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百日维新
学案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2.表现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清帝第五书》。
(2)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随后,又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和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
①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
②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
③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方面:
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③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③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意义
(1)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2)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3)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 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材料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我的思考]
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
体现: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设立大中小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但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观念未涉及。
一、推行百日维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社会条件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之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6.统治者的支持
光绪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定变法。
[特别提醒] 百日维新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但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在当时根本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环境,也没有出现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只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来不及等社会条件完全成熟,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由于他们的力量十分薄弱,在强大封建势力面前仓促上阵,难免会遭到失败的命运。
二、百日维新的特点有哪些?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考查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命题立意
新课改形势下高考的“能力立意”出现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在“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范围内,选择了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提出“新问题”而设计的。运用新材料考查教材内容,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次重要事件,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对百日维新措施和内容的考查应引起注意
(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卷Ⅰ)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现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 本题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两次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其异同之处。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两次改革的对象、性质、内容等角度入手回答,如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均向西方学习、均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据材料“国势”“人才”“武备”乃百日维新的内容可知两者均侧重于政治改革。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主导者、进程、国内外情况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在回答实质时,应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