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通过识读地图、观察图片等方式,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考古遗址图片的解读,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基本史实,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史料实证)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
壹
贰
叁
核心素养目标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sù)和黍(shǔ)均发现于我国。
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水稻,果实去壳后为大米,是国人的主食
黍,果实叫黍子,俗称黄米
粟,又称小米,适合煮粥,营养价值高
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距今约
1万年
新石器时代
农作物的种植
定居生活
保障
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更多时间、空间
多人定居,渐成规模
形成聚落
聚落遗址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定居生活:
问题一: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陶器的发明对当时的人类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半坡遗址·鹿纹陶盆
(距今约6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距今约7000年前)
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
(距今约5000 4000年左右)
~
江西万年仙人洞
出土的绳纹陶罐
(距今约10000年左右)
陶器是新时代时期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考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以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够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①烧煮食物;
②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③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1)生产工具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遗址
贾湖遗址
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被称为“稻作农业”
史前稻作农业大发展的区域:
1.长江中下游流域
2.淮河流域
贰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遗址名称 河姆渡遗址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农作物
农具
家畜
手工业
房屋样式
距今约7000年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
水稻
骨耜
猪、狗为主
陶器、玉器、骨哨、雕刻、天然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骨耜
猪纹陶钵
骨哨 朱漆碗
象牙雕刻
干栏式建筑
耒(lei)
耜(si)
贰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
河姆渡遗址中的
干栏式建筑遗存图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搭建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7000年前的水井和
草棚复原图
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贰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区域: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
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
成就:
手工业:
能制作精美的石器、陶器和骨器。
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②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农业和畜牧业初步发展。
③随葬中有部分龟甲上刻画有符号。
淮河流域:舞阳贾湖遗址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代表:半坡遗址
【解读】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处于黄河流域。是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
半坡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想象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遗址出土的带盖小
罐及罐内保存的炭化粟
【解读】半坡人过定居生活,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具有冬暖夏凉、防风御寒的特点。
史
料
实
证
【解读】反映半坡人的农业生产水平,表明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已经种植粟。
【解读】反映半坡居民较高的手工业水平,会制造彩陶。体现原始居民古朴的审美意识。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箭头和骨渔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解读】反映半坡人会纺织、制衣。
史
料
实
证
【解读】反映半坡人会捕鱼,当时生产力低下,通过渔猎作为食物的补充。
【解读】反映半坡人较高的手工业制作水平。见证了原始居民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和创造能力。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人们制作陶器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纹样,称为“彩陶”。仰韶文化施彩的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卉、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样等。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甘肃甘谷出土的鲵鱼纹陶瓶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陕西渭南出土的鸟纹陶钵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花卉纹陶钵
河南巩义出土的六角星纹陶罐
仰韶文化的其他特点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中心位置的房屋,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仰韶文化遗存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①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②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距今时间
分布区域
手工方面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陶器
这一时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拓展链接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深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贾湖遗址: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即舞阳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葬中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问题六:思考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大约在距今四五万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图片
生产工具
时代
社会结构
生产生活状况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使用打制石器,会用火,采集渔猎,过群居生活。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氏族社会
使用磨制石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定居生活。
问题七:对比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你有何认识?
认识: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课堂小结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2.房屋建筑
3.生产生活
稻作农业的繁荣
1.仰韶文化
2.大汶口文化特点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遗址代表——半坡遗址文化的史事
遗址的其他特点
1、下列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分析“市井”“背井离乡” 等词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我国居民的生活与水井密切相关。下列哪幅图片可以说明这一点( )
C
B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