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16 赤壁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歌
2.如
3.下
4.属
5.适
6.固
7.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美貌的女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2.击空明兮溯流光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正襟危坐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7.下江陵
8.顺流而东也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特殊句式:
译文:
3.凌万顷之茫然。
特殊句式:
译文:
4.渺渺兮予怀。
特殊句式:
译文:
5.客有吹洞箫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何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8.固一世之雄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译文: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译文:
11.而又何羡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根据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意思填写成语。
1.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曲调之间充溢着母子亲情。
2.八十九岁的黄老太太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于幽暗的大客厅,奋指弹奏一架德国老钢琴。琴声激越,倾吐满腹沧桑。
3.每个人在世间都如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怎能骄傲自大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就属于干支纪年法。( )
2.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就是指“斗宿和牛宿”。( )
3.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语言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4.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孟德”即曹操的字。( )
5.“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属于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通常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达要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名字,他想起《赤壁赋》中的“ , ”,于是给书房起名为“藏适斋”。
2.《赤壁赋》中,苏轼以“ ”一句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以“ ”一句强调万物和我们皆可永恒。
3.《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简洁而生动地写出了曹操水军的强盛气势。
4.《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即“ , ”。
5.《赤壁赋》中,“ , ”两句用蛟龙起舞、寡妇落泪来衬托箫声的悲咽低回。
6.在许多作品中,面对永恒浩瀚的宇宙,作者容易产生盛衰无常、人生短暂和个体渺小之感。如《赤壁赋》中“ , ”两句,便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上述感受。
7.苏轼的多篇作品都写到酒,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以酒凭吊;《赤壁赋》中“ ”写举着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
8.“沧海”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等等,如“ , ”。
9.“清风”拂面,撩动古人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2025海南海口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摘编自《次苏子瞻先后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赴诏狱A有司B移各州取所C留诗D杭州E供数百首F名曰“诗帐”
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就逮台狱
A.凌万顷之茫然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青,取之于蓝
D.而今安在哉
3.苏子瞻遭遇“诗帐”事件被捕入御史台监狱,后又因何被释放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 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以儿戏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摘编自苏轼《宝绘堂记》)
4.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盖 B.然 C.且 D.夫
5.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寓:寄托
B.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C.而乐之终身不厌 厌:满足
D.然至其留意而不释 释:放下
三、(2025广东肇庆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是日剧饮而归。
(摘编自苏轼《游沙湖》)
[注] 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往相田得疾 相:察看
B.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C.谁道人生无再少 再:又
D.是日,剧饮而归 是:指示代词,此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2)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三年模拟练
(2025福建漳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②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摘编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 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鹘,鹰的一种。③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岁十月之望——七月既望(《赤壁赋》)
2.顾而乐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3.归而谋诸妇——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披蒙茸——披荆斩棘
5.攀栖鹘之危巢——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
6.听其所止而休焉——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者A薄暮B举网C得鱼D巨口E细鳞F状G如松江之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藏之久矣”中的“之”与《诗经·静女》“美人之贻”中的“之”含义相同。
B.文中“曾日月之几何”中的“几何”与曹操《短歌行》“人生几何”中的“几何”意思相同。
C.文中“返而登舟”中的“返”与成语“流连忘返”中的“返”用法相同。
D.“飞鸣而过我者”中的“而”和《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后赤壁赋》和《赤壁赋》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千姿百态。
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D.《赤壁赋》写初秋,《后赤壁赋》写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5.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登极高处时都看到了哪些风景 请简要说明。(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的理解
(2024北京,6—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说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②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 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 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 ①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②中:符合。
1.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当执有命者之言 当:面对
B.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变
C.说百姓之忧者 说:谈论
D.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 沮:阻止
2.(理解虚词)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
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
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
C.古之圣王发宪出令
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
D.此特凶言之所自生
这样的话暴戾言论就自然发生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奉有命之说的人认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变。
B.墨子主张,肯定或否定某种学说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
C.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
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说,会导致赏罚不当、社会混乱。
5.墨子论述“非命”时,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请分别谈谈你对三表的理解,并概括说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凭”,乘
