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15 我与地坛(节选)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结合本课内容,分析下面句子中“慢慢走”“呆呆地”两处细节描写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
(2)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
2.对文学作品来说,表示停顿的点号,有时很有表现力。分析“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3.下面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分)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二、语用综合
(2025安徽芜湖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奶奶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 ①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②我有点懂了奶奶的心思: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 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④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 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摘编自史铁生《老海棠树》)
1.下列关于第二段文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句中的“未必不能”换成“能”,意思不变。
B.②句中“我有点懂了”与“奶奶的心思”互换位置,与上文衔接更好。
C.③句中的“大概”可以换到“这”的后面。
D.④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什么”,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证明什么呢
B.什么叫押韵
C.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D.什么送个信儿啊,跑个腿儿啊,都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续使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4分)
4.读书小组准备为该选文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从用词的角度列出了两个鉴赏要点:朴素自然、准确传神。请以最后两段为例,对这两个要点作简要分析。(4分)
(2025辽宁抚顺省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分)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5.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老屋小记
史铁生
到老屋去
①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与条条小巷的颜色一致,芜杂灰暗,使天空显得更蓝,使得飞起来的鸽子更洁白。那儿曾处老城边缘,荒寂的护城河在那儿从东拐向南流;如今,城市不断扩大,那儿差不多是市中心了。总之,那个地方,在这辽阔的球面上必定有其准确的经纬度,但这不重要,它只是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一个很大的世界对它和对我都不过是一个悠久的传说。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二十三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是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告诉我有那么个地方,我说我想去。
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V仰头叫了一声“B大爷”,房顶上蹲着一个老头,正在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
“怎么着,爷们儿 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他是说我。
长跑者
②摇着轮椅,耳边和心里都是空荒的岑寂。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这一天,我沿着一条大道不停地摇着轮椅,暮色苍茫中,碰上了一个年轻的长跑者,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问我这是要到哪儿去 我说,回家。他说,你干吗去了 我说,随便走走。他说,你可知道这是哪儿吗 我摇摇头。他便推起我,默默地跑——也许那个年代,恰可以这孤独的长跑为象征、为记忆、为诉说吧。
K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K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其间分三次吃掉两斤粮食而已。生产组的人都把多余的粮票送给他,只临近大赛的那一个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后便去与众多营养充足、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比赛。年年的“春节环城赛”我都摇着轮椅去看他跑,每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年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天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要跟K学长跑,K便当起了教练。后来,这男孩的姐姐认识了K,爱上了K,并且成了K的妻子——那时K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
U师傅
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的扣子都扣紧。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歉,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吗”。
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婉言谢绝。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老屋里寂寞的时刻,我偶尔偷眼望她,不经意地猜想一回她的故事。我想,在那五十几年的生命里面必定埋藏着一个非凡的梦想,在那优雅、平静的音容后面必定有一个牵魂动魄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守口如瓶,就连老屋里的大妈大婶们也分毫不知,否则肯定会传扬开去。
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悲剧。应该是一份不能随风消散、不能任岁月冲淡的梦想,否则也就谈不上悲剧。应该并不只是对于一个离去的人,而是对于一份不容轻置的心血,否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你,你又是甘心地守望着什么呢 等待他回来 我宁愿不是这样一个通俗的故事。
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并不重要。
有一次小T去U师傅家回来(小T是老屋唯一去过U师傅家的人),跟我们说:“哇,老天!告诉你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净是老东西。”
D说:“有比L大妈还老的东西 ”
小T说:“我是说艺术品,字画,瓷器,还有太师椅呢。”
D说:“太湿,怎么坐 ”
小T说:“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 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养了好多好多花……”
③U师傅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也不重要。
浪与水
从老屋往北就是护城河了。④河很窄,水流弱小、混浊,我把轮椅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K虽仍在拉板车,仍然没得到正式工作,仍然没被专业田径队选中,但依然坚持长跑,这是K对生活的坚守。
B.U师傅紧扣工作服领口与袖口,与人交流也不多,把自己封闭起来,是一个孤僻冷漠的人。
