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8: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交代了入梦之由,以五岳、赤城、天台反衬出天姥山高峻的雄姿。
B.诗人以“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诗人以异常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景象,现实情景与梦中仙境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2.诗人写看到的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 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使山峦崩塌的闪电疾雷,再到色彩缤纷的仙境,诗人苦闷的灵魂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动魄,光彩夺目,令人迷离恍惚,从而表达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山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诗人在京城受权贵的排挤,在天上也不得安宁。
D.写洞天世界日月交辉,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表现了自己对丑恶现实的憎恨。
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与渚、天与沙、猿啸与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中的“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诗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颈联抒发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下列不属于《登高》中诗人“苦恨”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等。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大多有“奔放”的特点,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称为“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2022新高考Ⅰ)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2)(2022全国甲)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天姥山天黑后,熊的咆哮、龙的长吟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        ,        。”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揭示主题,表现李白蔑视权贵,和“粪土当年万户侯”有异曲同工之妙。
(5)《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几多失意的深沉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诗人心灵的句子是“         ,        ”。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才是最快意的。
(6)杜甫《登高》一诗中,“        ,        ”两句视听结合,点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7)古人有“悲秋”的传统,如杜甫《登高》中“        ,        ”两句就以丛林萧瑟、大江奔流之景寄寓了这种情感。
(8)《登高》中从时间、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异乡,疾病缠身,漂泊孤独的诗句是:“         ,        。”
(9)《登高》中“        ,        ”抒发了诗人备尝人世疾苦,白发层生,家愁国难无法排解的悲情。
二、语用综合
(2025山东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24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向诗坛进军。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索天空的浩渺。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的各个地区。①在当时,且不说骑马、乘船、坐牛车,就算是旅游主要靠步行,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们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甲),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
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并亲自下车迎接的荣光,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供奉。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  A  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有过被关进了监狱,判处流放夜郎的艰险。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乙)。②他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道士、监狱里的牢头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和各类职业的人,并把这  B  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李白埋葬在当涂,中国的诗魂埋葬在这里。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最终在安徽当涂陨落了。
1.文中第一段用“云”比喻李白,形容他向诗坛进军的气势,请以“水”为喻体,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2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文中两处标序号的句子表述不当,请指出错误并进行修改,不得改变原意。(4分)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5.文末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李白逝去的惋惜与感叹,请分析是如何表现的。(6分)
                             
                             
                             
三年模拟练
一、(2025江苏南通部分学校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直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打算到楚地游历,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也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B.颔联“随”字,化动为静,将山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活动的趋向。
C.颈联以水中明月如圆镜烘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霞如海市蜃楼衬托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此诗是李白乘船出蜀游历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2.(思想感情)诗人创作《渡荆门送别》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两诗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二、(2024湖南株洲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读李白集
齐 己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
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 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
B.诗中的四、五两句分别以海神“怖”、骊龙“不敢”的心理活动,直接表现了李白诗情的豪迈壮阔、神奇脱俗。
C.诗中的八、九两句写了李白作品的特点及其影响,音节响亮、句子优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D.全诗围绕诗人读李白诗集展开,对李白诗歌的题材、风格特点及流传度等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4.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6分)
                             
                             
                             
                             
                             
三、(2025广东深圳盟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指代酒。②殊方:他乡,异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重阳佳节,唐人有登高的习俗,诗人虽有病在身,但也登上了江边的高台。
B.诗人看到菊花盛开,自己却与酒“无分”,索性就用命令的口吻让菊花“不须开”。
C.第五句写江上“日落”,与“长河落日圆”一样都刻画出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
D.第六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白雁飞来,就想到“旧国”的节气变化。
6.(思想感情)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24福建泉州期末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登岳阳楼(其一)[注]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 北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此诗就是其中之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面朝洞庭湖背靠长江水,在夕阳余晖之下,楼上的帷幔一动不动。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写诗人三年来行程万里,多灾多难,才在今日登上这快要倒塌的岳阳楼眺望远处。
D.尾联写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风霜里登楼凭吊古人,看着远处的古树和湖水,无限伤悲。
8.(比较阅读)历代评论家都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习杜甫诗歌的成功之作。请结合杜甫的《登高》,从意境和用词两个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学习杜甫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的。(6分)
                             
