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6 芣苢/插秧歌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6分)
芣苢( )( ) 掇( ) 捋( )
袺( ) 襭( ) 兜鍪( )( )
蓑( ) 胛( ) 莳( ) 匝( )
2.下列对《芣苢》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似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出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本诗生动地描写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作过程,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3.下列对《插秧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值此春种时节,无论男女老幼,一起来到田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B.作者将“斗笠”“蓑衣”分别比作“头盔”“铠甲”,这两个形象化的譬喻达到了化板滞为灵动的神奇效果。
C.五、六句以朴素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农事的紧张、家人之间的关怀跃然纸上。
D.七、八句农人话外有音:在这当口儿,我怎么能歇得下呢 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都凝聚在这朴实的话语中。
4.《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4分)
二、语用综合
(202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从《芣苢》与《插秧歌》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如《插秧歌》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农作场景。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 A ,齐心协力。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被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原材料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抑或是风雨交加中的递送,劳动者都在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 ),却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短板,通过调查,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②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1.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4.文章第五段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 请给出评价。(3分)
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5分)
三年模拟练
一、(2025湖南师大附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
鸨①羽
《诗经·唐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④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 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善栖木。②苞栩:丛生的栎树。栩:栎树。③盬(gǔ):止息。④怙:依靠,依仗。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每章都用“赋”的手法,以鸨鸟振翅飞翔、栖落树上起笔,从鸨鸟的反常行为引出下文的叙写。
B.诗中反复出现的拟声词“肃肃”有摹声作用,既使诗歌有画面感,又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C.本诗中的“王事靡盬”一句批判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他们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造成破坏。
D.本诗以鸨鸟隐喻底层百姓。以鸨鸟迫飞、不得其所的状态,反映百姓迫于征战、无以归耕的现实。
2.(重章叠句)本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分析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情感,并结合诗句加以说明。(6分)
二、(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送到田间的早饭。②政令: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头“阳气”二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B.首联次句写老农为了让牛能干劲十足地犁田,不辞辛劳,夜晚起来喂养耕牛。
C.颔联写耕者抓紧好天气耕田,直到日上三竿,还没来得及吃送到田间的早饭。
D.尾联中,诗人赞美了官府颁布政令的及时,并祝愿百姓能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
4.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劳动场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2025湖南长沙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耕织叹(其一)
赵汝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①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辛苦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②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注] ①莳(shì):移栽,这里指插秧。②合(gě):量词,十合为一升。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用直陈其事的赋体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语言朴实,却给人郁结难解之感。
B.“催”字表示季节不等人,“牛背血”凸显劳动强度,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壮儿”和“健妇”照应标题“耕织”二字,从侧面描写农民争相忙碌的画面。
D.后四句揭示农民在“耕者无其田”制度剥削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的愤懑。
6.(人物形象)在这首诗中,农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2025河北部分学校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诗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间乡村的物和人,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B.顾诗的三、四句是诗中主人公对山农说的话,间接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呈现出一种朴素、纯真的生活美。
C.王诗随着目之所及,写景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王诗最后两句描摹人物,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人与景融为一体,让人想象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形,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8.顾况的《过山农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2024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描写了麦收时的农忙景象,也对人民承受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内容丰富而有层次。
B.“惜”字写出农民为抢收麦子忘记了疲惫与炎热,特殊的心理状态更显生活不易。
C.诗中贫妇生活无着,只能受雇于人,为其捡拾遗穗,她的形象令人同情也促人思考。
D.结尾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却能生活无忧深感愧疚,表现出难得的自省和人道主义精神。
10.这首诗和杨万里的《插秧歌》分别描写了“刈麦”和“插秧”的劳动场景,诗人各自有怎样的用意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答案 fú yǐ duō luō jié xié dōu móu suō jiǎ shì zā
2.A “起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起兴”指“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诗歌开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直言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没有运用“起兴”的表现手法。
3.C “浓墨重彩”错误,这里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朴素直白。
4.答案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过程的推进顺序来写的。一开始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棵棵地“掇之”,一把把地“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这六个字的顺序不能更换。
二、
1.答案 (示例)A.各司其职 B.早出晚归
解析 A处,根据“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可知,语境是说一家男女老少全部参与劳动过程,各有分工。故可填“各司其职”。各司其职:各自管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B处,“晨曦初露”指早晨,“夕阳西下”指傍晚,所填成语要与前文“晨曦初露,夕阳西下”相呼应,强调劳动者的辛勤,故可填“早出晚归”。早出晚归:出去得很早,回来得很晚,形容辛勤劳作。
2.答案 (示例)②句,改为: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
③句,改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其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解析 ②句,“一个难以根治的现实”搭配不当,可改为“一个难以根治的问题”。
③句,“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结构混乱,可改为“其与……存在某种关联”或“其根源在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错误观念”。
3.答案 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解析 甲处,根据“不仅在于……”可知,补写内容应与之构成递进关系,可用“更在于……”;再根据后文“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知,此处强调劳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故可填“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之类的内容。
乙处,根据后文“却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可知,此处强调劳动的平凡,故可填“看似平平无奇”之类的内容。
