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单元检测(培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单元检测(培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14:17:10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单元检测(培优)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鄞州期末)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模拟观察日食现象,如图乙所示为某次模拟实验中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球模拟的天体是地球
B.将小球向②方向移动,可以模拟日环食
C.模拟实验过程中让小球自西向东绕着大球转
D.图乙观察到的日全食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
【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日食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者完全被月球遮挡。
(2)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完全被月球遮挡时形成的是日全食,边缘部分被遮挡形成的是日偏食,遮挡住中心的一部分形成的是日环食。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会将全部的太阳遮挡住。
(3)日食是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解答】 A、日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月影部分的地区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
在该模拟实验中,大球模拟太阳,小球模拟月球,人所在的位置模拟地球,所以选项 A错误。
B、日环食是由于月球离地球较远,月球的本影不能到达地面而它的延长线经过了地面,而位于月影的本影延长线区域(伪影区)的人们就能看到日环食。
在该模拟实验中,小球模拟月球,大球模拟太阳,当小球向④方向移动(即远离大球)时,有可能模拟日环食,而向②方向移动不能模拟日环食,所以选项 B错误。
C、在太阳系中,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所以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应让小球(模拟月球)自西向东绕着大球(模拟太阳)转,C正确。
D、由于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日食总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东边缘结束。所以图乙观察到的日全食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④①②③,选项 D错误。
故答案为:D。
2.(2025七上·德清期末)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有:位于宇宙中心的太阳和其他恒星是固定不动的,地球和其他各颗行星都在不停地自转和以不同的周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现今经过科学观测和计算,“日心说”也有它的局限性,并非完全正确。以下“日心说”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②太阳是固定不动的 ③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 ④太阳系其他行星也自转和绕太阳公转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一般而言,围绕恒星公转的是行星,围绕行星公转的是卫星。
【解答】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宇宙的中心,①错误。
太阳在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②错误。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恒星太阳公转,③正确。
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④正确。
故答案为:B。
3.(2025七上·德清期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如图甲);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中的现象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图甲、乙中“影”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D.要形成如图乙的现象,对窗隙大小没有要求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有关,与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不是像。
【解答】A、甲是光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乙是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甲和乙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C、甲图是鸢和它的影子,影子移动的方向和鸢移动的方向相同,乙是小孔成像,像和鸢移动的方向相反,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孔的大小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5七上·余杭期末)小丽和小雨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丽说: “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雨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
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 B.只有小雨的方案可行
C.两个方案都可行 D.两个方案都不行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作出解答。
【解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所以小丽和小雨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故答案为:C。
5.(2025七上·金华期末)家在金华的小林同学感觉近段时间夜色降临得比冬至的时候稍微晚些了。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今天(1月16日)地球运行的大概位置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之间。
A.ab B.bc C.cd D.da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 二分二至日的判读遵循“左斜左冬,右斜右冬”的规律,根据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可以确定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解答】读图分析,图中abcd四地日期分别是3月21日前后、6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今天(1月16日)地球运行的大概位置是图中的da之间,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2025七上·余姚期末)2024年4月3日,余姚人民突然感到强烈震感,实为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地震、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岩石圈的各大板块处于静止状态
B.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肯定不会有地震发生
C.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不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地震;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A. 岩石圈的各大板块处于运动的状态,A错误;
B.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小,B错误;
C. 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引起海陆的变化的能力有限,C错误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5七上·鄞州期末)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某同学根据如图的节气剪纸作品,作出如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从春分日到冬至日的时间是一年
B.夏至日宁波正午杆影最长
C.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D.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答案】C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从春分日到冬至日的时间不到一年;夏至日宁波正午杆影最短,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故答案为:C。
8.(2025八下·鄞州竞赛)地面某处发生一次爆炸,由于爆炸地点的上空有面积较大的浓云层,距离爆炸地点3千米处的某人先后听到两次爆炸声,时间相差6秒.则可以估算出云层下表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假设空气中的声速为1/3千米/秒)(  )
A.1.5千米 B.2.0千米 C.2.5千米 D.3.0千米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要求云层的高度需要求出经云层反射的声波传播的距离vt,t由题意可以得出,而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高度h。
【解答】 如图,
A表示爆炸处,O表示反射点,S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从A直接传到s处所经时间,则有:d=vt1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s处所经历时间,
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②
已知t2-t1=Δ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故选B。
9.(2025七下·越城期末)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不能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A.断裂的岩层
B.弯曲的岩层
C.高山上海洋生物的化石
D.角峰和冰斗谷
【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外力使地势变得平坦,内力导致岩层的断裂、形成山脉和裂谷等。
【解答】断裂的岩层、弯曲的岩层和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均是由地球的内力导致的,是地壳变动的证据,角峰和冰斗谷是由外力导致的,不能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
故答案为:D。
10.(2025七上·鄞州期末)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存在一个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两亿年前开始分裂并逐渐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布局,下列不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的是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B.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C.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分布着热带雨林
D.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均有发现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南美洲和非洲轮廓的吻合、古老地层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证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
【解答】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均有发现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分布着热带雨林不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
故答案为:C。
11.如图所示为一个时间段内的某两天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两天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B.这两天分别是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
C.地球位于图中两个位置的中间时,月相是新月
D.图中时间段的一个月是用阳历计时方法确定的
【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峨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日食是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月食是照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解答】A、日食是月球挡在太阳和地球间,图中是月球在地球另一侧等情况,不会出现日食,故该选项错误。
B、图中月球位置,对应的应是农历十五(满月,地球在日月间 )和农历初一(新月,月球在日地间 ),但顺序不对,故该选项错误。
C、地球位于图中两个位置的中间时,月相是新月,故该选项正确。
