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登泰山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登泰山记(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0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登泰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多平方,少圜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当
2.居
3.漫
4.阴
5.极
6.或
7.方
8.稍
9.以
10.及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                              。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                              。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使动摇。
3.多平方
古义:                              。
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   
4.明烛天南   
5.多平方,少圜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余始循以入。
特殊句式:                             
译文:                             
4.崖限当道者。
特殊句式:                             
译文:                             
5.多松,生石罅。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称“禅”。(  )
2.五鼓:古代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说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课文“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中的“五鼓”,即“五更”。(  )
3.阴、阳:“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的“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  )
4.晦,农历每月初三日。朔,农历每月初一日。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情景。
2.你和好友相约登山,途中道路湿滑,台阶上覆满冰雪,很难落脚,你不禁想起《登泰山记》中的:“       ,       。”
3.《登泰山记》中“     ,     ”两句,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青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新颖传神,生动形象。
4.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其代表人物姚鼐曾实地考察后作《登泰山记》,其中“             ”和“     ”写出了泰山在日出前后颜色的变化,真实形象而又文辞优美。
5.《登泰山记》中写太阳升起的时候“      ,          ”,此景色彩艳丽,气势磅礴,有人因此景联想到东面的海。
6.阳阳站在泰山之巅欣赏日出,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颜色错杂,又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正如《登泰山记》中“     ,     ”两句所描摹的景色。
7.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登泰山看日出。日出之前,天边的云颜色奇异,变化非常。小丽在日记中借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两句描述了这一画面。
8.姚鼐在《登泰山记》的末尾,写日观峰周围的环境是“         ,        ”,使人更觉登山困难。
9.《登泰山记》中,“         ”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山腰云雾的形态;《赤壁赋》中,“     ”一句巧妙运用动词,写出了雾气笼罩江面的景象。
片段阅读练
一、(2025福建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摘编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与“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舍”用法相同。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含义不同。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与“阳谷皆入汶”(《登泰山记》)两句中的“阳”含义相同。
D.“火且尽”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的含义不同。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客有吹洞箫者
C.不拘于时
D.青,取之于蓝
二、(2025陕西宝鸡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摘编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B.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C.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D.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一样,是指月。
B.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也可用来指夜晚。
C.上人,指道德高尚的人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中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后用作对僧人的敬称。
D.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在古代,人们常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2)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命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扶服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反聪、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以出。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为者,始获脱然以出。
(摘编自张养浩《济南龙洞山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顺流而东也
C.明烛天南
D.汶水西流
7.(艺术手法)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历险感受的。
                             
                             
三年模拟练
(2025黑龙江哈尔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甲)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摘编自《二翁登泰山》)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莫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阝齐,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摘编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 曾公:曾国藩。
教材衔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甲翁之妻子去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向吾远游冀、雍——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3.四月既望——七月既望(《赤壁赋》)    
4.皆姚先生所循道也——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    
5.屏息释虑——手不释卷    
6.若自地面涌出——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差矣,汝之言!      
