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群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生命的诗意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4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 娟
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尤其当我们把家从北部山区搬到阿克哈拉村后,摩托车就更加重要了。
②阿克哈拉位于南面乌伦古河一带的戈壁滩上,离县城两百多公里。要是坐汽车的话,冬天去县城一趟得花五十块钱呢!而且就算愿意花五十块钱,还不一定有得坐。摩托车多方便呀,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而且,骑摩托车去县上的话,来回的汽油费也就十几块钱。
③话又说回来,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可真够受的。虽然我妈给我弄了个头盔,可那玩意儿沉甸甸的,扣在脑袋上,压得人头晕眼花。只好挂在脖子上,任它垂在后脑勺那儿。可风一吹,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我只好把这玩意儿解下来抱在怀里。可这样一来,我和前面开车的我叔之间就被隔出了好大的空隙,风嗖嗖往那儿灌,没一会儿就被风吹透了。哎,也不能戴,也不能不戴,连放都没地方放,真是拿这个东西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④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在野地中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已经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过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⑤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最粗,足足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左边有两股,位于大约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个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⑥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觉得我的右脸已经被压得很紧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哆哆嗦嗦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
⑦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钱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才停下来。
⑧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 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就再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逐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⑨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
⑩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我们进入了一片陷入大地的赭红色起伏地带。而在此之前,我叔叔在这片大地上往返过许多趟,却对这一处根本没有印象。我提醒叔叔往回走,他却认为反正都是朝南的方向,怎么走都会走到乌伦古河的,沿着乌伦古河往下游走,怎么走都能走到家。这会儿我也没什么主见,只好听他的。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鞭,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到了后来,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头去找那个少年,却再也找不到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挨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雷锋时代的“老解放”。我们迷路后,好像就穿越到了过去年代似的。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
司机察觉到有车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我们赶到时,他正靠在半开着的车门上卷莫合烟。问明来意,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大车后面走。可是他所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我们仔细地问清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都会到达乌河的。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朝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抠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所以和叔叔骑摩托车去两百多公里远的县城,是因为方便且省钱,自然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困苦。
B.“我”坐摩托车却不愿意戴头盔,实在是因为头盔重且呼吸不畅——毫不避讳地呈现了面对风沙时的无奈。
C.第⑧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
D.作者打造了一个荒野上的艺术地理空间,荒茫茫的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被绿色簇拥着,毫无生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标题中“春天的荒野”这一短语,矛盾而又富有诗意,既有画面感,又有感染力,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提到的“玛瑙”具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美好的人、事、物的热爱与眷恋。
C.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又诙谐幽默,如“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D.文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是有意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也凸显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细节描写)为了突出戈壁滩上风大的特点,作者从侧面入手,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请选择其中两处,结合文章加以赏析。(4分)
                             
                             
                             
                             
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美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的编辑,请你从“人性美”的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6分)
                             
                             
                             
                             
                             
