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0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劳动的意义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4广东深圳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热闹的麦场
周大新
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
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儿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责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儿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的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儿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的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儿,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南阳大调:这一铡下去除民愤,陈世美腰断三节赴阴曹——
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儿。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
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飞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有的小伙子也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呀呀”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
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和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黄澄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
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木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儿“嗨”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末后,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邈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
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吗
(选自《人民日报》1998年7月17日,有删改)
  文本二: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注]响到明。
  [注] 连枷:由一个木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是用来打谷脱粒的一种农具。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引出下文人们的劳动场景,体现了农家的勤劳。
B.小伙儿们、中老年汉子们、女人们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体现了劳动时人们的分工与合作。
C.小伙儿们在劳动时唱调子、搞恶作剧等,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展现了丰富的农村生活。
D.打麦场“渐渐消失”,作者认为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他也因失去这些劳动场景而心生怨恨。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直言故乡麦场“最热闹、最吸引人”,然后以一组排比句强调了麦场对农人的重要意义。
B.小伙儿摊场时“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这些动作细节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
C.文章使用“摊场”“起场”“扬场”等专业术语,增强了学术性,表明作者是农业研究专家。
D.文章从“天刚一发亮”写起劳动场景,以夏夜“满场里就都是鼾声”收束劳动场景,逻辑清晰,完整有序。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以“丰收农忙”为题材,但文体不同,写法明显不同,请从写作手法和写作角度简要比较分析。(4分)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两个文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劳动之美”。(6分)
                             
                             
                             
                             
                             
                             
                             