D、图中时间段约 29.53 天,是朔望月周期,阴历以朔望月计时,所以图中时间段的一个月是用阴历计时方法确定的,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12.(2025七上·临平开学考)纯电动汽车因节能环保深受消费者喜爱,该汽车充电时能量的转化主要是(  )
A.化学能→机械能 B.化学能→电能
C.电能→化学能 D.电能→热能
【答案】C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化学能: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可以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
【解答】电动汽车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
故答案为:C。
13.(2025七上·金东)右图是某地区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折线图,关于A处所表示的日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该地区是冬季 B.此时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C.此时该地区是夏季 D.此时该地区的气温全年最高
【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它的大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一般来说,在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冬至日时较小;南半球则相反。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正午太阳高度角两次取得90°且日期离12月22日很近,说明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且离南回归线较近,图中A处所表示的日期为6月22日。
【解答】A、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A 处对应的日期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所以是冬季,故该选项正确。
B、A 处对应的日期在折线图中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的点,故该选项错误。
C、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且离南回归线较近,此时该地区是冬季,故该选项错误。
D、气温的变化不仅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有关,还与其他因素如大气环流等有关,不能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判断此时气温全年最高,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4.(2025七上·拱墅期末)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障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A.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等待传棒运动员交接
B.传棒运动员停下后将接力棒交到接棒运动员手中
C.传、接棒运动员都奔跑,且保持相对静止
D.传、接棒运动员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运动方向和快慢都相同的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在4×100m接力赛中,接棒人在传棒人接近接力区时应及时起跑,当两人都奔跑,速度接近一致,基本保持相对静止时开始交接,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
故答案为:C。
15.(2025七上·义乌期末)甲、乙两位同学从起跑线进行百米赛跑,其s-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2s 甲同学做加速运动
B.6s时刻两位同学的速度恰好相等
C.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D.2 10s 内二者相遇了一次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公式。
【解答】A 、在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甲同学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A 选项错误。
B 、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在6s时刻,甲、乙图像的斜率不同,所以两位同学的速度不相等,B 选项错误。
C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始终不变,所以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C 选项错误。
D 、由图像可知,在2s时乙在甲前面,10s时甲超过了乙,所以2-10s内二者相遇了一次,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6.(2025七上·浙江期末)图a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图b为宁波的小宁记录的“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刻教室的光照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b中①②③表示的太阳光线照进教室的范围,判断符合图a中丙处这一天宁波教室内正午光照情况的是    (填数字序号),宁波的昼夜长短表现为    ,此后的一个月内宁波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
(2)如图c中AN、BN属于两条相对的经线,N为北极,BC处于夜半球,C纬度是66.5°,图c中数据为纬度。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B.此时太阳直射23.5°S
C.此时 D.A和B地方时相同
【答案】(1)①;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如图b中①②③表示的太阳光线照进教室的范围,判断符合图a中丙北半球冬至日这一天宁波教室内正午光照情况的是①,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宁波的昼夜长短表现为昼短夜长,此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宁波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昼渐长,夜渐短。
(2)如图d中AN、BN属于两条相对的经线,N为北极,BC处于昼半球,C纬度是66.5°,图d中数据为纬度,此时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此时太阳直射23.5°N纬线,此时南半球的D地的影子长度最长;A和B位于两条相对的经线,其时间不相同。
17.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或“<”) 乙车的速度, 甲车的速度为   m/s;当t=40s时,甲、乙两车相距   m。
【答案】>;20;2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由图得出甲与乙车在某一时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与乙车的速度然后比较;
(2)由图得出甲车追上乙车的时间(20s),再行驶20s两车行驶的路程,据此求出两车相距。
【解答】 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t甲=55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100m,甲车的速度;
在t乙=20s时,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400m-200m=200m,
乙车的速度;
比较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由图得出,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甲乙相遇后再经过20s,甲车行驶了800m-400m=400m,
乙车行驶了600m-400m=200m,
两车相距Δs=400m-200m=200m。
18.(2025九下·浙江模拟)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见右图甲。
(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日喀则位于亚欧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是一个板块活动非常剧烈的地区。
(2)图乙所示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本向中间移动;图丙所示为朝不同的方向用力拉板,直至纸撕裂。其中,模拟青藏高原成因的是图   。
(3)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在全国形成分钟级速报能力,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
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
C.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每年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很少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答案】(1)印度洋
(2)乙
(3)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板块划分: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2、板块边界活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有的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高山、岛弧或海沟等地形;有的板块之间相互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日喀则所在位置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所以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等地质灾害。
3、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如地幔物质的对流等引起的应力作用 )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从而引起的地面震动现象,并非外力作用。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日喀则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 。
(2)青藏高原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图乙中书本向中间移动,模拟的是板块相互挤压的运动,与青藏高原的成因相符;图丙模拟的是板块张裂拉伸,不符合青藏高原成因 。
(3)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不是外力作用,A 错误;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地震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人们可以利用这几分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伤亡和损失,B 正确;
C、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少数地震会造成极大破坏,C 正确;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用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等重要部位,D 正确。
故答案为:A。
19.(2025七上·南浔期末)甲、乙两辆车在平直的路面上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1) 甲车的速度是   m/s;
(2) AB段乙车行驶的路程是   m。
(3)若甲乙两车同时向西行驶过程,则在前10秒行驶过程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填“东”或“西”)。
【答案】(1)4
(2)5
(3)东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2)根据公式s=vt分析。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1)从图像中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t=10s时,路程s=40米。

(2)由图像可知,A 点对应的路程为20m,B 点对应的路程为25m。
所以 AB 段乙车行驶的路程为25m-20m=5m。
(3)前 10 秒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40m,乙车通过的路程是20m。
根据速度公式,在相同时间内t=10s,甲车速度,
乙车速度
因为甲乙两车同时向西行驶,甲车速度比乙车快,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相对于甲车的位置在向东变化,即乙车向东运动。
20.(2025七上·海宁期末) 日食是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1)图甲是探索模拟日食的过程。图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   ,当小球在同一水平高度从A位置移动到 B位置的过程中就可观察到模拟“日食”现象。
(2)图乙是某次日全食发生时拍摄的三张照片,按发生过程先后,正确顺序是   (写编号)。
【答案】(1)月球
(2)③①②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2)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解答】(1)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所以图示小球为月球。
(2)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所以日食的时间顺序为③①②。
21.(2025七上·黄岩期末)演示地球自转时,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拨动地球仪(如图)。
