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单元检测(基础)
一、选择题
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枯叶飘落
D.骏马奔腾
2.(2025七上·金华期末)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地被解释支持或纠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性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3.浙江省某中学的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白天一天比一天更长了,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位置变化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a→b→c B.b→c→d C.c→d→a D.d→a→b
4.(2025七上·余姚期末)从“天宫”空间站可以观测到地球在转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表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纬网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D.以地球为参照物, “天宫”做匀速直线运动
5.(2025七上·临海期末)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乙全程没有相遇
B.甲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 0~10s, 甲比乙运动得慢
D.在 10~20s,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6.(2025七上·余姚期末)下列关于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叙述正确的是
A.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B.祖冲之发明了地动仪,实现了地震的准确预报
C.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观测依据
D.达尔文自制了第一台显微镜,并用该显微镜观察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7.(2024七上·杭州月考)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8.(2025七上·余姚期末)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翟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B.木板上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C.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的像越大
D.该现象与“针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9.(2025七下·杭州八县期末)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信息,不属于地壳变动的是( )
A.悬崖上弯曲的岩层
B.新疆北部的风蚀城堡
C.悬崖上断裂的岩层
D.青藏高原上海洋生物化石
10.(2025·金华模拟)在一间暗室里,小科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按如图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该实验演示的现象有( )
①昼夜更替 ②四季变化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两地之间的时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25·浙江会考)一般情况下,河水越靠近河的中央,水速越大;越靠近河岸,水速越小,如图所示。假设水速与离河岸的距离成正比,一艘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方向 (船相对水的速度不变),从河岸A点向对岸驶去并到达对岸下游处的B点。则在下列示意团中,能合理描述其行进路径的是( )
A. B.
C. D.
12.(2023七下·拱墅期末)太阳、地球和月球在某两天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 )
A.月球在A位置时的月相是满月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D.月球在B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13.有些节日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所以每年这些节日前后的月相基本相似。下列节日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重阳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春节
14.(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年变化曲线图,图中甲为春分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5年小寒节气在1月5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的丙丁段
B.当太阳直射点在①处时,宁波市的节气是冬至
C.太阳直射点由①向②移动时,宁波市昼变短、夜变长
D.引起太阳直射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该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 m/s D.14.17m/s
二、填空题
16.(2025七上·鄞州期末)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宁波多地有震感。
(1)如图甲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地震当天地球运动到 位置(填序号)。
(2)台湾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学校安全教育使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面对灾害与意外,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
A.台风来临,在广告牌下躲雨
B.发生地震时,高层住户应乘电梯尽快撤离
C.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序逃离
17.(2025七上·鄞州期末)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兼顾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如图甲为飞檐景观,图乙反映飞檐的光照原理。
(1)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 “飞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____。
A.扩大夏季遮阳面积 B.缩小夏季遮阳面积
C.扩大冬季采光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面积
(2)对于飞檐在不同地区考虑室内采光取暖的不同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浙江的飞檐设计与北京飞檐相比,可以采取的调整方案是 。
18.(2025七上·衢州期末)如甲图为某地某时刻日食初亏时的照片,据图推断:
(1)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乙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拍摄者拍此照片时,其左侧为____方。
A.东 B.南 C.西 D.北
19.(2025·浙江模拟) 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历程如下:
(1)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
(2)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大洋中部的地幔物质从地壳缝隙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古老的岩石向两边推开。“海底扩张学说”是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说”的。
(3)下列事实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填字母)
A.浩瀚的大西洋还在不断增大
B.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
C.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3月21日,地球处于 (填图中的字母)位置附近。
(2)地球处于 D位置时的节气是 。
(3)全球所有地区昼夜平分时,地球位于图中 (填图中的字母)位置。
(4)下列节日到来时,地球公转位置与B点位置最接近的是()。(填字母)
A.国庆节 B.儿童节 C.劳动节 D.春节
21.(2025·温州模拟)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日喀则位于 地震带,该地震带是世界上容易发生地震的主要地震带之一。
(2)西藏日喀则地震频发,根据板块理论,其原因是 。
(3)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该预警网能在捕捉到地震的信号后,快速测定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等相关数据,并借助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特性,赶在地震波到达前向各个终端发出预警信。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
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
C.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每年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很少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22.(2025七上·拱墅期末) 物体A、B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如图甲、乙分别描述了物体A、B的运动情况。
分析图像信息,回答问题:
(1)在0~2s时段, 物体 (选填“A”“B” 或“A和B”) 做匀速直线运动。
(2)运动2s后, A 和B相距 m。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小安在做“地球自转实验”时(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地的大致位置,光用大头针将十字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并使方向标的方向与经线、纬线一致。
④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并记录。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2)假如小安站在方向标的中心位置处,当地球旋转到图乙的 c位置时,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 方。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图丙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填字母)。
24.(2025七上·临海期末)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纸筒和半透明纸制作“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探究针孔成像的特点。
(1) “针孔成像”的原理是 。
(2)将细纸筒插入粗纸筒,保持蜡烛、细纸筒不动,顺时针转动粗纸筒,观察半透明纸上像的转动情况是 (填“顺时针转动”、 “逆时针转动”或“不转动”)。
(3)小组同学在硬纸板上挖孔,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规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小孔形状 孔径/ mm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 10cm 小孔距地面 20cm 小孔距地 面 40cm 小孔距地面80cm 小孔距地面 120cm 小孔距地面 200cm
□ 1 □ O O O O O
5 □ □ □ O O O
10 □ □ □ □ O O
①当小孔离地面的距离足够远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 的像。
②某小组用如图乙所示小孔进行实验,已知正方形小孔的边长分别是 1mm和5mm,将纸板正对着太阳,调节纸板离地面的距离,在地面上形成光斑。请画出一种可能观察到的光斑形状。
25.(2025七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三球仪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太阳、月亮、地球的位置关系。
