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还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豪氂,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上的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对生产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们为了维护声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C.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D.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了先进生产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严格追查和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只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就能弘扬工匠精神。
D.技术工人短缺,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缺乏,充分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月令》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B.《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物勒工名”制度无疑为器物尺寸的标准化提供了监督与问责的便利。
C.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的每一件兵俑、马俑、将俑形态各异,神情丰富,身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工名”标识着大秦运转的“遗传密码”。
D.春秋初,各国规定,制造产品要“不取其数”,选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进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现阶段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将军树
刘建超
将军指着眼前的茫茫戈壁滩,将仅存的左臂潇洒威武地一挥:“同志们,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搭帐篷!”金黄的戈壁滩,星罗棋布地支起泛着淡绿色的蘑菇般的帐篷。将军走进一顶帐篷,看见敬着军礼的小战士脸上挂着一滴未来得及拭去的泪珠。将军和蔼地笑了:“怎么 小鬼,想家了 ”小战士抹了把脸:“报告首长,没有。”将军把自己的手绢递给小战士:“那你哭啥子呀 ”小战士低着头:“这里一棵树都没有,一点儿绿都见不到。”将军的面色凝重起来:“是啊,这里没有树,没有草,还缺水。我们来了,就要改变这一切。”
部队的备战任务很重,营区的建设计划一再提前。闲下来时,将军就带着大家在基地四周植树。基地缺水,生活用水靠军车运送,每人每天的用水都有严格定量。连刷牙都只有两口水,植树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战士洗脸、擦澡、洗衣都不用肥皂,积攒下的水用来浇树。树植了,枯了;再植,还是枯了。小战士成了老兵,退伍时,将军来了。将军手里托着一个瓷盘,盘里长着郁郁葱葱的蒜苗。将军说:“对不起啊,小鬼。只能送你一盘绿蒜苗喽!但是,你要相信,将来我们的营区一定会比你手中的这片绿还要美哟!”
距营区二十里外有条河,每年到了多雨的时候,它都会给干旱的戈壁滩带来一段时间的滋润。将军带着战士们开出一条引槽,把河水引入营区的水塘。营区建起拦风沙的围墙,挖沙填土,栽下抗风沙的胡杨树。营区的入口处竟然有五棵胡杨树抽出了嫩嫩的绿芽,战士们搬出锣鼓家什,敲敲打打,过年一般热闹。几乎所有人都给家里写了信,报告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植的树发芽长叶了。以后,所有的退伍老兵,离开部队时都要到胡杨树前照相,留作纪念;所有的新兵寄回家的照片,背景都有那五棵茁壮成长的胡杨树。将军每天都要到胡杨树前看看转转,他熟悉每一棵树的每一枝树杈。落下的树叶,他也会小心地捡起,托在掌心凝视许久。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五棵胡杨树已能遮出一片阴凉了,将军又来到胡杨树前。忽然,将军惊愕地瞪圆了眼睛,一棵树上攀着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娃娃,娃娃手里攥着几根折断的枝条。将军几乎是飞上前去,一把将娃娃从树上抱下来。将军拿过娃娃手中的枝条,眼中盈着泪:“你是谁家的娃娃 你干啥子要折树哟 ”娃娃说:“我要编草帽。”营区营长喘着气跑过来:“报告首长,是我的孩子,家属,刚随军。”营长对娃娃扬起手,将军严厉地制止了:“娃娃没有错,错的是你。从今天起,罚你三天禁闭。你以后的任务,就是好好植树。”将军走了几步又停下,把手中的枝条塞到营长手里:“编个草帽,给娃娃。”
后来,在营区里,经常可以看见扛着锨、提着水桶植树的营长,他的身后跟着一个穿着开裆裤、拿着玩具水桶的娃娃。营区一茬一茬的树绿了,远远望去,黄澄澄的戈壁滩冒出一片绿洲。营长给树浇完水后,双手垫在脑后打盹儿。忽然一股清香飘来,沁人心脾。他睁开眼睛,见娃娃坐在身边,手里捧着两个青黄色的梨。他一跃而起,抓过梨问娃娃:“哪儿来的 ”娃娃的小手指向远处。只有一个影影绰绰的背影,背影里一只空空的袖管被风吹起,像一面猎猎招展的旗帜。后来,将军告诉营长,那几个梨是他到兄弟单位开会带回来的。这种梨树耐旱、抗风沙,很适合在我们营区栽种。将军让他带人去学习,说有一天我们的营区也会变成花果山。
从营区的梨树采下了第一筐果子,基地委托营长和娃娃把果子带到北京医院,送给将军尝尝。弥留之际的将军,望着黄黄的果子,苍白的脸颊泛起红晕,两眼放出欣喜的光芒。他颤抖着手捧着一个梨,慢慢地放到鼻下,深情地闻着,闻着。护士把将军枕边厚厚的笔记本交给营长,本子每一页里都夹着一片树叶。
遵照将军的遗愿,将军的骨灰埋在了营区的五棵胡杨树下。战士们亲切地称那五棵胡杨树为“将军树”。
我就在“将军树”下站岗,我就是当年那个折断树枝编草帽的娃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基地战士们生活用水匮乏,主要是为了突出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B.将军送给退伍老兵一盘蒜苗,这不仅是为了表达对战士的关爱,还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
C.小说中写退伍老兵和新兵照片的背景都是胡杨树,旨在表现战士们植树成功后的自豪感和对绿色的珍爱。
D.将军的骨灰被安葬在五棵胡杨树下,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将军树”,是因为这五棵胡杨树是将军亲手栽种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对以将军为代表的革命军人的刻画,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
B.小说中娃娃折树枝这一情节,被巧妙地引入,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还展现了将军公私分明、和蔼可亲的形象。
C.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真挚的情感,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D.小说详尽地记叙战士们在荒漠中植树的具体过程,其艰辛与不易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8.小说通过写将军和战士们在戈壁滩上植树、护树、爱树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请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将军对树的爱。(4分)
9.小说最后一段交代“我”的情况,点明“我”就是“当年那个折断树枝编草帽的娃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有删改)