2.经名迹尤著者十数。      
3.是夕宿碧霞宫。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曩者愚公A年且B九十C而移山D今吾辈E方逾F六旬G何老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由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
B.绝,在文中是“横渡”之意,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词义相同。
C.同治四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一句所用的干支纪日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东来”的“东”解释为“从东边”,名词作状语,与《师说》“小学而大遗”中的“小”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有机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景色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姚鼐写泰山,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在文末自语反思,含意深刻;姚鼐对泰山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5.三则材料中主人公登泰山的经历分别启发了我们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彩”,彩色
2.同“圆”,圆形,这里指圆形的山石
二、
1.①在(某处) ②挡住 ③面对,对着 ④掌管、担当 ⑤应该 ⑥当作
2.①停留 ②处于 ③经过
3.①弥漫 ②模糊 ③随便
4.①山的北面 ②阴天,没有阳光 ③阴影,树荫
5.①极点,尽头 ②副词,最,非常,表示最高程度 ③至、到达
6.①有人 ②有的 ③有时 ④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7.①方形的山石 ②方向,方位 ③当 ④四周围绕 ⑤方圆
8.①逐渐 ②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③略微
9.①在 ②连词,表修饰 ③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 ④认为 ⑤连词,表目的 ⑥同“已”,已经
10.①连词,表示并列,和 ②介词,等到……时候 ③追上,赶上 ④比得上
三、
1.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
2.摇动
3.平的、方形的山石
四、
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名词作动词,照
5.形容词作名词,平的、方形的山石/形容词作名词,圆形的山石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
译文: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3.特殊句式:省略句,“循”后省略宾语“之”,“之”代指“中谷”,应为“余始循(之)以入”。
译文: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限当道者”放在了中心词“崖”后面,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
译文: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5.特殊句式:省略句,“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应为“多松,生(于)石罅”。
译文: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六、
1.√
2.√
3.√
4.  “农历每月初三日”错误,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三日是“朏(fěi)”。
七、
1.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绛皓驳色
5.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7.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8.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而雪与人膝齐
9.(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白露横江
片段阅读练
1.A A.错误。“舍”,动词,筑舍定居/名词,房屋。B.正确。“乃”,为、是/竟。C正确。“阳”,都是指山的南面。D.正确。“且”,将要/将近。
2.D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A.判断句。标志为“……者……也”。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C.被动句。“于”表被动。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华山山脚下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从那以后人们称此山为“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小屋。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才这样给它命名。
华山洞下边平坦而空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在这里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儿就叫作“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深远幽暗,进去便感到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与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我们只好都跟他一起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洞壁,感觉来此题诗文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3.B “云峰”为“国清僧”的复指成分,其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山险”和“路长”同为主谓结构,“山”和“险”之间不可断开;“行李不便”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应单独断开,排除D项。
4.A “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一样,是指月”错误。“癸丑之三月晦”中的“癸丑”是指“癸丑年”,由此可知,这里的“癸丑”是指年,而《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是指日,两者不一样。
5.答案 (1)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恰好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住宿。
(2)躺在床上,还惦念着明早登上峰顶的事,把雨停天朗看作缘分,大概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天亮时是晴朗的。
解析 (1)“适”,恰好,正巧;“当”,在(某处、某时);“饭”,吃饭。
(2)“念”,惦念;“霁”,雨止;“盖”,大概因为。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于是停宿于旅舍。
四月初一那天,早上下雨。前行十五里路后,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后,抵达松门岭,山高路滑,只好放弃骑马步行。雨后初晴,泉水叮咚山色秀美,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翠绿的树丛中怒放的杜鹃花交相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后,在筋竹庵里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也这样认为,就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和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又走了三十多里路,抵达弥陀庵。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恰好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住宿。