                             
                             
                             
五、(2025河南许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人一起游览了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
B.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
C.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抒发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
D.尾联以“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写出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说明两人难舍难分。
10.(意象作用)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A “反衬”错误,应是以五岳、赤城、天台正衬出天姥山高峻的雄姿。
2.C “在天上也不得安宁”分析错误,诗人在仙境中感到自由自在,曲折反映了诗人在京城受权贵的排挤的现实。
3.D “‘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错误,应是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
4.B “浊酒难以解忧”错误,应是因病戒酒,难以排解悲愁。
5.D “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错误,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6.答案 (1)(示例1)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示例2)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5)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6)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7)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8)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9)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
1.答案 (示例)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去感受海洋的浩瀚。
解析 结合“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索天空的浩渺”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他是……,必须……,去……”的句式,用“云”比喻李白,形容他向诗坛进军的气势。根据题干要求,仿写的句子喻体是“水”,用“水”来比喻李白,形容他向诗坛进军的气势,注意句式特点即可。
2.答案 (示例)A.惊天动地 B.丰富多彩
解析 A处,语境是说李白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雄心勃勃地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所填成语修饰“事业”,可填“惊天动地”。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B处,语境是说李白熟悉各个阶层的人,其生活经历丰富,所填成语修饰“生活”,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3.答案 ①语序不当,“且不说骑马、乘船、坐牛车,就算是旅游主要靠步行”应改为“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算是骑马、乘船、坐牛车”。
②成分残缺,“他交道的人”应改为“他打过交道的人”。
解析 ①语序不当,“且不说骑马、乘船、坐牛车,就算是旅游主要靠步行”语序不当,句式“且不说……就算是……”常常用来对比几种事物或情况来强调某个事物或情况的重要性或突出程度。此处结合语境,应先用“且不说”引出步行这种相对艰难的出行方式,再用“就算是”引出其他相对轻松的出行方式,突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李白走遍广大地域的不易。故应改为“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算是骑马、乘船、坐牛车”。
②成分残缺。“他交道的人”成分残缺,缺少“交道”的谓语,应是“打交道”。故应改为“他打过交道的人”。
4.答案 甲:他曾当过道士
乙:充满了荣光和艰险
解析 甲:结合前文“他曾当过隐士”的句式可知,甲处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为“他曾当过……”,结合后文“采药炼丹,求仙学道”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他曾当过道士”之类的内容。
乙:根据前文“总之”一词可知,乙处所在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结合前文“他曾经受到朝廷……迎接的荣光”“卷入政治斗争……流放夜郎的艰险”可知,前文写李白的荣光和艰险,故此处可填“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永不”领起的三个短语构成排比,突出了李白蔑视权贵、豪放洒脱、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李白这样一位高尚人物逝去的惋惜与感叹。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李白”比作“巨星”,将“李白的逝去”比作“巨星的陨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白在诗坛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李白这样一位伟大诗人逝去的惋惜与感叹。
解析 ①文末最后一句“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陨落了”中三个“永不……”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强调了李白蔑视权贵、豪放洒脱、不懈追求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位高尚人物逝去的惋惜与感叹。
②文末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李白”比作“巨星”,将“李白的逝去”比作“巨星的陨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白在诗坛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李白这样一个伟大诗人逝去的惋惜与感叹。
三年模拟练
1.B “化动为静”错误,“山随平野尽”中“随”字是化静为动。
2.答案 ①《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描绘了荆门一带壮丽的风光和送别自己的江水,虽有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但主要的是看到自然美景的喜悦开朗和憧憬未来的昂扬激情。②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诗人看到了现实的黑暗,对天姥山和仙境神奇景象的描绘,体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
解析 ①《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江水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全诗主要表现了诗人看到自然美景的喜悦开朗和憧憬未来的昂扬激情。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李白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寻求解脱。诗中对天姥山和仙境神奇景象的描绘,体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
3.B “直接表现”错误。诗中四、五两句形容李白的作品入海会使海神惊怖,即使是骊龙也不敢越过海神而夺取其中珍贵之物,以海神、骊龙的心理反应从侧面凸显出李白诗情的豪迈壮阔。
4.答案 ①意象上,瑰丽神奇,开阔壮美。《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霞、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富于“丈夫气”。②情感上,抒情狂放不羁,不拘世俗。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解析 答题时,先理解“丈夫气”,再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从意象和情感两个角度鉴赏分析。
