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戊戌政变
学案
学习方法点拨
1.戊戌变法触及了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2.戊戌政变的发生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3.学习本课内容,一方面要通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得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结论;另一方面,要通过戊戌变法的深远影响,体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4.要注意认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代表人物
⑴旧势力:以①
为首。
⑵新势力:以②
为首。
2.交锋举措
⑴旧日势力
A.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③
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荣禄为④
,控制京津地区。
C.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⑤
。
D.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⑥
训政,以达到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
⑵新势力
A.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B.任命谭嗣同等“⑦
”。
C.拉拢⑧
,却不识其真面目。
D.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拓展点拨】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通过对比分析,两派间的实力差距太大,注定了这场变法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自我校对】①慈禧太后;②光绪帝;③翁同龢;④直隶总督;⑤抵制;⑥慈禧太后;⑦军机四卿;⑧袁世凯;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
⑴光绪帝受到慈橹太后训斥,召见①
等人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⑵谭嗣同带密谕夜访②
。
⑶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③
。
2.经过
⑴9月21日,慈格太后宣布“④
”,囚禁光绪帝。
⑵慈植太后下令捕杀“⑤
”。
⑶⑥
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拓展点拨】百日维新失败的过程: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曝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
【自我校对】①谭嗣同;②袁世凯;③伊藤博文;④临朝听政;⑤军机四卿;⑥除京师大学堂;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⑴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①
十分强大。
⑵主观原因
A.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②
。
B.寄希望于无实权的③
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④
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
⑴戊戌变法是一场⑤
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⑥
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⑵是资产阶级变革⑦
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⑧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⑶是近代中国一次⑨
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⑷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⑩
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拓展点拨】面对19世纪未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挺身而出,不避斧钺,不畏艰险,奔走呼号,矢志改革,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勇敢地为变法救亡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他们所发动和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这次运动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自我校对】①封建顽固势力;②人民群众;③光绪帝;④改良主义;⑤政治改革;⑥救亡图存;⑦社会制度;⑧君主立宪制;⑨思想解放;⑩中华文明;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
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二、如何认识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阶级属性?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兴起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设立议院、发展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光绪帝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接受维新派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实行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重要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由此可见,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两方面来掌握,根本原因则应该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两个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四、如何理解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言行?
1.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精神,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高度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精神。
2.谭嗣同的就义具有积极意义,使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放弃了对改革的幻想,走上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3.谭嗣同也存在一些简单且偏颇的认识。他把变法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变法是和“酬圣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的鲜血不是宣告了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了改良运动的结束,这是由其阶级局限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