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10 劝 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10 劝 学(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第六单元
10 劝 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于
2.而
3.中
4.疾
5.假
6.绝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                           。
今义:金属;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4.用心一也
古义:                           。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而招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积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                         
译文:                           
                             
2.以为轮。
特殊句式:                         
译文: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                         
译文: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根据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意思填写成语。
1.这家新工厂使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相信不久之后就能     (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成为行业的引导者。
2.前路茫茫,我们唯有保持定力,才能      (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在新一轮发展中勇攀高峰!
3.成功,需要乐观积极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
4.学习书法绝不可     (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古人有“日课三千”之说,日日临帖是提升自身书法水准的必由之路。
5.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     (水汇集起来可以成为深渊。比喻积少成多),有真正的收获。半途而废,只能一无所获。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引申为举步、漫步,也用来表示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
2.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可特指慢走;“趋”可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走”表示“跑,疾行”。(  )
3.“规”的本义指画圆的工具,圆规;后引申为法度、准则等。“其曲中规”中的“规”用的是其本义。(  )
4.“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可借用为谦辞,称自己,如“劳驾”“大驾光临”。(  )
5.“骐骥”,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新高考Ⅰ)《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班会上,李老师用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鼓励同学们学习时不仅要广泛涉猎,还要学会及时反思。
3.班会上,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4.《劝学》中,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进行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原因就在于“     ”。
5.小华写一份计划书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小刚却一上午写好了几十份完全不同的原创计划书,小华很诧异,小刚说他使用了人工智能软件,小华听后很感慨,就用荀子《劝学》里的“       ,      ”两句来形容小刚。
6.老子《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8.荀子《劝学》一文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以为轮”和“       ,         ”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片段阅读练
一、(2025天津西青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9分)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学岂益也哉 ”孔子曰:“夫仁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失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汝何好乐     乐:音乐
B.学岂益也哉     益:好处
C.御狂马不失策     策:马鞭
D.镞而砺之     砺:打磨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徒谓以子之所能/无从致书以观
B.斩而用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何学之有/何陋之有
二、(2025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6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厉,指勉励,与现在所说的“疾言厉色”中的“厉”意思不同。
B.易,容易,与成语“易如反掌”中的“易”意思相同。
C.过,比得上,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过”意思不同。
D.而,表转折,与“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用法相同。
三、(2025山东部分学校联合测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夫学,身之砺砥也
A.教不厌,所以治人也   B.身者,茧也
C.子贡,卫之贾人     D.以击不断
7.材料中的内容能否印证本课中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请简要分析。(3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浙江宁波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2.为学譬如熬肉——事在人为    
3.从事于克己之学——克己奉公    
4.不专之咎也——以彰其咎(《出师表》)    
5.若志在穷经——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6.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好高骛远    
习题演练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疾,劲疾,与“疾风知劲草”中的“疾”意思相同。
B.假,借助,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
C.竟日,从早到晚,一整天,与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终日”意思相同。
D.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假于物”。
B.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明了积累、坚持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中,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向师友学习。
D.材料二中,曾国藩认为学习要专一,在学习时要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否则将一无所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2)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5.(观点态度)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求学方法,有哪些共同点 请从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两方面简要概括。(5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一词多义
(2024新课标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 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一词多义)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再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二、
1.①介词,从 ②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③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2.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连词,表顺承
3.①符合 ②内心 ③内,里 ④射中目标
4.①劲疾 ②快 ③痛恨
5.①借助 ②假装 ③借
6.①横渡 ②断绝 ③独一无二的 ④与人世隔绝的 ⑤极
三、
1.金属制的刀斧等
2.广博地学习
3.爪子和牙齿
4.两个词,用,介词,表示原因;心,心思
5.寄居
四、
1.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2.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名词作动词,奔走
6.名词作动词,游泳
7.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
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蓝)放在谓语之后,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
2.特殊句式: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是“之以之为轮”。
译文: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变直,这是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成这样的。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的形容词(利/强)放在名词(爪牙/筋骨)之后,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健的筋骨。
