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14 故都的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14 故都的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恣态  柘(zè)  椽(cuán)  露下来
B.姿态     柘(zhè)     椽(chuán)     漏下来
C.姿态     柘(zhè)     椽(cuán)     露下来
D.恣态     柘(zè)     椽(chuán)     漏下来
2.下列语句在描写景物时,运用的艺术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B.苞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而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因而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C.它羞涩地躺在群山之间,将视线好奇地投向人间。人间有什么呢 似乎什么也没有,除了它自己洒下的漫山遍野的温柔的月光。
D.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下列句子中的“十分”和例句中加点的“十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没有十分专注的境界,怎有脚踏实地的笃实
B.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C.他有十分的把握做成这件事。
D.擂台上,他看到对手走不动了,因此十分中只有五分防他。
4.“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句中加点的词若改成“住”“细数”“静对”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5.试分析“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二、语用综合
(2025辽宁抚顺省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郁达夫追求的是雅趣。雅趣,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形状, ① ,这种内在意味的体悟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② ,也没有高雅的心灵,对雅趣可能是看不出、感而不觉的。《故都的秋》是有雅趣的, ③  体现在不去游览大家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租人家一椽破屋”;体现在不去欣赏茂盛蓬勃的自然景观,而喜欢残败凋零的生命,“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雅趣的内涵是深沉的,欣赏雅趣,除了需要丰富生活阅历,还需要提升审美水平。
1.请将文中加点的词依次替换成恰当的成语。(3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25湖南邵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3.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
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反复、反问、想象、引用
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分)
                             
                             
                             
5.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      C.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里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空间的转换为叙述线索,从古墓到沿山大道,从下车再到上船,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雨天西溪独特的风景。
C.文中老僧无相对芦花的言说可见其独特的审美,老龙撰写的对联可见其诗书功力底蕴,龙夫人黑夜舟中吹箫可见其文情风雅,这使文章有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D.作者以“微雨”为背景,通过描写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抓住了西溪的神韵,这神韵其实也是作者内在心境的表达。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花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
B.文中“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都使用了排比修辞,增强了语势,凸显了文人雅趣。
C.本文文风清新、自然、古朴,多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运用叠词及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后半部分友人相约游西溪,除了实景描绘之外,又借僧语补出月明芦白的虚景,老僧求字使文章更添雅趣。
3.(鉴赏语言)赏析下面两个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6分)
(1)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别了。
                             
                             
                             