选文二
(2025海南部分学校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超前一点,多做一点
张世光
“再过几年,我们的4位班长就全都退休了,现在我正在组织大家拍视频,把他们的工作方法和绝活技巧都拍下来,作为视频教程留给年轻职工学习。”大国工匠刘伯鸣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从工人岗位成长起来的副厂长,企业的首席技能大师。他最近在完成当前生产任务的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了三四年后。
认知转变
1971年出生的刘伯鸣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每天下班后做各种木匠活儿补贴家用。有时父亲忙不过来,刘伯鸣就过去帮忙。“从那时起,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一门手艺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他说。然而,初中毕业考上技校学习锻工专业后,刘伯鸣的思想出现了转变。他发现,一个人工作不能只把解决自己家庭温饱作为唯一目标。
“有一天我们上‘工艺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一重的历史,那天我才知道我们到底在生产什么。”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刘伯鸣始终记得那堂课带给他的思想转变。“之前没上技校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未来就是生产零件的,结果上课才知道,我们生产的是支持核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国计民生发展的重要产品。”刘伯鸣强调说,他至今都记得老师给他们讲“这些产品为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有力武器,是支撑我国现代工业的‘定海神针’”时,带给他内心的震撼。从那以后,刘伯鸣在课堂之外,还会利用课余时间找来相关图书资料补充学习。“我的机械制图和锻造工艺学这两门主科始终名列前茅。”这两门在当时技校里被认为比较难学的课程,为多年以后刘伯鸣的创新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
成长蜕变
1990年,刘伯鸣从技校毕业来到了中国一重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水压机把1200摄氏度高温的特种钢锭捶打成轴、辊、筒、环等各类锻件。虽然从上班开始操作的就是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一名重复规定动作的操作者。
刘伯鸣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20世纪60年代全军大比武,因枪法精准被战友们称为“武状元”。为什么能打得这么准 父亲告诉他:“只要肯动脑、肯流汗,把每一件事情做实、做细,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把分内的事做好,这世上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儿!”这段话,对刘伯鸣影响很大。
他参加工作后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却利用工余时间勤学习、搞创新,想办法解决工作中的生产难题。在开展“核电关键设备超大型锻件研制”课题攻关时,他满脑子都是工艺参数、锻件成形过程。
有一天下班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揉面,刘伯鸣赶紧过去帮忙,不知不觉把面团揉成中间粗、两端细的低压转子形状。正是凭借着这种时时刻刻放心不下的劲头,刘伯鸣和团队的同事们才最终取得了整锻低压转子锻件自主化制造的成功。这一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正是因为他始终在工作中超前一点、多想一点,从学徒工至今的34年时间里,刘伯鸣在岗位上独创了50余种锻造方法,开发了40余项锻造技术,先后攻克了核电、石化等产品锻造工艺难关100余项,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50多项。他本人也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行为转变
现如今,已经诸多荣誉加身的刘伯鸣又开始了新一轮向远方眺望。“我们这几位班组长里,有两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两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还有一位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刘伯鸣介绍说,这几位班组长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多年岗位实践的优秀经验。刘伯鸣想要做的是把他们每个人的技艺全都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还要录制不同岗位的“全过程”,比如工辅具的准备、劳保用品的穿戴、班前会的召开甚至包括在生产一线的站位这些细节。为了把这些班组长身上的宝贵经验“吃干榨尽”,刘伯鸣开始研究怎么分板块、如何写脚本、怎样拍摄等新内容,为三四年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我们的目标是,以后新来的年轻同事,通过看这些视频就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一个岗位的操作要求、操作技巧。”刘伯鸣说。这一切,都是他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做的事情。
超前一点,多做一点,始终是这位党员一直在坚持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他多次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给未来的产业工人讲述未来如何担重任、成大器。
手把手传授技艺,多年来刘伯鸣一直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岗位未来的需要,精心培育“接班人”。“要确保我们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刘伯鸣说,现在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做好产品,还要带好队伍。
(摘编自《工人日报》2024年7月15日)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刘伯鸣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他思想觉悟高,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承担家庭责任、企业责任及国家责任。
B.刘伯鸣在成为中国一重的普通工人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勤学习,搞创新,攻克了多项锻造技术难关。
C.刘伯鸣深知传承技艺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于是他选择用视频记录几位班组长岗位实践的优秀经验。
D.刘伯鸣多次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是想将自己积攒多年的技艺与经验传授给未来的产业工人。
6.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本文运用大量笔墨回顾了刘伯鸣过往的人生经历,使之形象更加鲜明,但时效性较弱。
B.文中大量引用刘伯鸣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虽便于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精神品质,但不如客观叙述真实。
C.文中第八段列举“50”“40”“100”等数字,用数据说话,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与客观性。
D.文章集中笔墨赞颂了刘伯鸣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人物通讯在教育、引导、宣传、树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超前一点,多做一点”为题,并于开篇和结尾部分紧扣这一主题来写,突出了刘伯鸣对技艺传承的远见卓识。
B.文中提及国家建设的相关情节与刘伯鸣在国家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了文章的时代性和典型性。
C.文中“不知不觉把面团揉成中间粗、两端细的低压转子形状”的描写,侧面展现了刘伯鸣对事业的痴迷。
D.刘伯鸣身上有着与《“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相同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甘于奉献。
8.大国工匠刘伯鸣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父亲、师长的哪些引领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9.(文体特点)作为人物通讯,本文题旨鲜明、精而不杂,具有感染力。请从构思、选材、主题三个角度进行简要评析。(6分)
                             
                             
                             
                             
                             
