水制作中可能通过小苏打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形成气泡),但这一过程会让小苏打转化为其他物质,且添加量严格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正常情况下,汽水中的小苏打残留量极低,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该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选项。
三、实验探究:(11分)
24.(2024六上·雁江期中)制取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需要   工具。
(2)将白醋与小苏打按照1∶1混合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
(3)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空瓶中,用毛玻璃片盖住。观察它的特点是   。
(4)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特点。
(5)你能否想一个办法,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了
   
【答案】锥形瓶、集气瓶、毛玻璃片、玻璃管、橡胶管、橡胶塞;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最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比空气重的;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如果火柴熄灭了,就说明气体满了
【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小苏打与白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实验收集并观察可以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空间里下沉聚集。同时,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它自身既不能燃烧,也不会支持燃烧,当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会渐渐变得浑浊。
(1)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到这些基础器材:
①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白醋(液体)和小苏打(固体)在里面混合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给反应提供空间。
②集气瓶:专门用来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③毛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防止收集的二氧化碳跑出去,起到密封作用,不过不用完全盖死,要留小缝让气体进入。
④玻璃管、橡胶管:组成导气管,连接锥形瓶和集气瓶,让产生的二氧化碳能顺着管道到集气瓶里,就像运输通道。
⑤橡胶塞:塞在锥形瓶瓶口,上面插玻璃管,把反应容器密封起来,保证气体从导气管出去,而不是从瓶口漏走。这些工具组合起来,就能搭建起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装置。
因此,第1空应填锥形瓶、集气瓶、毛玻璃片、玻璃管、橡胶管、橡胶塞。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把制取的二氧化碳导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里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原本清澈的石灰水就会变得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经典方法,所以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第2空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实验观察,收集在空瓶里的二氧化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发现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因此,第3空填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4)把二氧化碳导入有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会看到最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从这个现象能分析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会先在下方聚集,把下方的蜡烛火焰包围。因此,第4空填最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第5空填比空气重的。
(5)基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验满时把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如果二氧化碳收集满了,它会从瓶口溢出,接触火柴,让火柴熄灭;要是没满,瓶口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火柴就不会熄灭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用直观、简便方法解决问题。因此,第6空填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如果火柴熄灭了,就说明气体满了。
25.(2024六上·雁江期中)实验探究:据估计,全世界一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锈“吃掉”了。在矿物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防锈尤为重要。请你用下列实验材料:铁钉、试管、植物油、试管塞、蒸馏水、盐、干燥剂,根据要达成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长锈?
要达成的条件 实验方法 一周后看到的现象
1.无空气、无水        
2.无空气、有水        
3.有空气、有水        
4.有空气、无水        
5.有空气、有盐水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试管中装入适量植物油,把铁钉浸入油中;不生锈;把铁钉浸入蒸馏水中,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不生锈;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水中;生锈,且水面部分最严重;把铁钉和干燥剂放入试管,塞上试管塞;不生锈;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盐水中;生锈程度最严重;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铁在盐水中容易生锈。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核心是控制变量法。通过设置5组对比实验,探究哪些因素会让铁生锈。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空气、有无水或盐水),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实验1:无空气、无水