C.本文寓对人“存在”的深刻思考于自然平静的叙事语言中,这和《我与地坛》寓深远于朴素的写作风格相似。
D.本文中的人物大多有自己的梦想,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各有不幸,但是梦想给他们注入了积极生活的动力。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天空显得更蓝”“鸽子更洁白”与老屋所在巷子的灰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老屋的破旧。
B.句子②写出“我”身与心的双重感受,表现出“我”因病致残后内心的孤独,为下文遇见K做铺垫。
C.句子③“也不重要”是为了表明“我”并不关心U师傅的梦想,同时提醒读者不必好奇窥探他人的生活。
D.句子④运用了比拟手法,赋予“河水”和“浪”以生命,形象地写出了河面的平静,暗示了生活的沉寂。
3.(理解句意)文中“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这句话具有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思考角度 关键信息 具体分析
(1) 内看 看 关 键 词 “浪” “水” “梦想” 前文讲了“我”、长跑者和U师傅三个人的故事,故事的相同点是他们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这是他们积极生活的动力。这句话是作者借浪与水的关系抒发的生活感悟。
句 子 特 点 运用比喻、拟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浪比喻 ,水比喻 ;“活着”“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浪活着”指水面涌起了浪,“浪死了”指水面没有浪;结合比喻修辞分析,这里的“活着”就是指 ,“死了”指 。
句子为条件关系的复句 根据此关系,本句的意思是:不管 。
(2) 外联 位于文末 所以具有 、 的作用。
联 相 邻 句 “河很窄……浪涌浪落” 前文“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点明“浪死了”的表层含义是 ,“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点明“浪活着”的表层含义是 。
联 主 题 “老屋里的歌……反反复复地唱” 作者借浪与水的关系揭示出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跑者和U师傅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可以 。
(3)整理 作答
4.文章以“我”的视角叙述老屋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024全国甲,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遁。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掏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酽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果烤软了,冰碴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
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
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
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
2.(理解句意)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6分)
3.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答案 (1)慢慢走:写出了作者摇着轮椅前行的艰难,形象地表达了他失去母亲后内心悲痛、思虑重重的状态。
(2)呆呆地:写出了作者神情的呆滞,表现了作者因思念母亲而产生的恍惚迷离之感。
2.答案 四个逗号将“放倒”“躺下”“挨”“坐起来”四个动作以及“心神恍惚”的状态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的停顿,突出了作者因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而动作机械、神情恍惚的样子。
3.答案 原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之间奇妙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之大之深。
解析 原句中的施事者是“这古园”,受事者是“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改句的主语则是“我”,没有原句这样的效果。
原句中“历尽沧桑”作状语,修饰“等待”,更能体现古园等待时间之漫长,与“我”相遇之艰难,突出了“我”与古园缘分之奇妙;而改句将“历尽沧桑”变成了“古园”的定语,只强调了古园的特点,无法突出古园与“我”的缘分。
二、
1.A A.“意思不变”错误。“未必不能”表示的可能性比“能”小,奶奶因为政治成分不好,有正式工作的希望渺茫,自食其力的可能性不大。B.正确。“奶奶的心思”就是上文的“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将“我有点懂了”与“奶奶的心思”互换位置,与上文衔接更紧密。C.正确。“大概”换到“这”后面主语不变,没有语病,因此可以换。D.正确。“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是“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所指的具体内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2.D A、B、C三项中的“什么”都表示疑问。D项中的“什么”用在几个并列成分前面,表示列举不尽。
3.答案 ①首先用句号表示语气平和;接着用感叹号表示语气急切;最后用破折号表示悔过,等待回应。②语气的变化表明“我”的不安感逐渐增强,突出“我”因说错话伤害了奶奶而深感愧疚的心情。
解析 连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是具体语境及情感表达的需要。
①刚看到奶奶的反应,“我”感觉有些不安,意识到自己的话伤害了奶奶,所以试探性地叫了一声“奶奶”,语气平和,用句号作结;当“我”的不安感越来越强时,就用感叹号加重语气,表示急切;为了表示自己的悔过之心并希望求得奶奶的原谅,用表示声音的延长的破折号,表明“我”等待奶奶回应。
②语气的变化,表明“我”内心的不安感逐渐增强,“我”由意识到自己的话伤害了奶奶,到最后表示自己的悔过之心并希望求得奶奶的原谅,突出“我”因说错话伤害了奶奶而深感愧疚的心情。
4.答案 ①用词朴素自然。如“窗外”“风中”“敲打”“摩擦”等,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简单而充满画面感。②用词准确传神。如通过“立刻不语”等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奶奶沉默与失落的状态(或:如“收紧”,准确描写出“我”的不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解析 最后两段主要写奶奶努力学习,“我”无意中伤害奶奶的事。因为涉及人物和事件,鉴赏时可以从描写角度鉴赏,如环境描写的用词、人物描写的用词等。
①用词朴素自然,如“窗外,风中,老海棠树……窗棂”,描写冬天的场景,“窗外”“风中”“敲打”“摩擦”等词,简单朴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简单而充满画面感。②用词准确传神,如在“我”说出“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什么帽子”后,用“立刻不语”写出了奶奶的沉默,她因“我”的话而失落,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再如看到奶奶的沉默和失落,“我的心一下子收紧”,用“收紧”来描写“我”的感受,生动形象,也让读者体会到了“我”的不安。
5.答案 ①语言平实,②蕴涵真情,③哲理性强,④充满悲怆。
解析 由材料“翻开史铁生……平实的文字吸引”可概括出“语言平实”,由材料“更会……真情打动”可概括出“蕴涵真情”,由材料“‘哲理’一词……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可概括出“哲理性强”,由材料“而史铁生……其作品……充满悲怆……在整篇作品中”可概括出“充满悲怆”。
三年模拟练
1.B “把自己封闭起来,是一个孤僻冷漠的人”错误,从全文来看,U师傅注重个人形象,爱好高雅,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紧扣领口和袖口只是其严谨生活作风的体现,与人交流不多是其性情沉静的体现,不能据此推断出U师傅“把自己封闭起来,是一个孤僻冷漠的人”。