4.答案 (示例1)贴切。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之间的关联性。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过于生硬和冰冷,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解析 (示例1)句子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也就是把“社会”比喻成“大机器”,把“每一份劳动”比喻成“一个齿轮”,机器的运转需要每个齿轮的运转,这就强调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机器是由无数个齿轮构成的,无数个齿轮协调运作才能让机器正常使用,这就强调了劳动之间的关联性。句子说“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这个比喻契合主旨,强调了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故贴切。
(示例2)句子将劳动比喻为机器的齿轮,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忽视了劳动者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此外,“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强调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大机器中的“齿轮”是标准化的零件,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虽然能表现出劳动的重要性,但过于简化了劳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际上,人类的劳动包含了创新和个人表达,这些都是机器运作无法比拟的。故不贴切。
5.答案 (1)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2)(示例1)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较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
(示例2)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AI的答案中,劳动的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
解析 (1)由“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在这个快节奏……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等可知,文本主要强调的是劳动的价值,故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2)答题时,观点要明确。
如认为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以从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的方向入手分析。物质方面,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方面,劳动塑造了人的品格和精神,赋予人们成就感和自豪感。文中还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劳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所以,小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由“他们的身影……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脚步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等分析可知,这种抒情性很强的表述模糊了真正的观点,使得劳动的概念不够清晰;再结合文中对劳动价值的表述可知,AI的答案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较为单一,而且论据不够充分。所以小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三年模拟练
1.A “‘赋’的手法”错误,“以鸨鸟振翅飞翔、栖落树上起笔,从鸨鸟的反常行为引出下文的叙写”是“兴”的手法。
2.答案 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和无奈(“曷其有所”);②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对因征役而无法正常进行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
解析 本诗每一章都体现了情感的一个侧重点。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抒发了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可结合每一章的大意进行分析。
①第一章:鸨鸟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栎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结尾“曷其有所 ”的反问,抒发了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和无奈。
②第二章:鸨鸟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结尾“曷其有极 ”的反问,抒发了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
③第三章:鸨鸟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结尾“曷其有常 ”的反问,抒发了对因征役而无法正常进行耕作的抗议,表现了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
3.D “赞美了官府颁布政令的及时”错误。根据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可知,诗人对纷繁的政令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们对农业生产并无实际帮助,强调农业生产最终还是要靠自然的风雨时令。
4.答案 ①农人耕种时,妇人、孩子前来探看,欢声笑语,鸟儿上下翻飞相随,描绘出一幅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的劳动场景图。②表达了诗人对农家春日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农家温馨与和睦的生活的向往。
解析 颈联“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劳动场景图:农人耕种时,妇人和孩子前来探看,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温情和欢乐,展现出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同时,鸟儿上下翻飞,似乎也在享受着这份和谐,巧妙地追随在人们周围,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自然情趣。由此可知,诗人对农家春日的辛勤劳作充满了赞美。他不仅看到了农民的辛勤,更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温馨与快乐,表达了对这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状态的欣赏和向往。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刻画,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以及对农家和谐生活的向往。
5.C “从侧面描写农民争相忙碌的画面”错误。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壮儿健妇争扫仓”写健壮的男子和健壮的女子都争着打扫谷仓,表现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是对劳动场面的直接描写。
6.答案 ①劳作的辛酸。从春耕开始,下种、移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农事一桩接着一桩,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辛酸。②关心生产的焦虑不安。发生旱情时,焦虑不安,不断地往来巡视。③丰收的喜悦。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之情。④被剥削的无奈与愤懑。官课私债交逼而至,结果刚入仓的粮食,又颗粒不留,所余下的只是一点点稻糠谷秕而已,内心充满了被剥削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 答题时,先从诗中找到能体现农民心情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然后揣摩其心情变化。
①本诗从春耕写起,沉寂了一冬的田间小路上,又开始人群往来,人影晃动,农民一年的劳动开始了。耕田犁地还只是第一步,接着是下种、移秧、除草、培土,适逢天旱不雨,还要车水灌田。田间农事一桩接着一桩,根本无休息之时,展示出农民劳作时的辛酸。②“久晴渴雨”,表达了农民在发生旱情时的那种焦虑不安的心情;“往来逻视晓夕忙”,农人不断地往来巡视,总是放心不下,唯恐有什么差错。这些展现出面对天气异常时农民的不安。③七、八句写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一个“幸”字,可见农民的庆幸心理;“争扫仓”的“争”字,则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展现出农民丰收的喜悦。④最后四句写丰收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沉重的赋税负担冲淡,农民辛苦收获的粮食大部分由于官课私债而被收走,剩下的只是些稻糠谷秕;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却要为他人提供粮食,整天在简陋的屋檐下忧心忡忡,担心因饥饿而死去。面对官税和私债的索取,农民的心里只剩下被剥削的无奈与愤懑。
7.B “诗中主人公对山农说的话”“间接地表现”错误。顾诗的三、四句是山农对诗中主人公说的话,直接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
8.答案 ①从景物描写来看,顾诗通过“板桥”“泉声”“茅檐”等典型意象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山村之景。
②从人物描写来看,诗中主人公走进农家,闻鸡鸣,看山农焙茶,与山农谈话,感受山农天晴好晒谷的喜悦,刻画了山农朴实、好客的形象。
解析 顾诗的前两句写走在板桥上,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来到农家门前,刚好日过正午,茅草房前有鸡啼鸣。这两句诗描写了山村特有的景物“板桥”“泉声”“茅檐”等,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山村之景。
顾诗的后两句写诗中主人公走进山农家,看山农焙茶,与山农谈话;雨后初晴,山农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疚,但仍然能让诗中主人公感受到山农天晴好晒谷的喜悦,刻画了山农朴实、好客的形象。
9.C “只能受雇于人,为其捡拾遗穗”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的是贫妇人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不是受雇于人。
10.答案 本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农民辛苦劳作却可能因为赋税的繁重而失掉土地,有强烈的讽喻意味,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展现了农事的紧张忙碌,赞美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本诗描写了“刈麦”的场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写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写青壮年在南冈麦田俯身割麦的场面,表现农民的辛苦劳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也可能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有强烈的讽喻意味,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各有分工,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表现了农事的紧张忙碌,赞美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