(1)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使其运动的方向   (选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现象。
(3)A地正处于   (选填“清晨”、 “中午”、 “黄昏”或“深夜”)。
【答案】(1)自西向东
(2)昼夜交替
(3)黄昏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图中所示的是地球的自转,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使其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是一天。
(3)A地正处于黄昏,该地位于昏线上。
22.(2024七下·临海期末)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地,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1米/秒,则甲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为图中的   线。若8秒时甲乙相遇,则乙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在图中的   区域。
【答案】A;Ⅰ或Ⅲ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分别甲和乙的速度大小即可;
(2)根据图像,结合速度公式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A图线的速度;
则A为甲的s-t图像;
B图线的速度;所以乙的s-t图线为图中的B图线。
(2) 由图可知,8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
已知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地,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同时相向而行,
则8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s-s甲=10m-8m=2m;
由可知,乙的速度为:<0.5m/s,
故乙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在图中的Ⅲ区域。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2025七上·余杭期末)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某科学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同学们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行探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不搅拌。等白糖溶解完后,打开激光器,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光线。说明水槽中的溶液是   的(填“均匀”或“不均匀”)。
(2)图乙是同学们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能看到烛焰在半透明的塑料膜上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最后他们又想探究路灯下人影长度的影响因素,用如图丙所示高度可调的台灯模拟“路灯”、用竖立起来的铅笔模拟“人” (铅笔顶端始终低于灯泡的高度)进行实验。
光源高度 H/cm 20 30 40 50. 60
影长L/ cm 30 15 10 7.5 6
表中为实验所测数据,根据数据可得结论:   。
【答案】(1)不均匀
(2)倒立;保持相机不动,使蜡烛靠近小孔一些(答案合理均可)
(3)在台灯与铅笔的距离一定时,影子的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进行解答;影子的长度与灯的高度和人到灯的距离有关。
【解答】(1)由图可以发现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说明水槽中的溶液是不均匀的;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倒立的实像;在小孔到光屏距离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保持相机不动, 将蜡烛靠近小孔(或换用更大的蜡烛);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台灯与铅笔的距离一定时,光源的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24.(2025七上·海宁期末)某兴趣小组开展“影响纸锥下落速度因素”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①制作一个纸锥:取一个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然后将纸片剪口粘贴成纸锥(如图甲);
②从一定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计时,当纸锥落到地面时,结束计时。重复三次操作,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下落路程/m 所用时间/s 下落速度/(m/s)
第1次 2 1.55 1.29
第2次 2 1.58 1.27
第3次 2 1.55 1.29
③另取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更大的扇形,按同样方法粘贴制成纸锥(右图乙),重复步骤②的操作。
(1)步骤②中,该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
(2)该实验研究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是   。
(3)实验中有同学认为,方案设计中没有控制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原因是   。
【答案】(1)1.28m/s
(2)锥角的大小
(3)裁去扇形的不同,纸锥的质量不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为三次测量速度的平均值;
(2)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更大的扇形,做成的纸锥与之前的纸锥,锥角大小不同,故该实验研究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是锥角的大小;
(3)方案设计中没有控制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原因是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扇形的不同,纸锥的质量不同。
【解答】 (1)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2)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更大的扇形,做成的纸锥与之前的纸锥,锥角大小不同,故该实验研究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是锥角的大小;
(3)实验中有同学认为,方案设计中没有控制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原因是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扇形的不同,纸锥的质量不同。
25.(2025七上·上虞期末)某班级工程实践小组的同学制作日地月三球运动演示模型。
(1)确定标准。下列因素中,确定标准时不需要考虑的有   。
A.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 B.天体间距离的比例
C.模型材料的颜色 D.模型的大小
(2)设计方案。
图甲是常见的摩擦型带传动方式,若在传动轮定位轴上安装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阳、地球及月球,模拟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①大轮和小轮的周长之比应为   。
②图甲大轮定位轴上安装的球模拟太阳,小轮定位轴上安装的球模拟地球。
(3)实施方案。
(4)检验作品。
①演示绕日公转:如图乙所示,转动手柄,自上往下观察时,使球B绕球A以   (选填“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
②演示日食:小球C运动至   (选填“a”“b”“c”或“d”)位置来模拟日食。
(5)改进完善。
(6)发布成果。
【答案】(1)C;(2)12:1;(4)逆时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模型之间的距离和大小以及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对于实验探究有影响,所以在确定标准时需要考虑,模型材质的颜色对研究没有需要,所以不需要考虑。
(2)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个月,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十二个月,可知大轮与小轮的周长之比为12:1。
(4)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即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日食的成因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解答】(1)在确定“日‐地‐月”演示模型的标准时,需要考虑天体间的周期与距离比例以及模型的大小,而模型材料的“颜色”并不影响运动规律的演示,因此在确定标准时不需要考虑,故选C。(2)①为了准确模拟日地月三球的相对运动,大轮和小轮的周长之比应与地球公转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的比值一致。常见简化演示中,为模拟“地球绕日一周、月球绕地球约12周”,大轮与小轮的周长之比通常取12∶1。
(4)①俯视太阳系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因此,如图乙所示,转动手柄,自上往下观察时,使球B绕球A以逆时针方向转动。②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会形成日食,因此小球C应运动到b位置来模拟日食。
26.如图为演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请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小明(左二)   (填“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缓缓拨动地球仪,他发现观察的位置不同,地球仪旋转方向有所不同,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呈   。
(2)观察地球仪上的 A、B两地,同学们发现:随着地球自转,A地渐渐由白天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天,这演示了地球自转产生了   现象。
(3)A地位于B地的   ,随着地球的自转,可以发现A点比B地的时间   (填“早”或“晚”),说明两地存在时差。
【答案】(1)自左向右;顺时针
(2)昼夜交替
(3)正东方向;早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日。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1)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日。
(2)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随着地球自转,A地渐渐由白天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天,这演示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位于B点的东方。随着地球的自转,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A点比B点的时间早,说明两地存在时间差异。
27.(2025七上·宁波期末)图甲是小科测绘得到的宁波某学校旗杆影子长度 (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测量)。
(1)A图是在   测绘的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为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最小楼间距 (图乙)。按这一理论设计,中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高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
(3)下列四幅图中,可能是小科在早上10点到下午2点间测绘得到的旗杆杆顶影子轨迹的是   。
【答案】(1)冬至日
(2)小于
(3)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A图是在冬至日测绘的,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较小,杆影较长。
(2)为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最小楼间距(图乙)。按这一理论设计,高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应大于中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
(3)可能是小明在早上10点到下午2点间测绘得到的旗杆杆顶影子轨迹的是A图,10点左右影子朝西,12点左右影子朝北,12点以后影子向东移动。
四、综合题
28.(2025七上·上虞期末)20飞机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其部分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
空载质量 最大飞行速度 最大作战半径 最大飞行高度
17吨 2.8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
(1)计算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作战半径”是指战机携带正常作战载荷,在不进行空中加油,自机场起飞,沿指定航线飞行,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原机场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歼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标恰好在最大作战半径处的任务,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忽略起飞、降落及转向所需的时间)?
