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12 拿来主义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4分)
(1)201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30周年纪念赛于8月10日落下帷幕。聂卫平“友谊第一,礼尚往来”的微博点出了本次比赛的意义。( )
(2)爷爷曾经给地主当长工,吃的是残羹冷炙,睡的是潮湿的地铺,以致熬坏了身体。( )
(3)他说,选民希望他们选的人给人一种“真实美感”,而且还要冠冕堂皇。( )
(4)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刘邦占领关中想称王,此语一出,项羽勃然大怒。( )
2.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3分)( )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A.比拟 借代 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 D.借喻 夸张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精准简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二、语用综合
(2025黑龙江哈尔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文化出海”,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如何进行“文化出海” 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看“罗盘”识方向。“扬帆远航”,意味着机遇,也预示着这些文化产品要接受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既需要识别哪些需求是各国相通的,也需要识别哪些需求是因国家而异的,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比如2022年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打破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的火爆场面,世人可以“信口拈来”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冰墩墩”成为 A (“驰名中外”的近义成语)的奥运会吉祥物。
二是建“港湾”助远航。水手可以 B (“畏葸不前”的反义成语)地出海,是因为背后有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亦是如此。①比如截至到2022年,②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将要吸引了260多家企业入驻,③将大量华语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④合作实验区还上线了“十诺云平台”广受好评,⑤为浙江乃至全国影视出口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育“水手”搏风浪。大海航行靠舵手,也靠水手。“文化出海”,除了内容“出海”,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比如,为了提升翻译出版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围绕多语种翻译出版、书刊海外传播、海外出版营销、数字出版技术等领域,开展研修培训、研讨交流等。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出海”是一场与未来角逐的远征,期待在“文化出海”的这条路上,我们的电影、动漫等产品能扬起一道道风帆,形成 C (主谓结构成语)之势,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
1.请根据文中内容,补充完整“文化出海”的定义,每空不超过8个字。(6分)
“文化出海”是基于① 的原则,凭借② ,将我国的③ 推向海外,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传播的过程。
2.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分别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3.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文化出海”,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
A.“扬帆远航”,意味着机遇,也预示着这些文化产品要接受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
B.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打破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的火爆场面。
C.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
D.经济学家马歇尔有句名言:“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
5.对于文中画横线的“信口拈来”,有人认为用得好,有人认为有语病。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年模拟练
(2025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人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的处境和所处的时代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 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否并非取决于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四库全书》编写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跳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困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了,或者只剩下一些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存在,那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拍照片、存档案等方式。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 也要传。因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 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 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 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延续,更难以得到弘扬。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进行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怎么转化 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
要分清“传”和“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文化创造者的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B.传统文化的流传受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文化自身的影响。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自觉、有意识地“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对于其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发扬,还要转化和创新。
D.现在有些学校让学生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原本的读音,而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语言。
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
C.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等设备。
4.(论证方式)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 请简要分析。(4分)
5.(论证语言)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答案 (1)√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使用正确。
(2)√ 残羹冷炙:喝剩的酒,放冷了的烤肉。指剩菜剩饭。也比喻受到别人的冷淡对待。使用正确。
(3)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贬义。句子的意思是选民希望选的人表里如一,“冠冕堂皇”感彩错误。
(4)√ 勃然大怒:形容人因生气而大发雷霆。使用正确。
2.B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中,用“枪炮”代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又碰了一串钉子”中,“钉子”是喻体,但是本体没有出现,本体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家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此处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3.答案 “捧”活画出了“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
二、
1.答案 ①求同存异 ②人才、技术、资金 ③文化产品
解析 题目已经给出了定义的格式,我们只需要筛选并概括出相关内容填空即可。
