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学习之道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5浙江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问说(节选)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非学A无以B致C疑D非E问无以F广识G好学H而不勤I问J非真K能好L学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指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B.微,指低贱、卑下,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思不同。
C.是,认为正确,与成语“实事求是”中的“是”意思相同。
D.陋,指浅薄、见识短浅,与《陋室铭》“何陋之有”中的“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着墨不多,观点却很鲜明,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B.第二段中,作者从反面阐明了“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破疑有得。运用道理论证,用古代先贤的言论作为立论的依据。
C.最后一段中,作者强调为学不能少问,应学习和发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再一次慨叹了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
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5分)
                             
                             
                             
                             
选文二
(2025黑龙江哈尔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材料一:
当前以ChatGPT为风暴眼的人工智能如日中天,受到社会各界热议。电视剧《三体》最后一集,超能计算机在所有人的视网膜上刻上了“你们是虫子”。面对高科技洪流,我们不禁思考,人类会不会逐步沦为渺小无力的虫子 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毁灭
如何让我们灵魂独立,不畏孤寂,摆脱沦为“电子宠物”的厄运 相信唯有不断阅读和学习,提升不可替代的能力,才能减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步伐。
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力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正荣、文化学者崔岱远和北京广播电视台《打开文化之门》栏目主持人米夏,与读者朋友探讨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读书和思考对于成长和成功的意义。
  以下为谈话记录选编:
问题一:人工智能会消解阅读的价值吗
崔岱远:人真正的能力在于智慧。智慧这件事儿不是机器可以代替的,我们不要对人工智能产生畏惧,它只不过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机器代替人的翻版,只不过让我们汲取知识的效率更高,仅此而已。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不会取消读书,反而会刺激读书,科技会助力我们终生学习。
问题二:应该读什么书
崔岱远:书是海量的,所以要读原典。什么叫原典 就是知识的源头,比如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知道什么叫“四书”。
对于经典,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只言片语的听说,而是应该了解它的知识体系,了解它的脉络和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进而对中华文化产生真正的热爱,积累人文底蕴。
米夏:葆有读书的习惯,会受益终身;走进一本好书,会不虚此行。慢慢读,别着急,农民种地不是春天种,秋天就一定收。好好读书,相信时间和阅读的力量,它不动声色,但特别温柔。
李正荣:当你有人生阅历的时候,你回过头来看你曾经学过的那些经典,发现原来曾经塞给我们的那些我们厌倦的东西真的“好吃”,那才是真正的良知。
问题三:我们为什么读书
崔岱远:我觉得决定一个人真正的厚度的是他的人文基础。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四十年以后,你是否依然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取决于你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的积累,读书是重要途径。
李正荣: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部的输入的世界,另外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成长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动物性的生命。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关键在于它的精神。怎么才能建立起一个跟动物性生命不一样的内在的精神上的生命呢 那就是要读书,一定要读书。
问题四:有些书读不进去怎么办
米夏:有的青年朋友可能会问,有些书我真是看不进去,真是觉得够不着怎么办
崔岱远:就像《百年孤独》,有的人读完就放下了,有的人读了就放不下,这与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紧密相关。一些经典,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看不懂,到了一定年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理解。如果抱着明天就能够立刻有用的心态,我想是很难读下去的。