初二那天,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幽深。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抵达天封寺。躺在床上,还惦念着明早登上峰顶的事,把雨停天朗看作缘分,大概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天亮时是晴朗的。等到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高兴得无法再入睡。
6.D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C.烛:名词作动词,照。D.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答案 ①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俯首”“磬折”“膝行”“扶服”“覆地蛇进”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洞穴幽深、由宽及窄、由高到低的走向特征,表现了众人逐渐被困洞中的窘状。②又用“鱼纵”的比喻表现在“我”的引领下,众人奋力逃生的情景,具有画面感,渲染了众人害怕不得出的惊恐。
解析 由题干中的“是如何表达历险感受的”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描写角度看,文中用大量的动作描写,如“俯首”“磬折”“膝行”“扶服”“覆地蛇进”等,形象地体现出洞穴幽深、越来越窄、越来越低矮的特征,让读者仿佛看到众人被困洞中时的窘状,也侧面烘托出众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②从修辞角度看,“极力奋身,若鱼纵为者,始获脱然以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为了逃生竭尽全力的状态,强化了在洞中经历十分危险的情况后终于脱险的感受,更具画面感。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入龙洞山参观。有人说这里面极其黑暗,没有蜡烛不能前往,于是就命令仆人点燃成束的干草在前面引导。起初,里面好像很高很宽阔可以行走;不久,就需要低下头走;过了一会儿,就得像磬一样弓着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跪着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得伏地爬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需要全身贴地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这时引导的火熄灭了,烟雾浓郁弥漫整个洞中。想要后退,身体过不去;向前走,前面又狭窄,而且烟雾更浓,于是就不听、捏住鼻子、屏住呼吸。心里非常害怕慌乱,自认为性命会结束在这里了,不会再出去了。我竭力呼喊让大家快点前进,众人因为烟雾,没有出声回应的,心里更加害怕。我恰好走在前面,突然看到微弱的光亮,心想这个洞穴大概就到这里了,竭尽力气,摇动身体,就像鱼纵身跳出一样,才得以彻底脱身出来。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一、
1.妻子儿女
2.过去、以前
3.农历每月十六日
4.顺着、沿着
5.放下
6.像、好像
二、
1.主谓倒装句,“汝之言,差矣”的倒装。
2.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经尤著者名迹十数”。
3.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是夕宿(于)碧霞宫”。
习题演练
1.ADG “曩者愚公”作主语,其后停顿表强调,A处断开;“而”连接“年且九十”“移山”,表转折,联系紧密,“移山”后D处断开;“今吾辈方逾六旬”主谓宾结构完整,“何老之有”是完整的宾语前置句,两者中间G处断开。
2.D A.正确。B.正确。C.正确。D.“用法相同”错误。“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3.D “薛福成在文末自语”错误。由乙文最后“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中阻也。’”可知,说这话的人是侯相,即曾国藩,不是作者薛福成。
4.答案 (1)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2)你们记住,天下的事情没有经历的,不可以主观推测;稍微艰难的,不可以中途停止。
解析 (1)“俄”,不久;“所未睹”,所字结构,从未见过的景象;“自幸”,宾语前置,“幸自”,庆幸自己。
(2)“识”,记住;“阅历”,经历;“臆”,推测。
5.答案 ①甲文: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才有可能成功。
②乙文: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付出才有收获。
③丙文: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视野就越开阔。
解析 ①甲文中的两个老翁,年逾六旬,却有登泰山之志,并且付诸行动,最终完成愿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有机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②乙文中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路途越艰险,风光越神奇,由“诸峰起伏环列……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可知,泰山山顶风光无限,说明无限风光在险峰;由“级道陡耸,巍矗天半……屏息释虑,鼓勇复前”可知,作者经历了艰难险阻,才见到了泰山美丽的风光,说明有付出才有收获。
③丙文中,由“回视日观以西峰……而皆若偻”等内容可知,登高则望远,登临绝顶,便觉众山小。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视野就越开阔。
[参考译文]
(甲)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座城里。甲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家乡,只剩他自己一个人了。一天,他带着酒来到乙翁家,两人对饮,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远游,但没有攀登过泰山,你有意和我一起去吗 ”甲翁说:“此山我也没有攀登过,但是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这话就不对了!以前的愚公,年龄快要九十岁,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甲翁说:“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前往,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达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到半山腰了。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前往济宁驻守,因为巡视黄河防务,绕道泰安,观察地形,于是登了泰山。我与李榕(字申甫)都随从,四月十六日,乘着上山的轿子,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过三里便进入山中。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经过的特别有名的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地方有十多处,都纵情游览徘徊不舍才离去。越过南天门,折向东行进。又向北上去就是岱顶,也就是天柱峰。山的大致形势,桐城姚姬传(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凡是今天登山所走的路,都是姚先生所走过的路,偏僻且不在主要道路的景点,都没有前往。当我还没到南天门时,石阶山道突然陡峭起来,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则看见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让人头晕目眩心生恐惧,感觉进退两难。屏住呼吸放下顾虑,鼓起勇气再向前走。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就上到岱顶,极目四望。众多山峰起伏环绕,相互倚靠,有的像拱着,有的像蹲着。汶水从东边流过来,蜿蜒曲折好似衣带。远远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高渺仿佛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万变。这一晚在碧霞宫住宿。四更过后,到岱顶东边的日观峰,等候日出。这时风雨突然到来,十分寒冷,很长时间雨才停止。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不是很圆,颜色很红,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丽的五色霞光,如数百匹丝织品。回头看矮墙,日影隐约,忽然间又不见了。曾公因为天色阴沉,雨下了一晚,没有看日出,他笑着说:“你们记住,天下的事情没有经历的,不可以主观推测;稍微艰难的,不可以中途停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