选文三
(2025河北秦皇岛部分学校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 娟
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①丑丑兴奋莫名,追着摩托扑扑跳跳、哼哼叽叽,在后面足足跑了一公里才被我妈骂回去。
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那么远的路。幸好有摩托车这个好东西。
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升的塑料壶。
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 好贵的水。”
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 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剩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整个夏天,她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②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同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我妈却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阻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
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啊。整整三天三夜,整块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③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④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
大约渠水流过的地方水汽重,加之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到第二次通水时,渠两岸便有了杂草冒头。而水渠之外,除了作物初生的农地,整面大地依旧荒凉粗粝。
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两只狗默默无言并卧渠边。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丝毫不输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它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水从上游来。上游有个水库。说是水库,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位于荒野东面两公里处,一侧筑了一道拦坝,修了闸门,简陋极了。可是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我曾去过那里。走啊走啊,突然就迎面撞见。那么多的水静止于前方,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见飞鸟,不生植物,和荒野一样空旷。仅仅是水,一大片明晃晃的水。镜子一样平平摊开在大地上,倒映着整片天空,又像是天空下的一潭深渊。
这一大片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在水的另一方,遥遥停着一座白房子。湖水是世界的尽头,那里便是世界的对面。住在那里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有好几次我想要过去看看,但每次绕着水岸走了很久很久,也无法抵达。
后来我离开了。我常常会梦到那片荒野中的大水,梦到南方来的白鸟久久盘旋水面,梦到湖心芦苇静立,却没有一次梦到生活在遥远白房子里的那个人。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葵花地金光灿烂、无边喧哗,无数次将我从梦中惊醒,却没有一次惊醒过他的故乡。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和“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形成反差,语言活泼,具有喜剧效果。
B.文中写“我”妈在葵花地里锄草、喷药、浇水等劳作,表现了“我”妈对葵花地的精心照料和对葵花开花结果的期待。
C.文中写“我”妈取水时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和在葵花地里说“兔子,快看!水来了”,是为了体现母亲对动物的喜爱。
D.文中写到上游水库“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突出了水对这片地域的宝贵和重要。
11.下列对文本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句运用叠词,写出了狗的活泼可爱。
B.文章第②句运用比拟,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耕种时葵花地的景象。
C.文章第③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向日葵开放的隆重和盛大。
D.文章第④句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水渠通水后鸭子们的喜悦。
12.(标题意蕴)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理解。(4分)
                             
                             
                             
