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3 百合花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讷,nè。说话迟钝、不连贯)
B.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着,zhuó。生气)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niǔ ní,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D.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讪,shàn。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2.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例句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C.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D.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3.下面句子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二、语用综合
(2025河北邯郸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上发表《百合花》。茹志鹃并不擅长在激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 A ,如《百合花》中,对新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在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B ;即使写英雄人物, C ,而不是从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百合花》以灵妙之笔表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与神韵、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茅盾慧眼识珠,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广泛好评,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假如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①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②而不可能只是冷冰冰的就事论事,③干巴巴的逻辑推理。④好的评论家,⑤要有优异的审美直觉和悟性,⑥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检验到生命的感动和灵魂的震撼,⑦然后深入思考隐含其中的某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1.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2.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25江苏扬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老孙头眯起左眼,朝前边张望,看见前面没有泥洼子,他才放了心,让车马慢慢地走着,自己跟萧队长闲唠。他说,“康德”八年,他撂下鞭子去开荒,开了五垧地。到秋天,收了五十多石苞米,两个苞米楼子盛不下。他想,这下财神爷真到家了。谁知道刚打完场,他害起伤寒病来。一个冬天,花得一干二净,一颗不剩。开的荒地,给日本团圈去,他只得又拿起鞭子,干旧业了。他对萧队长说:
“队长同志,发财得靠命的呀,五十多石苞米,黄灿灿的,一个冬天哗啦啦地像水似的花个光。你说能不认命吗 往后,我泄劲儿了。今年元茂闹胡子,家里吃的、穿的、铺的、盖的,都抢个溜光,正下不来炕,揭不开锅盖,就来了八路军三五九旅第三营,稀里哗啦把胡子打垮,打开元茂屯的积谷仓,把谷子苞米,通通分给老百姓,咱家也分到一石苞米。队长同志,真是常言说得好:( ),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咱如今是吃不大饱,也饿不大着,这不就得了吗 吁吁,看你走到哪去呀 ”他吆喝着牲口。
在平道上,他把牲口赶得飞也似的跑,牲口听着他的调度,叫左就左,叫右就右,他操纵车子,就像松花江上的船夫操纵小船一样轻巧。
3.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车到山前必有路
B.靠人不如靠自己
C.笨鸟先飞早入林
D.咸吃萝卜淡操心
4.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是的,她才不管呢!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她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六才走。
D.他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懂得:只有斗争,只有坚定,才有出路。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五十多石黄灿灿的苞米,一个冬天就花个光。”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江西宜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肩 膀
王愿坚
①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起伏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小秦抚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前才落到他肩上的。
②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正当他冒着暴风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边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③起初,这一切是多么简单呵: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他走了两个小时后却发现,坚持下去是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劲儿也没有了。
④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里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⑤蒙眬间,他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⑥“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
⑦“好了。”一个背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⑧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怎么掉队啦 ”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⑨“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呵!”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⑩“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 ”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地说,“我一点劲儿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儿,知道吗 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儿。”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扶着小秦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 ”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哪!”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呵!”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儿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呀!”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小秦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那个在前头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呀!”
“啊,是他 !”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儿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塑造的都是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野菜汤时“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出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处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际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这个革命故事的重要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标题意蕴)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6分)
4.(人物情感)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填写以下表格。(4分)
故事情节 人物情感
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 ①
② 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
③ 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
小秦知道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勇敢上前接过扁担 ④
五年高考练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022全国甲,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 你疯啦 ”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 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 ”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 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人物形象)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3.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B “着恼”中的“着”,读作zháo。
2.B 例句中的省略号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A.标示引文的省略。B.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C.标示语意未尽。D.标示语意未尽。
3.答案 不能。
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过程的缓慢、动作的细密,描写细致且具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
二、
1.答案 A.而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B.更多的是普通人 C.也是常从侧面去描写他们
