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戊戌政变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单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历史长卷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努力,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不断突破自我封闭,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它只进行103天而迅速归于失败,但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容抹杀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而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理性地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通过观看影象资料和参与扮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对话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分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3、重点:
新旧势力的交锋。
4、难点:
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模块中列强侵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和维新思想的相关史实,但这些大都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
2、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模块中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戊戌变法。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
4、课时:1课时
5、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编写历史剧本。
三、板书
四、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戊戌变法”的视频)
(导入新课)从图片看出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沉载了一段悲痛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是怎么失败的呢?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戊戌政变。
展示课题
(刚才我们感受戊戌变法的概况,请思考:
(1)维新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什么?(公车上书)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的标志是什么?(百日维新)
(3)百日新政以一百一十多道上谕为基础,看似洋洋洒洒,但新政内容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为什么呢?
教师:时间短,才一百零三天;法令太多;康、梁等人官位不高;或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更主要的是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吏都在千方百计阻挠法令的贯彻执行。这说明百日新政一开始就有两股势力针锋相对。
(讲授新课)
交锋
---针锋相对
教师:(学生看书的第一目,找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两派势力的代表。)
(展示幻灯片)
新势力(维新派)
旧势力(顽固派)
光绪帝
(弱,受约束)
慈禧太后(强,主宰)
中央代表
翁同龢(解除远离)
人事任免权军权
荣禄(提升重用)
地方代表
陈宝箴
地方大多数官员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袁世凯(两面派,见风使舵)
教师:问题情景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说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问题情景2、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和光绪帝互为依靠,相互利用的关系,反映了新势力的不成熟和光绪的软弱。这样的新势力在与旧势力交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态势呢?请看一段材料。
展示材料: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户部尚书职务,开缺回籍。
1898年6月15日,上谕:
授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8年6月15日,上谕:
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
学生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百日维新在哪一天开始的呢?(1898年6月11日)。
问题1:光绪皇帝的诏令内容有利于谁?(维新派、光绪帝本身、守旧派呢)为什么?(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大大削弱了维新派势力。再加上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这样,慈禧太后就控制了人事任免权。这不仅对维新派不利,对光绪帝本身也不利。荣禄任直隶总督和统帅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这表明慈禧太后不仅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视下进行。)
问题2:那如果你是光绪皇帝,你会下这样的命令吗?(当然不会)
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还要下这几道诏令呢?(光绪皇帝不得已、被逼的。被谁所逼呢?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这么做,表示什么呢?皇帝连自己老师的顶戴都保不住,表示实权仍在慈禧太后手里)
问题3: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展示幻灯片(百日维新开始于6月11日,仅仅过了四天,光绪皇帝就被慈禧所逼,发布了3道对维新派、也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诏令。这表明新势力弱、受控制,旧势力强、处于主宰的地位。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将人事权和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说明在百日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就做好了有朝一日发动政变的部署与准备了。)
问题4:面对这种态势,光绪和维新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先归纳守旧势力的措施有哪些?在找出维新派的应对措施。)
展示幻灯片
维新派的反击行为使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使原本处于观察态度的慈禧太后加快了反对的步伐,开始动手镇压戊戌变法,那具体情况如何呢?
二、政变---慈禧出招
(学生活动之二:表演历史短剧)
教师让梳理戊戌政变的过程
(展示幻灯片)
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
问题1:维新派为何要求助袁世凯,与狼共舞?(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
2:慈禧太后对光绪第接见伊藤博文为何如此敏感?(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
3:慈禧太后为什么在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后才采取血腥镇压?(维新派有针对慈禧太后的兵变计划,这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
展示材料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
问题情景3:上述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值还是不值?(当时,谭嗣同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谭嗣同生命的付出并没有挽回戊戌变法败局,戊戌变法最终还是昙花一现。
三、结局---昙花一现
(学生活动之三:分组讨论)
课堂探究一: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设问: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因而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也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你们怎么看?(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内容、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展示幻灯片:戊戌变法性质和历史意义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①
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直接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
从内容看: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要求用资产阶级文化取代封建文化。。推行资本主义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
③
过程看:维新派上书、办刊物、办学会、学堂、团体、著述、论战等方式宣传变祖宗之法,学西学,兴民权,这样不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同时,对封建思想和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因此,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遗产却成为中华文明上的宝贵财富。
展示幻灯片
维新时期的遗产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
(2)宣传和变法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4)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5)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6)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课堂探究二: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反对,你怎么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角度:领导阶级、组织结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
归纳总结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重要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
(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2)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3)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4)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
⑵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课堂小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形成了控制中国的强大势力。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很难与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抗衡。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只能以失败告终。维新派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用变法的办法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但是在维新变法过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作出牺牲,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本课小结:展示幻灯片
课后探究:
“穷则变,变则通,变法可以图强。”19世纪60年代日本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变得富强起来,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30年后中国也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百日维新,结果失败了,为什么呢?
(提示: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
附:
戊戌政变
旁白: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新政,任命谭嗣同、杨锐等人为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
此举令新旧势力之间矛盾激化,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以达到扑灭新政的目的。朝中局势剑拔弩张,血腥政变一触即发。
(乐寿堂。慈禧手中攥着一张照片,正在察看。光绪垂首而立。)
光绪:儿臣给亲爸爸请安。
慈禧(亮出照片):这是什么?你自己看看!
光绪(抬头,惊惶地):这、这是儿臣玩儿照的一张照片!
慈禧:你堂堂大清皇帝,居然穿上了洋鬼子的衣服,这是玩儿?你自己说,变法伊始,我是怎么给你说的?
光绪:儿臣,儿臣……
慈禧:说呀!