6.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六、
1.青出于蓝
2.跬步千里
3.锲而不舍
4.一曝十寒
5.积水成渊
七、
1.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2.√
3.√ 
4.  “也可借用为谦辞,称自己”错误。“驾”可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5.  “赤兔”“的卢”都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八、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8.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片段阅读练
1.D “木受绳则直”与“人受谏则圣”是对称结构,两者之间和前后都要断开,排除A、C两项;“君子”是“不可不学”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
2.A 根据后文“对曰:‘好长剑。’”可知,此处的“乐”,是“喜好”的意思。
3.A A.介词,凭,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都是连词,表顺承。C.都是连词,表承接,就。D.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参考译文]
子路第一次来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 ”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说道:“我并不是问你这个,只是想说凭你的能力,如果加上学识,难道有谁能比得上你吗 ”子路问道:“学习难道有好处吗 ”孔子说道:“仁德的国君如果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辅佐,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失去公正;士人如果没有能给予教导的朋友,那么就会失去判断力。驾驭狂奔乱跳的马,不能丢掉马鞭;使用弓,不能有悖于矫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人若接受他人的劝谏,就能通达事理。领会知识,重视请教,又有谁不能顺利地成功呢 诋毁他人,憎恶贤士,就很容易触犯法律。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学习。”
子路说道:“南山之上有一种竹子,不用矫正就已非常笔直,砍下这种竹子用它作为箭,可以刺透犀牛皮制成的盔甲。由此说来,又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 ”孔子说道:“在箭尾装上箭羽,将箭头打磨锋利,这样它射得不是更深吗 ”子路拜了两拜,说道:“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4.BDF “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结构一致,应各自独立,其后都断开,故在B、D处断开。“一旦”是“流离”的状语,中间都不应断开;“一旦……”是假设出现的情况,后面“当……”是相应的结果,前后构成假设复句,中间断开,即在F处断开。
5.D A.正确。勉励/严肃。B.正确。都是“容易”的意思。C.正确。超过,比得上/过错。D.错误。表转折,却/表并列。
[参考译文]
通晓六经的要旨,阅读学习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促使社会风俗淳朴,也可以作为一种才艺,能够来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靠,国家不可能永远安定无事,一朝流离失所无人保护,将只能靠自己了。俗话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技艺,没有比得上读书的。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情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穿暖和却懒得裁剪衣服。
6.D 例句为判断句,“也”表判断。A.判断句,“也”表判断。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C.判断句。D.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应是“以之击不断”。
7.答案 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能印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 “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的意思是:让贤明的人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不尊敬他。可见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印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参考译文]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放置一旁而不加处理,它就会腐烂蠹蚀,最终被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也会穿着它制成的衣服上朝。人自身就像蚕茧一样,舍弃而不修治,那么智慧、行为就会败坏。让贤明的人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不尊敬他。因此,子路,是卞地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国的商人;颜涿聚,是个大盗;颛孙师,是个贩马人。孔子教导他们之后,他们都成了名士。学习,就像磨砺。即使是昆吾山的金属、铢父地区的锡,让吴、越的良匠把它们铸造成剑,如果不加磨砺,用它刺东西也不能深入,用它砍东西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如无物,砍如无物。由此看来,磨砺它与不磨砺它,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道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大概因为
2.做
3.克制,约束
4.过失
5.如果
6.追求
习题演练
1.BEG “书信”作主语,“详”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则”是连词,连接句与句,表示顺承关系,其前B处断开;“四千里外之兄弟”是“不啻晤言一室”的主语,主语较长,其后E处断开;“不啻晤言一室”作谓语,单独成句,其后G处断开。
2.B A.正确。B.错误。两个“假”均指借助。C.正确。D.正确。
3.C “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错误。由原文“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虽懦夫亦有立志”“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等可知,朋友建议曾国藩搬家到城里,是因为到城里可以向师友学习,有利于人立志;且曾国藩并没有“猛火式做学问”。
4.答案 (1)好比没有煮沸的热水,仓促间改用慢火温它,将会越温越不熟。
(2)我挖井多却没有泉水可以饮用,是不专一的过错啊。
解析 (1)“汤”,煮沸的热水;“遽”,仓促;“漫”,同“慢”。
(2)“掘”,挖;“咎”,过错;“……也”,判断句。
5.答案 (1)主要观点上:①都强调学习要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②都强调学习中专一的重要性。(2)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解析 (1)主要观点上:结合材料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和材料二“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虽懦夫亦有立志”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学习要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材料一“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和材料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等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学习中专一的重要性。
(2)论证方法上:材料一第一段连用“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多个比喻证明观点;第二段,作者从正面设喻,告诉我们要善于积累,随后以一连串的对比设喻,在强烈的反差中论证了在学习中坚持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材料二“为学譬如熬肉……用漫火温”,意为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使用了比喻论证。可见,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吴廷栋最近和我往来很频繁,来了就谈一整天的话,说的都是关于修身养心、治国齐家的重要道理。廷栋一定要我搬进城里居住,大概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以师礼相待,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以朋友之礼相待。有老师和朋友帮助,即使是软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我想到了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都没有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领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尔用功,也不过悠闲自得玩味索求罢了,好比没有煮沸的热水,仓促间改用慢火温它,将会越温越不熟。所以,着急想搬进城里去,排除所有杂念,从事“克己复礼”的学问。
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修身养性”,是说这样不专一。我挖井多却没有泉水可以饮用,是不专一的过错啊。各位弟弟要力求专研一业,像九弟志向在书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废弃其他学业,但是每天写字的时候,不可以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触动灵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有专门的爱好没有 如果志向在深入研习儒家经典,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种经书;如果志向在写作八股文,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家的文稿;如果志向在写作古文,那么也应该专门看一家的文集;写作各种体裁的诗也一样;写作试帖诗也一样。千万不可以同时兼顾多个方面,不分主次地全力投入,那样必定一无所成。一再嘱咐!千万牢记!
