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4课 戊戌政变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
那个多事之秋,古老的紫禁城里突然热
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
变亦变”,“改?!”一个苍老的声
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杀!”
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
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不经意间,
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
感动?!
——《日落紫禁城》
请思考:
1.“几个读书人”是如何改变中国命运的?
2.一个“杀”字能说明哪些问题?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触及了_____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
的抵制和反对。
2.代表人物:
(1)守旧势力:以_________为首。
(2)维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守旧势力慈禧太后3.交锋表现
(1)旧势力: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
禄为直隶总督以控制_________;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
政抵制;荣禄等人密谋由_________训政,以扑灭新政。
(2)新势力: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
命谭嗣同等“_________”;拉笼_______;游说驻华公使和传
教士,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京津地区慈禧太后军机四卿袁世凯阅读下列材料: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据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探究分析:
(1)材料中刚毅、徐桐属于哪一派别?他们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提示:①守旧派。②反对变法。
(2)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提示:变法采取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等措施,触及顽固势力的利益。因此,他们反对变法。
(3)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维新势力推行了哪些措施?
提示: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②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③拉笼袁世凯。④游说列强支持变法。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_______等人商议对策,授
以密谕。
(2)谭嗣同带密谕夜访_______。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_。谭嗣同袁世凯伊藤博文2.经过:
(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_________”,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3)除___________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临朝听政京师大学堂【特别提醒】
1.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说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2.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知识点拨】
1.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从变法的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变法过程中颁布的法令,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2)从领导力量上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3)从变法的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救亡性质。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_________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__________
___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_是行不通的,中国
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顽固势力帝国主义列强改良主义的道路3.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以___________
_________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_____
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
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留下的许多遗产
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民族资本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探究分析:
(1)据材料回答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
(2)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提示: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思路分析】解答关键在于袁世凯是否是引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要求根据材料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传统观点。
提示:①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
②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4)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对中国历史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提示:①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③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知识点拨】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传统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