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自然情怀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5河南名校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黄河廊道景色新
沈莉红
沿着家乡——三门峡市陕州区温塘村进入黄河廊道,一路向西,一幅早春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沿河路边随处可见的杨树在暖阳下静默着,素净、挺拔;花圃里面往日那色彩斑斓的花朵被西北风吹干了,暗淡、深沉;像刷子一样的枯草一丛丛、一簇簇,还未开始萌发,显得苍老、倔强……远处隐隐约约的一片金黄,是迎春花;①一团团云霞似的花朵,是山桃花。
尽管大自然的丹青妙手刚开始着色,公路两侧的洋槐树、杨树、廊道苗圃、草坪还保留着冬日的模样,以暗灰、黛黑、土黄、苍白为主色调,显现出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亮色只有黄河岸边的橘红色观光木桥和早开的花朵,我们却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风缓缓吹来,不似冬日那般凛冽,也不似夏日那般炎热,倒融合了春秋季风的所有优点,不会太暖而让人欣然欲睡,也不会太干燥而吹皱了游人的皮肤。恰到好处的早春的风啊!凉爽宜人,夹杂着黄河的水汽,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是啊!②黄河抖落冬日的束缚,在暖阳下舒展起来了!
和风吹化了冰凌,唤醒了黄河,黄河水涨起来了,沿路汇聚力量,欢快地奔向大海,浩浩荡荡,一往无前。漂浮在岸边的一艘独木舟起起伏伏,悠闲自在。“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这是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里的名句,描绘出了三门峡的雄险。陕州区生态廊道的黄河水流势则较缓,潮平岸阔,波光粼粼,倒让我们想起了曹孟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名句,胸怀一下子开阔起来,新春的希望在心底潜滋暗长。
天是湛蓝的,宛若一块温润的玉,没有一丝杂质,你看上一眼,便会爱上这方治愈系的风景,久久不愿移开眼睛。就这样凝视着,放空自己,疲累的双眼竟然清亮起来。
蓝蓝的天空,是仙女的衣裙吧 水波动荡,那就是仙女的裙带飘飘!“水天一色无津涯”,相互辉映,心似浪花一朵,从遥远的巴颜喀拉山走来,向东奔去。从大禹治水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再到万里黄河第一坝,让人浮想联翩。九曲黄河,似不羁的野马,在平原上驰骋,哺育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③母亲河是温柔的,所到之处树木荫翳,稻米飘香;母亲河是严厉的,用一次次磨难锻造民族脊梁;母亲河也是博大的,容纳百川成滔滔之势向前去;母亲河更是美丽动人的,在新世纪焕发新颜风姿绰约。
吟咏黄河的诗歌不胜枚举。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悲壮,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恢宏浩大;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到“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对古关隘险要地势的描写,再到抗日战争时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曲的慷慨激昂……我们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气概非凡,看到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也看到了中国人众志成城抗击每一次磨难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更看到了和黄河一起激情澎湃奔向新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由衷热爱。
沿廊道西行,穿过鹅卵石铺就的小路,细白沙池子里,孩子们玩得正开心,足球场地上两组队员激战正酣,三三两两骑自行车强身健体的人沿河道飞驰而过,几只鸟儿掠过黄河水面直冲云霄。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艳阳下,在黄河岸边,在沿河公园里,放松身心的人们,谈古说今,或赋诗一首,或高歌一曲。即使只是静静地望着新春美景,也能让灵魂得到滋养。回顾过去,诉说当下,展望未来,在蓝天碧水间,更有一番情趣。
“哦!是白蒿!”身边石缝处长得像胡萝卜叶子,灰白色,上面有细细茸毛的植物,正是白蒿!我们为这抹新春的颜色而惊喜。黄河岸边几处绿油油的水草,向阳处新拱出地面的绿芽,垂柳梢头的点点小米粒一样的黄绿色芽芽,正在游泳的几只水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坪——这不都是黄河生态廊道早春的新景吗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的美在于一份期待,一抹眼前一亮的惊喜,一种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一股凝心聚力加油干,奔向幸福未来的巨大劲头。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古老的黄河,崭新的黄河生态廊道。有大自然的如花妙笔层层渲染,在和煦的春风中,在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下,黄河廊道的风景一定会更加生动。不久之后,④草绿了,花开了,树青了,黄河水更加气势磅礴了,鸟语花香,莺歌燕舞,风景如画。你不觉得这样的黄河廊道,是充满希望的廊道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点明了时间是早春,地点是三门峡黄河廊道,并以“别样的风情”领起全文,表达了对黄河廊道美景的喜爱。
B.文中写过去黄河廊道的残破景象,包括静默的树、暗淡的花、枯老的草,旨在反衬现在黄河廊道在春风吹拂下的生机勃勃。
