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给下面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字义。(5分)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不少名篇名句脍炙人口,异彩纷呈。有《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 ① ”的大胆想象,有《谒 ② 金门》中“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的细腻描摹,有曹操“东临碣 ③ 石,以观沧海”的气定神闲,有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④ ”的义愤填膺,有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 ⑤ 飞舟”的勇武豪迈。中国人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从括号内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处。(4分)
(1)晨起,在 的静穆中等待海上日出,遥望月亮岛,晨风中的渔船,如梦如幻。(寥廓 辽阔)
(2)“创意十二月”深圳文化节的举办使深圳这座年轻的大都市 飞扬、活力四射。(意气 义气)
3.对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
B.“指点江山”运用了借代,用“江山”代指国家。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运用了反问和拟人。
D.“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对偶。
4.能否将“鹰击长空”中的“击”替换成“飞” 为什么 (3分)
5.“百舸争流”与“沉舟侧畔千帆过”中都用了“船”这个意象,请分析其中意味的不同。(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 ”。
(2)毛泽东同志为他的同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请你从《沁园春·长沙》中选出下联“ , ”。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很多;而“ ”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4)《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 。”
(5)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6)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所写的“ , ”两句就是对这一时期的生活的回忆,其实二者都是借写游泳以言志。
(7)《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的角度和手法多样,其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动态之景的句子是“ , ”。
(8)《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的两句是:“ , ”
(9)自古至今,很多诗人上下对举,通过描写天空中与水中的生物活动的情状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 , ”。
二、语用综合
(2025河南郑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会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其一):“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 ① 。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 ② 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意象不是物象的 ③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相径庭 夸大 生搬硬套
B.大相径庭 夸口 墨守成规
C.背道而驰 夸口 生搬硬套
D.背道而驰 夸大 墨守成规
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范仲淹笔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颂。
B.如果统治者重视武力,不重视儒学,那么传统的“读书人”就很受打压。
C.闽宁镇能用短短20年变成“金沙滩”,是每一个扶贫干部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
D.这些所谓的西方绅士撕掉了“文明”的面具,大肆抢杀掳掠,无耻地占有我国的瑰宝。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4.文中第二段引用了陶渊明《咏贫士》(其一)中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这两句诗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结合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4分)
三年模拟练
一、(2025河南开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太原早秋①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来到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流:“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时至七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转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身居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诗人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诗歌意境)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写秋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李白的《太原早秋》在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6分)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第一步,筛选典型意象 (景物) (1)①《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 的万山、 的层林、 的江水、 的船、 的鹰、 的鱼。 ②《太原早秋》中的意象: 的众芳、 的霜、 的云。
第二步,描述诗歌画面 (2)①《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 图景。 ②《太原早秋》描绘了一幅 景象。
第三步,概括画面(意境)氛围特征 (3)①《沁园春·长沙》色彩 ,视野 ,万物 ,故可用 、 等词概括其意境特点。 ②《太原早秋》色彩 、环境 ,故可用 、 等词概括其意境特点。
第四步,分析效果 (4)根据诗歌意境可概括出:《沁园春·长沙》抒发了词人 的情怀;《太原早秋》抒发了诗人 之情。
第五步, 整理作答 (5)
二、(2025湖北武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采桑子·重阳[注]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 写作此词时毛泽东正在养病,恰逢重阳节,看院中黄菊盛开,作此词。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句,通过对比泛论人生天道,富有哲理,由此引出重阳入题。
B.“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调动视觉与嗅觉描写菊花,作者在菊花中蕴含的情感心志与陶渊明相同。
C.“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极具表现力,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
D.“胜似春光”,表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怀;“寥廓江天万里霜”,以景作结,写出了天阔水长的寒秋景象。
4.(意象作用)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三、(2025四川达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
B.下阕写作者设想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百念都灰尽”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理解。
C.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设想妻子触景生情,见月怀人,直接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6.(情景关系)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25天津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七律二首·送瘟神①(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②。
[注] ①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写下一组七言律诗。②送瘟神的习俗。