光绪:亲爸爸说,只要不动祖宗的牌位,不剪辫子,不穿洋人的衣服,怎么样变法都由着儿臣……
慈禧(逼视光绪):那你说,你带头穿上洋人的衣服是何用意?今后是不是还要让洋鬼子来做官?!
光绪(声音颤抖):儿、儿臣实在没有别的意思……
慈禧(将照片一掷):自作孽,不可活!
光绪:儿、儿臣不敢!(趋步退下)
慈禧:我听刚毅说日本国前任首相伊藤博文已于昨日抵京,伊藤博文,他日本人来做什么?
光绪:伊藤博文此次来华,宣称愿以日本三十年维新之经验,辅助儿臣施行新政。还有……
慈禧(震怒):好啊!康梁果然是和日本人勾结上了!竟然真的要让洋鬼子来做官!你穿上洋人的衣服,是不是为了接见那个伊藤博文?
难道康梁一党当真要勾结日本人,乱我大清朝纲?
光绪:儿臣……
慈禧(惶恐地):得了。不要再拿那个日本人来烦我了。
慈禧(厌恶而恐惧地看了照片一眼):……伊藤博文……
(光绪帝书房。光绪来回不安地踱步。)
光绪(喃喃地):……自作孽……不可活……
杨锐(迈入书房,跪下):臣杨锐参见圣上!
光绪(扶起杨锐):杨卿快起!朕……唉……
杨锐(焦灼地):皇上所叹,究竟为何事?
光绪:太后已经容不得朕了……从今日她的神情来看,她要对朕下手了!”
杨锐(突然问):皇上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她把您废掉?
皇上施行新政,变法图存,才是忠于社稷,孝于祖宗。岂能因太后一人中断维新大计?又将国家、人民置于何地?
光绪(默然,深深叹了一口气):唉,朝中有实力的大臣都是她的人,朕奈何不得啊……
杨锐(跪下):杨锐与众维新志士决不会坐视皇上被废!请皇上拟诏,臣将速与老师妥商良策!
光绪(缓缓点头):好……(走道桌前,提笔)朕惟时局维艰,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旁白:众维新志士经过商议,决定由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发动兵变。
(袁世凯住处。)
袁世凯(疑惑):足下是……?
谭嗣同:在下谭嗣同。
袁世凯:哦,(蓦然一惊)谭大人天子近臣,夤夜来访,有什么要事吗?
谭嗣同:荣禄近日向太后献策,要废掉皇帝,还要杀了皇帝,
(从怀里掏出“诏书”):袁大人请看。皇上谕旨说得明明白白,杀掉荣禄,直隶总督一缺,就由你来继任。大丈夫图报天恩,建功立业,都当此时,袁大人不必犹豫了!
袁世凯:谭大人小声点!事关重大,我不得不缜密些……您说,要我怎么办吧?
谭嗣同:你带兵赴津,见到荣禄就出示朱谕宣读,诛杀荣禄!再以你为直隶总督,迅速领兵入京,派兵马围住颐和园,逼慈禧彻底交权!
袁世凯:这样吧,你先回去,容我熟思,布置半月左右,我再告诉你准备怎么办,好不好?
谭嗣同(凛然道):好!报君恩,救君难,建立奇功大业,维新图存,天下大事在你的掌握中!袁大人务要以国家大事为重!
袁世凯(连忙回了一揖):谭大人今夜作为,真称得上是奇男子啊!
谭嗣同:嗣同急于回去复命,就告辞了!
袁世凯:夜深人静,我也就不便相送了!
旁白:然而,袁世凯没有依照约定起兵勤王,而是立即向军机大臣容禄告密。慈禧太后震怒,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六日)慈禧太后与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训政。
慈禧(疾声厉色):这个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怎么敢任意妄为!这些大臣都是我多年挑选留下来辅助你的,你怎么敢随意不用!你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康有为是什么东西,能胜过我选用的人吗?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吗?你这个祖宗的不肖子孙!
光绪:洋人逼迫太急,儿臣只不过想保存国脉,才利用一些西方治国的方法,并不是完全听康有为的……
慈禧(愤怒):难道祖法不如西法,鬼子反重于祖宗么?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你不知道吗?还敢回护他吗!你说呀!你怎么不说了呢……?
(光绪不吭声,只是流泪)
慈禧:从四月以来,这几个月,乱糟糟一片,是国家的大不幸,我不能再任你胡闹下去,除非我咽了气!我再问你一句,康有为谋反,你到底知不知道?
光绪(哆嗦着):知、知道……
慈禧:知道怎么办?
光绪:拿、拿杀……
(日本公使馆。谭嗣同端坐。)
梁启超(由一个日本使馆人员引领入,见到谭嗣同,快步上前,抱着他的双臂):复生,你可逃出来了!老师已经于初五离京,我一直担心你也遭了他们的毒手……
谭嗣同:我根本没打算逃。
梁启超:没打算逃?那你到哪里去?
谭嗣同:回浏阳会馆。
梁启超:不行,你不能白白去送死!复生,留下来,留下来我们一同东渡扶桑,再图大计!
谭嗣同(转向梁启超)卓如,我不是白白去送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你东渡扶桑,不是为苟全生命而是为明日之希望;我赴难,是因为改革需要流血!(激动地)各国的变法从来都是经过流血才获得成功的!中国变法不成功,就是还没有一个人为变法而流血!那么,今日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谭嗣同退场)
梁启超(泪流满面):复生……
旁白: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下诏抓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六人被捕入狱。
(监狱。谭嗣同端坐)
谭嗣同(长吟):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狱吏:带人犯谭嗣同一名!
谭嗣同(高亢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喊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旁白:时公元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自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至今,历时103天。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交锋—
针锋相对
政变—
风雨宫阙
结局—
昙花一现
戊戌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