(3)激光雷达系统可以测定飞机的距离、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时,在监视屏上会分别出现一个尖形波(屏上相邻度刻线间时间间隔相同)。某激光雷达跟踪一个匀速飞行的飞机时,某时刻在监视屏上显示的雷达波形如图甲所示,几秒后同一目标在监视屏上显示的雷达波形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形可知目标飞机的运动情况是   (选填“靠近雷达”、“远离雷达”或“距离不变”)。
【答案】(1)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3)靠近雷达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注意时间的单位为米每秒。
(2)完全一次作战任务,经过的距离是最大作战距离的两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式求解时间。
(3)由图可知,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间隔正在变短,说明飞机与雷达之间点的距离在变短。
【解答】(3)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变短,可知目标飞机靠近雷达。
(1)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
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3)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变短,可知目标飞机靠近雷达。
29.(2025七上·椒江期末)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关于地球构造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20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以下证据支持这一假说的有____。
A.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C.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被发现
(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不断从大洋中脊涌出,推开洋壳两边的岩石,为“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来源提供了证据支持。请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将图甲中A、B、C三处岛屿按照形成时间从早到晚排序   。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81度,东经121.7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台湾地震多发的原因   。
(4)我国已具备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通过手机提示发出地震预警信息的能力。小明收到的预警信息如图乙,你认为小明可采取以下哪些措施进行避险 ____。
A.站着不动
B.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C.使用电梯或者汽车逃命
D.来不及撤离时,躲在坚固的课桌下等空间小的地方,就地避震
【答案】(1)B;C
(2)A
(3)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
(4)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的魏格纳在1910年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破裂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其证据如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海陆轮廓的吻合性;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吻合部位地层的相似性等。
(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地幔物质在裂缝带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且裂缝两侧的岩石对称分布;距离裂缝越远,时间越早。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4)地震发生时,在平房居住要迅速跑到门外;如果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解答】(1)A、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是人为因素,与大陆漂移学说无关,故错误。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正确。
C、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被发现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正确。
故答案为:BC。
(2)读图可知,图甲A、B两处岩石中甲距离大洋中脊远,说明形成的年龄较老;B距离大洋中脊近,说明形成的年龄新,故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3)我国四川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所以多地震。
(4)A、跑到窗口大声呼救不能避震,故错误。
B、在高楼层千万不可跳楼,要就近避震,可以就近躲在厚实的床或桌底下,故正确。
C、在一楼,可以立即冲到空旷地避震,故正确。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跑是应对火灾的措施,故错误。
故答案为:BC。
30.(2025七上·钱塘期末)2024年10月1日晚,1500架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金沙湖公园上空上演。为观看表演,小塘从家中(O点)出发到金沙湖(B点),路上采用了骑共享单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他从家里出发到达金沙湖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
(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在日常生活中,小塘配载智能手环可以测得配速,也可来判断步行的快慢。配速=时间/路程;请帮他计算一下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多少s/km?
【答案】(1)解:(1)根据图片可知,OA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
则OA段的速度为:;
AB段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
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
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
(2)解:根据图片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解:根据“配速=时间/路程”可知,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OA和AB段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即可;
(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3)根据求解。
(1)据图可知,OA段是过原点倾斜的直线,说明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则OA段的速度为:;AB段同样是倾斜的直线,说明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当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
(2)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已知配速=时间/路程,则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
31.(2025七上·苍南期末)小明采用木板、泡沫球甲和乙、内置光源的球丙、木制齿轮等材料制作了三球仪模型(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齿轮C和球丙固定不动,转动手柄时,在齿轮A和齿轮B的作用下,使球乙绕球丙运转,同时球乙也会自转,球甲会绕球乙运转。
(1)除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外,该模型还需考虑的因素   (例举一点)。
(2)图中甲、乙、丙三个球,用来模拟地球的是   。
(3)该模型可以模拟说明的天文现象有   。
A.地球公转 B.月球公转C.地球自转D.月球自转E.月食
(4)为了实现球乙绕球丙转1周的同时,球甲绕球乙转12周,则设计的齿轮A、B、C的齿数比例可以为   。
【答案】(1)天体间距离的比例(或模型的大小;或重量等)
(2)球乙
(3)ABCE
(4)齿轮A齿数和齿轮C齿数比符合 1:12,齿轮 B 的齿数不作要求。示例: 1: n: 12(或2: n: 24) (其中n 为任一正整数)等都合理。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除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外,该模型还需考虑的因素主要从模型大小、重量、距离等方面分析。
(2)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3)该模型可以模拟说明的天文现象主要从地球运动、太阳运动、月球运动等方面分析。
(4)为了实现球乙绕球丙转1周的同时,球甲绕球乙转12周,则设计的齿轮A、B、C的齿数比例主要从时间、速度、齿数等方面分析。
【解答】 (1)在制作三球仪模型时,除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外,天体间距离的比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天体间实际距离对其相互间的引力等作用有重要影响,在模型中合理体现距离比例能更准确地模拟天体的运动关系;模型的大小也需考虑,若模型过大不便于操作和展示,过小则可能难以清晰呈现各天体的运动和相互关系;重量方面,合适的重量能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便利性等。
(2)因为在宇宙中,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结合模型工作原理“球乙绕球丙运转,球甲会绕球乙运转”,所以用来模拟地球的是球乙,球甲模拟月球,球丙模拟太阳。
(3)球乙绕球丙运转,可模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A正确。
球甲绕球乙运转,可模拟月球绕地球的公转,B正确。
球乙会自转,可模拟地球自转,C正确。
该模型中球甲绕球乙公转的同时并没有体现球甲(模拟月球)自身的自转,D错误。
当球丙(模拟太阳)、球乙(模拟地球)、球甲(模拟月球)处于同一直线时,若球乙在中间遮挡住球丙的光线照射到球甲,可模拟月食现象,E正确。
故选:ABCE。
(4)要实现球乙绕球丙转1周的同时,球甲绕球乙转12周,根据齿轮传动原理,在相同时间内,齿轮转过的齿数相同。球乙绕球丙转1周,球甲绕球乙12周,说明齿轮A转动的圈数与齿轮C转动的圈数比为 12:1。设齿轮A齿数为a,齿轮C齿数为c,转动时间为t,齿轮A转动速度为VA,齿轮C转动速度为VC,则VA×t÷a=VC×t÷c,且VA÷VC=12,所以a:c=1:12,齿轮B起到传动作用,其齿数不影响球乙和球甲的转动圈数比例关系,所以齿轮 B 的齿数不作要求,因此,齿轮 A 齿数和齿轮 C 齿数比符合 1:12,如 1:n:12(或 2:n:24,其中为任一正整数)等都合理。
32.(2025七上·黄岩期末)2024年台州马拉松于12月1日早上8:00在黄岩区人民政府鸣枪开跑。
(1)12月1日开跑当天地球最接近图中   位置,当天黄岩昼夜长短情况是   (选填“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或“昼夜等长”)。
(2)如图是参赛选手小黄参加甜蜜跑比赛的部分配速信息,图中的“配速”是指选手每跑1千米所用的时间。
①在比赛过程中,以小黄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的。
②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小黄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请说明判断依据:   。
【答案】(1)④;昼短夜长
(2)运动;相同的路程,时间最短,运动得越快。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2)物体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看到物体的运动状况不同;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解答】(1)读图可知,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①③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12月1日接近冬至日,因此,开跑当天地球最接近图中④位置;当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黄岩位于北半球,当天黄岩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
(2)在比赛过程中,小黄在向前跑动,因此,以小黄为参照物,会看到路边的树木在向后运动。读图可知,几个路段路程基本相同,在CD路段时间最短,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判断,CD路段的运动速度最快。
1 / 1【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单元检测(培优)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鄞州期末)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模拟观察日食现象,如图乙所示为某次模拟实验中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球模拟的天体是地球
B.将小球向②方向移动,可以模拟日环食
C.模拟实验过程中让小球自西向东绕着大球转
D.图乙观察到的日全食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
2.(2025七上·德清期末)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有:位于宇宙中心的太阳和其他恒星是固定不动的,地球和其他各颗行星都在不停地自转和以不同的周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现今经过科学观测和计算,“日心说”也有它的局限性,并非完全正确。以下“日心说”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②太阳是固定不动的 ③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 ④太阳系其他行星也自转和绕太阳公转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3.(2025七上·德清期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如图甲);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中的现象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图甲、乙中“影”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D.要形成如图乙的现象,对窗隙大小没有要求
4.(2025七上·余杭期末)小丽和小雨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丽说: “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雨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
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 B.只有小雨的方案可行