选文二
(2024吉林松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对一棵失去的槐树的追忆
阎连科
因为被贪于宽敞、享受的内心左右,我决定在三大间房前再盖出一个书房来,而且那书房的西窗要正对着一棵死去的槐。槐树粗矮,枯枝横生,虽然没有一棵活树那样鲜艳和生动,四季之变都在树上有着演绎和发生。可也许,一棵枯树刚好直立在书房的窗前,种些藤蔓从地面攀爬而上,让枯枝上挂下点线之绿,再有一只两只乌鸦,借着落日夕阳,单腿立于枝头,呱呱地言叫几声,也不失为一种老树枯藤和昏鸦寂静的美学追求。
自己不是诗人,却总有诗意不识相地到来;不是画家,却总有构图的设想欲念。
从来没有一张真正的摄影作品,也总是在园里拿着相机,把镜头向东向西,将树木、林地、花草、鸟鱼的瞬间,留在一个现代科技夹缝的暗角。如果有朋友真正了解我在711号的一些行为,他不称我为神经质或精神病患者,那他自己一定有了麻木不仁的精神病,成了被迟钝围就起来的套中人。
对盖房的工人,再三交代,把书房的砖墙刚好砌在树下几寸之远,让我可以推开窗子就行。然而,离开园子到学校做了一天讲座,回来时书房的西墙已经拔地而起,而那棵一围粗的老槐,也被锯成几段扔在了院子里边。
“有碍施工,又是一棵死树。”
工人的解释合情合理,可我从此对那些施工的匠人怀怨在心,无非总在脸上装出笑容罢了。被锯下的老槐树身首分离,枝丫和树根被扔在院外林里任由风吹雨淋,连作为柴火对火盆渴望的机会都没有。
但对于被截为一米一段的槐树身来说,命运就不太一样了。我把它们摆在院里的通风处,总是在闲暇之余,站在它们身边凝望和感叹,总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拿一本书去和它们相陪相伴。偶尔也把落在它们身上的麻雀当成诗和灵感写在相机里。当然,有一次还坐在它们身上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
  来自其他领域的风,/降到这没有名字没有边际的大地,/带来天上的雨丝,/于是丰饶的祭坛上的神,/送回了花朵和生命。
我曾经把这灵感之作,拿出来炫耀示人,朗诵给他们听,如同在每年三月请最好的朋友,品味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中国大地上的第一缕春茶。
  那些有些不够厚道、仁义的朋友,一边喝着中国的第一缕春茶,一边惊异地问我:“这诗你什么时候写的 ”我笑着:“好吗 ”他严肃:“当然。”
“前几天坐在院里的枯槐树上,忽然来了灵感。”说着我又给他的春茶杯里续着水。他仔细地品尝着那春茶绿水,想了很长时间,说了令我十分讨厌的一句话:“如果我没有记错,这几句诗是你在引用聂鲁达的那首《植物》吧。”
我愕然。在惊异中去书架上翻找聂鲁达的诗集,居然从那首《植物》中一字不差地读到了那样的诗句。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讨厌那位朋友,也讨厌躺在院里的两段枯槐。我经常坐在那枯槐上冥想和构思,灵感有时喷发如泉,有时似朝阳涌出,可现在我怀疑那些灵感中的诗句和奇妙脱俗的小说情节,其实都是对别人诗歌的抄袭和对大家小说情节的翻版。我猜想,情况的实质有两种可能,一是我江郎才尽,二是那段枯槐在风雨中因为没有材尽其用而对我的愚弄和报复,才让我在灵感中得到诗句,其结果却完全是对别人诗歌的抄袭。
次年我有一部长篇小说出版,果然也有了这样的议论。于是,我就怀疑那段枯槐给我灵感的真伪,决定把它从院里搬进室内,实行怀柔政策,不仅让它轮回再生,物尽其用,而且求它,可以不赐我灵感写作,但万万不可给我以假情伪意,让我误以为自己有了不凡的作品。怀着兔死狐悲的目的,把院里的两段槐干分为四段,长短不一,高矮有错,其中一段摆在入门的厅里,做电壶烧水的专有坐骑,另三段落错靠墙,在那上边依次摆放旧的报纸、杂志,让它充当文化时尚的形象大使。如此这般,果不其然,后来写出的诗歌、散文、小说,再也没有人说我是模仿、抄袭和受了某某启发,就是真的把别人的诗句镶在我的诗中,竟也没人看得出来并予以无情指正。就是我的小说情节中,明明有伟大作家们的启悟和感召,那些我的朋友、读者,也都睁眼闭眼,不再在公众场合明指暗示。这一切都归功于枯槐对我的真诚,也归功于我对枯槐的真诚。没有能在窗前留下它们,让其再生为老树枯藤昏鸦的真实杰作,也终于让它们和书房有了联系,做了书房的常客和大使,它们自然就会无欺于我喷薄的写作灵感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房的西窗要正对着那棵死去的槐树,开篇指出了这样建的缘由,表达出作者对凄凉、孤独的审美价值的追求。
B.作者以不是诗人和画家,却有写诗的冲动和构图的想法,引出自己不是摄影师却总爱拍摄自然事物的行为。
C.在意识到自己作品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受到枯槐的“报复”这一原因后,“我”就将枯槐重新安置,让它们物尽其用。
D.末段对枯槐和“我”进行了审视,正是双方的真诚,才让它们在“我”的书房中发挥了作用,真正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6.关于文中写“我”坐在截下来的槐树段上写诗一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截成段的槐树身不同于无任何作用的枝丫和树根,它能让“我”闲暇时站在那里凝望感叹,甚至迸发出诗歌创作的灵感。
B.文中截取了诗歌中的片段呈现给读者,一是因为这是“我”创作灵感的产物,二是能和下文朋友对诗句的点评相呼应。
C.“我”坐在截下来的槐树段上创作的诗句,其实是照搬了聂鲁达《植物》中的句子,“我”借此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创作水平。
D.此时的槐树段处于院中,这样就为下文因为“我”对其激发创作灵感的质疑,将其转移至屋内,并赋予其新生,埋下了伏笔。
7.(标题作用)本文以“对一棵失去的槐树的追忆”为题,有何作用 (4分)
                             
                             
                             