                             
13.有作家评价李娟的作品“土而不旧,苦而不丧”,请结合文本,从语言和形象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D “但他也因失去这些劳动场景而心生怨恨”错误,由原文“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吗”可知,作者对失去这些劳动场景感到惋惜,录下来备忘以表达怀念,并没有心生怨恨。
2.C “增强了学术性,表明作者是农业研究专家”错误,文章使用“摊场”“起场”“扬场”等词语描写麦收的环节,真实再现了劳动场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而不是增强学术性,也不能由此推断出作者是农业研究专家。
3.答案 ①写作手法:
文本一是散文,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描绘了麦场上从早到晚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农人们辛勤的劳动和热闹的氛围。
文本二是诗歌,主要采用了白描和比喻的手法,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稻田丰收时的热闹景象,烘托了农人们的喜悦心情。
②写作角度:
文本一不仅描写了劳动场景,还展现了人们在劳动中的情绪、精神状态以及农村的文化生活。
文本二则比较集中地描写劳动场景。
解析 
①写作手法:
文本一是散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注重细节,描写细致具体,详细描写了麦收时节麦场上人们从早上摊场到晚上露天而睡的全过程,包括人们的具体劳动动作、场景氛围、互动方式等。如对摊场时小伙儿们和中老年汉子们的分工协作、打麦时男人们和女人们的不同任务、起场时的忙碌景象、扬场时男人们的动作以及夜晚人们在麦场的活动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此外,还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描述麦场的热闹景象后,作者对打麦场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而渐渐消失的现象表达了看法,认为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有遗憾,体现了对过去劳动场景的怀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文本二是诗歌。主要运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简洁明快。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新筑的打稻场如镜面般平整,家家趁着霜晴打稻,笑歌声中连枷响到天明的场景,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人们的欢笑声、歌唱声和连枷的响声营造了和谐、欢快的氛围,侧面烘托出丰收农忙的热闹和喜悦。
②写作角度:
文本一多角度呈现,不仅描写了劳动场景,还展现了人们在劳动中的情绪、精神状态以及农村的文化生活。如小伙儿们在劳动时唱调子,搞恶作剧引人欢笑,等等,体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农人们丰收的快乐。
文本二则角度单一,比较集中地描写劳动场景。
4.答案 ①勤劳之美:两个文本都展现了人们在丰收时节辛勤的劳作。
②协作之美:两个文本都展现了人们在劳动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割任务的场景。
③欢乐之美:两个文本都描写了人们在劳动中欢笑、歌唱的场景,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④收获之美:两个文本都描写了丰收的场景,体现了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解析 ①勤劳之美:两个文本都展现了人们在丰收时节辛勤的劳作。文本一中人们从早到晚在麦场忙碌,摊场、打麦、起场、扬场等,分工明确,不辞辛劳。文本二中“家家打稻趁霜晴”“一夜连枷响到明”也体现了人们抓紧时间辛勤劳作。
②协作之美:文本一中小伙儿们和中老年汉子们在劳动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麦收任务。文本二中虽未具体描写人们的分工,但“家家打稻”“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等也暗示了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协作。
③欢乐之美:文本一中有人们在劳动中唱调子、搞恶作剧、夜晚笑谈麦子售价等欢乐场景。文本二中“笑歌声里轻雷动”也写了人们在笑歌声中劳作,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④收获之美:两个文本都描写了丰收的场景,体现了收获的喜悦。文本一中人们抓起麦粒看麦子的成色并感叹今年的收成,计算斤数后露出满足的笑容,表现了丰收的喜悦。文本二中“家家打稻”“响到明”等也都暗示了丰收的喜悦。
5.D “想将自己积攒多年的技艺与经验传授给未来的产业工人”错误。根据原文“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给未来的产业工人讲述未来如何担重任、成大器”可知,刘伯鸣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是为了给未来的产业工人讲述在未来应如何担当重任、成为大器,而不是传授技艺与经验。
6.B “但不如客观叙述真实”错误。引用人物的原话,与客观叙述一样真实,都是事实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补充,能更全面立体地呈现人物。
7.C “侧面展现了刘伯鸣对事业的痴迷”错误,应是直接体现刘伯鸣在课题攻关时对工作的专注与极度投入。
8.答案 ①父亲做各种木匠活儿补贴家用,使他懂得掌握一门手艺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②老师的讲授使他懂得个人在技艺方面的追求对于国计民生、国家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③父亲的教导使他懂得只要肯动脑、肯流汗,把每一件事情做实、做细,精益求精,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解析 ①根据原文“父亲每天下班后做各种木匠活儿补贴家用……‘从那时起,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一门手艺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可概括出答案①。
②根据原文“‘之前没上……我们生产的是……重大国计民生发展的重要产品。’刘伯鸣强调说,他至今都记得老师……带给他内心的震撼”可概括出答案②。
③根据原文“父亲告诉他:‘只要肯动脑、肯流汗……把分内的事做好,这世上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儿!’这段话,对刘伯鸣影响很大”可概括出答案③。
9.答案 ①构思巧妙:虽然故事的时空跨度极大,但文章按刘伯鸣的成长轨迹,以时间为序,列小标题组织行文,脉络清晰。