C.两个方案都可行 D.两个方案都不行
5.(2025七上·金华期末)家在金华的小林同学感觉近段时间夜色降临得比冬至的时候稍微晚些了。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今天(1月16日)地球运行的大概位置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之间。
A.ab B.bc C.cd D.da
6.(2025七上·余姚期末)2024年4月3日,余姚人民突然感到强烈震感,实为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地震、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岩石圈的各大板块处于静止状态
B.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肯定不会有地震发生
C.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不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7.(2025七上·鄞州期末)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某同学根据如图的节气剪纸作品,作出如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从春分日到冬至日的时间是一年
B.夏至日宁波正午杆影最长
C.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D.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8.(2025八下·鄞州竞赛)地面某处发生一次爆炸,由于爆炸地点的上空有面积较大的浓云层,距离爆炸地点3千米处的某人先后听到两次爆炸声,时间相差6秒.则可以估算出云层下表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假设空气中的声速为1/3千米/秒)(  )
A.1.5千米 B.2.0千米 C.2.5千米 D.3.0千米
9.(2025七下·越城期末)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不能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A.断裂的岩层
B.弯曲的岩层
C.高山上海洋生物的化石
D.角峰和冰斗谷
10.(2025七上·鄞州期末)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存在一个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两亿年前开始分裂并逐渐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布局,下列不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的是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B.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C.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分布着热带雨林
D.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均有发现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
11.如图所示为一个时间段内的某两天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两天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B.这两天分别是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
C.地球位于图中两个位置的中间时,月相是新月
D.图中时间段的一个月是用阳历计时方法确定的
12.(2025七上·临平开学考)纯电动汽车因节能环保深受消费者喜爱,该汽车充电时能量的转化主要是(  )
A.化学能→机械能 B.化学能→电能
C.电能→化学能 D.电能→热能
13.(2025七上·金东)右图是某地区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折线图,关于A处所表示的日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该地区是冬季 B.此时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C.此时该地区是夏季 D.此时该地区的气温全年最高
14.(2025七上·拱墅期末)在4×100m接力赛中,为保障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A.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等待传棒运动员交接
B.传棒运动员停下后将接力棒交到接棒运动员手中
C.传、接棒运动员都奔跑,且保持相对静止
D.传、接棒运动员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15.(2025七上·义乌期末)甲、乙两位同学从起跑线进行百米赛跑,其s-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2s 甲同学做加速运动
B.6s时刻两位同学的速度恰好相等
C.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D.2 10s 内二者相遇了一次
二、填空题
16.(2025七上·浙江期末)图a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图b为宁波的小宁记录的“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刻教室的光照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b中①②③表示的太阳光线照进教室的范围,判断符合图a中丙处这一天宁波教室内正午光照情况的是    (填数字序号),宁波的昼夜长短表现为    ,此后的一个月内宁波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
(2)如图c中AN、BN属于两条相对的经线,N为北极,BC处于夜半球,C纬度是66.5°,图c中数据为纬度。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B.此时太阳直射23.5°S
C.此时 D.A和B地方时相同
17.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或“<”) 乙车的速度, 甲车的速度为   m/s;当t=40s时,甲、乙两车相距   m。
18.(2025九下·浙江模拟)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见右图甲。
(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日喀则位于亚欧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是一个板块活动非常剧烈的地区。
(2)图乙所示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本向中间移动;图丙所示为朝不同的方向用力拉板,直至纸撕裂。其中,模拟青藏高原成因的是图   。
(3)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在全国形成分钟级速报能力,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
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
C.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每年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很少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19.(2025七上·南浔期末)甲、乙两辆车在平直的路面上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1) 甲车的速度是   m/s;
(2) AB段乙车行驶的路程是   m。
(3)若甲乙两车同时向西行驶过程,则在前10秒行驶过程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填“东”或“西”)。
20.(2025七上·海宁期末) 日食是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1)图甲是探索模拟日食的过程。图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   ,当小球在同一水平高度从A位置移动到 B位置的过程中就可观察到模拟“日食”现象。
(2)图乙是某次日全食发生时拍摄的三张照片,按发生过程先后,正确顺序是   (写编号)。
21.(2025七上·黄岩期末)演示地球自转时,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拨动地球仪(如图)。
(1)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使其运动的方向   (选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现象。
(3)A地正处于   (选填“清晨”、 “中午”、 “黄昏”或“深夜”)。
22.(2024七下·临海期末)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地,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1米/秒,则甲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为图中的   线。若8秒时甲乙相遇,则乙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在图中的   区域。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2025七上·余杭期末)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某科学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同学们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行探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不搅拌。等白糖溶解完后,打开激光器,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光线。说明水槽中的溶液是   的(填“均匀”或“不均匀”)。
(2)图乙是同学们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能看到烛焰在半透明的塑料膜上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最后他们又想探究路灯下人影长度的影响因素,用如图丙所示高度可调的台灯模拟“路灯”、用竖立起来的铅笔模拟“人” (铅笔顶端始终低于灯泡的高度)进行实验。
光源高度 H/cm 20 30 40 50. 60
影长L/ cm 30 15 10 7.5 6
表中为实验所测数据,根据数据可得结论:   。
24.(2025七上·海宁期末)某兴趣小组开展“影响纸锥下落速度因素”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①制作一个纸锥:取一个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然后将纸片剪口粘贴成纸锥(如图甲);
②从一定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计时,当纸锥落到地面时,结束计时。重复三次操作,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下落路程/m 所用时间/s 下落速度/(m/s)
第1次 2 1.55 1.29
第2次 2 1.58 1.27
第3次 2 1.55 1.29
③另取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更大的扇形,按同样方法粘贴制成纸锥(右图乙),重复步骤②的操作。
(1)步骤②中,该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
(2)该实验研究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是   。
(3)实验中有同学认为,方案设计中没有控制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原因是   。
25.(2025七上·上虞期末)某班级工程实践小组的同学制作日地月三球运动演示模型。
(1)确定标准。下列因素中,确定标准时不需要考虑的有   。
A.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 B.天体间距离的比例
C.模型材料的颜色 D.模型的大小
(2)设计方案。
图甲是常见的摩擦型带传动方式,若在传动轮定位轴上安装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阳、地球及月球,模拟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①大轮和小轮的周长之比应为   。
②图甲大轮定位轴上安装的球模拟太阳,小轮定位轴上安装的球模拟地球。
(3)实施方案。
(4)检验作品。
①演示绕日公转:如图乙所示,转动手柄,自上往下观察时,使球B绕球A以   (选填“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
②演示日食:小球C运动至   (选填“a”“b”“c”或“d”)位置来模拟日食。
(5)改进完善。
(6)发布成果。
26.如图为演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请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小明(左二)   (填“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缓缓拨动地球仪,他发现观察的位置不同,地球仪旋转方向有所不同,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呈   。
(2)观察地球仪上的 A、B两地,同学们发现:随着地球自转,A地渐渐由白天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天,这演示了地球自转产生了   现象。
(3)A地位于B地的   ,随着地球的自转,可以发现A点比B地的时间   (填“早”或“晚”),说明两地存在时差。
27.(2025七上·宁波期末)图甲是小科测绘得到的宁波某学校旗杆影子长度 (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测量)。
(1)A图是在   测绘的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为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最小楼间距 (图乙)。按这一理论设计,中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高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
(3)下列四幅图中,可能是小科在早上10点到下午2点间测绘得到的旗杆杆顶影子轨迹的是   。
四、综合题
28.(2025七上·上虞期末)20飞机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其部分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
空载质量 最大飞行速度 最大作战半径 最大飞行高度
17吨 2.8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
(1)计算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作战半径”是指战机携带正常作战载荷,在不进行空中加油,自机场起飞,沿指定航线飞行,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原机场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歼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标恰好在最大作战半径处的任务,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忽略起飞、降落及转向所需的时间)?