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后一句将六亿中国人民比作我国古代的尧舜,对人民群众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赞美和评价。
B.“红雨”一句虽化用唐代诗人李贺的《将进酒》中的诗句“桃花乱落如红雨”,但与李贺诗中的情调完全不同。
C.尾联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表达了诗人对“送”走了“瘟神”的喜悦;后一句写实,介绍如何“送瘟神”的民间习俗。
D.诗歌暗含对比: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丽也是枉然;而在新时代,山水焕发了青春,大地的面貌日新月异。
8.(修辞手法)本诗颈联和《沁园春·长沙》下阕最后三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2023新课标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意象作用)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22全国甲,14—15,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4.(意象作用)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22北京,11—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7.(意象意蕴)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答案 ①jié 干涸 ②yè 拜谒,瞻仰 ③jié 耸峙的样子 ④xiē 停歇,停止 ⑤è 阻止
2.答案 (1)寥廓 (2)意气
解析 (1)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多指天空。辽阔:广阔;宽广,多指地域。语境中说的是等待日出,视线所及应该是天空,应选“寥廓”。
(2)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有这种气概或感情。与“飞扬”搭配,应选“意气”。
3.B A.“万户侯”与“大军阀、大官僚”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属于借代。C.应是设问和拟人,不是反问,从全篇来看,下阕做出了回答,是设问;“问苍茫大地”把“大地”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D.应是夸张,不是对偶,“万山”对“层林”,但“红遍”与“尽染”不对应,“红遍”是形容词+程度副词,属于动补结构,“尽染”是程度副词+动词,属于偏正结构,故两句不构成对偶。“万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4.答案 不能。“击”字把雄鹰迅猛有力、展翅高飞的姿态凸显了出来;“飞”字只叙述鹰飞的状态,不能凸显鹰的雄姿,没有“击”字的表现力强。
5.答案 ①数量不同,气势不同。“百舸”,船只数量庞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一只“沉舟”旁,“千帆”竞发,“一”与“千”的对比中,壮观的千帆更振奋人心。
②动静不同,意境不同。“争”描写出“百舸”竞发的动态场面,场面热烈,催人奋进;“沉舟”是静态,“千帆过”是动态,动静对比中,突出千帆竞发的积极奋进。
③意境不同,情感不同。“百舸争流”的壮阔展现了作者豪迈乐观的情怀;“沉舟侧畔千帆过”表现了作者失意而不沉沦,惆怅而不气馁的达观情怀。
6.答案 (1)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4)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5)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6)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7)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8)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9)(示例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示例2)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二、
1.A ①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语境强调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各不相同,应选“大相径庭”。②夸口:说大话。夸大:把事情说得超过了实际的程度。语境是说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通过突出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应选“夸大”。③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语境是说意象与物象之间不是简单的复制或直接套用的关系,而是通过艺术的创造形成的独特表达,应选“生搬硬套”。
2.B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此处的“金沙滩”形容闽宁镇变得富裕了。D.表示反语。
3.答案 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作为……”中,“围绕……”和“把……作为……”两种句式杂糅,可把“围绕”改为“把”;二是“营造……东西”动宾搭配不当,可把“营造”改为“创造”。
4.答案 构成:孤独的“贫士”是隐藏的本体,“孤云”是喻体。
表达效果:形象地表现出贫士孤独漂泊、无所依靠的样子。
解析 作答时,先明确借喻的特点: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然后就“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诗句的意思是万物各有依托,高洁的贫士(指诗人自己)如孤云一样无所凭依。从构成上看,喻体是“孤云”,本体隐藏着,是孤独的“贫士”。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借喻,将孤独的“贫士”比作“孤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贫士孤独漂泊、无所依靠的样子。
知识拓展
比喻的多种类型
类型 具体阐释 例句 作用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搭配。 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为”“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密织成网。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无比喻词。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博喻 用几个喻体共同描绘或说明同一个本体。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5.答案 ①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特质。②诗人以“翔”夸大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解析 结合“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分析可知,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将其他物象,即鸟“翔”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翔”这一特质。
“翔”,本指飞翔,鱼本身并不具备这一特点,用“翔”来呈现鱼在水里游动的状态,使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更为突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年模拟练
1.A “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开始变凉,“大火流”表明天气开始转凉。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
2.答案 (1)①红色 绚丽 碧绿 争先恐后 搏击长空 轻快自由 ②凋零 寒冷 黯淡
(2)①充满动感和浓烈色彩的秋天 ②花草凋零、云色黯淡的清秋
(3)①艳丽 开阔 生机勃勃 壮阔 绚丽 ②黯淡 清冷 萧瑟 凄冷
(4)乐观豪迈 思乡怀人的落寞
(5)①意境上,《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营造了壮阔绚丽、生机勃勃的意境;《太原早秋》意象较简单,营造了黯淡、萧瑟、凄冷的意境。②情感上,《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了词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太原早秋》借太原早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人的落寞之情。
解析 分析诗歌意境方法总结
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景物)。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果诗歌中描述为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化为名词性词语,如“柳细花红”,可转换为“细柳”“红花”。
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画面。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成画面描摹出来。画面构成的主体是意象,其构成要素为人、时、地、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等角度分析,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悲喜、明暗等。