                             
8.本文是阎连科用写人世的细腻笔触来写自然的代表作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选文三
(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
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父亲问他:“怎么说 ”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他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吗 ”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不大管房客。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
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房东是个修自行车的,好几口烧酒,我们就隔三岔五送瓶“小二”给他,弄得他把我们当成亲戚,暖气烧得尽心尽力。他俩说行。
我屁颠儿屁颠儿到七条巷子以南。②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
我帮着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他睡宝来那张床。他还带来一只煺了毛的鸡。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
“我一直想到你们的屋顶上,”慧聪踩着宝来的凳子,悠远地四处张望,“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
  我跟他说:“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
“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 ”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 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
“下了大雪你想干什么 ”他问。
不知道。我见过雪,也见过大雪,过去很多个大雪天我都无所事事,不知道想干什么。
“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
训练鸽子习惯新家,花了慧聪好几天时间。但是鸽子隔三岔五在少。
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出门之前和回来之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
“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
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
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 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保护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到院子看鸽子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
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刚进屋,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真的假的 气象台这么说的 ”
“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
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
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③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两袋鸽粮。”
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到十二点时,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我们就睡了。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快,快,大雪封门!”④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
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比较详细地交代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是因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并促成了他的北京之旅,故事由此展开。
B.虽然林慧聪特别在意鸽子,可鸽子还是越来越少,他之所以还能支撑下去,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C.听说傍晚时会下雪,“我”和林慧聪就一直等到晚上十二点,林慧聪多次出去,也没见着一粒雪星子,可见他对雪的期待。
D.文章最后,林慧聪一点点地咬雪、吃雪,恰是他的作文《如果大雪封门》想表达的期待。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竟然”突出了“我”的惊讶程度,说明林慧聪看起来比“我”年轻。
B.句子②中的“也”,暗示了林慧聪和“我”的想法一样,彼此都渴望新的友情。
C.句子③刻画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也写出了他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D.句子④极富画面感,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慧聪当时的激动之情。
11.(物象作用)“鸽子”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请加以概括。(4分)
                             
                             
                             
                             
                             