实验方法:试管中装入适量植物油,把铁钉浸入油中(第1空)
分析:植物油能隔绝空气和水,创造出无空气、无水的环境。
一周后看到的现象:不生锈(第2空),无空气无水时铁生锈条件不满足。
实验2:无空气、有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浸入蒸馏水中,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第3空)
分析:植物油封水面隔空气,控制无空气变量。
现象:不生锈(第4空),说明只有水、缺空气,铁不易生锈。
实验3:有空气、有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水中(第5空)
分析:模拟生活中潮湿暴露场景,水和空气同时接触铁钉,水面处水与空气充足。
现象:生锈,且水面部分最严重(第6空),水与空气共同作用使铁生锈,水面处因条件充足生锈更厉害。
实验4:有空气、无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和干燥剂放入试管,塞上试管塞(第7空)
分析:干燥剂吸水分,造干燥有空气环境(如沙漠环境)。
现象:不生锈(第8空),只有空气、无水时铁不易生锈。
实验5:有空气、有盐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盐水中(第9空)
分析:模拟沿海盐水潮湿环境,盐水含盐分加速生锈。
现象:生锈程度最严重(第10空),体现盐水对铁生锈的加速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5组实验对比,说明铁在有水、有空气时易生锈,盐水会加快生锈(第11空)。
四、简答题(4分)
26.(2024六上·雁江期中)美国有一位牧民,他在自己的羊群发现了一只腿短背长的羊。这只羊长得很像猎犬,连最低的羊栏也跨不过去。后来,他用这只羊培育成了一种腿短背长的良种羊——安康羊。他利用偶尔发现的现象,培育出人们所需要新品种,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呢 他培养这种羊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羊群中有腿短背长的羊是因为变异的缘故,这位牧民又利用遗传规律,让这种变异遗传下去。其优点是就腿短,不易跨过围栏,容易圈养,而且背长容易肉长得多。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1)羊群里原本都是普通特征的羊,突然出现腿短背长的羊,这是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间会有差异,这只羊的特殊形态就是变异产生的,培育新品种的原型。牧民发现这只羊后,用它培育良种羊,是利用了遗传规律。因为生物能把自身特征(腿短背长)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让这种变异的特点在羊群里稳定下来,变成可遗传的性状。
(2)培养这种羊的优点:
①腿短,不易跨栏,好圈养:腿短导致羊跳不出矮羊栏,牧民不用额外建高围栏,节省成本,也方便管理羊群,这是从养殖便利性角度的优势 。
②背长易长肉:背长的身体结构能积累更多肌肉(羊肉),对牧民来说,养这种羊能收获更多羊肉,增加经济收益,符合生产实际需求 。
1 / 1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区保和镇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0.5共10分)
1.(2024六上·雁江期中)物质的变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也叫做   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 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   、      等现象表现出来,也叫做   变化。
2.(2024六上·雁江期中)用化石可以证明         。
3.(2024六上·雁江期中)人类肤色的遗传规则是“   ” 。
4.(2024六上·雁江期中)安康羊、无籽西瓜、巧克力草莓是和科研人员利用   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5.(2024六上·雁江期中)染色体是由   和   组成,DNA 的学名叫   ,它上面承载着遗传信息——   。
6.(2024六上·雁江期中)美国细菌学家埃弗里证明了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构建了   模型。
7.(2024六上·雁江期中)孟德尔实验:由一株高茎豌豆和一株矮茎豌豆杂交,将会得到 2 株   豌豆,如果再将将这两株豌豆自交得到 4 株,其中有   株高茎豌豆,   株矮茎豌豆。
8.(2024六上·雁江期中)我们常吃的“莲花白”对治疗   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二、选择题
9.(2024六上·雁江期中)当水结冰后,体积(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10.(2024六上·雁江期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牛顿 C.袁隆平
11.(2024六上·雁江期中)在铁质的脸盆表面覆盖搪瓷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硬度 B.防止生锈 C.更加美观
12.(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变化中,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
A.金属热胀冷缩 B.蜡烛燃烧 C.水沸腾蒸发
13.(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食物,不易发霉的是(  )。
A.剩饭 B.放在纸袋里的面包 C.烤干的馒头
14.(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关于智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智力与先天遗传有关
B.智力与后天教育无关
C.喝营养品一定能提高智力
15.(2024六上·雁江期中)儿子长相像父亲,女儿长相像母亲,这是(  )。
A.亲子间形态特征的遗传
B.亲子间生理特性的遗传
C.亲子间行为方式的遗传
16.(2024六上·雁江期中)同卵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两个胎儿)姐妹俩,成长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皮肤有黑、白之分;一对正常肤色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引起这两种变异的类型和原因依次是(  )。