2.同“缭”,盘绕、围绕
二、
1.①歌唱 ②歌词 ③作歌,作诗
2.①往 ②像,如同 ③及,比得上
3.①攻占 ②底部,位置在低处 ③低于 ④向下 ⑤等次或品级低
4.①劝请 ②归属 ③同“嘱”,嘱托 ④类 ⑤连接
5.①享有 ②恰好 ③适应
6.①本来 ②使之固,巩固 ③顽固 ④必,一定
7.①助词,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②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三、
1.白茫茫的水汽
2.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旷远的样子
4.所思慕的人
四、
1.名词作动词,唱
2.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4.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5.名词作状语,向南
6.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
7.名词作动词,攻占
8.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9.名词作动词,捕鱼/名词作动词,砍柴
10.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赤壁之下)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译文: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东山之上/斗牛之间)分别放在两句的句末,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茫然”放在了中心词“万顷”的后面,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予怀”是主语,“渺渺”是谓语,谓语放在了主语的前面,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客”+定语“有吹洞箫”+“者”,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
译文: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为”之前,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7.特殊句式: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译文:这不是曹孟德受困于周瑜的地方吗
8.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本是一代豪杰。
9.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安”作宾语置于“在”之前,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译文: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10.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江渚之上)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羡”之前,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
译文:我们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1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六、
1.如泣如诉
2.正襟危坐
3.沧海一粟
七、
1.√
2.√
3.√
4. “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字用于平辈之间相称,在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也可以称字。
5.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叫“既望”。
八、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4.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6.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7.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8.(示例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2)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9.(示例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示例2)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片段阅读练
1.ADF “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主谓宾齐全,其中“有司”为主语,“移各州取所留诗”为连谓短语,故A、D两处断开;“杭州供数百首”主谓宾齐全,其后F处断开。
2.B 例句是被动句,“就”有“受,被”的意思。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B.被动句,“于”表被动。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3.答案 苏子瞻写了两首诗,托狱卒寄给子由。狱卒将诗交给了皇上,皇上对苏子瞻非常怜惜,决定宽恕他,恰逢太后询问,就释放了他。
解析 由“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自此一意宽释”可知,皇上看到苏子瞻托狱卒寄给子由的两首诗后,对苏子瞻非常怜惜,决意对他宽恕免罪,这是子瞻被释放的一个原因;由“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之命下矣”可知,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于是将子瞻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这是子瞻被释放的另一个原因。
[参考译文]
子瞻调任湖州知州,这年,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的到任谢表是对皇帝的毁谤,同时摘录了子瞻平时写的诗词,认为他对皇帝心怀不满。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员发动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几百首,名叫“诗帐”。子瞻被逮捕到御史台监狱,知道自己不能免除灾祸,于是自我感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子由一面啊!”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寄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诗非常怜惜子瞻,由此决意对他宽恕免罪。又因为恰逢曹太后哭泣着询问这件事,皇上的心结更加解开了。于是将子瞻贬到黄州的命令就下达了。
4.B 前文说老子指出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驰骋田猎的害处,后文说圣人不曾废弃它们,前后语意发生转折,故应选用表转折的虚词“然”。
5.答案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钟繇留意于书画而“凶其身”的事例,进一步阐发前面“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的道理。
解析 结合文中“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以儿戏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可知,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钟繇留意于书画而“凶其身”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第①段中“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的观点。
6.C 文中作者列举刘备等人都有所寄托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他们所好之物并不是音乐、美色等事物,但他们却乐此不疲。故这里的“厌”是“厌烦、厌弃”的意思。
[参考译文]
①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滞留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足以让自己很快乐,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滞留于事物中,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自己很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游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不曾废弃这四样东西,也不过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用蜡涂鞋底。这难道有音乐、美色和香气吗 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烦。
②事物之中可喜且足以取悦人而不足以坏人心性的,莫过于书法和绘画。然而到了把心意滞留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那它的危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因为儿戏害了他自身。这就是把心意滞留在事物中的危害。
7.C 再:第二次。
8.B “绝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D两项;“深了人意”也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C项。
9.答案 (1)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聋,就去他那里请他治疗。
(2)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作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解析 (1)闻:听说。而: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遂:于是,就。
(2)戏:开玩笑。以……为……:把……当作……。一时:当代。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是沙湖,又称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因为去那里察看田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聋,就去他那里请他治疗。庞安常虽然耳朵聋,但是聪明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他就能够很了解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作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庙在蕲水县城外大约二里路,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下游靠近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每月农历十五