材料二: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 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注]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节选自《商君书·外内》,有删改)
[注] 籴(dí):买进粮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惠,恩惠,与《曹刿论战》中“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惠”意思相同。
B.劝,勉励,与《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劝”意思不同。
C.苟,如果,在条件句中表示“假使”的意思,与成语“蝇营狗苟”中的“苟”意思相同。
D.地利,土地的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B.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皇帝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
C.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并且鼓励百姓不明确。
D.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
(2)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14.如何促使百姓务农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插秧诗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注]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 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四月》首句中“绿”和“白”分别指树木和河水,运用的手法与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瘦”相同。
B.“子规声里雨如烟”,视听结合,写出了江南静谧又迷蒙的特有景致,与“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意境不同。
C.《插秧诗》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与杨万里的《插秧歌》一样,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
D.《插秧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两诗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
16.同写劳动,《乡村四月》重在“情”,《插秧诗》重在“理”。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情”“理”之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芣苢》中,由“ ”到“ ”是对女子们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场景的叙写。
(2)杨万里《插秧歌》中“ , ”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3)《插秧歌》中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又暗示分工明确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 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18.文中画横线处的三个逗号能不能改成顿号 请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并忍住,一直伸进大地深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中华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会一挥而就,②要靠广大劳动者坚持不懈地劳动。③亿万劳动群众勤奋工作,勇于创造。④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⑤必能在新征程上取得新成绩。⑥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⑦不仅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劳模故事,⑧引导人们见贤思齐,⑨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⑩培养更多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20.作为一篇评论,开篇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1.请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行文思路。(4分)
22.材料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包括标点、成语、语句),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景,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遇到闪耀着劳动之美的场景。劳动,让青年投入、充实、成长,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D “推动形成了先进生产力”错误,由材料二“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可知,应是现在进行时,即“形成先进生产力”,而不是选项所说的完成时,即“形成了先进生产力”。
2.C “只要……就……”错误,由材料二“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可知,原文说的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而“只要……就……”体现的是充分条件。
3.D 材料一主要阐述的是“物勒工名”制度的内涵及其对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传承的作用。D项只是介绍春秋时各国制造产品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并未体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4.答案 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总述该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接着,具体介绍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下文具体论证做铺垫。最后,分别从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三方面论证“物勒工名”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解析 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要先概括材料一各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划分层次,厘清脉络。
第一段,首先介绍“物勒工名”制度的概念,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后总述其作用,即它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还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概括起来就是:“物勒工名”的概念及其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第二段,阐述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传统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第三至五段,具体讲“物勒工名”制度在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三方面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作用。据此按照“首先……接着……最后……”的顺序整理作答即可。