(1) 三球仪A、B、C中表示地球的是 。
(2)当A、B、C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时,会出现 现象。
(3)小余同学在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时选择皮带来实现三球联动,如图乙所示。如果要实现 1:12的传动比,图中的大小轮的直径要满足的关系是 。如果在该模型中改用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优点是 。
26.(2025七上·滨江期末)小滨和小江在学习了速度相关知识后,他们设计了如下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滨把两个等大的圆形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2)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小江想要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判断纸锥下落的快慢,应使两个纸锥在如图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
(3)丁图是纸锥下落过程中,每间隔0.01秒拍摄的照片,则图中的纸锥在OA段做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你的理由是 。
27.(2024七下·玉环期末)日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为探究日食形成原因,小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模拟实验。模拟月球的M球从A处运动至B处的过程中,模拟太阳的N球会被遮挡。
(1)从实验中可判断:发生日食时,当天的月相为 。
(2)为使作品量规中的“比例大小”指标能达到“优秀”等级,小玉需要查阅的数据有 (列举两项即可)。
(3)小柯演示模型后,老师指出该作品只演示了日全食,“模型演示”指标为“待改进”等级。为使“模型演示”评价指标至少能达到“合格”等级,请写出演示日环食的具体操作: 。
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比例大小 能较好的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能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未能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日食过程 能清晰的反映出日食起始于太阳西侧,结束于东侧 能反映出日食部分过程 未能模拟出日食过程
模拟演示 能模拟出3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如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能模拟出2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如日全食、日环食 能模拟出1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如日全食
四、综合题
28.(2025七上·吴兴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图中A、B、C、D四地中, 位于晨线上的是 。
(3)图中,此时北半球处于 季。
(4)下列选项中与“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
A.冬去春来,浙江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春分日,可观察到正午时分浙江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浙江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
29.(2025七上·金华期末)甬舟铁路是国家铁路网规划重大项目,西起宁波东站,东至舟山本岛,设计时速250公里。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控制性工程,全长16.18公里,其中采用盾构法施工区段长11.21公里, “定海号”盾构机由东向西计划掘进6272米, “甬舟号”由西向东计划掘进4940米,是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请回答:
(1)甬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即速度为250千米/小时,其意义为 。
(2)以设计时速运行,从宁波东站至舟山本岛耗时约0.3小时,试计算甬舟铁路的全长的距离。
(3)目前, “定海号”盾构机穿越的海堤实现了“零沉降”目标,正以日均16米(即16米/日)的的速度“穿海而行”。试计算,若以此速度掘进, “定海号”完成任务的天数。
30.(2025·温州模拟)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处于浙江的小明同学画了一幅太阳系简图如图甲所示,请结合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4月 22 日当天浙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填“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或“昼短夜长”)。
(2)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可能会出现 (填“日食”或“月食”)。
(3)网络上流传一幅图,如图乙所示,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和图甲不同,它们一边跟着太阳前进,一边绕着太阳转动,形成了特殊的轨迹。老师解释这两幅图都是对的,只是因为 不同。
31.(2025七上·余姚期末) 港珠澳大桥(如图)全长55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引桥、跨海桥、海底隧道三部分组成,其中跨海桥长22.9km,海底隧道长6700m,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船舶撞击。图乙是港珠澳大桥的限速牌。
请根据以上信息,求:
(1)当汽车以最高限速 100km/h 行驶时,它通过港珠澳大桥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辆通过海底隧道的小客车车长10m,车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223s,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是否超速
(3)一车队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隧道,所用时间为280s,该车队的长度为多少米
32.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关于他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
(1)丙同学的运动状态是 (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示可判断 同学运动最快,速度为 m/s,合 km/h。
(3)开始运动时,甲、乙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图(a)中6 s末,甲、乙同学相距 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
【解析】【分析】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ACD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B为鲜花怒放是一个生长过程,中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分析。
【解答】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的,其依据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岩层的相似性。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离大洋中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而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浙江省位于北半球,从冬至日经过春分日到夏至日的半年时间里,该地昼渐长、夜渐短,此时间段也就是轨道图上的c→d→a。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其表面约29.2%为陆地,70.8%被海洋和其他水体覆盖,极地地区被冰层覆盖。地球的外层由数个构造板块组成,内部保持活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地球大约诞生于45.4亿年前,42亿年前形成海洋,40亿年前形成稳定固态地壳。约35亿年前生命在深海热泉附近出现,光合作用生物随后出现并逐步扩散到浅海和陆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当前已记录的物种约120万种,全球人口约80.5亿,分布在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365.25天,自转轴倾斜产生季节变化。其质量约为5.97×1024千克,半径约6371千米,密度为太阳系最高。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月球,两者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并稳定地球自转。地球从浅至深包括地壳、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产生地磁场。地球表面71%覆盖液态水,水圈维系生物圈。地球大气层最初为还原性,但在大氧化事件后主要成分变为氮气和氧气。大气和海洋环流重新分配太阳能,气候受纬度、海拔等因素影响。地球被认为是"不完全典型的海洋行星",也属于温和类地行星。
【解答】A.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A正确;
B. 地球表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纬网 说错误的,经纬网是人为定义的,B错误;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是运动的,因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C错误;
D.以地球为参照物, “天宫”做匀速曲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在s-t(路程-时间图像)图像中,路程通常用纵轴表示,时间用横轴表示,两条图线相交,表示此刻二者相遇;
图像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运动越快,直线的倾斜程度小,运动越慢,图线平行于横轴,物体静止不动。
【解答】 A、在t=15s时,两图线相交,表示此刻甲、乙同学相遇,故A错误;
B、由图可得,故B错误;
C、在0~10s内,甲的路程小于100m,而乙的路程等于100m,表示甲同学的速度小于乙同学速度,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在10~20s,乙的路程没有变化,表示乙同学保持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显微镜是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人。
【解答】A. 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A错误;
B.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实现了地震的准确预报,B错误;
C.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观测依据,C错误;
D. 胡克自制了第一台显微镜,并用该显微镜观察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设全程路程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呈一个倒立的实像;
【解答】A.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A错误;
B. 木板上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是错误的,只要孔小就可以了,B错误;
C.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y,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的像越小,C错误;
D.该现象与“针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都是小孔成像原理,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B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解答】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悬崖上弯曲的岩层、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导致出现昼夜现象。
【解答】模拟的是地球的自转。
①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故①正确;