米夏:其实每本书都像一个时空胶囊,它完好地封装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轻轻地落在我们的掌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恒,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书的人。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
  材料二: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如日中天,我们正成为渺小无力的“电子宠物”。
B.崔岱远认为,机器代替人的好处就是让人汲取知识的效率更高而已。
C.李正荣认为,当人有了人生阅历,发现了经典的妙处,也就有了良知。
D.由黑塞的观点可知,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7.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会消解阅读的价值吗 崔岱远认为人工智能会刺激我们读书,助力我们终生学习,而这也应该属于阅读的价值。
B.应该读什么书 米夏的观点是读好书,而且还要有好的读书习惯:慢慢读,相信时间和阅读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C.我们为什么读书 李正荣的回答表明,读书可以让我们在外部世界中建立起一个跟动物性生命不一样的内在的精神生命。
D.有些书读不进去怎么办 米夏提出问题又进行了总结;崔岱远作出了回答,他的观点是:放下明天就能够立刻有用的功利心态。
8.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画线句所陈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崔岱远认为,要读“四书”这样的原典和《百年孤独》这样的经典。
B.王佐良《上图书馆》言: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C.毛泽东爱读书且苦读书,长征时在马背上读完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D.鲁迅先生说过,凡嗜好读书的,能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9.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2024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阅读改变未来”,请你仿照此句,在上述两则材料中选择词语,组成2025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两点理由。(6分)
                             
                             
                             
                             
                             
                             
                             
                             
                             
                             
                             
选文三
(2025安徽皖豫名校联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三 毛
提笔的此刻是一九八三年的开始,零时二十七分。
我坐在自己的书桌前,想一个愿望。
并不是新年才有新希望,那是小学生过新年时,作文老师必给的题目。一年一次的功课,成了惯性。许多年的作文簿上,立的志向大半为了讨好老师。这当然是欺人,却没有法子自欺。
其实,一生的兴趣极多极广,真正细算起来,总也是读书又读书。当年逃学也不是为了别的,逃学为的是去读书。下雨天,躲在坟地里啃食课外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那份痴迷,至今却没有法子回头。
我的《红楼梦》《水浒传》《孽海花》……都是那时候刻下的相思。求了一个印章,叫作“不悔”。红红的印泥盖下去,提起手来,就有那么两个“不——悔”。好字触目,却不惊心。如果因为看书隐居,而丧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时显得不通人情,失却了礼貌,那也无可奈何,而且不悔。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书本里不能谈节俭。
我不刻意去读书,在这件事上其实也不可经营。书本里,我也不过是在游玩。书里去处多,一个大观园,到现在没有游尽,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地方要去。
常常念书念白字,也不肯放下书来去查查《辞海》,《辞海》并不是不翻,翻了却是看着好玩,并不是为了只查一个发音。那个不会念的字,意思如果真明白了,好书看在兴头上,搁下了书去翻字典,气势便断,两者舍其一,当然放弃字典,好在平凡人读书是个人的享受,也是个人的体验,并不因为念了白字祸国殃民。念书不为任何人,包括食谱在内。念书只为自己高兴。
可是我也不是刻意去念书的,刻意的东西,就连风景都得寻寻觅觅,寻找的东西,往往一定找不到,却很累人。有时候,深夜入书,蓦然回首——咦,那人不是正在灯火阑珊处吗 并没有找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怎么已然躲在人的背后,好叫人一场惊喜。
贾政要求宝玉念“正经书”,这使宝玉这位自然人深以为苦。好在我的父亲不是贾政,自小以来书架上陈列的书籍,包括科学神怪、社会伦理、宗教爱情、武侠侦探、推理散文、手工家事、魔术化学、天文地理、新诗古词、园艺美术、汉乐笑话、哲学童谣、剧本杂文……真个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在我看来,好书就是好书,形式不是问题。自然有人会说这太杂了。这一说,使我联想到一个故事:两道学先生议论不合,各自诧真道学,而互诋为假,久之不决,乃共请正于孔子。孔子下阶,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 二位老先生皆真正道学,丘素所钦仰,岂有伪哉 ”两人大喜而退。弟子曰:“夫子何谀之甚也 ”孔子曰:“此辈人哄得他去够了,惹他甚么 ”