C.春风让人神清气爽,天空让疲累的双眼变得清亮,黄河廊道让人感受到美好,作者借此表现了从艰难中站起来的心路历程。
D.文章写黄河廊道的美景以及对黄河历史的追忆,是为了展示黄河文化历史的悠久,表达作者对黄河相关古诗词的热爱。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桃花的美好,流露出作者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B.句子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黄河由冬季冰封的静态到早春流涨的动态的变化之美。
C.句子③运用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展示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D.句子④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不久之后廊道的美景和黄河的气势,春意盎然,充满希望。
3.文中多处引用诗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选文二
(2025浙江强基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山上的水
叶延滨
刚从省城进到大山,发现被群山围在一个小盆子似的坝子里。坝子其实不小,一天也走不出去。“看山跑死马,懂吗 城里娃。”乡下孩子就这样开启我的知识,这些知识像蒲公英,不知哪股风吹来的,落进耳朵就在心里发芽。南方的山都好看,一年四季绿荫笼罩。也不全一样,朝着太阳的阳坡,树少,有时还秃露红褐砂石,砂石上长着焦黄的茅草。这就和歌里唱的不一样,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大山里,阳坡日照强烈,早晚吹拂热风,喜水的草木无法存活,只有焦干的茅草能迎风抖动如刀片般锋利的叶子。我知道茅草的厉害。山里人主要的燃料就是它。陪乡下同学去割草,没割两把,手上全是血道道,裤腿扎满了尖草籽。草有草生长的地方,那些地方没有大树立足的土壤和水分。长满大树的背阴山峦郁郁葱葱。绿色的山坡上,东一簇,西一堆,村庄高高低低地散布在群山怀中。为什么这个村子在半山腰,另一个却在山坳里 因为水,山里的水。山多高,水多高,有水源的地方,就有人家。大山真神奇,天下的水都往低处流,而山里水会爬得高高的,从石缝冒出来润泽一方,草尖挂满露珠,树枝伸向天空。
我初次亲近山上的水,是小学六年级。转学到大山里,从省城楼房堆里的学校,穿越到山脚私塾里的教室。学校本部是一所旧宅第,挤不下,便把高年级毕业班放进宅子后的这座私塾老学堂。有大宅还有学堂,主家一定风光过。建筑虽破旧,但还能用。窗子和柱廊的油漆斑驳脱落,青苔和地衣却把石阶绣得颜色黑绿,沿着黑绿石阶,转到教室的后面的一角,一汪碧玉般的山泉,从石板砌成的方井突突往外涌。掬一捧,喝下去,透心凉,凉滋滋的,又有丝丝甘甜。泉井望不到泉眼,井沿石缝冒出来的水,掀动泉水里苔藓的发丝。孩子们趴在井沿上低头喝水,不用手捧,直接用嘴吮吸,像跪饮的小羊。泉水从井沿缺口漫出来,流进山石砌成的小水沟,孩子们便在沟畔洗脸洗手,扬起的水让笑声也清丽晶亮。再往下,流进一个小水塘,便蓄存起来。早年是防火塘。我们上劳动课,就在水塘里打水浇菜园。那年头闹饥荒,凡能种菜的地方,都种上了菜。有了这口常年不干的水塘,菜园子一茬菜接一茬菜,像毕业班的同学,红辣椒紫茄子,喝山泉长成好模样,走过的人夸:“比学堂娃儿还逗人爱哟。”
我的初中在一所大庙。半山腰上有名气的古刹,山门上有个大匾“光复寺”。学校叫西昌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专科学校是当地最高学府,附属中学头一次招了四个班,就放在大庙里。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和尚全遣散回乡种地去了。和尚走了,我们来了。全校两百多号师生全部住在庙中,想一想,大庙香火旺盛时的光景一定壮观。两百多张嘴要吃喝,水从何处来 大庙没有自来水,靠山吃山,还是山上的水。我写过一篇短文《老庙》,回忆我在光复寺的那段求学生活,印象很深的就是上山取水:“生平头一回知道简槽这种东西。山泉在高山顶上,多年来,人们把碗口粗的棕树一剖为二,然后掏去树心,做成了一截截的长水槽。水槽与水槽相接,引来山泉水。山泉水越沟过坎,跳崖穿涧,径直流进大庙的灶房。简槽是一槽尾搭在另一槽头上,如果其中一根被风吹落,或被饮水的动物撞掉,大庙立刻断水。我进庙后,最早的勤务就是上山巡查简槽。全校师生饮水全靠简槽引来的那股潺潺细流,一天要断流好几回,爬山查水是每个学生轮流去做之事。上山查槽,在水槽两侧,因为常有水流滴淌,树草丰茂,苔厚路幽。那些简槽不知从哪个朝代就开始服役,锈满木菌和青苔,像百年老人的手,使我感到一种恐惧,想起这原是一座大庙。”大概这是最早的“自来水”了,利用地势高低差,将远处的山泉引到大庙,保证两百多人的吃喝洗漱。在巡山接水的路上,我常常觉得大山是活着的。会呼吸,呼吸让山风啸叫;会关照草木生灵,山泉像乳汁,山泉流淌的地方万物繁茂。
“可惜,常年喝凉水,我得了慢性肠炎,回省城看病,医生说,不用吃药,要喝开水!天知道,那年月在大山里的穷学校里,喝开水 那是不可能的奢侈。”
听我讲话的朋友问:“后来呢 ”
“后来还是回到山里,山里的医生另有说法:‘不用吃药,水土不服。’”
我的朋友一拍大腿,对我说:“他们都说错了,山上的水,神水。那不叫肠炎拉肚子,那叫排毒,怪不得你气色好,那是童子功!住佛堂大庙,喝高山泉水,吸松柏灵风,你这辈子的运气都这么来的!快告诉我,那山泉水在哪儿!”“小私塾早变成城区闹市了,大庙现在修葺得金碧辉煌,只是也用上自来水了。”“可惜,可惜,多好的山泉水,没了!”
我无语。突然,我觉得那汩汩的山泉水从心口流过,凉丝丝,甜……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知道茅草的厉害,它们有着刀片般锋利的叶子,割草时常常会割伤人的手,从中可以看出“我”对山村的生活是很熟悉的。
B.教室后面的山泉水有诸多功能,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饮水需要,还能洗脸洗手;蓄水可以防火,还可以用来浇灌蔬菜。
C.走过的人夸菜园子里喝山泉水长成的红辣椒紫茄子“比学堂娃儿还逗人爱”,可见当时那些在学堂读书的孩子们的模样并不好。