②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故②错误;
③昼夜长短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故③错误;
④两地之间的时差,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船始终垂直于河岸行驶,在水流方向上,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水流动速度,水速越大,在相同时间内相对于河岸移动的距离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题知,船始终垂直于河岸行驶,在水流方向上,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水流动速度,知道河水越靠近河的中央,水速越大;越靠近河岸,水速越小,则有速度公式可知越靠近河的中心,在相同时间内相对于河岸移动的距离越大,C图能合理的描述船的行进路径。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地月三者成一线月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新月,这一天会发生日食现象。日地月三者成一线地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满月,这一天会发生月食现象。太阳月球地球成直角三角形时,月球在地球的左边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解答】
A、月球在A位置时月球在中间的月相是新月,A不符合题意。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B符合题意。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日食出现在图中A位置,月球在B位置时不可能出现日食现象,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13.【答案】B
【知识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1)农历与月相的关联:农历是阴阳合历,其日期编排依据月相变化(朔望月 ),月相周期约 29.5 天,所以农历日期固定时,对应的月相基本固定 。
(2)农历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这些节日日期按农历确定,每年对应的月相相对稳定 。
(3)公历节日: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位置确定(属于阳历成分 ),清明节在公历 4 月 4 - 6 日之间,其日期按公历,不对应固定农历日期,所以每年对应的月相会不同 。
【解答】A、重阳节是农历节日,按农历确定日期,月相相对稳定,故该选项错误。
B、清明节按公历确定日期,不按农历,不属于这种情况,故该选项正确。
C、中秋节是农历节日,按农历确定日期,月相相对稳定,故该选项错误。
D、春节是农历节日,按农历确定日期,月相相对稳定,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14.【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晚最长,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解答】甲是春分,时间约为3月23日;乙是夏至,约为6月22日;丙是秋分,约为9月21日;丁是冬至,约为12月21日,戊是下一年的春分。
A、1月5日在冬至和春分之间,在丁和戊之间,故A错误;
B、当太阳直射点在①处时,宁波市的节气是夏至,故B错误;
C、太阳直射点由①向②移动,直射点逐渐南移,宁波昼变短、夜变长,故C正确;
D、太阳直射点变化一年为一个周期,可知引起太阳直射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乙图中找到超声波第一、二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时间,根据s=vt分别计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x1和x2,在乙图中找到超声波两次遇到汽车的时间间隔,
汽车在此时间行驶的距离等于x1和x2的差,根据计算汽车的速度。
【解答】 由乙图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距离x1=v声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距离x2=v声t2=340m/s×(1.12-1.0)s=40.8m,
超声波两次遇到汽车的时间间隔t=1.12s-0.16s=0.96s,
汽车在此时间行驶的距离s=x1-x2=544m-408m=13.6m,
汽车的速度,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②
(2)亚欧
(3)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2)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如图甲为地球公转示意图,4月3日地球运动到②位置即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
(2)台湾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学校安全教育使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面对灾害与意外正确的做法有:台风来临,不能在广告牌下躲雨;发生地震时,高层住户不能乘电梯尽快撤离;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序逃离。
故答案为:C。
17.【答案】(1)C
(2)加大飞檐翘起角度(或缩短飞檐长度,合理即可)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屋檐具有挡雨、遮阳等作用。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气温高,这时需要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需要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解答】(1)屋檐具有挡雨、遮阳等作用。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气温高,这时需要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需要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2)结合室内采光常识,再通过对比图乙中两种屋顶的光照原理图,我们明显发现两种屋顶对夏季正午阳光的光线几乎没有影响,夏季遮阳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飞檐屋顶可以使更多的冬季太阳光线进入室内,扩大了冬季室内采光的面积;不同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低纬度地区(浙江)比高纬度地区(北京)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要大,浙江的飞檐设计,目的是冬季增大室内光照范围有利于保暖。
18.【答案】(1)C
(2)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2)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
【解答】(1)日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天文现象。图③呈现出月球杠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状态,符合日食初亏时(日食开始阶段,月球开始遮挡太阳)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所以日食初亏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乙图中的③。
故答案为:C。
(2)日食初亏时,月球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逐渐遮挡太阳的。因为太阳的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在日食初亏时,月球从左侧侵蚀太阳,也就意味着拍摄者的左侧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方,所以拍摄者拍此照片时,其左侧为东方。
故答案为:A。
19.【答案】(1)软流层
(2)支持
(3)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软流层: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
(2)海底扩张说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3)与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无关的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2)海底扩展说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可知是支持大陆漂移说的。
(3)ABC、浩瀚的大西洋还在不断增大、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和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
亲缘关系都与板块的张裂有关,可知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ABC不符合题意;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与板块的运动无关,可知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答案】(1)A
(2)冬至
(3)A、C
(4)B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的位置及对应的日期:春分(3 月 21 日前后 )、夏至(6 月 22 日前后 )、秋分(9 月 23 日前后 )、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 ),对应图中 A 为春分、B 为夏至、C 为秋分、D 为冬至 。
【解答】(1)3 月 21 日是春分,对应图中 A 位置 。
(2)D 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是冬至 。
(3)全球昼夜平分的是春分(A)和秋分(C) 。
(4)A. 国庆节10月1日,距夏至远;
B. 儿童节6月1日,接近夏至(6月22日前后 );
C. 劳动节5月1日,距夏至有段距离;
D. 春节在 1-2月,距夏至远。
所以与 B 点(夏至)最接近的是儿童节,
21.【答案】(1)地中海一喜马拉雅
(2)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地壳活动频繁。
(3)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形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解答】(1)读图,日喀则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震带是世界上容易发生地震的主要地震带之一。
(2)西藏日喀则地震频发,根据板块理论,其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两板块发生挤压碰撞运动,地壳活跃,多地震。
(3)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部力量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而不是地球外力作用,A错误;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B正确;
C、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每年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很少,C正确;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保护好头部,D正确。
故答案为:A。
22.【答案】(1)A和B
(2)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甲、乙的图像特点分析甲、乙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B物体的速度,由图乙可直接读出A物体的速度;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通过的路程。
【解答】由图知,B物体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物体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A物体的速度不变,所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m/s;
(1)在0~2s时段,物体A和B做匀速直线运动。
(2)运动2s后,A物体运动的路程为s=vt=3m/s×2s=6m,B物体运动4m,A和B相距Δs=6m-4m=2m。
23.【答案】(1)自西向东
(2)正西
(3)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1)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西向东转;在俯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