(3)激光雷达系统可以测定飞机的距离、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时,在监视屏上会分别出现一个尖形波(屏上相邻度刻线间时间间隔相同)。某激光雷达跟踪一个匀速飞行的飞机时,某时刻在监视屏上显示的雷达波形如图甲所示,几秒后同一目标在监视屏上显示的雷达波形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形可知目标飞机的运动情况是   (选填“靠近雷达”、“远离雷达”或“距离不变”)。
29.(2025七上·椒江期末)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关于地球构造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20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以下证据支持这一假说的有____。
A.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C.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被发现
(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不断从大洋中脊涌出,推开洋壳两边的岩石,为“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来源提供了证据支持。请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将图甲中A、B、C三处岛屿按照形成时间从早到晚排序   。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在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81度,东经121.7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台湾地震多发的原因   。
(4)我国已具备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通过手机提示发出地震预警信息的能力。小明收到的预警信息如图乙,你认为小明可采取以下哪些措施进行避险 ____。
A.站着不动
B.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C.使用电梯或者汽车逃命
D.来不及撤离时,躲在坚固的课桌下等空间小的地方,就地避震
30.(2025七上·钱塘期末)2024年10月1日晚,1500架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金沙湖公园上空上演。为观看表演,小塘从家中(O点)出发到金沙湖(B点),路上采用了骑共享单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他从家里出发到达金沙湖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
(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在日常生活中,小塘配载智能手环可以测得配速,也可来判断步行的快慢。配速=时间/路程;请帮他计算一下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多少s/km?
31.(2025七上·苍南期末)小明采用木板、泡沫球甲和乙、内置光源的球丙、木制齿轮等材料制作了三球仪模型(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齿轮C和球丙固定不动,转动手柄时,在齿轮A和齿轮B的作用下,使球乙绕球丙运转,同时球乙也会自转,球甲会绕球乙运转。
(1)除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外,该模型还需考虑的因素   (例举一点)。
(2)图中甲、乙、丙三个球,用来模拟地球的是   。
(3)该模型可以模拟说明的天文现象有   。
A.地球公转 B.月球公转C.地球自转D.月球自转E.月食
(4)为了实现球乙绕球丙转1周的同时,球甲绕球乙转12周,则设计的齿轮A、B、C的齿数比例可以为   。
32.(2025七上·黄岩期末)2024年台州马拉松于12月1日早上8:00在黄岩区人民政府鸣枪开跑。
(1)12月1日开跑当天地球最接近图中   位置,当天黄岩昼夜长短情况是   (选填“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或“昼夜等长”)。
(2)如图是参赛选手小黄参加甜蜜跑比赛的部分配速信息,图中的“配速”是指选手每跑1千米所用的时间。
①在比赛过程中,以小黄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的。
②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小黄跑得最快的路段是CD,请说明判断依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日食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者完全被月球遮挡。
(2)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完全被月球遮挡时形成的是日全食,边缘部分被遮挡形成的是日偏食,遮挡住中心的一部分形成的是日环食。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会将全部的太阳遮挡住。
(3)日食是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解答】 A、日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月影部分的地区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
在该模拟实验中,大球模拟太阳,小球模拟月球,人所在的位置模拟地球,所以选项 A错误。
B、日环食是由于月球离地球较远,月球的本影不能到达地面而它的延长线经过了地面,而位于月影的本影延长线区域(伪影区)的人们就能看到日环食。
在该模拟实验中,小球模拟月球,大球模拟太阳,当小球向④方向移动(即远离大球)时,有可能模拟日环食,而向②方向移动不能模拟日环食,所以选项 B错误。
C、在太阳系中,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所以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应让小球(模拟月球)自西向东绕着大球(模拟太阳)转,C正确。
D、由于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日食总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东边缘结束。所以图乙观察到的日全食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④①②③,选项 D错误。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一般而言,围绕恒星公转的是行星,围绕行星公转的是卫星。
【解答】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宇宙的中心,①错误。
太阳在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②错误。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恒星太阳公转,③正确。
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④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有关,与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不是像。
【解答】A、甲是光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乙是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甲和乙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C、甲图是鸢和它的影子,影子移动的方向和鸢移动的方向相同,乙是小孔成像,像和鸢移动的方向相反,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孔的大小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作出解答。
【解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所以小丽和小雨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 二分二至日的判读遵循“左斜左冬,右斜右冬”的规律,根据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可以确定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解答】读图分析,图中abcd四地日期分别是3月21日前后、6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今天(1月16日)地球运行的大概位置是图中的da之间,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地震;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A. 岩石圈的各大板块处于运动的状态,A错误;
B.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小,B错误;
C. 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引起海陆的变化的能力有限,C错误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从春分日到冬至日的时间不到一年;夏至日宁波正午杆影最短,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要求云层的高度需要求出经云层反射的声波传播的距离vt,t由题意可以得出,而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高度h。
【解答】 如图,
A表示爆炸处,O表示反射点,S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从A直接传到s处所经时间,则有:d=vt1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s处所经历时间,
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②
已知t2-t1=Δ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外力使地势变得平坦,内力导致岩层的断裂、形成山脉和裂谷等。
【解答】断裂的岩层、弯曲的岩层和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均是由地球的内力导致的,是地壳变动的证据,角峰和冰斗谷是由外力导致的,不能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南美洲和非洲轮廓的吻合、古老地层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证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
【解答】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均有发现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分布着热带雨林不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峨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日食是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月食是照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解答】A、日食是月球挡在太阳和地球间,图中是月球在地球另一侧等情况,不会出现日食,故该选项错误。
B、图中月球位置,对应的应是农历十五(满月,地球在日月间 )和农历初一(新月,月球在日地间 ),但顺序不对,故该选项错误。
C、地球位于图中两个位置的中间时,月相是新月,故该选项正确。
D、图中时间段约 29.53 天,是朔望月周期,阴历以朔望月计时,所以图中时间段的一个月是用阴历计时方法确定的,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12.【答案】C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化学能: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可以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