(2)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4.(表现手法)不同的景致在文人墨客笔下有着不同的情致,郁达夫笔下的西溪朦胧而又充满诗意,请谈谈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诗意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B 
2.C 例句通过多种感官进行描写,有听觉(如“声音也没有”)、嗅觉(如“气味也没有”)、触觉(如“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从视觉(如“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和嗅觉(如“清鲜湿润的香味”)角度进行描写。B.从视觉(如“苞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和嗅觉(如“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角度进行描写。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羞涩”“好奇”等。D.从视觉(如“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和嗅觉(如“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角度进行描写。
3.C 例句中的“十分”是形容词,指“充分,十足”。
A.“十分专注”指专注程度高,“十分”是副词,意思为“很”。
B.“美十分”与前面的“高一分”对照,指的是数字的“10分”。
C.“有十分的把握”指“有着充足的信心”,“十分”指“充分,十足”。
D.“十分中只有五分”中“十分”指“十成”,是做事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4.答案 不好。①原句加点词多了“着”,体现出动作、状态的延续性,能够凸显出一种悠闲之态;②能更好地表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③去掉“着”,弱化了文章的表现力。
解析 “着”作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用在这里凸显了一种悠闲的状态,同时更充分地展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传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去掉后表现力大大减弱。
5.答案 ①逗号所标示的停顿,让节奏更舒缓,有助于营造氛围,使抒情味更浓。
②逗号把句子分隔成三个短句,对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起到强调作用。
解析 逗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在增强表现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合理运用逗号,可以达到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内容和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等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两个逗号加以停顿,强化了节奏感,使表达更为舒缓,也更能凸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用逗号把句子分隔为三个短句,分别加以强调,更能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
1.答案 (示例)视而不见 众所周知 欣欣向荣
解析 第一个加点词“看不出”和“感而不觉”连用,表示注意不到,可替换为“视而不见”。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第二个加点词“大家熟知”指大家都知道,可替换为“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第三个加点词“茂盛蓬勃”指自然景观有生机,可替换为“欣欣向荣”。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
2.答案 ①而是注重内在意味(的体悟) ②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化修养 ③(它的)雅趣体现在哪里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形状”和后文“这种内在意味的体悟”可知,此处所填的句子中要有“而是”作为连接词,且关键内容是“内在意味”。故此处可填“而是注重内在意味(的体悟)”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前文“这种内在意味的体悟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可知,此处的关键内容是“文化修养”;根据后文“也没有高雅的心灵”可知,此处所填句子的句式和“也没有高雅的心灵”一致,都是否定表达,故此处可填“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化修养”之类的内容。
③处,根据前文“《故都的秋》是有雅趣的”和后文“体现在……”可知,此处是在询问《故都的秋》的雅趣体现在哪里,故此处可填“(它的)雅趣体现在哪里”之类的内容。
3.B 拟人:如“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给“雪、月、梅”赋予了人的行为“调戏”,把它们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冬景的独特韵味和富有情趣的氛围。
引用:文中引用了古人的诗句,如“暮雨潇潇江上村”等,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化韵味,更好地展现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反问:如“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等,用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江南冬景的迷人。
想象:如第一段“你试想想……月晕”就是想象的内容。
没有运用夸张、反复的修辞。
4.答案 ①原句把江南冬日农村图景比作一幅画,并且以细雨点染,想象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句结尾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的感受。③原句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解析 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日农村”景象比喻成一幅“图”,然后发挥想象,“洒上……”“加上……”,仿佛是画家在挥笔作画,新奇有趣。改句只是平铺直叙地说下雨、配上背景,显得直白平淡,缺少了原句的生动感和画面营造的巧思。
原句结尾,“你说够不够悠闲 ”用第二人称“你”,仿佛是同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的感受;且反问句的使用加强了语气,不仅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更表达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乃至于要急于跟读者分享。改句采用陈述语气,只是客观陈述了一种悠闲的状态,在情感表达的力度上不如原句。
5.C 第一空,结合“江南日暮的雪景”可知,应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第二空,结合“雪月梅”“酒姑娘”可知,应填“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第三空,结合“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可知,应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四空,结合“第二天的早晨”“村童来报告村景”可知,应填“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三年模拟练
1.A “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错误,原文是说“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2.B “增强了语势”错误。本文中排比修辞的运用,凸显了文人雅趣,并未增强语势。
3.答案 (1)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点一点头”“匆匆别了”等人性化的动作来写青山,将青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突然出现又快速消失的景象,将游船之轻快,风景之宜人,心情之愉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2)①“一片斜阳……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以特写镜头表现夕照芦花的景象,情景交融,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荡气回肠;“飘飘”“浑浑”两个叠词,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从手法上看,“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别了”运用了拟人修辞,给“青山”赋予了“点一点头”“匆匆别了”等人性化的动作,将青山人格化。
从表达效果上看,拟人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青山突然出现又快速消失的景象,将游船之轻快,风景之宜人,心情之愉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以特写镜头表现夕照芦花的景象,可谓情景交融,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则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荡气回肠;“飘飘”“浑浑”这两个叠词的运用,又增加了文章的音乐美,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答案 ①对西溪的景物描绘充满了诗意。西溪的自然景物在天气变化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阴雨时的朦胧素淡,夕照下的晴明浩荡,西溪的光影形色,气韵生动,洋溢着诗意。②人物的举动充满了诗意。午后斜阳里作者和友人流连于弹指楼上,饮茶、闲谈、观景、题词、饮酒,晚归时龙夫人在晚烟中吹奏洞箫,等等,都是文雅之举,透出诗意闲情。③文章的语言充满了诗意。文章中多用叠词“渺渺茫茫,青青绿绿”“飘飘然,浑浑然”,语言生动形象,呈现出疏朗柔婉的诗意画面。
解析 首先,对西溪的景物描绘充满了诗意。西溪的自然景物在天气变化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阴雨时“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花的气息”“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朦胧素淡;夕照下“原不见……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西溪的光影形色,气韵生动,洋溢着诗意。
其次,人物的举动充满了诗意。由“老僧无相,烧了面……拿出了纸和墨”“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喝得酒醉醺醺……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等可知,午后斜阳里作者和友人流连于弹指楼上,饮茶、闲谈、观景、题词、饮酒,晚归时龙夫人在晚烟中吹奏洞箫,等等,都是文雅之举,透出诗意闲情。
最后,文章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沿山大道的景象以及夕照下的芦花的情态,呈现出疏朗柔婉的诗意画面和舒缓的韵律感,充满诗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