5.答案 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工匠型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参加培训、对外交流。
解析 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材料内容,材料二主要在第三至五段阐述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法,从中提炼概括即可。
由第三段“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可概括出①。由第四段“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可概括出②。由第五段“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可概括出③。
6.C A.“主要是为了突出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错误。由“植树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再植,还是枯了”可知,主要是为了突出在缺水的戈壁滩种树的艰难。B.“还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错误。由“但是,你要相信……这片绿还要美哟”可知,不是愧疚,而是将军对未来绿色家园的美好期望。D.“是因为这五棵胡杨树是将军亲手栽种的”错误。由“将军带着战士们……栽下抗风沙的胡杨树”“遵照将军的遗愿……为‘将军树’”可知,这五棵胡杨树是将军带领战士们共同栽下的,它们是将军精神的象征,所以被称为“将军树”。
7.D “详尽地记叙战士们在荒漠中植树的具体过程”错误,文中没有详尽地记叙战士们在荒漠中植树的具体过程,只是选取了缺水、引水等几个片段,叙写详略有致。
8.答案 ①将军每天都要到胡杨树前看看转转,他对每一棵树都很熟悉,也很珍视落下的树叶。②将军看到娃娃攀折树枝,心生焦急,“几乎是飞上前去”;看到折断的枝条,眼中含泪。③将军在厚厚的笔记本的每一页里都夹着一片树叶。④将军立下遗愿,把自己的骨灰埋在营区的五棵胡杨树下。
解析 ①由“将军每天都要到胡杨树前看看转转……每一枝树杈”可见将军对树深厚的感情。②由“将军惊愕地瞪圆了眼睛……娃娃从树上抱下来……眼中盈着泪”“从今天起,罚你三天禁闭。你以后的任务,就是好好植树”可见将军对树深深的爱。③由“他颤抖着手捧着一个梨……本子每一页里都夹着一片树叶”可见将军对落叶的珍视,对戈壁滩上的树特殊的情感和记忆,对树深深的眷恋。④由“遵照将军的遗愿……五棵胡杨树下”可见将军对树深沉的爱。
9.答案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②呼应了前文娃娃折断树枝编草帽的情节,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③以此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的匠心。④“我”是将军精神的传承者,衬托了将军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①小说最后一段通过“我”的叙述“我就在‘将军树’下站岗,我就是当年那个折断树枝编草帽的娃娃”,将叙述视角从第三人称转换到了第一人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②最后一段与前文的情节形成呼应,使情节紧密相连,使整个故事形成一个闭环,结构更加完整,增强了小说的逻辑性。③前文对娃娃的描写在结尾处有了更具体深刻的着落,从前文将军对树的爱惜过渡到结尾“我”对将军精神的传承,体现了作者的匠心。④通过“我”的视角,读者了解到将军精神对后代的影响,以及将军对改善戈壁滩的环境作出的贡献在时间长河中的延续;“我”成为新一代守护者,进一步彰显了将军的崇高形象,同时也展现出了环保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神的重要性,使小说的主旨更加深刻。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0.CEG 第一个“而”字连接“圣王在上”和“民不冻饥者”,中间不能断开,“……者”是判断句的上句,后面C处断开;“耕而食之”和“织而衣之”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即E处断开;“非能……也”是判断句的下句,后面G处断开。
11.C A.正确。B.正确。勉励/劝说。C.错误。如果/苟且。D.正确。土地的生产/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12.B “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当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时,就可以命令百姓转而将粮食缴纳给郡县,这是晁错再次上奏的建议的内容,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
13.答案 (1)况且我朝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勉励百姓从事农业呢
(2)民众的家内事务,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
解析 (1)“莫之省”,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省之”;“省”,顾惜,顾恤;“劝”,勉励,奖励。
(2)“苦于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农苦”;“故”,所以;“使”,派遣,这里指役使。
14.答案 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获利的租税。
解析 ①由“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以概括出,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由“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可以概括出,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由“欲农富其国者……市利之租必重”可以概括出,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获利的租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晁错向汉文帝进言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因为君主能够亲自耕作为他们提供食物,亲自纺织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因为君主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当务之急,莫过于让百姓务农罢了。要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以粮食为贵的办法,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求赏或免罚的依据。现在征集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可以授给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罚。粮食,对君王的用处很大,是为政的根本要务。现在百姓缴纳粮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和一匹战马的功劳相差得太远了。爵位,是君王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且数量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所种植的,在土地上生长且不会缺乏。获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来得到爵位、免除罪罚,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汉文帝听从晁错的话,命令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授予的爵位按照缴纳的粮食多少来决定等级。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来授予爵位,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够吃,所以使天下粮食大批分散到边塞。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可以下令让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可以随时诏令恩赦,不收取农民的租税。像这样,恩德福泽施加给百姓,百姓更加勤勉务农,天下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