A.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后者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
B.前者是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
C.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后者是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
17.(2024六上·雁江期中)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科学家在实验室清理恐龙化石 ②包装好化石以免运输过程磨损
③利用刷子除去化石上的沙子 ④化石被还原成一副完整的骨架
A.④③②①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18.(2024六上·雁江期中)马的进化过程是(  )。
A.始祖马、渐新马、中新马、现代马
B.渐新马、始祖马、中新马、现代马
C.始祖马、中新马、渐新马、现代马
19.(2024六上·雁江期中)下列现代生物(  )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A.鸟 B.鳄鱼 C.大熊猫 D.蜥蜴
20.(2024六上·雁江期中)对恐龙化石的修整,科学家在室外的工作是(  )。
A.清理、修复 B.把化石还原成骨架 C.除去化石上的沙土
21.(2024六上·雁江期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找医生做整形手术使两姐妹变得一模一样,那么这两姐妹做完整形手术后是(  )。
A.会变得一模一样 B.不会变得一模一样 C.可能变得一模一样
22.(2024六上·雁江期中)化石不能为假说提供证据的是(  )。
A.大陆漂移学说 B.生物进化论 C.星球撞击说
23.(2024六上·雁江期中)汽水中含有(  ),经常饮用会危害健康。
A.咖啡因 B.白醋 C.小苏打
三、实验探究:(11分)
24.(2024六上·雁江期中)制取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需要   工具。
(2)将白醋与小苏打按照1∶1混合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
(3)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空瓶中,用毛玻璃片盖住。观察它的特点是   。
(4)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特点。
(5)你能否想一个办法,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了
   
25.(2024六上·雁江期中)实验探究:据估计,全世界一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锈“吃掉”了。在矿物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防锈尤为重要。请你用下列实验材料:铁钉、试管、植物油、试管塞、蒸馏水、盐、干燥剂,根据要达成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长锈?
要达成的条件 实验方法 一周后看到的现象
1.无空气、无水        
2.无空气、有水        
3.有空气、有水        
4.有空气、无水        
5.有空气、有盐水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四、简答题(4分)
26.(2024六上·雁江期中)美国有一位牧民,他在自己的羊群发现了一只腿短背长的羊。这只羊长得很像猎犬,连最低的羊栏也跨不过去。后来,他用这只羊培育成了一种腿短背长的良种羊——安康羊。他利用偶尔发现的现象,培育出人们所需要新品种,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呢 他培养这种羊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物理;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化学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冰融化成水、玻璃破碎、折纸等)引入物理变化概念,物理变化仅改变物质的形态、状态或大小,但物质本身的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依然是水,因此属于物理变化,第1空填物理。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而这种变化往往伴随可观察的现象,这些现象成为判断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
①颜色的改变:例如铁钉生锈实验,铁钉表面从银白色逐渐变成红棕色(铁锈是新物质),颜色明显变化;又如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蓝色溶液逐渐变浅,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这些都是化学变化的信号。
②产生沉淀或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向石灰水中吹气,生成碳酸钙沉淀)、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产生二氧化碳气泡),通过沉淀、气泡等现象,观察新物质的生成。
③发光发热: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因此,第2空填颜色的改变;第3空填产生沉淀或气泡;第4空填发光发热;第5空填化学。
2.【答案】鸟类起源于恐龙;大陆漂移学说;生物进化论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1. 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化石是揭示生物演化关系的核心证据。例如始祖鸟化石,它既保留了恐龙的特征(如牙齿、带爪的前肢、长尾椎),又具有鸟类的特征(如羽毛、翅膀结构),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证据。后续发现的中华龙鸟、顾氏小盗龙等带羽毛恐龙化石,进一步佐证了鸟类是由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逐渐演化而来的结论,化石的形态特征为这一演化关系提供了直接实物支撑。
2. 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泛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格局。化石在这一学说中起到了“地理拼图”的作用: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相邻海岸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种类的古爬行动物(如中龙)化石,而中龙无法跨越广阔的海洋;又如恐龙化石“板龙”在非洲、南美洲、印度等地均有发现。这些分布在如今相隔遥远大陆上的相同物种化石,证明了这些大陆曾经连在一起,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地理学证据。