12.(标题意蕴)试分析文中“大雪封门”的意蕴。(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D “毫无生机”错误。由原文“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斑斓而开阔”可知,并非“毫无生机”。
2.D “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错误。文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展现荒野的辽阔和壮美,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处境和感受,并非为了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
3.答案 ①“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连用“兜”“拽”“勒”“吐”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力量之大。
②“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摩托车“从北到南奔驰”,头发却被“由西向东吹”的风吹得“笔直横飞”,描写了风的威力之大。
③“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通过风瞬间将钱吹了几百米的描写,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题干中的“从侧面入手”“细节描写”提示并限制了鉴赏的角度。据此在文本中寻找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①写戴头盔的感受,“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兜”“拽”“勒”“吐”几个动词连用,形象地写出风之强劲。②写头发的状态,头发原本是很柔软的东西,很难“笔直”,而此刻却被风吹成“笔直”的状态,并且当时摩托车是“从北到南奔驰”,头发却被“由西向东吹”的风吹得“笔直横飞”,描写了风的威力之大。③写自己追钱的情况,人是“狂追”,却追了“几百米”都没有追上,可见风瞬间将钱吹出几百米,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4.答案 (示例1)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坚韧与顽强。文章描绘了荒野中骑摩托车所经历的路途遥远、风沙侵袭以及车辆故障等困难。然而,主人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坚持不懈地前行。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
(示例2)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情。文章描绘了陌生的摩托车骑手慷慨赠油,收到现金答谢不已;卡车司机无偿给油送水,且再三叮嘱行进路线,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友爱。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
解析 题干给定角度“人性美”,据此概括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我们”在荒野中骑摩托车的经历,表现了人性的坚韧、顽强以及人性的善良、温情。其中“坚韧、顽强”“善良、温情”是“人性美”的两个不同的角度,可从中任选一个写推荐语。在拟写推荐语时,首先点明从哪个角度体现“人性美”,即亮明观点;然后概括出文本中与之对应的内容,阐释观点。可以用评论性语句评价文本,并引导读者进行阅读。知识拓展
推荐语
定义 类型 写作要点
把相关的事物或人物向他人介绍,希望其被接受或任用的语言 文章推荐语 被推荐内容+文章主要内容+亮点(形象/语言/主题)+赞美(意义/影响)
人物推荐语 被推荐人+人物事迹+人物精神+赞美
名胜推荐语 被推荐名胜+特色景致(外在美)+追述历史(内在价值等)+体验/赞美
名物推荐语 被推荐名物+特点(外在)+追述历史(内在价值等)+体验/赞美
5.A “对凄凉、孤独的审美价值的追求”错误。依据“一棵枯树刚好直立在书房的窗前……也不失为一种老树枯藤和昏鸦寂静的美学追求”可知,作者传达的是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6.C “借此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创作水平”错误。依据“可现在我怀疑那些灵感中的诗句和奇妙脱俗的小说情节……其结果却完全是对别人诗歌的抄袭”可知,这些都是作者对自己创作情况的种种猜测,并非真正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创作水平。
7.答案 ①指出文本的写作对象为一棵失去的槐树。
②“追忆”暗含了作者对槐树的深厚情感。
③题目是本文的线索,始于死槐,结于枯槐,中间始终围绕这棵槐树行文。
解析 ①依据“因为被贪于宽敞、享受……一棵死去的槐”等可知,题目指出文本的写作对象为一棵失去的槐树。
②依据“但对于被截为一米一段的槐树身来说……当成诗和灵感写在相机里”“我经常坐在那枯槐上冥想和构思,灵感有时喷发如泉,有时似朝阳涌出”“这一切都归功于枯槐对我的真诚,也归功于我对枯槐的真诚”等可知,“追忆”暗含了作者对槐树的深厚情感。
③依据文章开头“因为被贪于宽敞、享受……一棵死去的槐”可知,文章始于死槐;依据中间“被锯下的老槐树身首分离……渴望的机会都没有”“我把它们摆在院里的通风处……相陪相伴”“我经常坐在那枯槐上……似朝阳涌出”等可知,文章始终围绕这棵槐树行文;依据文章结尾“这一切都归功于枯槐对我的真诚,也归功于我对枯槐的真诚……我喷薄的写作灵感了”可知,文章结于枯槐。题目是本文的线索。
知识拓展
分析题目作用常见角度
  ①明确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
  ②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
  ③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
  ④文章的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含蓄(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答案 ①作者想象枯树直立于窗前,配合藤蔓和夕阳下的乌鸦等营造出的审美意境,以丰富的想象细腻地刻画枯槐的形象。
②作者把槐树当作和人一样的生命看待,枯死的被锯断的槐树引发其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③槐树被锯断,作者写自己将其充分利用,使其成为书房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阐释了枯槐和写作的关系。“我”与“枯槐”“真诚”对待彼此,赋予了槐树人的品格。
解析 题干中“用写人世的细腻笔触来写自然”中的“自然”指文中的“槐树”,“写人世”就是将人物作为写作对象。这提示我们,本文是将槐树当作人来写,并且笔触细腻,据此在文中找到对应内容并进行分析。
①依据“可也许,一棵枯树刚好直立在书房的窗前……也不失为一种老树枯藤和昏鸦寂静的美学追求”可知,作者想象枯树直立于窗前,配合藤蔓和夕阳下的乌鸦等营造出的审美意境,以丰富的想象细腻地刻画枯槐的形象。
②依据“我把它们摆在院里的通风处……当成诗和灵感写在相机里”等可知,作者把槐树当作和人类一样的生命看待;依据“我经常坐在那枯槐上冥想和构思,灵感有时喷发如泉,有时似朝阳涌出”等可知,枯死的被锯断的槐树引发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③依据“决定把它从院里搬进室内……真的把别人的诗句镶在我的诗中,竟也没人看得出来并予以无情指正……这一切都归功于枯槐对我的真诚,也归功于我对枯槐的真诚”等可知,槐树被锯断,作者写自己将其充分利用,使其成为书房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阐释了枯槐和写作的关系,枯槐真正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我”与“枯槐”“真诚”对待彼此,赋予了槐树人的品格。
9.D “恰是他的作文《如果大雪封门》想表达的期待”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高考时他“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没有具体地提到对雪的期待。
10.C “句子③刻画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错,“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是“我”的感觉,而不是他“装模作样”;另外,二叔只是说在北京的生存法则,谈不上“冷酷无情”。
11.答案 ①小说的一条明线,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②情感的纽带,是“我”和林慧聪相识相知并结下深厚情谊的关键。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概括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和主旨等方面去分析。
从结构角度看,“鸽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可见“鸽子”是文章的线索,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从人物角度看,鸽子不断丢失,让慧聪焦虑不安,甚至导致了二叔的“警告”,而“我”在陪着慧聪放鸽子、找鸽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从情节角度看,慧聪来到北京之后就帮着二叔放鸽子,也是因为鸽子,慧聪和“我”的生活产生了交集,故事情节在放鸽子、收鸽子、丢鸽子的过程中推进。“鸽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2.答案 ①“大雪封门”是美好的想象、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下雪画面。
②“大雪封门”是林慧聪对生活的诗意追求。
③“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暗示了只要执着追求,最终就有可能实现理想。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的角度入手。文中多次出现“大雪封门”,结合其出现的具体语境,体会“大雪封门”的意蕴。
结合“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等可知,“大雪封门”是作为南方人的林慧聪的高考作文所写的内容,是美好的想象、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下雪画面。
结合“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等可知,林慧聪高考落榜,到北京放广场鸽,“大雪封门”一直是林慧聪的渴望,是他在北京得以支撑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对生活的诗意追求。
结合“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这就是雪!这就是雪”可知,“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暗示了只要执着追求,最终就有可能实现理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