解析 A处,后文“如《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十分鲜明”,是对此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再联系前文“茹志鹃并不擅长在激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之类的内容。B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所填的内容应该和“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相对,应填“更多的是普通人”之类的内容。C处,由“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可知,此处是说从侧面描写,结合前文“即使……”可知,此处应有与之搭配的关联词“也”,应填“也是常从侧面去描写他们”之类的内容。
2.答案 语句①,修改为: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在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
语句⑥,修改为:应该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
解析 语句①,成分残缺,“建立……基础之上”缺少介词“在”,可在“建立”后加“在”。
语句⑥,“检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搭配不当,应将“检验”改为“体验”。
3.A A.“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B.“靠人不如靠自己”,意思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指靠自己最能解决问题。C.“笨鸟先飞早入林”,意思是尽管天资不足,但只要勤奋努力,同样能取得成就。D.“咸吃萝卜淡操心”,意思是闲来无事瞎操心。由原文“正下不来炕,揭不开锅盖,就来了……咱家也分到一石苞米”“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可知,语境是说在老百姓遇到困难时,八路军帮助大家解决了困难,A项最恰当。
4.D 文中加点的“才”,副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A.副词,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B.副词,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C.副词,表示事情或状态发生、出现得晚。D.副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
5.答案 ①原句是倒装句,突显了苞米的珍贵,体现了说话人对苞米的珍惜。②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费苞米比作流水,形象地描绘了苞米很快花个精光的情景。③原句使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特点,表达了说话人对花费苞米的痛惜之情。
解析 ①原句中“五十多石苞米,黄灿灿的”,将定语“黄灿灿的”放在中心词之后,单独成句,构成倒装,突显了苞米“黄灿灿”的特点,体现了说话人对苞米的珍惜。
②原句中“哗啦啦地像水似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具体到本句,则是形象地描绘了苞米很快花个精光的情景。
③原句中的“哗啦啦”是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苞米消耗之快,表达了说话人对花费苞米的痛惜之情。
三年模拟练
1.B “‘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根据原文“小秦抚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
2.B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交代小秦遇到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运用的是插叙手法。
3.答案 ①意蕴丰富,表面上指的是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上象征着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担当精神。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肩负起未来革命的重任。③突显人物形象,突出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①从表面看,“肩膀”指的就是小秦和朱总司令这两个人物的肩膀。从深层看,朱总司令对小秦说:“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这里的“重担子”象征着重大的责任——长征以及未来革命的重任。小秦作为年轻的红军战士,在经历了挑担子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并与朱总司令进行一番交流后,最终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这意味着年轻的红军战士必将用自己的肩膀担负起革命事业的重任,所以“肩膀”实际上象征着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担当精神。
②小秦一开始挑着担子,后因寒冷和饥饿而晕倒。朱总司令以身作则挑起担子,并且鼓励小秦要鼓起劲儿来,继续前进,让小秦认识到革命的将来依靠着他们年轻一代,最终小秦重新挑起担子。这个过程,揭示了坚强的年轻战士们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在前辈的引领下,肩负起未来革命重任的主题。
③对于小秦来说,“肩膀”这个标题突出了他在经历考验后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红军战士的形象。朱总司令用自己坚实的肩膀承担起了领导队伍、推动革命前进的重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朱总司令勇挑革命重担、引领革命队伍的伟大形象。
④读者在看到这个标题时,首先会产生好奇,想知道“肩膀”具体指的是谁的肩膀,又承载着什么样的故事,等等。这种好奇心会促使读者深入阅读文本,想要了解“肩膀”背后隐藏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
4.答案 ①战友之间的痛惜之情 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 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 ④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解析 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这一行为,从脱帽的敬重、含泪的悲痛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战友之间那种真挚且浓烈的痛惜之情。
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这一系列举动,从身心关怀、精神鼓舞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
③在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中,其关心询问、肯定成绩、点明目标以及以身作则等一系列举动,充分体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
④朱总司令在红军队伍中的地位及其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让小秦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在与朱总司令相处的过程中,小秦感受到了朱总司令对他的关心、鼓励和教导,让小秦对他充满了爱戴之情。
五年高考练
1.A “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错误。写“月光一照”是为了凸显主人公的脸“更是苍白”,强调他的身体十分虚弱。“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是为了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并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太阳已经出来了”表示故事已经结束,没有推动情节发展,也没有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
2.答案 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解析 文本一中的老胡是一个革命军人,其形象特点主要是通过他在“手术”过程中的表现展现出来的。从挤脓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胡的意志力和处事风格,从老胡对战友的劝告上可以看出老胡善于把握人的心理,善于做思想工作。
知识拓展
(1)小说中形象的种类及其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作用:对情节来说,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题来说,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寄托情感,揭示小说主题;对读者来说,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带给人们某种启示。
②次要人物形象。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见证主要人物的言行或者经历;同主要人物一起凸显主旨,揭示小说主题,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③事物形象。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或深化主题;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起相关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烘托或暗示环境,或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
①从人物的身份、经历等方面入手。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入手。通过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③从情节角度入手。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④从人物关系角度入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3.答案 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及其主要特点。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作品。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差异。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的彰显,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纪实作品则更注重真实性。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文本一塑造老胡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快,快下手哇”“没关系,你,你别管我”等,动作描写“咬咬牙”“猛地抖了一下”“两手紧紧抠住地面”等。同时,文章还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有着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文本二是纪实作品,重在真实,疗伤的过程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只是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语言表达上,文本一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形象,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本二语言简洁直白,旨在用较短的篇幅记录事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