第三步,概括画面(意境)氛围特征。常见的意境特点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凉等。在概括意境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相关术语。
第四步,据诗歌意境分析效果。可以从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等角度展开分析。
3.B “作者在菊花中蕴含的情感心志与陶渊明相同”错误。毛泽东同志对艰苦的革命斗争充满着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不同于陶渊明隐居世外、消极遁世的思想。
4.答案 意象:词中选取了芬芳的黄花、强劲的秋风、寥廓的江天和万里秋霜。
意境:写出了秋天的色彩艳丽、生机勃勃,意境壮阔绚丽。
情感:抒发了作者对秋景的喜爱,对革命取得胜利的喜悦,显示了作者昂扬振奋的豪情,体现了一种乐观、豪迈的情怀。
解析 结合“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寥廓江天万里霜”可以提炼出意象芬芳的黄花、强劲的秋风、寥廓的江天和万里秋霜。
“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放吐芳,生机蓬勃。“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力度极强,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显瑰丽壮阔的境界。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既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又显示了作者豪迈振奋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境界和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5.C “直接”错误,作者设想妻子思念自己运用了对写的手法,含蓄地表现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6.答案 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抒发的是作者的相思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解析 从景的角度看,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凄清、冷寂;《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等,景物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从情的角度看,本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抒发的是作者的相思之苦;《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7.C “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表达了诗人对‘送’走了‘瘟神’的喜悦”错误,尾联主要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喜悦;“后一句写实”错误,后一句也并不是写实,“纸船明烛照天烧”是诗人的想象。
8.答案 ①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②本诗中的“天连”“地动”描绘了人民群众改造大自然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六亿中国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③《沁园春·长沙》中的“浪遏飞舟”写了激起的浪花可以阻遏飞舟,表达了革命青年的凌云抱负与豪迈的情怀。
解析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意思是:人民群众挥动着银光闪闪的铁锄,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整治山河,使大地都为之颤动。“天连”“地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表达了对六亿中国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河水流中央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止了疾驰而来的船 说游泳激起的浪能阻止疾驰的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表达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抱负,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五年高考练
1.C “鸡犬林萝隐隐声”即隐约听到林萝深处传来的鸡鸣狗吠之声,表现了乡村的安静祥和和诗人恬淡的心境,诗人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发生变化。
2.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理解王国维名言的含意: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即作者在创作中带入了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或叙写的场景传达出来,并让读者真切体会到。然后,分析全诗是如何印证王国维观点的。首联“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其内心的平和静谧。因为诗人内心平和静谧,所以诗人眼中所见之景,如“桥”“寺”“翠羽”“红蕖”等也呈现出宁静安详、灵动明快之意。
知识拓展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
境界名称 特点 例句
有我之境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 (物我交融)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A “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误。欧诗属于咏物诗。文诗虽以“画眉禽”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从诗人的角度,写自己听到鸟叫声及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的感受,没有直接将画眉鸟作为吟咏的对象,并非咏物诗。
4.答案 (1)百啭千声 山林繁花间 如在千岩万壑中 清静怡人
(2)画眉鸟 托物言志 自由 诗人自己 闲适 衬托
(3)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 诗歌意象作用题方法总结
第一步,分析意象特点或内涵。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所描摹的声、形、色、味等去体味。
(2)抓住“意”和“象”的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别怀远”之意;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表现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第二步,明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2)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3)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4)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5)衬托其他意象;
(6)作为线索,贯串全诗。
5.C “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这两句句意为: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对树的遭遇感慨万分。本诗属于典型的咏物诗,用病柏象征走向衰败的唐王朝,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非“思乡之情”。
6.B A项,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感情慷慨激昂,而本诗感情则深沉悲凉。C项,“蟠据亦高大”是说柏树生病之前的伟岸英姿,喻指唐朝曾经的辉煌强大。D项,诗人通过对柏树的同情表达对唐王朝的担忧,“未来的希望”在诗歌中没有体现。
7.答案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 本诗最主要的意象是柏树。诗人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起笔“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写其枝叶状如车盖,伸展屈曲,姿态就像夭矫不群的龙虎,抒发无限赞美之情。接着笔锋一转,“中路颜色坏”“日夜柯叶改”写高大的柏树由盛而衰,表达诗人的担忧之情。以“丹凤”“鸱鸮”作比,指出柏树的转变是由于“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哀哀其鸣;而恶鸟鸱鸮则志得意满地率领子孙穿穴打洞。这表明国家倾颓的原因正是能臣志士被排挤在外,宵小之辈则兴风作浪,肆无忌惮,表达了对如此社会现实的悲愤之情。解答时要抓住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并且要对一些常见意象如柏树、凤凰、鸱鸮所带有的固定含义有所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