【解答】电动汽车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它的大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一般来说,在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冬至日时较小;南半球则相反。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正午太阳高度角两次取得90°且日期离12月22日很近,说明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且离南回归线较近,图中A处所表示的日期为6月22日。
【解答】A、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A 处对应的日期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所以是冬季,故该选项正确。
B、A 处对应的日期在折线图中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的点,故该选项错误。
C、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且离南回归线较近,此时该地区是冬季,故该选项错误。
D、气温的变化不仅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有关,还与其他因素如大气环流等有关,不能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判断此时气温全年最高,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运动方向和快慢都相同的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在4×100m接力赛中,接棒人在传棒人接近接力区时应及时起跑,当两人都奔跑,速度接近一致,基本保持相对静止时开始交接,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公式。
【解答】A 、在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甲同学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A 选项错误。
B 、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在6s时刻,甲、乙图像的斜率不同,所以两位同学的速度不相等,B 选项错误。
C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始终不变,所以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C 选项错误。
D 、由图像可知,在2s时乙在甲前面,10s时甲超过了乙,所以2-10s内二者相遇了一次,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①;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如图b中①②③表示的太阳光线照进教室的范围,判断符合图a中丙北半球冬至日这一天宁波教室内正午光照情况的是①,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宁波的昼夜长短表现为昼短夜长,此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宁波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昼渐长,夜渐短。
(2)如图d中AN、BN属于两条相对的经线,N为北极,BC处于昼半球,C纬度是66.5°,图d中数据为纬度,此时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此时太阳直射23.5°N纬线,此时南半球的D地的影子长度最长;A和B位于两条相对的经线,其时间不相同。
17.【答案】>;20;2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由图得出甲与乙车在某一时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与乙车的速度然后比较;
(2)由图得出甲车追上乙车的时间(20s),再行驶20s两车行驶的路程,据此求出两车相距。
【解答】 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t甲=55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100m,甲车的速度;
在t乙=20s时,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400m-200m=200m,
乙车的速度;
比较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由图得出,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甲乙相遇后再经过20s,甲车行驶了800m-400m=400m,
乙车行驶了600m-400m=200m,
两车相距Δs=400m-200m=200m。
18.【答案】(1)印度洋
(2)乙
(3)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板块划分: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2、板块边界活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有的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高山、岛弧或海沟等地形;有的板块之间相互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日喀则所在位置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所以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等地质灾害。
3、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如地幔物质的对流等引起的应力作用 )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从而引起的地面震动现象,并非外力作用。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日喀则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 。
(2)青藏高原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图乙中书本向中间移动,模拟的是板块相互挤压的运动,与青藏高原的成因相符;图丙模拟的是板块张裂拉伸,不符合青藏高原成因 。
(3)A、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不是外力作用,A 错误;
B、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捕捉地震信号,提前几分钟进行预警,人们可以利用这几分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伤亡和损失,B 正确;
C、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绝大部分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少数地震会造成极大破坏,C 正确;
D、地震时若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用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等重要部位,D 正确。
故答案为:A。
19.【答案】(1)4
(2)5
(3)东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2)根据公式s=vt分析。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1)从图像中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t=10s时,路程s=40米。

(2)由图像可知,A 点对应的路程为20m,B 点对应的路程为25m。
所以 AB 段乙车行驶的路程为25m-20m=5m。
(3)前 10 秒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40m,乙车通过的路程是20m。
根据速度公式,在相同时间内t=10s,甲车速度,
乙车速度
因为甲乙两车同时向西行驶,甲车速度比乙车快,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相对于甲车的位置在向东变化,即乙车向东运动。
20.【答案】(1)月球
(2)③①②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2)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解答】(1)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所以图示小球为月球。
(2)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所以日食的时间顺序为③①②。
21.【答案】(1)自西向东
(2)昼夜交替
(3)黄昏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图中所示的是地球的自转,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使其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是一天。
(3)A地正处于黄昏,该地位于昏线上。
22.【答案】A;Ⅰ或Ⅲ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分别甲和乙的速度大小即可;
(2)根据图像,结合速度公式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A图线的速度;
则A为甲的s-t图像;
B图线的速度;所以乙的s-t图线为图中的B图线。
(2) 由图可知,8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
已知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地,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同时相向而行,
则8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s-s甲=10m-8m=2m;
由可知,乙的速度为:<0.5m/s,
故乙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在图中的Ⅲ区域。
23.【答案】(1)不均匀
(2)倒立;保持相机不动,使蜡烛靠近小孔一些(答案合理均可)
(3)在台灯与铅笔的距离一定时,影子的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进行解答;影子的长度与灯的高度和人到灯的距离有关。
【解答】(1)由图可以发现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说明水槽中的溶液是不均匀的;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倒立的实像;在小孔到光屏距离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保持相机不动, 将蜡烛靠近小孔(或换用更大的蜡烛);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台灯与铅笔的距离一定时,光源的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24.【答案】(1)1.28m/s
(2)锥角的大小
(3)裁去扇形的不同,纸锥的质量不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为三次测量速度的平均值;
(2)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更大的扇形,做成的纸锥与之前的纸锥,锥角大小不同,故该实验研究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是锥角的大小;
(3)方案设计中没有控制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原因是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扇形的不同,纸锥的质量不同。
【解答】 (1)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2)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更大的扇形,做成的纸锥与之前的纸锥,锥角大小不同,故该实验研究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是锥角的大小;
(3)实验中有同学认为,方案设计中没有控制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原因是大小相同的圆纸片,裁去扇形的不同,纸锥的质量不同。