结合“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可知,本诗中的“丈夫气”指充满雄健之气的阳刚博大的气概,如诗歌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宏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等。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来看,诗中选取了云霞、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意象,写出了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仙台、霓衣风马等梦幻场景,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足见意象的瑰丽神奇、开阔壮美。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来看,“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神仙降临的壮观景象,神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纷纷从云中降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自由快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激越的呼声,体现了诗人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极具“大丈夫”气概。
5.C “一样都刻画出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错误。“殊方日落玄猿哭”意思是日落时传来黑猿的啼哭,久久不停。“日落”与“玄猿”这两种意象结合,传达的是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与“长河落日圆”刻画的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不一样。
6.答案 ①本诗中,“殊方”表明诗人独在异乡;《登高》中,“万里”写出诗人远离故乡。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漂泊的凄苦和思乡之情。②本诗中,诗人“抱病”“衰谢”表明诗人身患疾病,精力衰退;《登高》中,诗人“多病”“霜鬓”表明诗人疾病缠身,年华老去。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衰老多病的感伤之情。③本诗中,“干戈”指代战争;《登高》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两首诗都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解析 ①“殊方”表明诗人离家在外,《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表示诗人远离故乡。两者都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作客他乡,表达了诗人漂泊的凄苦及思乡之情。
②“抱病”意思是身患疾病,《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多病”的意思是多种疾病缠身,两者都强调杜甫多病;本诗中“衰谢”的意思是精力衰退,《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中“霜鬓”的意思是如霜一样的鬓发,意味着年老。两者都写出了诗人衰老多病的感伤之情。
③“干戈”泛指兵器,本诗中用来代指战争。“干戈衰谢两相催”一句写出了战火逼人,岁月催人,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二字将国家命运与自身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国难家愁。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
7.C “登上这快要倒塌的岳阳楼”错误,“三年多难更凭危”中的“危”指“高处”,没有“快要倒塌”的意思。
8.答案 ①首联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学习了杜甫《登高》的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宽阔宏伟的意境,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蓄势。
②颈联效法杜甫《登高》中“万里”“百年”的用词,用“万里”“三年”对举,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之远,又指出了逃难的时间之长,抒发诗人亡国后辗转流离的忧愤之情。
③尾联“白头吊古”“老木沧波”则兼有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用词和“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意境,气韵苍凉。
解析 ①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帘旌不动,湖面风平浪静,夕阳缓缓西沉。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杜诗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也是写景,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取景开阔,意境苍凉悲壮。由此可知本诗首联学习了杜甫《登高》的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宽阔宏伟的意境,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蓄势。
②颈联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他心中的苦闷,只好在“望远”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颈联效法杜甫《登高》中“万里”“百年”的用词,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之远,又指出了逃难的时间之长,抒发诗人亡国后辗转流离的忧愤之情。
③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无边落木萧萧下”相同。同样的国难家愁,天涯沦落。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碎、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其中的“白头吊古”“老木沧波”则兼有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用词和“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意境,气韵苍凉。
9.C “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错误。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的泗水,熠熠的苍绿映亮了徂徕山。本联借助碧波、山色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展现了一个空阔、高远、令人神往的秋色山水世界。
10.答案 ①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②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及友情的深厚。③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解析 本诗分别在首联、颔联和尾联多次出现与“酒”相关的词语,答题时要在依据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按照诗句顺序,分析每一处“酒”与诗人“情”的关联。
首联中的“醉别复几日”,意为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天呢 诗人开篇即写离别前痛饮大醉,借酒抒写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颔联“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表达李白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重会,同游痛饮,“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也说明他和杜甫在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及友情的深厚。
尾联“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写与好友离别,仿佛飞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难以表达情怀,那么权且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以淋漓痛快、豪放不羁地饮酒干杯收束全篇,寓离别之意,抒难舍之情,表达了李白的豪迈和对友人的祝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