汉文帝又听从晁错的话,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这是因为从事农耕的人还少,而官员没有尽到职责。我多次颁发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植而未见成效,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接受我的命令且勉励百姓不明确。况且我朝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勉励百姓从事农业呢 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
材料二:
民众的家内事务,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什么叫轻治 就是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便宜而钱贵重,粮食便宜则农民贫穷,钱贵重则商人富有;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生产粮食而到处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却获利很少,不如商人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想要国家不富,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想发展农业来使国家富强,那么国内的粮价必须高,而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征税必须增多,对贸易获利的租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田就不得不买粮食。粮食贵则种田者获利,种田者获利则务农的人增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划算,而又加重赋税,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弃商业、手工业,而从事土地生产。因此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
15.C “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错误。《插秧诗》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是概括地进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农夫插秧的场景,展现了农夫在插秧时的专注度和动作的连贯性,并没有详写“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
16.答案 (1)《乡村四月》的“情”:一、二句描绘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三、四句表现出江南初夏农事的繁忙,全诗抒发的是诗人对田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2)《插秧诗》的“理”:①“手把青秧插满田”,指种下善念,希望可得福报;②“低头便见水中天”,指低调谦虚,便可眼界开阔;③“六根清净方为道”,指摒弃杂念,才可消除烦恼忧虑,获得真正的生活之道;④“退步原来是向前”,形象地说明了以退为进的哲理。
解析 (1)《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描绘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表现出江南初夏农事的繁忙,营造了乡村四月农家忙碌的气氛。全诗抒发了诗人对田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2)《插秧诗》中,“手把青秧插满田”,指播种田地可得收获,积德行善可得福报;“低头便见水中天”,由空间写到心中世界,展现出一种禅意、一种顿悟、一种诗情、一种美景,暗含低调谦虚便可眼界开阔之意;“六根清净方为道”,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来写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于秧苗成长,强调摒弃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活之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既是实写,又隐含着以退为进的意思,诗人借插秧总结出哲理——以退为进,不失为做人的准则。
17.答案 (1)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3)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18.答案 不能。①逗号使停顿延长,起强调作用,舒缓了语气。②逗号更能表现作者感受到父辈们劳动过程的艰辛,进而找到自我的归属感。③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表现力不强。
解析 首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逗号和顿号不同的作用。
①逗号与顿号都可表示停顿,但停顿时间的长短不同,逗号停顿时间较长,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三个逗号将“沿”“至”“绕”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较长停顿,起强调作用,也舒缓了语气。
②这样的停顿写出了“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流淌的样子;逗号的停顿也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表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进而找到了自我的归属感,引人共鸣。
③如果用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不能突出这种劳作过程的艰辛,表现力不如逗号强。
19.答案 ①原文“忍住,再忍住”运用反复的手法,且单独成句,强调了水田滚烫的程度。②原文“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稻秧扎根大地、永不退缩的精神的赞美。③原文更能表现人们应像水稻一样,敢于与大地肌肤相亲,甚至与大地血脉相连。④改句只是一般陈述句,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 原文“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中,“忍住,再忍住”运用反复的手法,且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强调了水田滚烫的程度原句“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赞美了稻秧扎根大地、永不退缩的精神。原文的表述更能表现人们应像水稻一样,敢于与大地肌肤相亲,甚至与大地血脉相连。改句只是一般陈述句,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20.答案 ①勾勒了千行百业的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画面,增强了评论的生动性。②运用排比,突出了劳动的无处不在,强化了劳动的重大意义,切合文章观点。