读尽天下才子书,是人生极大的赏心乐事,在我而言,才子的定义,不能只框在“纯文学”这三个字里面。图书馆当然也是去的,昂贵的书、绝版的书,往往也已经采开架式,随人取阅,只是不能借出。知道俞大纲先生藏书,是在文化大学戏剧系国剧组的书馆里。初次去,发觉《红楼梦》类书籍旁边放的居然是俞先生骨灰一盒,涔然心惊,默立良久,这才开柜取书。
那一次再看脂砚斋批的《红楼梦》,首页发现适之先生赠书大纲先生时写的话,墨迹尚极清楚,而两人都已离世。这种心情之下遇到书,又有书本之外的沧桑在心底丝丝地升上来。大纲先生逝后赠书不能外借,戏剧系守得紧,要是我的,也是那个守法。大纲先生的骨灰最先守书,好。
念书人,在某种场合看上去木讷,那是无可奈何,如果满座衣冠谈的尽是声色犬马升官发财,叫那个人如何酒逢知己千杯少 其实一般通俗小说里,说的也不过是酒色财气,并不需要超尘。但是通俗之艳美,通俗之极深刻;饭局上能够品尝出味道来的恐怕只是黏答答的鱼翅。
书到无穷处,坐看云起时,好一轮红太阳破空而出,光芒四射,前途一片光明,彼岸便是此身。
涅槃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是要说书。家中手足的孩子们,便将我当作童话里的吹笛童子,任何游乐场诱之不肯去,但愿追随小姑听故事。每一个周末,小小的书房里开讲东北王张作霖、狗肉将军张宗昌、宝玉黛玉薛宝钗……
不怕孩子们去葬花,只怕他们连花是什么都不晓得。
有一日,堂上跟莘莘学子开讲《红楼梦》,才在游园呢,下课钟却已惊梦。休息时间,突然对第一、二排的同学们冲出一句话来:要是三毛死了——当然是会死的——《红楼梦》请千万烧一本来,不要弄错了去烧纸钱。谈到身后事,交代的居然是这份不舍,真正不是明白人。
宝玉失玉后,变得迷迷糊糊,和尚送玉回来,走了,过几日偏偏又来吵闹。宝玉听说和尚在外面吵,便要把玉还给和尚,说:“我已有了心,还要这块玉做什么 ”
失了欲,来了心,大梦初醒,那人却是归彼大荒去也——
走笔到现在,已是清晨六时,而十时尚有尘事磨人。
但愿一九八三、八四、八五和往后的年年岁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人在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岗位上,活出最最灿烂丰富的生命来,这样是世纪的欢喜了。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新年立愿望写起,对自己曾经所立志向多是为讨好老师的做法进行了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B.“我”在读书的时候宁愿常读白字,也不会去翻《辞海》查阅,因为“我”认为念了白字并不会“祸国殃民”,如果翻字典反而会浪费时间。
C.文中写两个道学先生为了谁是真道学而互诋,最后向孔子请教的故事,告诉人们智者往往胸怀宽广,是不与一般人见识的。
D.在文化大学戏剧系国剧组的书馆中,看到俞大纲先生的骨灰,“我”不禁“涔然心惊,默立良久”,从中可见“我”当时的震惊与对先生的敬意。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的“零时二十七分”与末尾的“走笔到现在,已是清晨六时”互相照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表明“我”彻夜未眠,奋笔疾书,抒写自身感悟。
B.作为一篇带有回忆性的散文,文中既有对曾经读书情景的再现,也有以当下视角对过去的观照与思考,回忆与现实交织,有利于文章主题的表达。
C.贾政要求宝玉读“正经书”,父亲却让“我”随便阅读,宝玉与“我”一苦一乐,意在通过对比凸显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性。
D.文中多次提及《红楼梦》,其中亦不乏相关的细节描写,这样安排不仅表现了“我”对《红楼梦》的喜爱,也反映了《红楼梦》对“我”的重要影响。
12.本篇文章的语言灵活多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3.文章重点写了作者切身的读书经历,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选文四
(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注]。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 天根:星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做学问的感受写起,交代登临绝顶一事,与题目呼应。
B.颔联写登顶感悟,与“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容乃大”意蕴相近。
C.颈联写登山中途往往脚力不足,为谁也无法登临绝顶而心生遗憾。
D.诗歌议论诚挚中肯,借助一次登顶的体验来说理,语言明白晓畅。
15.本诗对“学习之道”颇有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DGJ “非……无以……”是固定句式,中间不应断开,“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句式一致,其后均应断开,故在D、G两处断开。“好学”和“不勤问”中间用“而”连接,不应断开;“非……也”是否定判断句式,其前应断开,故在J处断开。
2.C A.正确。B.正确。低贱,卑下/如果没有。C.错误。认为正确/名词,正确的结果。D.正确。浅薄,见识短浅/简陋。
3.B “第二段中,作者从反面阐明了‘问’的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可知,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三种积极求问的情况,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4.答案 (1)学习有不通晓的地方,却勉强认为理解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推测。
(2)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询问,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便可以了。
解析 (1)“达”,通晓;“安”,稳妥;“臆度”,主观推测。
(2)“是故”,因此;“贱”,地位卑下的人;“不肖”,不才的人,不贤的人。
5.答案 ①对于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因妒忌而不愿询问。②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因轻视而不屑于询问。③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因轻慢而不情愿询问。