D.文章插入作者的短文《老庙》中的内容,详细回忆了用简槽接水和上山巡查简槽的往事,满怀作者对大山之水的感恩之情。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下孩子就这样开启我的知识,这些知识像蒲公英,不知哪股风吹来的,落进耳朵就在心里发芽”,把知识比喻成蒲公英,既符合乡下的环境,又形象地说明了这些知识影响了“我”对乡下的认知。
B.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介绍大山阳坡上的茅草,因为在阳坡只有焦干的茅草能够向阳而生,喜水的草木无法存活,由此自然引出大山的水。
C.“天下的水都往低处流,而山里水会爬得高高的”中的“爬”看似违反常理,却形象地表现了大山高处蕴含水源的特点。
D.文章以“我”和朋友的对话作为结尾,介绍了大山现在发生的变化,批判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占与破坏。
7.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8.你觉得文章倒数第二段朋友说的话有道理吗 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选文三
(2025天津河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东坡的麦子
范薛鲁
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他最终被贬官黄州。初到黄州的那段日子,苏轼身心皆疲,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有时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时到江边转转,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不久,苏轼的家眷也来到黄州。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苏轼再乐观,身为一家之主,也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他着实发愁了。
那年春天,山谷里的杜鹃花开了。苏轼在城东意外地发现了一片野地,百余步长短,中间平整,四周有岗坡环绕。从此,苏轼在那块叫东坡的土地上,以一个农民的姿态,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
面对没膝的荒草,苏轼举起了火把,开始在荒草间奔跑,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风也来助力,点点星火迅速成燎原之势,大火在草地上蔓延,烈焰欢快地舞蹈。他烧掉了地上的杂草,也烧去了心里的杂草。
他买了一头牛、一把犁,买了镰刀、锄头等农具,这是他的另一种笔墨纸砚,大地的书页在他面前铺展开来,等待他留下光辉的诗篇。
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
种子在土壤里慢慢发育,终于出土了,一丝丝嫩嫩的绿。他欣赏着他的杰作,每天观察着麦苗细微的变化。他无数次地在田间站立,畅想。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已近乎痴狂了。
麦苗分蘖了,任性地绿着,积攒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到了勃发的季节。除草,培肥,松土,他俨然一个种田的老手。麦子的生长不断抬高他的视线,春风和煦,麦浪涌动,他喝一口随身携带的老酒,有时候兴之所至,击节而歌,吟唱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故人素朴的词句里,寻找他的灵魂图标。
拔节了,他喜欢站在麦田里,似乎听得到咔吧咔吧的声响,此时他醉心于他的麦田,汴京、朝廷,以及官场上的争斗都远离了他的生活,他现在只关心节气、阳光和雨水,他在劳动中找寻着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他黑了,瘦了,每天赶着一头老牛,背一捆干柴,踏着夕阳,过城门,穿闹市,归家园。他以一个农民的节奏击打着岁月。他看着麦子一天天长大,孕穗,扬花,灌浆,心中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快乐。
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这一年,湖北大旱,而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不过,他不是折腰于权贵,他折腰于大地。当他从麦田里直起腰来的时候,他的腰杆依然像树一样坚挺,因为,他的灵魂从来都没有弯过。金黄的麦子让他完成了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
竹杖芒鞋,蓑衣斗笠。
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对于普通的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图谱,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
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浑身湿透。既然湿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低吟长啸吧!不多时,雨过天晴,回首来时路,风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这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得意、落魄本来就是寻常事,无论是雨是晴,都能平常视之,这便是人生的大境界。
雨后归来,他立即研墨挥毫,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挣脱了枷锁,接下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井喷之势,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后人传唱,那种宏阔的气势,那种豪迈的情怀,高山仰止,没有人能够超越。
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被贬黄州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人的收者!