3. 证明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化石记录了生物演化的时间线。从最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到多细胞生物化石,再到脊椎动物化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呈现出清晰的演化序列。例如马的化石系列,展示了马从始祖马(体型小、多趾)到现代马(体型大、单趾)的逐步演化过程;人类化石(如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则记录了人类从猿类逐渐演化的历程。这些化石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变化,直接证明了生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自然选择等机制不断演化的。
3.【答案】相乘后平均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从生活现象来看,子女的肤色通常会呈现“中间状态”。比如如果父母肤色都比较深,孩子的肤色大概率偏深;如果父母肤色都比较浅,孩子的肤色通常偏浅;若父母一方肤色深、一方肤色浅,孩子的肤色既不会和父亲一样深,也不会和母亲一样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像父母肤色的中间值”,这就是“平均”的直观表现。而这里的“相乘”不是数学里的乘法计算,而是指父母双方的肤色遗传特征会共同作用在孩子身上。肤色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共同影响孩子的肤色。就像两种颜色混合后形成新颜色,父母的肤色特征综合起来最终让孩子的肤色呈现出“平均化”的结果。因此,本空应填相乘后平均。
4.【答案】人工干预
【知识点】人工选择
【解析】【分析】人工干预指人类通过科学手段主动参与生物的繁殖、遗传改良等过程,打破生物自然繁殖的规律,有目的地培育符合需求的新品种,而不是等待生物自然变异或进化。
安康羊:最初由自然变异产生短腿性状,但科研人员发现其适合圈养的优势后,通过人工选择(筛选保留短腿个体进行繁殖),定向培育出稳定遗传的安康羊品种,这是人工干预中的人工选择手段。
无籽西瓜: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普通西瓜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再通过杂交培育出无籽的品种,属于人工干预中的染色体工程技术。
巧克力草莓:是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杂交技术,将不同草莓品种的优良性状(如颜色、甜度)结合,经过筛选和培育得到的新品种,体现了人工干预中的杂交育种手段。
这些品种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选择、杂交、染色体改造等人工干预的方式,有针对性培育的结果,满足了人类对农产品性状、用途的需求,因此本空填入工干预。
5.【答案】蛋白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染色的物质,它的本质是由两种关键成分组成:蛋白质作为结构支撑,帮助 DNA 稳定存在于染色体中;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与蛋白质共同构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因此,第1空填蛋白质;第2空填DNA。
DNA的正式科学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英文全称的音译缩写),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些具体的遗传信息由其上的片段——基因来承载。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决定了生物的各种性状(如肤色、血型、花的颜色等),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因此,第3空填脱氧核糖核酸;第4空填基因。
6.【答案】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①在遗传学发展史上,埃弗里、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细菌学家埃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他将S型细菌(有毒)的DNA、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分开,分别与R型细菌(无毒)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组,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而其他成分(如蛋白质)无法完成转化。这一实验首次明确证明,DNA而非蛋白质等其他物质,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关键物质,为后续遗传物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1空填DNA是遗传物质。
②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数据等研究,共同构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1953年,他们提出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类似螺旋形的梯子)。这一模型揭示了DNA的空间结构,标志着分子遗传学时代的开启,为后续基因表达、遗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理论框架,第2空填DNA的双螺旋。
7.【答案】高茎;3;1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为显性,矮茎为隐性)。他首先进行了纯种高茎豌豆(父本)和纯种矮茎豌豆(母本)的杂交实验。纯种高茎豌豆的基因可以简单理解为“高茎基因+高茎基因”(用 DD 表示),纯种矮茎豌豆为“矮茎基因+矮茎基因”(用 dd 表示)。杂交时,父本提供含“D”的生殖细胞,母本提供含“d”的生殖细胞,结合后子代的基因组成是“Dd”。由于高茎基因(D)是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的“矮茎基因(d)”,所以子代全部表现为高茎,所以第1空填高茎。
(2)当第一代的高茎豌豆(基因组成 Dd)自交时(即同一植株的花粉落到自身柱头上):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两种:含“D”的和含“d”的,且数量相等。生殖细胞结合时,会出现三种组合方式:
①“D”与“D”结合→基因组成DD→表现为高茎;
②“D”与“d”结合→基因组成Dd→表现为高茎(显性基因仍起作用);
③“d”与“d”结合→基因组成dd→表现为矮茎。
从比例上看,高茎(DD和Dd)占,矮茎(dd)占。因此题目中假设得到4株豌豆时,会有3株高茎和1株矮茎,因此第2空填“3”;第3空填“1”。