25.【答案】(1)C;(2)12:1;(4)逆时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模型之间的距离和大小以及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对于实验探究有影响,所以在确定标准时需要考虑,模型材质的颜色对研究没有需要,所以不需要考虑。
(2)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个月,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十二个月,可知大轮与小轮的周长之比为12:1。
(4)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即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日食的成因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解答】(1)在确定“日‐地‐月”演示模型的标准时,需要考虑天体间的周期与距离比例以及模型的大小,而模型材料的“颜色”并不影响运动规律的演示,因此在确定标准时不需要考虑,故选C。(2)①为了准确模拟日地月三球的相对运动,大轮和小轮的周长之比应与地球公转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的比值一致。常见简化演示中,为模拟“地球绕日一周、月球绕地球约12周”,大轮与小轮的周长之比通常取12∶1。
(4)①俯视太阳系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因此,如图乙所示,转动手柄,自上往下观察时,使球B绕球A以逆时针方向转动。②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会形成日食,因此小球C应运动到b位置来模拟日食。
26.【答案】(1)自左向右;顺时针
(2)昼夜交替
(3)正东方向;早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日。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1)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日。
(2)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随着地球自转,A地渐渐由白天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天,这演示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位于B点的东方。随着地球的自转,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A点比B点的时间早,说明两地存在时间差异。
27.【答案】(1)冬至日
(2)小于
(3)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A图是在冬至日测绘的,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较小,杆影较长。
(2)为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最小楼间距(图乙)。按这一理论设计,高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应大于中纬度地区的最小楼间距。
(3)可能是小明在早上10点到下午2点间测绘得到的旗杆杆顶影子轨迹的是A图,10点左右影子朝西,12点左右影子朝北,12点以后影子向东移动。
28.【答案】(1)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3)靠近雷达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注意时间的单位为米每秒。
(2)完全一次作战任务,经过的距离是最大作战距离的两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式求解时间。
(3)由图可知,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间隔正在变短,说明飞机与雷达之间点的距离在变短。
【解答】(3)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变短,可知目标飞机靠近雷达。
(1)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
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3)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变短,可知目标飞机靠近雷达。
29.【答案】(1)B;C
(2)A
(3)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
(4)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的魏格纳在1910年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破裂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其证据如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海陆轮廓的吻合性;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吻合部位地层的相似性等。
(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地幔物质在裂缝带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且裂缝两侧的岩石对称分布;距离裂缝越远,时间越早。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4)地震发生时,在平房居住要迅速跑到门外;如果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解答】(1)A、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是人为因素,与大陆漂移学说无关,故错误。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正确。
C、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被发现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正确。
故答案为:BC。
(2)读图可知,图甲A、B两处岩石中甲距离大洋中脊远,说明形成的年龄较老;B距离大洋中脊近,说明形成的年龄新,故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3)我国四川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所以多地震。
(4)A、跑到窗口大声呼救不能避震,故错误。
B、在高楼层千万不可跳楼,要就近避震,可以就近躲在厚实的床或桌底下,故正确。
C、在一楼,可以立即冲到空旷地避震,故正确。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跑是应对火灾的措施,故错误。
故答案为:BC。
30.【答案】(1)解:(1)根据图片可知,OA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
则OA段的速度为:;
AB段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
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
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
(2)解:根据图片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解:根据“配速=时间/路程”可知,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OA和AB段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即可;
(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3)根据求解。
(1)据图可知,OA段是过原点倾斜的直线,说明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则OA段的速度为:;AB段同样是倾斜的直线,说明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当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
(2)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已知配速=时间/路程,则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
31.【答案】(1)天体间距离的比例(或模型的大小;或重量等)
(2)球乙
(3)ABCE
(4)齿轮A齿数和齿轮C齿数比符合 1:12,齿轮 B 的齿数不作要求。示例: 1: n: 12(或2: n: 24) (其中n 为任一正整数)等都合理。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除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外,该模型还需考虑的因素主要从模型大小、重量、距离等方面分析。
(2)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3)该模型可以模拟说明的天文现象主要从地球运动、太阳运动、月球运动等方面分析。
(4)为了实现球乙绕球丙转1周的同时,球甲绕球乙转12周,则设计的齿轮A、B、C的齿数比例主要从时间、速度、齿数等方面分析。
【解答】 (1)在制作三球仪模型时,除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外,天体间距离的比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天体间实际距离对其相互间的引力等作用有重要影响,在模型中合理体现距离比例能更准确地模拟天体的运动关系;模型的大小也需考虑,若模型过大不便于操作和展示,过小则可能难以清晰呈现各天体的运动和相互关系;重量方面,合适的重量能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便利性等。
(2)因为在宇宙中,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结合模型工作原理“球乙绕球丙运转,球甲会绕球乙运转”,所以用来模拟地球的是球乙,球甲模拟月球,球丙模拟太阳。
(3)球乙绕球丙运转,可模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A正确。
球甲绕球乙运转,可模拟月球绕地球的公转,B正确。
球乙会自转,可模拟地球自转,C正确。
该模型中球甲绕球乙公转的同时并没有体现球甲(模拟月球)自身的自转,D错误。
当球丙(模拟太阳)、球乙(模拟地球)、球甲(模拟月球)处于同一直线时,若球乙在中间遮挡住球丙的光线照射到球甲,可模拟月食现象,E正确。
故选:ABCE。
(4)要实现球乙绕球丙转1周的同时,球甲绕球乙转12周,根据齿轮传动原理,在相同时间内,齿轮转过的齿数相同。球乙绕球丙转1周,球甲绕球乙12周,说明齿轮A转动的圈数与齿轮C转动的圈数比为 12:1。设齿轮A齿数为a,齿轮C齿数为c,转动时间为t,齿轮A转动速度为VA,齿轮C转动速度为VC,则VA×t÷a=VC×t÷c,且VA÷VC=12,所以a:c=1:12,齿轮B起到传动作用,其齿数不影响球乙和球甲的转动圈数比例关系,所以齿轮 B 的齿数不作要求,因此,齿轮 A 齿数和齿轮 C 齿数比符合 1:12,如 1:n:12(或 2:n:24,其中为任一正整数)等都合理。
32.【答案】(1)④;昼短夜长
(2)运动;相同的路程,时间最短,运动得越快。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2)物体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看到物体的运动状况不同;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解答】(1)读图可知,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①③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12月1日接近冬至日,因此,开跑当天地球最接近图中④位置;当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黄岩位于北半球,当天黄岩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
(2)在比赛过程中,小黄在向前跑动,因此,以小黄为参照物,会看到路边的树木在向后运动。读图可知,几个路段路程基本相同,在CD路段时间最短,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判断,CD路段的运动速度最快。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