再苦难的日子,苏东坡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围,无不闪耀着他智慧的灵光,表达着他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挚爱,这何尝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种麦子呢!
(选自《散文百家》2023年第5期,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初到黄州时,到江边看潮水起落,云朵舒卷,在大自然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寻找心灵的寄托。
B.麦子成熟时,苏轼“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这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流露出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是一致的。
C.苏轼在去沙湖的途中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得意、落魄本是寻常事,要平常视之,这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
D.在作者看来,苏轼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充满情趣的美食家、乐观豁达的智者、值得骄傲的收者。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句式错落有致。整句和散句结合,长句和短句交替,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流转之妙。
B.本文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展现了苏轼自我突围的过程和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C.本文用词精练传神。如第10段中的“赶、背、踏、过、穿、归”六个动词,串联出苏轼一天的生活片段,写出了他平淡生活中的无趣。
D.第12段过渡自然巧妙。“竹杖芒鞋,蓑衣斗笠”既概括了上文苏轼的躬耕生活,又领起了下文对苏轼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的述评。
11.文章标题中的“麦子”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2.本文的标题“东坡的麦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中有详有略地记述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这也是苏轼完成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对这两个交织融合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概括。(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A B.“文中写过去黄河廊道的残破景象”说法不当,原文是“沿河路边随处可见……倔强”,可见文章写的是眼前所见的景象,且眼前的早春之景谈不上“残破”。C.“作者借此表现了从艰难中站起来的心路历程”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作者“从艰难中站起来的心路历程”。D.“是为了展示黄河文化历史的悠久,表达作者对黄河相关古诗词的热爱”错误,文章描写早春的黄河廊道,最后发出“你不觉得这样的黄河廊道,是充满希望的廊道吗 ”的反问,意在展示黄河廊道的新气象,表达作者对黄河廊道的热爱和赞美。
2.D “反复的修辞手法”错误。句子④“草绿了,花开了,树青了,黄河水更加气势磅礴了”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句子结构一致,没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3.答案 ①表现了黄河及其周边景色的特点:三门峡的雄险、黄河的气势非凡,展现出黄河廊道早春时别样的风情。②揭示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既体现出黄河文化历史的悠久,又展示了黄河所代表的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更具诗意的文化气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文章引用诗词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第6段和第9段,可结合段落要点从内容、主旨、文学色彩等角度分析作答。
①第6段,通过元好问的词句表现出三门峡的雄险,通过曹操的诗句凸显出黄河的气势非凡,呈现出早春时黄河廊道别样的风情,故引用诗词既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黄河及其周边景色的特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第9段,由“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悲壮……我们看到了……由衷热爱”可知,引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不仅展现出了黄河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持,还体现出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对新时代生活的热爱,故揭示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③综合来看,引用诗句使整篇文章更具文化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内涵,也使文章更具诗意的文化气息,深化了主题。