8.【答案】溃疡性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莲花白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U、膳食纤维等,其中维生素U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营养物质。维生素U的主要功效是保护胃黏膜和促进黏膜修复,对胃黏膜受损引起的炎症、溃疡等问题有一定的辅助缓解作用。在常见疾病中,溃疡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发病与胃黏膜受损、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密切相关。莲花白中的营养成分能通过增强黏膜修复能力、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从而对溃疡性疾病的调理和恢复起到积极帮助。因此,本空答案为溃疡性。
9.【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生活中,在一个玻璃瓶中装满水,标记水面的位置,然后将瓶子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取出,会发现瓶子里的水结成了冰,且冰的高度超过了原来水的标记线,甚至可能把瓶盖顶起(如果瓶子密封较紧),当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时,体积会增大,因此应选A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A选项,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性状(如豌豆的高茎、矮茎)在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但他的研究属于基础遗传学理论,聚焦于生物遗传的普遍规律,与“水稻种植”“粮食产量提升”等具体农业应用无关,因此不符合题意。
B选项,牛顿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解释了物体运动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其研究完全属于物理学科,与农业、生物学无关,因此也不符合题意。
C选项,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通过人工杂交技术,成功培育出产量远高于普通水稻的杂交水稻品种,有效解决了全球多地的粮食短缺问题,让更多人能吃饱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称号是对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巨大贡献的高度认可。因此,应选C选项。
11.【答案】B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反应,产生铁锈(铁锈是一种疏松的物质,会让铁制品逐渐损坏)。
A选项,搪瓷是一种覆盖在金属表面的玻璃质材料,增加硬度并不是搪瓷的主要作用。铁质脸盆本身已有一定硬度,覆盖搪瓷的核心目的并非改变其硬度,因此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如涂漆、镀锌、搪瓷等),可以隔绝铁与空气、水分的接触,从而防止生锈。铁质脸盆日常接触水和空气,容易生锈,而搪瓷紧密地覆盖在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水和空气与铁直接接触,从根本上减少生锈的可能性,符合题意。
C选项,搪瓷可以做成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确实能让脸盆更美观,但这是搪瓷的附加作用而非主要目的。防锈才是解决铁制品易损坏问题的关键,因此美观并非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1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A选项,热胀冷缩是典型的物理变化。金属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但其本质还是原来的金属,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如铁加热后依然是铁,只是形态大小变化)。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选项,蜡烛燃烧时,不仅形态发生变化(蜡烛变短、蜡油融化),还会产生新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水(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这些都是与蜡烛本身(石蜡)不同的新物质。同时,燃烧过程中伴随发光、发热现象,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选项,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典型例子。水沸腾时变成水蒸气,只是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态发生变化,但水蒸气的本质还是水(冷却后能重新变成液态水),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13.【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当环境中水分充足时,霉菌更容易在食物上繁殖,导致食物发霉;反之,减少水分能抑制霉菌生长。
A选项,剩饭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淀粉等有机物,且日常存放时若未及时冷藏,温度适宜,水分无法挥发,极易满足霉菌生长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B选项,面包制作过程中加入了水分,本身含水量较高。纸袋虽然透气性较好,但无法有效去除面包中的水分,空气中的霉菌孢子仍可附着在面包表面,在适宜温度下利用面包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生长繁殖。因此该选项食物容易发霉,不符合题意;
C选项,烤干的馒头经过高温烘烤后,水分被大量蒸发,变得干燥。水分是霉菌生长的必要条件,干燥的环境能显著抑制霉菌繁殖,没有充足的水分,霉菌无法吸收营养、进行代谢,自然难以生长。烤干的馒头因含水量极低,不符合霉菌生长的核心需求,因此不易发霉。因此,应选C选项。
14.【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智力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先天因素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基础潜力,而后天的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则会影响潜力的发挥和智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A选项,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基因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进而对智力发展的潜力产生影响(例如不同人在学习速度、记忆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先天差异),符合科学事实,因此该选项正确。