2.C “为了表明‘我’并不……窥探他人的生活”错误。“也不重要”表明作者意在强调一直坚守心中的美好,心有热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不必在意。
3.答案 (1)生活各有不幸 梦想 梦想 生活 梦想实现了 梦想没实现 梦想是否能实现,生活都需要梦想
(2)总结上文 升华主题 水面没浪 波涛汹涌 梦想对生活 让生活更充实,充满期待
(3)①以“水”喻生活,以“浪”喻梦想,生活要有梦想,生命的历程才会充实。②不管梦想能否实现,只要心怀梦想,就能让充满苦难的现实变得有期望。
解析 “内看+外联”理解句子含意
(1)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①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中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②二看句子本身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等。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技巧、意思明确的句子。
③三看句子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句中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析,后总结整个复句的意思。
(2)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境)
①一联该句在文中的位置。
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②二联相邻语句。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③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题。
结合段意、主题来分析句意。
4.答案 ①本文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入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我”是本文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③本文通过“我”的回忆,写出青年时“我”经历的不幸和在老屋的所见所闻所感,又用中年时“我”的所思所悟,升华了对人生和苦难的认识,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灵体验,又能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感性和理性交织,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
解析 由“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挑起眼睛看我”等可知,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以“我”的视角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文中的“我”是一系列故事情节的见证者或参与者,是本文的线索,文章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不同时间、空间节点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他是说我”,这是“我”回忆青年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常常觉得,应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老屋里的歌……都是水的梦想”,这是中年时的“我”对过往的人和事的评述,写出了“我”的所思所悟。通过“我”的回忆,写出青年时“我”经历的不幸以及“我”的感触,又用中年时“我”的所思所悟,升华了对人生和苦难的认识,这样就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了一起,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灵体验,又能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感性和理性交织,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使作品意蕴深长。知识拓展
叙述人称
人称 特点
第一 人称 ①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②能使故事更加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便于抒发作者自己和叙述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 人称 ①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把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第三 人称 ①以局外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叙述相对自由。②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给读者。③便于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人称 交叉 ①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②使用第三人称时,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表现力。③人称交叉叙述,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
五年高考练
1.B “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错误。由“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可知,“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是以比喻的修辞写作者心灵产生的触动,并非真实的景物描写。
2.答案 ①这句话是作者在乌乡的深切感触,由清晨的所见所感及对霜降夜的回味共同引发;②既写出了大自然新旧更替的运行,也写出了身边生活的律动;③同时还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寻态度,不畏艰辛,饱含希望。
解析 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是作者在一瞬间的有感而发。年轻一代的勇敢追寻、作者在霜降夜的深切感受,都是乌乡生活的真谛,两者相汇,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感动于万物更迭、四时变化,霜降已至,虽然看似植物枯萎,严寒即将来临,但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一些事物到来”;作者也感动于更深地理解了乌乡和乌乡人,热爱不仅仅是安守,更是不断地勇敢追寻,“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奔向希望和远方。
3.答案 ①直接描写霜降夜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作者的身体感受;②细致记叙霜降夜的饮食聚谈,体会到乌乡人遵循天时而自适的生活态度;③记录作者的内心体验,即自己在霜降夜感受到与乌乡人的心意相通,真正融入了乌乡的生活。
解析 关于霜降夜的叙写集中在文章第三至七段。第三段写入夜后“我”与乌乡农户在小院中攀谈,他们的讲述,不断激发着“我”的灵感。第四至五段,写霜降时刻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我”的感受。第六段,再次回到聚谈中,集中笔墨写了饮食,伴随霜降而来的,并不是凋零之感,人们依然在安享生活的甘美。第七段,写“我”的内心体验:“我”感悟到了乌乡生活给予“我”的馈赠,“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这些描写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在霜降夜的那种“强烈的体验感”。根据以上分析,答题时按照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从霜降夜的自然环境变化及作者的身体感受、饮食聚谈中传达出的乌乡人的生活态度、作者的内心体验等层面进行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