(2)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解答】(1)读图甲可知,该图为侧视图,所以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当地球旋转到乙图的C位置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且晨昏线经过北极点,说明是二分日,小安此时位于昏线上,二分日日落正西方向,所以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正西。
(3)根据丙图可知,A、C为晨线,是早晨;B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上,为夜半球中央经线,处于深夜;D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为中午,所以丙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B。
24.【答案】(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不转动
(3)太阳;□□(或“O□”“OO”)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 光的直线传播
这是针孔成像的基本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沿直线传播在光屏(半透明纸或地面)上形成倒立的像。这一原理是理解针孔成像现象的核心,解释了像的形成机制以及像的倒立特点。
2、小孔成像的特点
像的形状: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例如,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总是圆形(太阳的形状),而不是小孔的形状。
像的大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当物体到小孔距离不变时,小孔到光屏距离越远,像越大;反之像越小。
像的转动情况:像的位置由物体、小孔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决定,只要这三者相对位置不变,像的位置和转动情况就不会改变。
【解答】(1)“针孔成像” 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蜡烛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半透明纸上形成倒立的像。
(2)将细纸筒插入粗纸筒,保持蜡烛、细纸筒不动,顺时针转动粗纸筒,观察半透明纸上像的转动情况是不转动。因为针孔成像的像的位置只与蜡烛、小孔和半透明纸的相对位置有关,转动粗纸筒并没有改变蜡烛、小孔和半透明纸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像不转动。
(3)①:当小孔离地面的距离足够远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太阳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实像。
②:当正方形小孔边长为 1mm 时,若纸板离地面较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斑形状为正方形;当正方形小孔边长为 5mm 时,在离地面较近时光斑也为正方形。若距离足够远,会出现小孔成像现象,光斑都为圆形。以下为两种可能的光斑形状:
当距离较近时,若边长为 1mm 的小孔,光斑形状为边长较小的正方形;边长为 5mm 的小孔,光斑形状为边长较大的正方形。
当距离足够远时,两个小孔所成光斑均为圆形,且大小相近(因为都是太阳的像 )。
可以简单画出两个正方形光斑(距离近时)或两个圆形光斑(距离远时)来表示。
如:□□(或“O□”“OO”)
25.【答案】(1)B
(2)月食
(3)大轮与小轮的直径比为12:1;齿轮传动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 (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月食,又称月蚀, 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
【解答】(1) 三球仪A、B、C中表示地球的是 B,因为地球的体积介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太阳的体积最大;
(2) 当A、B、C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时,会出现月食现象。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球的光;
(3)小余同学在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时选择皮带来实现三球联动,如图乙所示。如果要实现 1:12的传动比,图中的大小轮的直径要满足的关系是 大轮与小轮的直径比为12:1 。如果在该模型中改用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优点是 齿轮传动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 ;
故答案为:(1)B(2)月食(3)大轮与小轮的直径比为12:1;齿轮传动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 (合理即可)
26.【答案】丙;加速;相同时间内,纸锥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在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时,需运用控制变量法。要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应保证除研究因素(如纸锥形状等)外,其他条件相同,如释放高度等。
(2)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加速运动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减速运动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小 。
【解答】(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纸锥落地以下端落地,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3)由丁图的频闪照片可知,纸锥在OA段下落过 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直变大,所以纸锥在OA段下落速度是一直变大,做加速运动。
27.【答案】(1)新月
(2)月球直径、太阳直径、地月距离、月日距离、日地距离(任意两点即可)
(3)演示日环食时,可将M球适当远离观察者,靠近N球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农历初一,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凸向西边的半个月球,称为“上弦”;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月球背向太阳的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人们只能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再往后,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来越少,又回复到“朔”。
(2)比例尺有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3)日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中间时,且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从而发生日食现象。发生日食的时间一定是农历初一,月相是新月。
【解答】(1)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正对太阳,所以当天月相为新月。
(2)为了准确模拟日地月三者的比例大小关系,需要了解真实的天体数据,如月球的直径、太阳直径、地月距离、月日距离、日地距离等。
(3)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由于距离等因素,月球的视直径不足以完全遮住太阳,因此可通过调整距离来实现效果。将模拟月球的M球移到稍远离太阳N球的位置,使其不能完全遮挡太阳N球,形成一个环状光晕,模拟日环食的现象。
(1)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正对太阳,所以当天月相为新月。
(2)为了准确模拟日地月三者的比例大小关系,需要了解真实的天体数据,如月球的直径、太阳直径、地月距离、月日距离、日地距离等。
(3)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由于距离等因素,月球的视直径不足以完全遮住太阳,因此可通过调整距离来实现效果。将模拟月球的M球移到稍远离太阳N球的位置,使其不能完全遮挡太阳N球,形成一个环状光晕,模拟日环食的现象。
28.【答案】(1)北
(2)A
(3)春或秋
(4)D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看是顺时针转动,结合图甲得知,该图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图中C点将进入黑夜,说明位于昏线上。A点将进入白昼,说明位于晨线上;
(3)图中,此时北半球处于春或秋季;
(4)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和该现象一致的应该是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选项ABC都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故选D。
故答案为:(1)北;(2)A;(3)春或秋;(4)D。
29.【答案】(1)列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250千米
(2)S= vt=250km/h×0.3h=75km
(3)t=S/v=6272m÷16m/天=392 天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
【解答】(1)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所以 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表示 列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250千米 ;
(2)已知速度和时间,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所以 S= vt=250km/h×0.3h=75km ;
(3)已知路程和速度,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所以 t=S/v=6272m÷16m/天=392 天 。
30.【答案】(1)昼长夜短
(2)月食
(3)参照物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昼夜长短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从春分到秋分之间浙江均昼长夜短。
(2)月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解答】(1)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是夏至,约为6月22日,春分(约为3月娥23日)昼夜等长,可知春分到夏至,白昼均长于夜,可知4月22日,浙江昼长夜短。
(2)由图可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若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则会出现月食。
(3)以太阳为参照物,呈现如图甲的运动轨迹,以银河系其它恒星为参照物,呈现如图乙的轨迹,可知不同的图轨迹不同是因为参照物不同。
31.【答案】(1)t=s/v=55km/100km/h=0.55h
(2)车身完全在隧道中的长度为6700m-10m=6690m
v=s/t=6690m/223s
=30m/s
=108km/h>100km/h
所以小客车超速了。
(3)设车队长度为L
s+L= vt=90km/h×280s=7000m
L=7000m-6700m=300m
答: 略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32.【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
(2)甲;5;18
(3)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v-t图象可知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运动快慢情况;
(2)图中的a点表示两人通过路程相等,由此分析其表示的含义。
【解答】 (1)v-t图象可知,丙的图象平行于横坐标,速度大小不变,为4m/s,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学运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学运动得快;
,,;
(2)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两人相距的距离为10m;
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两人路程相等,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图中所示6s末即7s,甲通过的路程,s甲=v甲t=5m/s×6s=30m,s乙=s0+v乙t=10m+3m/s×6s=28m,
