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百日维新 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百日维新 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9: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
百日维新
学案
教材整理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897年德军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进入了政治实践的阶段。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5)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
在康有为等人的推动下,光绪帝加快变法步骤,推行新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在政治上:力行新政;鼓励官民上书言事;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等。
(2)在经济上: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发展农工商业,提倡兴办农学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许以专利;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在京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在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改书院为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铸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4)在军事上: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军队使用洋枪,按新法练兵;裁撤旧式军队,节约饷银;等等。
深化升华
未实行的措施: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3.百日维新的评价
(1)局限: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进步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问题探究
问题
中国的西学历程是怎样的?
探究思路: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历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
探究结论:①“睁眼看世界”。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
②“睁眼看世界”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走出国门看世界”使得清政府陆续派官吏常驻外国,并派遣留学生。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仿洋改制看世界”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经典例题
例1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解析: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不属于维新派。
答案:A
例2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被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采纳的有(  )
①撤并政府机构 ②改革科举制度 ③实行君主立宪 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解析:光绪帝没有采纳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答案:D
例3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百日维新 
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
解析:1895年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百日维新,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答案:C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1897年后维新派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积极活动和宣传。?
表现: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②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宣传变法。③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
2.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②光绪帝企图借维新派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3.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1)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
(2)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尽管如此,变法法令还是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活学巧用
1.1897年后,推动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B.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宣传
C.光绪帝的支持
D.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解析:推动因素是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
答案:A
2.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   
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光绪帝的阶级属性入手。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其基本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答案:B
3.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教材可知,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