4.答案 特点:文章以第一人称“我们”作为叙述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你”。
作用:①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便于作者直接抒发对黄河廊道美景的喜爱之情。②第二人称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如临其境。③不同人称交替出现,使行文富于变化,也有助于作者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感情。
解析 特点:文章主要以第一人称“我们”的视角叙写,只在第7段和末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
作用:第一人称的作用是增强真实性,第二人称的作用是营造亲切氛围,作答时可据此进行分析。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要的叙述视角,让读者感觉像是跟随作者一同游览美景,而且便于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自然地表达对家乡风光的欣赏和热爱,这样的视角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
文章偶尔使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读者有一种被邀请直接参与到美景欣赏中的感觉。
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出现,不仅使文章的行文富于变化,也通过不同人称的切换,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从而使文章的感染力更强。
5.C “可见当时那些在学堂读书的孩子们的模样并不好”于文无据。
6.D “批判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占与破坏”过度解读。根据文末“可惜,可惜,多好的山泉水,没了”“我觉得那汩汩的山泉水从心口流过,凉丝丝,甜……”可知,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回忆中的景象与现在的情况,表达作者的痛惜、遗憾和留恋之情。
7.答案 ①“我”认为大山是会呼吸的,呼吸让山风啸叫。②大山会关照草木生灵,是大山养活了它们,大山里的山泉像乳汁,山泉流淌的地方万物繁茂。③大山滋养了山里的学生,学生的活泼灵动使大山充满生机。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句中关键词“活着”,联系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①在巡山接水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大山的“呼吸”,“呼吸让山风啸叫”,风在山谷间穿梭、在树林中吹拂,发出阵阵啸叫,仿佛是大山在吐纳气息,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状态,让“我”真切地感觉到大山是有生命的,是“活着”的。
②大山对草木生灵有着至关重要的滋养作用。“会关照草木生灵……万物繁茂”,说明大山里的水是草木生灵生长的源泉,所以“我”认为大山是一个充满母性光辉的存在,在悉心“关照”着这些草木生灵,这也进一步让“我”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是“活着”的。
③作者回忆在大山求学的经历,“孩子们趴在井沿上低头喝水……笑声也清丽晶亮”,大山里的水不仅滋养了草木生灵,也滋养了在山里生活学习的学生们,学生们在大山中成长,也让大山不再显得孤寂、死气沉沉,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为大山与学生之间有这样一种相互赋予生机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大山是“活着”的。
8.答案 (示例1)没有道理。省城医生认为“我”在山里只喝未经处理的凉水,得了慢性肠炎,是基于科学道理;而山里的医生是根据日常经验来判断“我”存在“水土不服”的生理现象,也是有道理的。而朋友的话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所以朋友的话没有道理。
(示例2)有道理。朋友的话看似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大山的水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滋养山里的草木生灵,不存在什么问题;对“我”而言,气色好说明大山包括山上的水确实很好地滋养了“我”。所以朋友的话是有道理的。
解析 作答本题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文本自圆其说。
(示例1)没有道理。
文中明确提到“可惜,常年喝凉水,我得了慢性肠炎,回省城看病,医生说,不用吃药,要喝开水”,这清楚地表明“我”因为长期饮用山上的凉水,得了慢性肠炎,这是客观存在的身体不适的情况,省城医生是基于科学道理,告诉“我”应该喝开水。
而山里医生说“我”是“水土不服”,是基于他的日常生活经验作出的判断,因为作为“城里人”,“我”的肠胃对山里的水还不适应,会出现不适的情况。这也是有道理的。
而朋友的话“他们……那不叫肠炎拉肚子,那叫排毒……”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示例2)有道理。
朋友说的“他们……山上的水,神水。那不叫肠炎拉肚子,那叫排毒……”,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从文本内容看,大山里的水滋养着山上的草木,孩子们也经常像跪饮的小羊一样趴在井沿上低头喝水,“在巡山接水的路上,我常常觉得……山泉流淌的地方万物繁茂”,大山的水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滋养着山里的草木生灵,不存在什么问题;对“我”而言,气色好说明大山包括山上的水确实很好地滋养了“我”。所以朋友的话是有道理的。