甲、乙同学相距:Δs=s甲-s乙=30m-28m=2m。
1 / 1【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单元检测(基础)
一、选择题
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枯叶飘落
D.骏马奔腾
【答案】B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
【解析】【分析】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ACD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B为鲜花怒放是一个生长过程,中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5七上·金华期末)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地被解释支持或纠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性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分析。
【解答】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的,其依据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岩层的相似性。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离大洋中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而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浙江省某中学的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白天一天比一天更长了,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位置变化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a→b→c B.b→c→d C.c→d→a D.d→a→b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浙江省位于北半球,从冬至日经过春分日到夏至日的半年时间里,该地昼渐长、夜渐短,此时间段也就是轨道图上的c→d→a。
故答案为:C。
4.(2025七上·余姚期末)从“天宫”空间站可以观测到地球在转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表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纬网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D.以地球为参照物, “天宫”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其表面约29.2%为陆地,70.8%被海洋和其他水体覆盖,极地地区被冰层覆盖。地球的外层由数个构造板块组成,内部保持活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地球大约诞生于45.4亿年前,42亿年前形成海洋,40亿年前形成稳定固态地壳。约35亿年前生命在深海热泉附近出现,光合作用生物随后出现并逐步扩散到浅海和陆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当前已记录的物种约120万种,全球人口约80.5亿,分布在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365.25天,自转轴倾斜产生季节变化。其质量约为5.97×1024千克,半径约6371千米,密度为太阳系最高。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月球,两者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并稳定地球自转。地球从浅至深包括地壳、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产生地磁场。地球表面71%覆盖液态水,水圈维系生物圈。地球大气层最初为还原性,但在大氧化事件后主要成分变为氮气和氧气。大气和海洋环流重新分配太阳能,气候受纬度、海拔等因素影响。地球被认为是"不完全典型的海洋行星",也属于温和类地行星。
【解答】A.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A正确;
B. 地球表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纬网 说错误的,经纬网是人为定义的,B错误;
C.以“天宫”为参照物,地球是运动的,因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C错误;
D.以地球为参照物, “天宫”做匀速曲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5七上·临海期末)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乙全程没有相遇
B.甲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 0~10s, 甲比乙运动得慢
D.在 10~20s,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在s-t(路程-时间图像)图像中,路程通常用纵轴表示,时间用横轴表示,两条图线相交,表示此刻二者相遇;
图像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运动越快,直线的倾斜程度小,运动越慢,图线平行于横轴,物体静止不动。
【解答】 A、在t=15s时,两图线相交,表示此刻甲、乙同学相遇,故A错误;
B、由图可得,故B错误;
C、在0~10s内,甲的路程小于100m,而乙的路程等于100m,表示甲同学的速度小于乙同学速度,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在10~20s,乙的路程没有变化,表示乙同学保持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5七上·余姚期末)下列关于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叙述正确的是
A.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B.祖冲之发明了地动仪,实现了地震的准确预报
C.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观测依据
D.达尔文自制了第一台显微镜,并用该显微镜观察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显微镜是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人。
【解答】A. 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A错误;
B.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实现了地震的准确预报,B错误;
C.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观测依据,C错误;
D. 胡克自制了第一台显微镜,并用该显微镜观察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上·杭州月考)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设全程路程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
故答案为:B。
8.(2025七上·余姚期末)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翟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B.木板上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C.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的像越大
D.该现象与“针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呈一个倒立的实像;
【解答】A.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A错误;
B. 木板上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是错误的,只要孔小就可以了,B错误;
C.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y,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的像越小,C错误;
D.该现象与“针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都是小孔成像原理,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5七下·杭州八县期末)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信息,不属于地壳变动的是( )
A.悬崖上弯曲的岩层
B.新疆北部的风蚀城堡
C.悬崖上断裂的岩层
D.青藏高原上海洋生物化石
【答案】B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解答】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悬崖上弯曲的岩层、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10.(2025·金华模拟)在一间暗室里,小科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按如图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该实验演示的现象有( )
①昼夜更替 ②四季变化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两地之间的时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导致出现昼夜现象。
【解答】模拟的是地球的自转。
①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故①正确;
②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故②错误;
③昼夜长短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故③错误;
④两地之间的时差,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C。
11.(2025·浙江会考)一般情况下,河水越靠近河的中央,水速越大;越靠近河岸,水速越小,如图所示。假设水速与离河岸的距离成正比,一艘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方向 (船相对水的速度不变),从河岸A点向对岸驶去并到达对岸下游处的B点。则在下列示意团中,能合理描述其行进路径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船始终垂直于河岸行驶,在水流方向上,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水流动速度,水速越大,在相同时间内相对于河岸移动的距离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题知,船始终垂直于河岸行驶,在水流方向上,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水流动速度,知道河水越靠近河的中央,水速越大;越靠近河岸,水速越小,则有速度公式可知越靠近河的中心,在相同时间内相对于河岸移动的距离越大,C图能合理的描述船的行进路径。
故答案为:C。
12.(2023七下·拱墅期末)太阳、地球和月球在某两天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 )
A.月球在A位置时的月相是满月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D.月球在B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地月三者成一线月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新月,这一天会发生日食现象。日地月三者成一线地球在中央时的月相是满月,这一天会发生月食现象。太阳月球地球成直角三角形时,月球在地球的左边时的月相是下弦月。
【解答】
A、月球在A位置时月球在中间的月相是新月,A不符合题意。
B、月球在B位置时的月相是下弦月,B符合题意。
C、月球在A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日食出现在图中A位置,月球在B位置时不可能出现日食现象,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13.有些节日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所以每年这些节日前后的月相基本相似。下列节日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重阳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春节
【答案】B
【知识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1)农历与月相的关联:农历是阴阳合历,其日期编排依据月相变化(朔望月 ),月相周期约 29.5 天,所以农历日期固定时,对应的月相基本固定 。