解析 ①“农民群众抢抓农时”“大国工匠钻研技艺”“研发人员埋头攻关”“快递小哥穿梭骑行”,这些描写勾勒了千行百业的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画面,从而引出后文的评论,增强了评论的生动性。②四组句子都是“地点+主体+具体劳动情景”的结构,构成排比句式,读来极具气势,突出了劳动的无处不在,强化了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大意义,切合文章观点。
21.答案 首先提出“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的观点,然后以中国的航天成就、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粮食稳产增收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最后再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解析 首句“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为观点句,总领全段;由“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可知,文段从中国的航天成就、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粮食稳产增收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由“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可知,文段最后再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22.答案 ①“一挥而就”改为“一蹴而就”。⑦《劳动创造幸福》改为“劳动创造幸福”。⑩“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改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
解析 ①“一挥而就”使用不当。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下笔就完成。语境是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漫长,可改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⑦书名号使用不当。活动主题应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⑩“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语序不当,应先说思想,再谈行动,可改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劳动”。劳动不仅是助推社会进步的动力,还是塑造个人思想与品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青年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收获技能与经验,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中心主题,即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材料通过举例,强调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体现了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示语强调了劳动对青年的影响。因此,作文需要探讨劳动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劳动对青年的具体影响,如提升能力、培养意志、增强责任感等。学生围绕“劳动”,可以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讨论对待劳动和劳动者应有的态度,分析劳动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和意义,等等。
[参考立意]
(1)以劳动立身,以实干兴邦。
(2)渗透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
(3)做新时代的劳动者,谱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例文]
撷劳动之光,耀民族未来
高尔基曾经说:“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诚如其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之风,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拂面而来,挟带着千年的文明故事,歌颂着中华文明之魂。
劳动是什么 是朴实无华的农民卷起袖口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是勤劳肯干的工人顶着烈日在建筑工地上努力地工作。劳动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有人曾说过,“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
然而如今,有很多人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对劳动者嗤之以鼻。不少学生发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还要劳动吗 科技的创造不就是为了取代那些辛苦的劳动吗 诚然,学生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并且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若就此否定了劳动的存在和价值,那无疑会陷入片面功利主义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宋庆龄曾经说:“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大哉斯言,无论是扎根高原、跋山涉水十几年将论文写满高原的人民科学家钟扬,还是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日复一日研究高精尖领域技术的北斗导航系统科研工作人员,抑或是年近九旬、依然致力于水稻事业、只为实现“梦成万千稻香”的初心的袁隆平院士,都深刻地说明了劳动不仅不是无用之事,反而是社会各行各业每一次进步的有用之光,更是文化每一次发生质的飞跃的时代火花。
放眼当下,时代发展迅速,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人民对劳动的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日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渐行渐远,中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劳动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劳动价值教育的缺席以及关于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没落。在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更要把热爱劳动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欲腾中华之蛟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决不可将劳动置于功利评判的镣铐上,唯有始终葆有对劳动的初心和敬畏,并付诸实践行动,方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
一如茅盾所言:“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愿我们都能在急速发展的时代中不迷失自我,坚守本心,真正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践行中学生的时代使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