B选项,大量案例说明,后天的教育(如学校学习、家庭引导)、实践活动(如阅读、思考、解决问题)能显著促进智力发展。例如系统的知识学习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互动交流可以增强语言智力,这些都证明后天教育对智力至关重要,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合理的营养是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基础,但营养品并非提高智力的关键因素,更不存在一定能提高智力的说法。智力的提升依赖于大脑的使用(如思考、学习)和良好的成长环境,而非单纯依靠营养品。过度依赖营养品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A选项。
15.【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生物的遗传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形态特征指生物体的外形、结构等可见的外部特征,如长相、身高、毛发颜色、五官形状等;生理特性:指生物体内部的功能或生理反应特征,如血型、抗病能力、味觉偏好等(不易直接通过外形观察);行为方式:指生物体的动作、习惯等行为表现,如某些动物的迁徙本能、人类的某些行为习惯等。
A选项,题目中儿子长相像父亲,女儿长相像母亲,这里的长相属于眼睛、鼻子、脸型等可见的外形特征,属于形态特征的。亲子间这种外形上的相似性,正是形态特征遗传的体现,因此该选项正确。
B选项,生理特性是生物体内部的功能特征,无法通过长相直接体现。例如父亲和儿子都有过敏体质(生理特性)、母亲和女儿都是O型血(生理特性),这些才属于生理特性的遗传,与题目中的长相无关,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行为方式指的是动作、习惯等行为表现,如父亲和儿子都喜欢打篮球、母亲和女儿都爱唱歌,这些属于行为方式的相似性(可能受遗传或环境影响)。而题目中长相不属于行为范畴,因此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A选项。
16.【答案】C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前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能遗传给后代;后者由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分析题目当中的案例:
①同卵双胞胎姐妹的皮肤黑白差异
同卵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她们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基因组成一致)。姐妹俩成长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环境中(如农村环境可能光照更强),皮肤颜色差异是由环境条件(光照)改变引起的。由于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②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孩子
父母肤色正常,但孩子患白化病(皮肤、毛发缺乏色素),这是一种由基因异常导致的遗传病。白化病是由遗传物质(基因)发生改变引起的,父母可能携带隐性致病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遗传物质异常。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属于可遗传变异,可能在家族中传递。
综上所述,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后者是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应选C选项。
17.【答案】D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当发现化石后,首先要在现场进行初步处理,利用刷子除去化石上的沙子,这样可以初步清理化石,使其轮廓更清晰,所以 “③利用刷子除去化石上的沙子” 是第一步。 除去沙子后,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化石,避免其受到磨损,需要包装好化石,即 “②包装好化石以免运输过程磨损” ,这是第二步。 把化石运输到实验室后,科学家要在实验室清理恐龙化石,进行更细致的处理,比如去除一些附着在化石上的杂质等,所以 “①科学家在实验室清理恐龙化石” 是第三步。 经过清理等一系列工作后,最后将化石被还原成一副完整的骨架,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展示等,“④化石被还原成一副完整的骨架” 是最后一步。
18.【答案】A
【知识点】进化论
【解析】【分析】现在的马是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的。始祖马出现在6500万年前,马的进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始祖马(5000万年前)进化到渐新马(3500万年前),到中新马(1500万年前),到现代马。
19.【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在约6600万年前的灭绝事件后,部分恐龙类群演化成了现代生物。恐龙与现代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和鸟类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哺乳动物与恐龙的亲缘关系较远。
A选项,科学研究证实,鸟类是由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如始祖鸟的化石显示其兼具恐龙和鸟类特征)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恐龙的后代是生物进化的典型案例,因此鸟可能是恐龙的后代,不符合题意;
B选项,鳄鱼属于爬行动物,与恐龙同属主龙类演化支系,在演化史上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虽然鳄鱼并非直接由恐龙演化而来,但它们与恐龙的亲缘关系密切,属于恐龙的近缘类群,因此鳄鱼与恐龙有较近的演化联系,不符合题意;
C选项,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而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二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完全不同的演化分支。哺乳动物的祖先与恐龙在中生代时期是平行演化的不同类群,没有直接的演化传承关系。因此,大熊猫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符合题意;
D选项,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与恐龙同属蜥形纲,虽然演化路径不同,但在亲缘关系上比哺乳动物更接近恐龙,属于恐龙的远缘类群,因此蜥蜴与恐龙有一定的演化联系,不符合题意。
因此,从生物分类和演化关系来看,鸟类、鳄鱼、蜥蜴都与恐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大熊猫作为哺乳动物,与恐龙属于不同的演化分支,没有直接的后代关系。综上,本题答案为C选项。
