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6 15: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主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何为国家?何为文明?
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期,氏族社会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早期国家形成。
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良渚古城:
基本概况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6,完成表格内容。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古城构架
浙江余杭
距今5300-4300年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约300万平方米
(约4个紫禁城)
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市发达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时间:
地点:
构成: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宫殿区、内城、外城
Q3:图中的考古信息印证了良渚古城的哪些发展情况?
结合教材,观察良渚古城遗址平面图,填写良渚古城遗址的基本信息。
小组讨论: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得出怎样的结论?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结论
良渚古城遗址炭化稻谷(约20万千克)
遗址出土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在神人、神兽的周边还有飞鸟。
不同身份人物的墓伴有不同的随葬品。人物等级越高,随葬品越丰富。
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
良渚社会有较为明显的阶级分化、有私有制
良渚人农业得到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良渚人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信仰体系
①山西襄汾、4300-4000;②王权发达,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强;③等级身份的象征、礼制制度初步形成;④王权象征;⑤有阶级分化的等级社会;⑥已会观测天象,确定节气,制定历法;⑦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对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课本内容和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十分丰富,特别是不乏高价值和稀缺的物品,表明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私有制出现。良渚古城的贵族专属墓地的存在,陶寺遗址大型墓葬(贵族)、中小型墓葬(平民)和人殉的显著差别,表明社会阶级分化已经十分严重。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式建筑,以及良渚古城外围庞大的水利系统,证明良渚和陶寺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发达,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出现,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第二阶段:
距今约5300-4300年
第一阶段:
距今约5800-5000年
古国时代
第三阶段:
距今约4300-4000年
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
长江流域:
良渚古城遗址
黄河流域:
陶寺古城遗址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多元
一体
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特征
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远古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
五帝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伏羲、女娲)
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禅让制
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
炎黄部落联盟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神话中的武战神。蚩尤已经学会用铜冶铸兵器,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他的部落曾横行一时。后来他被奉为兵主,战神,各处为他立祠,受到华夷各族的共同祭祀。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

炎帝部落
归顺
炎黄联盟
蚩尤部落
涿鹿之战

融合
其他部落
华夏族
黄帝联盟
人文初祖
Q2:根据材料归纳,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特点②:以华夏族为主体
特点①:在战争中逐渐融合
特点③: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Q3:在黄帝之后比较有名的部落首领有谁?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部落推举
部落推举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政局
禹治水有功,得民众爱戴,被尊为“大禹”
实质:民主推选
禅让制
贤德
传说
材料研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
“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1.远古传说≠历史事实;
2.远古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3.传说有可能是夸大的,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 的部分,才能相信。
启 示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我们要从禹治水的事迹中学习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大公无私,担忧民众的疾苦,敢于斗争,创新方法,坚持不懈,不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