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一定会有心得体会,也一定存在着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跟你们一起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而且书信写得极详细的话,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像在一个屋子里见面交流一样,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五年高考练
1.ADF “为将而降”和“降而为之”中的“降”均指投降,均为动词,分属不同的句子,因此A处应断开。“为之效死”作“战”的状语,“以”为连词,表修饰,故B、C两处不能断开。“虽”一般位于句首,在其前面停顿,故D处应断开。“浣”“涤”为同义动词,“浣涤其污”为动宾结构,故E处不能断开。结合语境,“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中的“而”表转折,且其连接的两个句子较长,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在“而”前停顿,因此F处应断开。“已(已经)”是副词,修饰中心词“缁(染黑)”,中间不能停顿,故G处不能断开。
2.C A项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贵”。B 项中“我有亲父兄”中的“亲”意思是“血亲”。C项中“彼之不死”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解说正确。技法指导
“一词多义”推断八法
  ①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其本义。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②字音推断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③融会贯通法。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来推断其含义,即遇到某一文言词语时,可以联想课内已经学过的这一词语的解释来推断词义。
④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语。成语的含义通常不会随着时代更迭而发生重大改变。因此,许多成语可以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帮助。
⑤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这一点可以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⑥语法分析推断法。即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据此推断出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其词义。
⑦语境推断法。即联系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等来推断词义。
⑧代入检验法。对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词义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且通顺畅达的即为正确词义。
3.C “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不合文意。材料二中“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的意思是“司马迁为李陵掩饰罪过唯恐达不到目的,于是又不断称道李广,夸赞其世代功业”。王夫之是在讲述司马迁为李陵掩饰罪过的情况,而不是在推测司马迁为李陵掩饰罪过的原因。另外,选项对原文“若不及”“抑称道李广”的理解有误:“若不及”意思是“好像赶不上”“唯恐达不到目的”,不能理解为“如果不及时”;“抑称道李广”不能理解为“损害李广的声誉”,这里的“抑”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又”,“而抑”连用,意思相同。
4.答案 (1)(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当”“分”“乡”各1分,大意1分)
(2)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得当”“愧”“辞”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得”,能够。“当”,承当、担当、执掌,结合语境,“自当一队”应译为“独立带领一队”。“分”,分离、分散。“毋”,副词,表示禁止,相当于“不可、不要”。“乡”,同“向”,面向、朝着。“专乡贰师军”与“分单于兵”对应,“专乡”与“分”相反,根据语境翻译为“专门针对”。
(2)“得当”,获得适当的机会。“愧”,惭愧,“愧苏武”指“对苏武感到惭愧”,可翻译作“愧对苏武”。“辞”,借口、托词。“为之辞”中,“为”是动词,“之”指称李陵投降这件事,对应句式作“为之为辞”,翻译作“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
5.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的意思。李陵作为汉军将领,投降匈奴,已经丧失了一个汉军将领的节操,故称“大节丧”。“余无可浣也”承接“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而来,王夫之认为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把握这些内容后,再从材料一中筛选并概括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即可。
由“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可概括出答案要点①;由“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可概括出答案要点②;由“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可概括出答案要点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李陵)有他的祖父李广的风范,派遣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的军队攻打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率领的戍守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的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我愿以少击众,率领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的王庭。”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并且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和单于的军队相遇,大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率领军队迎击,(与之)展开搏斗,匈奴士兵后退逃回山上,汉军追击,杀死匈奴几千人。单于大惊,(于是)召集八万多骑兵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中(与匈奴士兵)徒步搏斗,又杀死匈奴几千人。李陵的军队被围困在山谷中,匈奴士兵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很多汉军战死,不能前进。李陵说道:“我无颜面对陛下了!”于是投降。 汉武帝非常愤怒,满朝大臣都谴责李陵。汉武帝拿这件事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竭力为李陵分辩说:“李陵侍奉父母孝顺,对士人讲信义,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出生入死。他平时积累的美德,(让他)有国士的风范。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满是战马的匈奴腹地,抵挡几万敌军。虽然李陵被匈奴围困而兵败,但他对匈奴的打击也足以让他在天下扬名了。李陵没有以死报国,应当是想找机会来报效汉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欺骗,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后悔(当初)没有及时派兵(营救李陵)而让他陷入围困之中。汉武帝派遣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去迎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便上奏说:“抓获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制造兵器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族。不久后听说,(教单于制造兵器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而不是李陵。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李陵藏在北方。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匈奴王庭。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封他为右校王,(李陵)与卫律都得到重用。卫律常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有大事才回到王庭商议。征和三年三月,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七万士兵从五原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单于派遣大将和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周旋交战了九天。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明显,不可以被掩饰。如果(为他开脱,)说他孤军应对敌人没有后援(是不恰当的,因为)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他的勇猛,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如此)而他无法推辞。李陵被灭族,就把灾祸转嫁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周旋交战了九天,这也要把罪责转嫁给李绪吗 如果说李陵被单于控制,不得不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其他可信的人了吗 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把实力强大的军队交给他,让他深入战地与汉军将领相互对抗呢 司马迁为李陵掩饰罪过唯恐达不到目的,于是又不断称道李广,夸赞其世代功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替对方卖命地去作战,即使想要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那么其他的(地方)都无法洗净了。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能够掩饰得了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