20.【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恐龙化石的研究通常分为野外发掘(室外) 和实验室修整(室内) 两个主要阶段,室外(野外发掘):主要目标是将化石从埋藏的岩层或沙土中安全取出,重点是清理化石周围的覆盖物,避免化石受损;室内(实验室):主要对取出的化石进行精细处理,包括修复破损部分、拼接碎片、还原骨架等。
A选项,修复是指对化石的破损部分进行修补、加固,属于精细的室内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使用专业工具和技术)。而室外的清理通常仅指去除表面沙土,不涉及复杂修复,因此该选项包含室内工作内容,不符合题意。
B选项,还原骨架需要将零散的化石碎片按原始结构拼接、固定,是室内实验室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和专业设备,不可能在室外完成,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在野外发掘时,化石被埋藏在地下的沙土或岩石中,科学家首先需要在室外小心翼翼地除去覆盖在化石表面的沙土,露出化石的轮廓,为后续取出化石做准备。这是典型的室外工作内容,因此该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结合化石发掘的流程和小学科学的实践描述,本题答案为C选项。
21.【答案】B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性状,主要由遗传物质(基因) 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即使外部环境或人为干预(如整形手术)改变了部分形态,遗传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生物的本质特征(如身高增长趋势、面部细微结构的遗传倾向等)仍由基因控制。双胞胎姐妹的遗传物质原本就高度相似(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几乎完全相同,异卵双胞胎遗传物质部分相似),但即使不做整形手术,她们也可能因环境差异(如生活习惯、表情习惯等)存在细微差异。整形手术只能改变外部形态的局部结构(如调整脸型、五官轮廓等),属于人为的环境干预,无法改变她们的遗传物质。术后,由于遗传物质未变,加上个体在生长发育中仍会受自身基因和环境的持续影响(如皮肤状态、表情纹路、身体比例变化等),两姐妹不可能真正变得一模一样,细微差异仍会逐渐显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选项。
22.【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其分布、形态、年代等特征能反映生物演化、古地理环境等信息,是地球历史和生物发展的天然记录者。
A选项,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化石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相同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种类的古代生物化石(如中龙化石)。这些生物无法跨越广阔的海洋,说明两块大陆曾经相连。因此,化石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
B选项,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的。化石记录了不同年代生物的形态特征,例如从始祖鸟化石(兼具恐龙和鸟类特征)到现代鸟类的化石序列,清晰展示了生物的演化过程。因此,化石是生物进化论最直接的证据之一。
C选项,星球撞击说是解释恐龙灭绝等事件的假说,认为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了灾难。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层中的稀有元素(如铱元素异常富集)、陨石坑遗迹等,而化石本身只能记录生物灭绝的现象(如某一时期恐龙化石突然消失),无法直接证明灭绝的原因是星球撞击。化石无法提供与撞击事件直接相关的物理或化学证据,因此不能为星球撞击说提供核心支持。
因此,化石能为大陆漂移学说(古生物分布证据)和生物进化论(演化序列证据)提供直接支持,但无法为星球撞击说(需要撞击事件的物理证据)提供证据。综上,本题答案为C选项。
23.【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汽水(碳酸饮料)的常见成分包括水、糖、咖啡因、二氧化碳、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香精)等,部分汽水中还会添加刺激性成分。
A选项,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部分汽水(尤其是可乐类饮料)中会添加咖啡因。过量摄入咖啡因对健康有明确危害: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兴奋症状;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影响钙吸收,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还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咖啡因是汽水中可能含有的、且经常饮用会危害健康的成分,该选项合理。
B选项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常用于烹饪调味,汽水中通常不会添加白醋(汽水的酸味主要来自碳酸或柠檬酸等食品级酸味剂,与白醋的成分和用途不同)。因此,汽水中几乎不含白醋,该选项错误。
C选项,小苏打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膨松剂或酸度调节剂使用,部分汽水制作中可能通过小苏打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形成气泡),但这一过程会让小苏打转化为其他物质,且添加量严格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正常情况下,汽水中的小苏打残留量极低,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该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选项。
24.【答案】锥形瓶、集气瓶、毛玻璃片、玻璃管、橡胶管、橡胶塞;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最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比空气重的;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如果火柴熄灭了,就说明气体满了
【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小苏打与白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实验收集并观察可以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空间里下沉聚集。同时,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它自身既不能燃烧,也不会支持燃烧,当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会渐渐变得浑浊。