9.B “这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流露出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是一致的”错误,由原文“不过,他不是折腰于权贵,他折腰于大地”可知,文章是说苏轼认真躬耕于田地,并没有辞官归隐的意思。
10.C “写出了他平淡生活中的无趣”错误,几个动词连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俨然一个地道的农民,几个动词写出了他的从容以及他在农耕生活中认真的态度、体验到的快乐。
11.答案 ①“麦子”是苏轼亲自耕种和收获的粮食。②“麦子”是指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创作的诗文等艺术作品,也指东坡肉等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③“麦子”是苏轼乐观豁达、智慧坚强的精神品质的象征。
解析 分析标题意蕴一般是由浅层到深层。
浅层意蕴:结合“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可知,“麦子”是苏轼耕种和收获的成果,即粮食。
深层意蕴:苏东坡“不是普通的农夫”“他还有梦,有诗,有……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由此可知,“麦子”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在其他领域的诸多成果,比如文学方面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美食方面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可见,“麦子”是指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创作的诗文等艺术作品,也指东坡肉等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
“麦子”不仅指具体的东西,也指苏轼精神方面的收获,比如,“他在劳动中找寻着内心的平静和快乐”“金黄的麦子……自我突围”,面对坎坷,他感悟到“得意、落魄本来就是寻常事……人生的大境界”。总之,在黄州,苏轼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和自己的精华,“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用伟大的文学作品、各种美食等在困窘中“突围”,闪耀着智慧的灵光。“麦子”是苏轼身处逆境时乐观豁达、智慧坚强的精神品质的象征。
12.答案 (示例)①文章标题“东坡的麦子”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第2段“人不吃饭就会饿死……他着实发愁了”引出下文——苏轼开始种麦子。②第4至11段写苏轼种麦子的过程。在种麦子的过程中,他收获了粮食,也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突围。③第12段用“竹杖芒鞋,蓑衣斗笠”八个字过渡;第13至15段写苏东坡由一个农夫,上升为一个精神上的富足者,他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追求。④最后三段,写苏轼在苦难的环境中,以苦为乐,将苦难作为自己奋进的土壤,取得了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成为名传千古的一代文豪。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围绕文章中“东坡的麦子”的相关内容展开叙述,按顺序梳理苏轼由种麦到收麦的过程,再在这一过程中找出与苏轼从精神困顿到完成自我突围的对应之处。
第2、3段,“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苏轼在那块……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面对被贬黄州的生活困境,苏轼选择躬耕陇亩,开始种麦子。在开始种麦子之前苏轼“身心皆疲,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精神上是处于困顿、苦闷之中的。
第4至11段,“他烧掉了地上的杂草”“他买了一头牛……等农具”“在田间挥洒着汗水……耕田犁地”“除草,培肥,松土”“每天赶着一头老牛……穿闹市,归家园”“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这是苏轼种麦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心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烧去了心里的杂草”“播下了一地希望”“寻找他的灵魂图标”“他在劳动中……平静和快乐”“金黄的麦子……自我突围”,在种麦子的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粮食,也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突围。
第12至15段,“竹杖芒鞋,蓑衣斗笠”“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苏东坡在田园中成了一个农夫,在精神世界中成了一个富足者,“他还有梦……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他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最后三段,“在被贬黄州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另类的麦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另一种麦子呢”,将“东坡的麦子”升华,与苏轼在精神世界中的收获融为一体,即苏轼将苦难作为自己奋进的土壤,取得了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成为名传千古的一代文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