解析 根据第四段“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必定喜爱询问。询问与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对于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向他们询问,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来求得一点见解,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向学识肤浅的人请教”。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来相互研讨勉励,这就是所说的“相互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虚心并乐于采纳有益的意见,不挑选事情去询问,不挑选人去询问,只要能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就可以了。因此狂妄无知的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低贱的草野之人,古代贤人也向他询问。舜以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凭大智慧去审查浅近的话,这并不是随便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是世俗之人共同的毛病。学习有不通晓的地方,却勉强认为理解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推测。像这样,那么一生几乎没有可以询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不屑于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就轻慢他而不情愿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询问的人了。人都不值得佩服了,没有事可疑惑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谨慎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始终无法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一定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未必不是圣人做不到的。真理不会由某些人独占,学习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 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询问,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有德行有才能。古人把询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着把询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后代人却做着且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6.D A.“正成为”错误,原文为“如何让我们灵魂独立,不畏孤寂,摆脱沦为‘电子宠物’的厄运”,选项于文无据。B.“机器代替人的好处”错误,原文为“我们不要对人工智能产生畏惧,它……只不过让我们汲取知识的效率更高,仅此而已”,应是人工智能的好处,选项张冠李戴。C.“也就有了良知”错误,原文为“当你有人生阅历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良知”,不是“就有了良知”,选项曲解文意。
7.C “在外部世界中建立”错误,原文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成长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建立起一个跟动物性生命不一样的内在的精神上的生命”可知,不是在外部世界中建立,而是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建立。
8.B 画线句强调要选择“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B项只强调了独拥书城及上图书馆的乐趣,不涉及杰作和丰富的精神收获。
9.答案 (1)主题:阅读独立灵魂(或阅读丰盈人生)。
(2)理由:①不断阅读可以提升我们不可替代的能力,减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步伐,保持人格的独立;②读书可以帮我们建立起一个跟动物性生命不一样的内在的精神上的生命、真正的人的生命。
解析 (1)主题。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阅读在人类精神成长等方面的意义。再结合关键句“如何让我们灵魂独立,不畏孤寂”“相信唯有不断阅读和学习,提升不可替代的能力”“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可概括出:阅读独立灵魂或阅读丰盈人生。
(2)理由。①结合“如何让我们灵魂独立,不畏孤寂……唯有不断阅读和学习……减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步伐”可知,不断阅读可以提升我们不可替代的能力,减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步伐,保持人格的独立;②结合“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成长……怎么才能建立起一个跟动物性生命不一样的内在的精神上的生命呢 那就是要读书,一定要读书”可知,读书可以帮我们建立起一个跟动物性生命不一样的内在的精神上的生命、真正的人的生命。