(1)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到这些基础器材:
①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白醋(液体)和小苏打(固体)在里面混合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给反应提供空间。
②集气瓶:专门用来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③毛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防止收集的二氧化碳跑出去,起到密封作用,不过不用完全盖死,要留小缝让气体进入。
④玻璃管、橡胶管:组成导气管,连接锥形瓶和集气瓶,让产生的二氧化碳能顺着管道到集气瓶里,就像运输通道。
⑤橡胶塞:塞在锥形瓶瓶口,上面插玻璃管,把反应容器密封起来,保证气体从导气管出去,而不是从瓶口漏走。这些工具组合起来,就能搭建起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装置。
因此,第1空应填锥形瓶、集气瓶、毛玻璃片、玻璃管、橡胶管、橡胶塞。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把制取的二氧化碳导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里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原本清澈的石灰水就会变得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经典方法,所以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第2空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实验观察,收集在空瓶里的二氧化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发现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因此,第3空填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4)把二氧化碳导入有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会看到最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从这个现象能分析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会先在下方聚集,把下方的蜡烛火焰包围。因此,第4空填最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第5空填比空气重的。
(5)基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验满时把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如果二氧化碳收集满了,它会从瓶口溢出,接触火柴,让火柴熄灭;要是没满,瓶口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火柴就不会熄灭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用直观、简便方法解决问题。因此,第6空填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如果火柴熄灭了,就说明气体满了。
25.【答案】试管中装入适量植物油,把铁钉浸入油中;不生锈;把铁钉浸入蒸馏水中,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不生锈;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水中;生锈,且水面部分最严重;把铁钉和干燥剂放入试管,塞上试管塞;不生锈;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盐水中;生锈程度最严重;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铁在盐水中容易生锈。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核心是控制变量法。通过设置5组对比实验,探究哪些因素会让铁生锈。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空气、有无水或盐水),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实验1:无空气、无水
实验方法:试管中装入适量植物油,把铁钉浸入油中(第1空)
分析:植物油能隔绝空气和水,创造出无空气、无水的环境。
一周后看到的现象:不生锈(第2空),无空气无水时铁生锈条件不满足。
实验2:无空气、有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浸入蒸馏水中,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第3空)
分析:植物油封水面隔空气,控制无空气变量。
现象:不生锈(第4空),说明只有水、缺空气,铁不易生锈。
实验3:有空气、有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水中(第5空)
分析:模拟生活中潮湿暴露场景,水和空气同时接触铁钉,水面处水与空气充足。
现象:生锈,且水面部分最严重(第6空),水与空气共同作用使铁生锈,水面处因条件充足生锈更厉害。
实验4:有空气、无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和干燥剂放入试管,塞上试管塞(第7空)
分析:干燥剂吸水分,造干燥有空气环境(如沙漠环境)。
现象:不生锈(第8空),只有空气、无水时铁不易生锈。
实验5:有空气、有盐水
实验方法:把铁钉的一半浸入试管里的盐水中(第9空)
分析:模拟沿海盐水潮湿环境,盐水含盐分加速生锈。
现象:生锈程度最严重(第10空),体现盐水对铁生锈的加速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5组实验对比,说明铁在有水、有空气时易生锈,盐水会加快生锈(第11空)。
26.【答案】羊群中有腿短背长的羊是因为变异的缘故,这位牧民又利用遗传规律,让这种变异遗传下去。其优点是就腿短,不易跨过围栏,容易圈养,而且背长容易肉长得多。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1)羊群里原本都是普通特征的羊,突然出现腿短背长的羊,这是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间会有差异,这只羊的特殊形态就是变异产生的,培育新品种的原型。牧民发现这只羊后,用它培育良种羊,是利用了遗传规律。因为生物能把自身特征(腿短背长)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让这种变异的特点在羊群里稳定下来,变成可遗传的性状。
(2)培养这种羊的优点:
①腿短,不易跨栏,好圈养:腿短导致羊跳不出矮羊栏,牧民不用额外建高围栏,节省成本,也方便管理羊群,这是从养殖便利性角度的优势 。
②背长易长肉:背长的身体结构能积累更多肌肉(羊肉),对牧民来说,养这种羊能收获更多羊肉,增加经济收益,符合生产实际需求 。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