②选材典型:选取了对刘伯鸣成长产生影响的典型事件,辅以议论评价,精而不杂。
③主题深刻:通过描写大国工匠刘伯鸣的成长经历,歌颂了其为国家发展踏实奉献、创新上进的精神,主题鲜明深刻,富有感染力。
解析 ①文章在构思上十分巧妙,紧紧围绕刘伯鸣的成长历程展开叙述,以时间顺序作为行文的主线。先写刘伯鸣小时候到他初中毕业考上技校,再写1990年他从技校毕业进入中国一重成为普通工人,并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果,最后提及现如今他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岗位未来的发展。这种以时间为序的构思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的讲述有条不紊,脉络清晰。
另外,文章通过设置“认知转变”“成长蜕变”“行为转变”等小标题,进一步将刘伯鸣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②文章在选材上极为精当,着重选取了对刘伯鸣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进行叙述。例如,选取了刘伯鸣小时候帮父亲做木匠活儿的事,以此引出他对掌握一门手艺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他后续重视技艺学习的情感源头。在叙述这些典型事件的过程中,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相应的议论评价,既呈现了具体事例,又点明了事例背后的意义,让选材既典型又能更好地展现刘伯鸣的人物形象和成长历程,精而不杂。
③刘伯鸣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上进,从一个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拥有诸多创新成果的大国工匠,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体现了他为国家发展踏实奉献的精神。文章通过对刘伯鸣这些奉献创新精神的描写,歌颂了像刘伯鸣这样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国工匠,激发了读者对大国工匠群体的敬佩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主题鲜明深刻,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0.C “是为了体现母亲对动物的喜爱”错误,由原文“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等可知,文中写母亲对动物说话,既展现了母亲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和幽默,也写出了在孤寂的环境中人与动物的亲切互动、和谐相处,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母亲对动物的喜爱”。
11.D “运用夸张”错误,第④句“抓紧时间游泳”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渠通水后鸭子们的欢快,也衬托出水渠通水时家乡的人心情愉悦、事物焕然一新的特点。
12.答案 ①后来“我”离开了那片土地,与“向日葵地”有关的情景,都已在回忆中远去,但它又经常在“我”梦中出现,所以称“遥远的向日葵地”。
②“遥远”还指地理上的偏远,暗示取水的艰难和自然环境的艰苦,因地理上的偏远和获取水资源的艰难,这里的耕种特别不易,所以说是“遥远的向日葵地”。
③“向日葵地”是母亲劳作的主战场,寄托着母亲的期待和希望,还有众多像母亲一样的人为了不确定的未来,满怀理想在荒野中顽强生活,而理想似乎又总是那么遥不可及,所以说是“遥远的向日葵地”。
解析 ①由原文“后来我离开了……荒野中的大水”“我们的葵花地……将我从梦中惊醒”可知,“向日葵地”已成为作者精神世界中珍贵记忆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作者对亲情和土地的眷恋,即便离开,这片土地也始终在记忆深处召唤着作者,成了作者的心灵寄托,所以说是“遥远的向日葵地”。
②由原文“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除了作物初生……荒凉粗粝”可知,题目中的“遥远”在地理上表现为葵花地处在偏远的荒野,葵花生长条件艰苦,所以说是“遥远的向日葵地”。
③由原文“整个夏天,她扛锨……一身黢黑”“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可知,母亲在向日葵地的辛劳和付出,寄托着对未来丰收的希望,这种希望在艰苦的环境下显得遥远,这一遥远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还折射出许多人在困境中顽强生活、满怀憧憬的状态,所以说是“遥远的向日葵地”。
13.答案 ①语言上,创新表达形式,寓庄于谐,具有风趣幽默的喜剧效果。比如“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喜”与“洗”谐音双关,一个写心情,一个写劳作,突出了“水”的重要、珍贵和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化用经典诗句,使读者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到新的趣味。
②形象上,乐观坚韧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动物以及象征理想和希望的向日葵都包裹着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情感光泽。人们在荒野中生活,清贫而辛苦。但在李娟笔下,勤劳乐观的母亲、平凡无奇的动植物都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看不到对生活的抱怨,只有感动和欣喜。
解析 ①语言方面,本文的语言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寓庄于谐,表现出一种喜剧效果。由原文“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可知,作者利用“喜”与“洗”谐音双关的特点,增强了表达的层次感,客观叙述中不乏轻松诙谐,巧妙地表达了水的重要、珍贵和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由原文“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可知,作者善于化用经典诗句,让读者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到新的趣味。
②形象方面,由原文“我妈却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等可知,文中的母亲辛勤劳作,对生活充满期望与耐心,展现了她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此外,文中的动物以及向日葵,都被赋予了生动活泼的特点,作者利用这些形象描绘了一幅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图景,表现了即便在单调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