2.回头看
3.相当于“之于”
4.分开
5.高
6.停止,停留
习题演练
1.BDF “今者”修饰“薄暮”,中间不断开,“今者薄暮”作时间状语,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其后断开;“举网”是“得鱼”的方式,中间不断开,“得鱼”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巨口”“细鳞”是并列的两个名词,中间不断开,单独成句,其后断开;“状如松江之鲈”主谓宾完整,中间不断开。
2.A A.“含义相同”错。代词,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正确,都是指“多少”。C.正确。都是动词,返回。D.正确。都是连词,表修饰。
3.B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错误。“山高月小”是静态,“水落石出”是动态;“清风徐来”是动态,“水波不兴”是静态,两者都是动静结合。
4.答案 (1)不久,我叹息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 ”
(2)恰巧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戛然长鸣,掠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了。
解析 (1)“已而”,随即,不久;“如……何”,怎样……呢
(2)“适”,刚好、恰巧;“玄”,黑色;“缟”,白色;“西”,往西飞。
5.答案 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古木,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
解析 原文“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意思是“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木,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
故看到的风景有: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古木,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临皋。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回头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不久,我叹息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 ”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它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松江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没有多久,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就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木,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极高处。我突然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戛然长鸣,掠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了。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哎呀!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是你吗 ”道士回头笑了笑,我也忽然醒来。开窗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五年高考练
1.C 说:意动用法,以……为乐趣。“说百姓之忧者”意思是“以百姓的忧患为乐趣的人”。
2.D D.都是连词,表并列。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的人/用于主语之后,引出原因、解释。C.动词,认为/用来。
知识拓展
文言虚词的推断六法
名称 解说
语境分 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可以推断出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识 别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非”等表示判断,用“见”“于”“为……所……”等表示被动,用“之”表示宾语前置
句位分 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作副词(表揣测或反问),在句中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成分分 析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可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词性界 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语境判断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
对称分 析法 对称的文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已知来推断未知
3.D “此特凶言之所自生”意思是“这就是产生不好的言论的根源”,“所自生”是“所产生的地方(根源)”的意思,并非“自然发生”。
4.C 文章第三段将桀纣等暴君使天下混乱和汤武等圣明君王使天下得到治理进行对比,是为了批驳“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命为有”的观点。古代的社会和百姓都未改变,而有治乱之别,可见天下的治与乱并非由“天命”决定。并不能由此推断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
5.答案 (1)理解:“本之”指追本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迹;“原之”指推究原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实;“用之”指用于实践,观察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3分。每点1分)
(2)体现:①第三段通过追溯圣王的事迹,考察先王的书籍,体现“三表”中的“本之”。
②第四段通过文王与百姓兼相爱、交相利,受到百姓爱戴的例子,体现“三表”中的“原之”。
③第四段通过考察古之圣王所发宪令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体现“三表”中的“用之”。
(3分。每点1分)
解析 首先,要理解文意,解释“本之”“原之”“用之”的意思。然后,要分别概括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是如何体现“三表”的。
理解(原文第二段) 体现(原文第三、四段)
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三段举“圣王之事”“先王之书”,第四段举“昔者文王”之事
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四段文王“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
用之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第四段“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代治理国家政务的王公大人,都想要国家富强,人口众多,刑法政治得到治理。然而得不到富裕而变得贫穷,人口不变多而变得少,得不到治理而变得混乱,这是什么缘故呢 主张有天命的人说:‘命中注定富有就富有,命中注定贫穷就贫穷;命中注定人多就人多,命中注定人少就人少;命中注定得到治理就能得到治理,命中注定混乱就会混乱。’对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阻止百姓从事生产,所以主张有天命的人是不仁义的。因此对主张有天命的人的言论,不能不加以明辨。”
既然这样,那么应该怎么明白地去分辨这种说法呢 墨子说:“必定要先确立标准。言论没有标准,就像在转动的陶轮上安放测定时间早晚的仪器一样,是非利害的区别,是不能够明白地知道的。所以言论一定要有三条标准。”什么是三条标准 墨子说:“有追本溯源的标准,有推究原由的标准,有用于实践的标准。到哪里去追本溯源呢 对上依寻古代圣明君王的事迹。到哪里去推究原由呢 对下考察百姓的耳闻目见。到哪里去用于实践呢 把言论变为刑法政治,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所说的言论有三条标准。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以为天命是有的。那么为什么不尝试观察圣明君王的事迹:古代被桀治乱的国家,汤接受以后就得到治理;被纣治乱的国家,武王接受以后就得到治理。这个社会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在桀纣的时候天下就混乱,在汤武的时候天下就得到治理,这难道可以说是有天命的吗!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看看先王的书 能够用来治理国家、向百姓颁布的,是宪法。能够用来治理政务和断案的,是刑法。现在采用主张有天命的人的言论,这是颠覆天下的道义。这是百姓的忧患所在。以百姓的忧患为乐趣的人,是要灭亡天下的仁义。”
既然这样,那么想要有道义的人居在上位,是为什么呢 回答是:“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会得到治理,万民就会得到大的利益。”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墨子说:“从前文王受封于岐周,和那里的百姓相亲相爱,相互给予帮助。因此,近处的人安服他的政治,远处的人归顺他的德行。听说文王的人,都起来去跟从他,他们说:‘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那样的话,我不就和文王的国民一样了吗 ’我因此而知道这一点。古代圣明的君王颁布宪法和政令,设立出赏罚的原则来鼓励贤能的人、惩罚残暴的人,所以在家能对亲人孝敬慈爱,在外能在乡里敬长教幼。所以让他治理官府,就不会有盗贼,让他守城就不会崩溃叛逃。这就是上面所奖赏而百姓所称赞的。主张有天命的人说:‘上面所要奖赏的,是命中注定要得到的,并不是因为贤能才给予奖赏。上面所惩罚的,是命中注定要得到的,不是因为暴虐所以给予惩罚。’ 这样做国君就不仁义,做臣子就不忠诚,做父亲就不慈爱,做儿子就不孝顺。如果要强行地主张这种说法,这就是产生不好的言论的根源,是暴虐的人的道术。”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如果心中确实想要让天下富裕而厌恶贫穷,想要天下得到治理而厌恶混乱,那么对主张有天命的人的言论就不能不反对,这是天下的大祸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