(2)农历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这些节日日期按农历确定,每年对应的月相相对稳定 。
(3)公历节日: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位置确定(属于阳历成分 ),清明节在公历 4 月 4 - 6 日之间,其日期按公历,不对应固定农历日期,所以每年对应的月相会不同 。
【解答】A、重阳节是农历节日,按农历确定日期,月相相对稳定,故该选项错误。
B、清明节按公历确定日期,不按农历,不属于这种情况,故该选项正确。
C、中秋节是农历节日,按农历确定日期,月相相对稳定,故该选项错误。
D、春节是农历节日,按农历确定日期,月相相对稳定,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14.(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年变化曲线图,图中甲为春分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5年小寒节气在1月5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的丙丁段
B.当太阳直射点在①处时,宁波市的节气是冬至
C.太阳直射点由①向②移动时,宁波市昼变短、夜变长
D.引起太阳直射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晚最长,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解答】甲是春分,时间约为3月23日;乙是夏至,约为6月22日;丙是秋分,约为9月21日;丁是冬至,约为12月21日,戊是下一年的春分。
A、1月5日在冬至和春分之间,在丁和戊之间,故A错误;
B、当太阳直射点在①处时,宁波市的节气是夏至,故B错误;
C、太阳直射点由①向②移动,直射点逐渐南移,宁波昼变短、夜变长,故C正确;
D、太阳直射点变化一年为一个周期,可知引起太阳直射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该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 m/s D.14.17m/s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乙图中找到超声波第一、二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时间,根据s=vt分别计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x1和x2,在乙图中找到超声波两次遇到汽车的时间间隔,
汽车在此时间行驶的距离等于x1和x2的差,根据计算汽车的速度。
【解答】 由乙图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距离x1=v声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距离x2=v声t2=340m/s×(1.12-1.0)s=40.8m,
超声波两次遇到汽车的时间间隔t=1.12s-0.16s=0.96s,
汽车在此时间行驶的距离s=x1-x2=544m-408m=13.6m,
汽车的速度,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6.(2025七上·鄞州期末)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宁波多地有震感。
(1)如图甲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地震当天地球运动到 位置(填序号)。
(2)台湾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学校安全教育使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面对灾害与意外,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
A.台风来临,在广告牌下躲雨
B.发生地震时,高层住户应乘电梯尽快撤离
C.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序逃离
【答案】(1)②
(2)亚欧
(3)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2)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如图甲为地球公转示意图,4月3日地球运动到②位置即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
(2)台湾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学校安全教育使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面对灾害与意外正确的做法有:台风来临,不能在广告牌下躲雨;发生地震时,高层住户不能乘电梯尽快撤离;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序逃离。
故答案为:C。
17.(2025七上·鄞州期末)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兼顾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如图甲为飞檐景观,图乙反映飞檐的光照原理。
(1)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 “飞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____。
A.扩大夏季遮阳面积 B.缩小夏季遮阳面积
C.扩大冬季采光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面积
(2)对于飞檐在不同地区考虑室内采光取暖的不同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浙江的飞檐设计与北京飞檐相比,可以采取的调整方案是 。
【答案】(1)C
(2)加大飞檐翘起角度(或缩短飞檐长度,合理即可)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屋檐具有挡雨、遮阳等作用。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气温高,这时需要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需要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解答】(1)屋檐具有挡雨、遮阳等作用。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气温高,这时需要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需要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2)结合室内采光常识,再通过对比图乙中两种屋顶的光照原理图,我们明显发现两种屋顶对夏季正午阳光的光线几乎没有影响,夏季遮阳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飞檐屋顶可以使更多的冬季太阳光线进入室内,扩大了冬季室内采光的面积;不同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低纬度地区(浙江)比高纬度地区(北京)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要大,浙江的飞檐设计,目的是冬季增大室内光照范围有利于保暖。
18.(2025七上·衢州期末)如甲图为某地某时刻日食初亏时的照片,据图推断:
(1)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乙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拍摄者拍此照片时,其左侧为____方。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1)C
(2)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2)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
【解答】(1)日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天文现象。图③呈现出月球杠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状态,符合日食初亏时(日食开始阶段,月球开始遮挡太阳)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所以日食初亏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乙图中的③。
故答案为:C。
(2)日食初亏时,月球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逐渐遮挡太阳的。因为太阳的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在日食初亏时,月球从左侧侵蚀太阳,也就意味着拍摄者的左侧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方,所以拍摄者拍此照片时,其左侧为东方。
故答案为:A。
19.(2025·浙江模拟) 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历程如下:
(1)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
(2)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大洋中部的地幔物质从地壳缝隙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古老的岩石向两边推开。“海底扩张学说”是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说”的。
(3)下列事实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填字母)
A.浩瀚的大西洋还在不断增大
B.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
C.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答案】(1)软流层
(2)支持
(3)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软流层: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
(2)海底扩张说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3)与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无关的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2)海底扩展说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可知是支持大陆漂移说的。
(3)ABC、浩瀚的大西洋还在不断增大、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和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
亲缘关系都与板块的张裂有关,可知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ABC不符合题意;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与板块的运动无关,可知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3月21日,地球处于 (填图中的字母)位置附近。
(2)地球处于 D位置时的节气是 。
(3)全球所有地区昼夜平分时,地球位于图中 (填图中的字母)位置。
(4)下列节日到来时,地球公转位置与B点位置最接近的是()。(填字母)
A.国庆节 B.儿童节 C.劳动节 D.春节
【答案】(1)A
(2)冬至
(3)A、C
(4)B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的位置及对应的日期:春分(3 月 21 日前后 )、夏至(6 月 22 日前后 )、秋分(9 月 23 日前后 )、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 ),对应图中 A 为春分、B 为夏至、C 为秋分、D 为冬至 。
【解答】(1)3 月 21 日是春分,对应图中 A 位置 。
(2)D 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是冬至 。
(3)全球昼夜平分的是春分(A)和秋分(C) 。
(4)A. 国庆节10月1日,距夏至远;
B. 儿童节6月1日,接近夏至(6月22日前后 );
C. 劳动节5月1日,距夏至有段距离;
D. 春节在 1-2月,距夏至远。
所以与 B 点(夏至)最接近的是儿童节,
21.(2025·温州模拟)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日喀则位于 地震带,该地震带是世界上容易发生地震的主要地震带之一。
(2)西藏日喀则地震频发,根据板块理论,其原因是 。
(3)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该预警网能在捕捉到地震的信号后,快速测定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等相关数据,并借助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特性,赶在地震波到达前向各个终端发出预警信。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
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