10.D A.“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错误,过度解读。原文是说由新年愿望联想到小时候写作文,那时候“立的志向大半为了讨好老师”是当时小孩子的常态,并没有“反思”和揭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意思。B.“如果翻字典反而会浪费时间”错误,原文中作者不去翻《辞海》的原因是“好书看在兴头上,搁下了书……放弃字典”,即不愿中断兴趣正浓的阅读。C.“告诉人们智者往往胸怀宽广,是不与一般人见识的”错误,由原文“在我看来,好书就是好书,形式不是问题”“此辈人哄得他去够了,惹他甚么”等可知,作者是用孔子的故事说明读好书不拘形式,自己高兴就好。
11.C “意在通过对比凸显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性”错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庆幸,庆幸父亲没有约束自己,才使得自己读书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12.答案 ①语言既质朴自然又优美典雅。文章写了与读书相关的经历,讲感悟、抒真情,质朴自然;同时还化用诗词名句,如“那人不是正在灯火阑珊处吗”“涅槃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语言优雅,富有韵味。②句式长短错落。如“如果满座衣冠谈的尽是声色犬马升官发财,叫那个人如何酒逢知己千杯少”是长句,“失了欲,来了心,大梦初醒”是短句,句式富于变化,生动灵活。
解析 “语言灵活多变”可以理解为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富于变化,包括用词、句式等。
①语言既质朴自然又优美典雅。
文章写了与读书相关的经历、感悟,写得质朴自然,比如叙述自己的经历“下雨天,躲在坟地里啃食课外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写自己的感悟“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书本里不能谈节俭”,感情真挚自然。
还化用诗词名句,如“那人不是正在灯火阑珊处吗”化用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如“涅槃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化用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词的化用使语言具有优雅的韵味。
②句式长短错落。如“如果满座衣冠谈的尽是声色犬马升官发财,叫那个人如何酒逢知己千杯少”是长句;“失了欲,来了心,大梦初醒”是短句,句式富于变化,生动灵活;“可是我也不是刻意去念书的,刻意的东西,就连风景都得寻寻觅觅,寻找的东西,往往一定找不到,却很累人”,同一句中有长有短,参差错落,流畅通达,有一种别致的美。
13.答案 ①读书应怀有一片痴心,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其中。为了读书,“我”下雨天躲在坟地,即使受冻,依然痴迷。②读书不应有功利之心,不刻意去读书,应注重个人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我”不因不认识的字去查《辞海》,念书只为自己高兴,看重的是个人的体验。③读书不应看重形式,应当博览群书,寻找好书,书虽“杂”亦可取。“我”自小就广泛阅读书架上陈列的各类书籍,“心游万仞”。
解析 ①作者读书近于痴迷,她可以下雨天躲在坟地里读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但“那份痴迷,至今却没有法子回头”。这启示我们,读书要怀有一片痴心,才能真正读进去,感悟到东西。
②作者读书比较“随意”,“不刻意去读书”,觉得“刻意的东西”“往往一定找不到,却很累人”,并且“念书只为自己高兴”。这启示我们,读书不应有功利之心,不刻意去读书。作者读书很注重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她认为“平凡人读书是个人的享受,也是个人的体验”。这启示我们,读书应注重个人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③作者的父亲没有刻意要求她读什么样的书,于是她家书架上各种书都有,并且她认为“好书就是好书,形式不是问题”,只要是好书,“杂”也未必是坏事。这启示我们,读书不应看重形式,应当博览群书,寻找好书,书虽“杂”亦可取。
14.C “为谁也无法登临绝顶而心生遗憾”错误。“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为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在山巅触摸星辰。句中饱含作者对登山者要勇攀高峰的勉励之情。
15.答案 ①学习应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不断攀登。②学习当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才能战胜困难。③学习要夯实基础,注重积累,才能获得受人尊敬的道德和功业。
解析 ①“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的意思是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这两句启示我们为学应志存高远,胸襟应像江水一样开阔,如此才能不断向高处攀登。
②“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为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在山巅触摸星辰。这启示我们学习过程中必有困难,我们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如此才能战胜困难。
③“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告诉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人要达成平生所追求,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确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获得道德和事业的成就。这启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夯实基础,注重积累,如此才能获得受人尊敬的道德和功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