①由第二段“因此,既需要……也需要……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可以概括出“文化出海”的原则是“求同存异”。
②由第四段“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可知,“文化出海”凭借的手段是“人才、技术、资金”。
③由最后一段“我们的电影、动漫等产品……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可知,“文化出海”的目的是将我国的“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传播。
2.答案 A .闻名遐迩/举世闻名/名扬四海
B.一往无前/勇往直前
C.千帆竞发
解析 A处,“驰名中外”指名声传播到国内外,表示传播得极远。语境形容“冰墩墩”名气大,传播远,据此可填“闻名遐迩/举世闻名/名扬四海”。闻名遐迩:远近的人都知道。形容名气很大。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大名。形容十分著名。名扬四海:名声遍传天下。形容名声极大。
B处,“畏葸不前”指畏惧、退缩,不敢向前。其反义成语,则应指勇敢向前冲,强调“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据此可填“一往无前/勇往直前”。一往无前:指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C处,由前文“扬起一道道风帆”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竞相出发,蓬勃向上”,要求用“主谓结构成语”,据此可填“千帆竞发”。千帆竞发:数不尽的船只竞相出发,形容事物蓬勃向上,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3.答案 ①修改为“比如截至2022年”或“比如截止到2022年”。②删除“将要”。④删除“广受好评”或修改为“合作实验区上线的‘十诺云平台’广受好评”。
解析 ①成分赘余,“截至到”中的“至”就是“到”的意思,应删除“到”或将“至”改为“止”,可改为“比如截至2022年”或“比如截止到2022年”。
②不合逻辑,“将要”与“了”时态矛盾,可删除“将要”。
④藕断丝连,“十诺云平台”既是前面“上线”的宾语,又是后面“广受好评”的主语,可删除“广受好评”或改成“合作实验区上线的‘十诺云平台’广受好评”。
4.A “文化出海”中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A.标示特殊含义;B.标示强调;C.标示特定称谓;D.标示直接引用。
5.答案 (示例1)用得好。“信口拈来”是由成语“信手拈来”仿造出的新词,让读者感受到世人在提起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时的轻松自如;仿造的新词也给人以新鲜感。
(示例2)有语病。“信口拈来”是根据“信手拈来”仿造而来的,“信手拈来”后通常不能直接带宾语;“拈”是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东西)的动作,与“口”搭配不当。
解析 (示例1)用得好。这里“信口拈来”是根据成语“信手拈来”仿造出来的新词,语境是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打破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的火爆场面,世人提起“冰墩墩”不需要思考,随口就能说出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这个词语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在提起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时的轻松自如;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仿造的新词也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
(示例2)有语病,不合逻辑。这里的“信口拈来”是根据成语“信手拈来”仿造出来的新词,“信手拈来”后通常不能直接带宾语,而此处“信口拈来”带了宾语“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同时,“拈”是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东西)的动作,与“口”搭配不当。
三年模拟练
1.B “受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文化自身的影响”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否并非取决于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等可知,传统文化的流传主要受人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
2.C A.“是分不清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糟粕”可知,“精华”和“糟粕”可以分清。B.“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D.“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可知,“让学生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等不能简单等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C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A.强调的是“吸收外来语言”,不适合作为论据;B.强调的是“转化和创新”,不适合作为论据;C.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适合作为论据;D.强调的是“创新”,不适合作为论据。
4.答案 ①首先驳斥了“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的错误观点;②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确立自己“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
解析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材料一第二段首先驳斥了“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的错误观点;“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否并非取决于文化自身……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朱熹选取……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接下来作者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确立自己“流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
知识拓展
论证方式
立论 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驳论 通过揭露、驳斥错误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过程三种方法。
5.答案 ①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运用了“也许”“一般情况下”“有些”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文中运用了“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②通俗浅易。全文语言平实通俗,较少使用专业性术语,如“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
③多用问句。“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 也要传”“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 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 不行,要区别和选择”的设问引人深思;“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 ”的反问加强语气。
解析 由“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智慧”“一般情况下……流传下来”“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等可知,材料中运用了“也许”“一般情况下”“有些”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由“一方面坚持无条件……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是因为……本土的环境”“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弘扬”等可知,材料中运用了“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由“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可知,语言平实通俗,较少使用专业性术语,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由“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要不要传 也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要学习和弘扬 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相信和理解历史 ”等可知,文章多用设问和反问,引人深思,加强语气。
技法点拨
分析论证语言“四角度”
①语言准确:概念使用准确,词语的运用准确,感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②语言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
③语言鲜明:表述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尤其是论点的表述;态度明确,爱憎分明,不可含糊不清。
④语言生动、活泼: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注意语气变换,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