C.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每年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很少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答案】(1)地中海一喜马拉雅
(2)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地壳活动频繁。
(3)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形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解答】(1)读图,日喀则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震带是世界上容易发生地震的主要地震带之一。
(2)西藏日喀则地震频发,根据板块理论,其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两板块发生挤压碰撞运动,地壳活跃,多地震。
(3)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部力量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而不是地球外力作用,A错误;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B正确;
C、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每年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很少,C正确;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保护好头部,D正确。
故答案为:A。
22.(2025七上·拱墅期末) 物体A、B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如图甲、乙分别描述了物体A、B的运动情况。
分析图像信息,回答问题:
(1)在0~2s时段, 物体 (选填“A”“B” 或“A和B”) 做匀速直线运动。
(2)运动2s后, A 和B相距 m。
【答案】(1)A和B
(2)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甲、乙的图像特点分析甲、乙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B物体的速度,由图乙可直接读出A物体的速度;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通过的路程。
【解答】由图知,B物体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物体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A物体的速度不变,所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m/s;
(1)在0~2s时段,物体A和B做匀速直线运动。
(2)运动2s后,A物体运动的路程为s=vt=3m/s×2s=6m,B物体运动4m,A和B相距Δs=6m-4m=2m。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小安在做“地球自转实验”时(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地的大致位置,光用大头针将十字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并使方向标的方向与经线、纬线一致。
④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并记录。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2)假如小安站在方向标的中心位置处,当地球旋转到图乙的 c位置时,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 方。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图丙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填字母)。
【答案】(1)自西向东
(2)正西
(3)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1)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西向东转;在俯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
(2)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解答】(1)读图甲可知,该图为侧视图,所以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当地球旋转到乙图的C位置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且晨昏线经过北极点,说明是二分日,小安此时位于昏线上,二分日日落正西方向,所以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正西。
(3)根据丙图可知,A、C为晨线,是早晨;B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上,为夜半球中央经线,处于深夜;D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为中午,所以丙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B。
24.(2025七上·临海期末)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纸筒和半透明纸制作“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探究针孔成像的特点。
(1) “针孔成像”的原理是 。
(2)将细纸筒插入粗纸筒,保持蜡烛、细纸筒不动,顺时针转动粗纸筒,观察半透明纸上像的转动情况是 (填“顺时针转动”、 “逆时针转动”或“不转动”)。
(3)小组同学在硬纸板上挖孔,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规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小孔形状 孔径/ mm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 10cm 小孔距地面 20cm 小孔距地 面 40cm 小孔距地面80cm 小孔距地面 120cm 小孔距地面 200cm
□ 1 □ O O O O O
5 □ □ □ O O O
10 □ □ □ □ O O
①当小孔离地面的距离足够远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 的像。
②某小组用如图乙所示小孔进行实验,已知正方形小孔的边长分别是 1mm和5mm,将纸板正对着太阳,调节纸板离地面的距离,在地面上形成光斑。请画出一种可能观察到的光斑形状。
【答案】(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不转动
(3)太阳;□□(或“O□”“OO”)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 光的直线传播
这是针孔成像的基本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沿直线传播在光屏(半透明纸或地面)上形成倒立的像。这一原理是理解针孔成像现象的核心,解释了像的形成机制以及像的倒立特点。
2、小孔成像的特点
像的形状: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例如,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总是圆形(太阳的形状),而不是小孔的形状。
像的大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当物体到小孔距离不变时,小孔到光屏距离越远,像越大;反之像越小。
像的转动情况:像的位置由物体、小孔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决定,只要这三者相对位置不变,像的位置和转动情况就不会改变。
【解答】(1)“针孔成像” 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蜡烛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半透明纸上形成倒立的像。
(2)将细纸筒插入粗纸筒,保持蜡烛、细纸筒不动,顺时针转动粗纸筒,观察半透明纸上像的转动情况是不转动。因为针孔成像的像的位置只与蜡烛、小孔和半透明纸的相对位置有关,转动粗纸筒并没有改变蜡烛、小孔和半透明纸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像不转动。
(3)①:当小孔离地面的距离足够远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太阳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实像。
②:当正方形小孔边长为 1mm 时,若纸板离地面较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斑形状为正方形;当正方形小孔边长为 5mm 时,在离地面较近时光斑也为正方形。若距离足够远,会出现小孔成像现象,光斑都为圆形。以下为两种可能的光斑形状:
当距离较近时,若边长为 1mm 的小孔,光斑形状为边长较小的正方形;边长为 5mm 的小孔,光斑形状为边长较大的正方形。
当距离足够远时,两个小孔所成光斑均为圆形,且大小相近(因为都是太阳的像 )。
可以简单画出两个正方形光斑(距离近时)或两个圆形光斑(距离远时)来表示。
如:□□(或“O□”“OO”)
25.(2025七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三球仪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太阳、月亮、地球的位置关系。
(1) 三球仪A、B、C中表示地球的是 。
(2)当A、B、C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时,会出现 现象。
(3)小余同学在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时选择皮带来实现三球联动,如图乙所示。如果要实现 1:12的传动比,图中的大小轮的直径要满足的关系是 。如果在该模型中改用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优点是 。
【答案】(1)B
(2)月食
(3)大轮与小轮的直径比为12:1;齿轮传动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 (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月食,又称月蚀, 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
【解答】(1) 三球仪A、B、C中表示地球的是 B,因为地球的体积介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太阳的体积最大;
(2) 当A、B、C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时,会出现月食现象。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球的光;
(3)小余同学在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时选择皮带来实现三球联动,如图乙所示。如果要实现 1:12的传动比,图中的大小轮的直径要满足的关系是 大轮与小轮的直径比为12:1 。如果在该模型中改用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优点是 齿轮传动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 ;
故答案为:(1)B(2)月食(3)大轮与小轮的直径比为12:1;齿轮传动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 (合理即可)
26.(2025七上·滨江期末)小滨和小江在学习了速度相关知识后,他们设计了如下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滨把两个等大的圆形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2)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小江想要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判断纸锥下落的快慢,应使两个纸锥在如图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
(3)丁图是纸锥下落过程中,每间隔0.01秒拍摄的照片,则图中的纸锥在OA段做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你的理由是 。
【答案】丙;加速;相同时间内,纸锥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在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时,需运用控制变量法。要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应保证除研究因素(如纸锥形状等)外,其他条件相同,如释放高度等。
(2)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加速运动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减速运动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小 。
