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百日维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898年,变法图强的浪潮激荡全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 )
①包括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②最高统治者的发动和组织 ③维新派的思想宣传 ④慈禧太后的理解和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光绪帝是在维新变法浪潮的推动下,下定决心进行变法的。慈禧太后作为顽固势力的代表,始终反对变法。②和④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是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其次是对《上清帝第六书》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
3.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 D
解析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不属于百日维新的内容。
4.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答案 B
解析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只有B项是经济措施。
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腐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
①改定律例,裁减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戊戌变法的诏令中,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没有触及“守旧迂腐之人”的根本利益,故可排除②。而①③④都是直接触及他们切身利益的诏令。
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答案 D
解析 把本题的题干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些进步的要求,但它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题干所反映的现象,就是资产阶级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义,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教研论坛
请回答:
(1)《国闻报》的创办者是谁?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知识,谈谈该报的历史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前后有何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严复。它介绍的《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2)由要求大开国会到反对开国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光绪帝无实权,变法阻力大。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维新派在变法前后政
治主张上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原因应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封建势力的强大等角度回答。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
材料二 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中国近代史料选辑》
(1)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历史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 (1)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不矛盾。在他看来,法国革命造成长期流血斗争;而且中国不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社会现象,实行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不准确。因为法国“革变频仍,迄无安息”之说明显夸大;而中国虽废除封建(分封制),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君主专制统治强化)。两说法均不符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