【解答】(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纸锥落地以下端落地,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3)由丁图的频闪照片可知,纸锥在OA段下落过 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直变大,所以纸锥在OA段下落速度是一直变大,做加速运动。
27.(2024七下·玉环期末)日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为探究日食形成原因,小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模拟实验。模拟月球的M球从A处运动至B处的过程中,模拟太阳的N球会被遮挡。
(1)从实验中可判断:发生日食时,当天的月相为 。
(2)为使作品量规中的“比例大小”指标能达到“优秀”等级,小玉需要查阅的数据有 (列举两项即可)。
(3)小柯演示模型后,老师指出该作品只演示了日全食,“模型演示”指标为“待改进”等级。为使“模型演示”评价指标至少能达到“合格”等级,请写出演示日环食的具体操作: 。
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比例大小 能较好的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能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未能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日食过程 能清晰的反映出日食起始于太阳西侧,结束于东侧 能反映出日食部分过程 未能模拟出日食过程
模拟演示 能模拟出3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如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能模拟出2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如日全食、日环食 能模拟出1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如日全食
【答案】(1)新月
(2)月球直径、太阳直径、地月距离、月日距离、日地距离(任意两点即可)
(3)演示日环食时,可将M球适当远离观察者,靠近N球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农历初一,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凸向西边的半个月球,称为“上弦”;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月球背向太阳的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人们只能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再往后,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来越少,又回复到“朔”。
(2)比例尺有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3)日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中间时,且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从而发生日食现象。发生日食的时间一定是农历初一,月相是新月。
【解答】(1)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正对太阳,所以当天月相为新月。
(2)为了准确模拟日地月三者的比例大小关系,需要了解真实的天体数据,如月球的直径、太阳直径、地月距离、月日距离、日地距离等。
(3)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由于距离等因素,月球的视直径不足以完全遮住太阳,因此可通过调整距离来实现效果。将模拟月球的M球移到稍远离太阳N球的位置,使其不能完全遮挡太阳N球,形成一个环状光晕,模拟日环食的现象。
(1)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正对太阳,所以当天月相为新月。
(2)为了准确模拟日地月三者的比例大小关系,需要了解真实的天体数据,如月球的直径、太阳直径、地月距离、月日距离、日地距离等。
(3)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由于距离等因素,月球的视直径不足以完全遮住太阳,因此可通过调整距离来实现效果。将模拟月球的M球移到稍远离太阳N球的位置,使其不能完全遮挡太阳N球,形成一个环状光晕,模拟日环食的现象。
四、综合题
28.(2025七上·吴兴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图中A、B、C、D四地中, 位于晨线上的是 。
(3)图中,此时北半球处于 季。
(4)下列选项中与“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
A.冬去春来,浙江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春分日,可观察到正午时分浙江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浙江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
【答案】(1)北
(2)A
(3)春或秋
(4)D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看是顺时针转动,结合图甲得知,该图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图中C点将进入黑夜,说明位于昏线上。A点将进入白昼,说明位于晨线上;
(3)图中,此时北半球处于春或秋季;
(4)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和该现象一致的应该是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选项ABC都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故选D。
故答案为:(1)北;(2)A;(3)春或秋;(4)D。
29.(2025七上·金华期末)甬舟铁路是国家铁路网规划重大项目,西起宁波东站,东至舟山本岛,设计时速250公里。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控制性工程,全长16.18公里,其中采用盾构法施工区段长11.21公里, “定海号”盾构机由东向西计划掘进6272米, “甬舟号”由西向东计划掘进4940米,是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请回答:
(1)甬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即速度为250千米/小时,其意义为 。
(2)以设计时速运行,从宁波东站至舟山本岛耗时约0.3小时,试计算甬舟铁路的全长的距离。
(3)目前, “定海号”盾构机穿越的海堤实现了“零沉降”目标,正以日均16米(即16米/日)的的速度“穿海而行”。试计算,若以此速度掘进, “定海号”完成任务的天数。
【答案】(1)列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250千米
(2)S= vt=250km/h×0.3h=75km
(3)t=S/v=6272m÷16m/天=392 天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
【解答】(1)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所以 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表示 列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250千米 ;
(2)已知速度和时间,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所以 S= vt=250km/h×0.3h=75km ;
(3)已知路程和速度,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所以 t=S/v=6272m÷16m/天=392 天 。
30.(2025·温州模拟)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处于浙江的小明同学画了一幅太阳系简图如图甲所示,请结合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4月 22 日当天浙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填“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或“昼短夜长”)。
(2)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可能会出现 (填“日食”或“月食”)。
(3)网络上流传一幅图,如图乙所示,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和图甲不同,它们一边跟着太阳前进,一边绕着太阳转动,形成了特殊的轨迹。老师解释这两幅图都是对的,只是因为 不同。
【答案】(1)昼长夜短
(2)月食
(3)参照物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昼夜长短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从春分到秋分之间浙江均昼长夜短。
(2)月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解答】(1)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是夏至,约为6月22日,春分(约为3月娥23日)昼夜等长,可知春分到夏至,白昼均长于夜,可知4月22日,浙江昼长夜短。
(2)由图可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若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则会出现月食。
(3)以太阳为参照物,呈现如图甲的运动轨迹,以银河系其它恒星为参照物,呈现如图乙的轨迹,可知不同的图轨迹不同是因为参照物不同。
31.(2025七上·余姚期末) 港珠澳大桥(如图)全长55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引桥、跨海桥、海底隧道三部分组成,其中跨海桥长22.9km,海底隧道长6700m,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船舶撞击。图乙是港珠澳大桥的限速牌。
请根据以上信息,求:
(1)当汽车以最高限速 100km/h 行驶时,它通过港珠澳大桥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辆通过海底隧道的小客车车长10m,车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223s,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是否超速
(3)一车队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隧道,所用时间为280s,该车队的长度为多少米
【答案】(1)t=s/v=55km/100km/h=0.55h
(2)车身完全在隧道中的长度为6700m-10m=6690m
v=s/t=6690m/223s
=30m/s
=108km/h>100km/h
所以小客车超速了。
(3)设车队长度为L
s+L= vt=90km/h×280s=7000m
L=7000m-6700m=300m
答: 略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32.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关于他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
(1)丙同学的运动状态是 (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示可判断 同学运动最快,速度为 m/s,合 km/h。
(3)开始运动时,甲、乙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图(a)中6 s末,甲、乙同学相距 m。
【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
(2)甲;5;18
(3)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v-t图象可知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运动快慢情况;
(2)图中的a点表示两人通过路程相等,由此分析其表示的含义。
【解答】 (1)v-t图象可知,丙的图象平行于横坐标,速度大小不变,为4m/s,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学运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学运动得快;
,,;
(2)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两人相距的距离为10m;
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两人路程相等,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图中所示6s末即7s,甲通过的路程,s甲=v甲t=5m/s×6s=30m,s乙=s0+v乙t=10m+3m/s×6s=28m,
甲、乙同学相距:Δs=s甲-s乙=30m-28m=2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