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青春激扬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4广东佛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有 我
世界问你是谁来自哪请回答
爱什么梦什么去何方请回答
答案有一百年的时光
我来自硝烟中课桌旁的太阳
他和她宣的誓迎的仗
来自那燃烧的和我一样的年华
来自世间一对平凡的夫妻身旁
来自昨天谁以青春赴万丈理想
我是寸土不让的家乡啊
我是绝不低头的倔强啊
接过万千热血的初衷
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
要怎么形容明天像我一样
承风骨亦有锋芒有梦则刚
去何方去最高的想象
前往皓月星辰初心不忘
那未来如何登场有我担当
定是你只能叫好那种辉光
护身旁战远方有我啊
我的名字就是站立的地方
我的样子就是明天的模样
我是朝阳落在乡间听书声朗朗
我是屏障为谁挡一程厄运的墙
我要一生清澈地爱着啊
我要长歌领着风踏着浪
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
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
一生骄傲为我站立的地方
我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
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片
《共青春》主题曲歌词,有删减)
1.画波浪线的句子“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4分)
2.画横线的句子“我是寸土不让的家乡啊”“我是绝不低头的倔强啊”,看似不合逻辑却取得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3.如果要给句子“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加上标点符号,下面有三种加标点符号的方式,请选择其中一个,并简要阐明理由。(4分)
甲: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选文二
(2025江西红色十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 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 ”“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 ”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
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八十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
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对子 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注]招学生。”
“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 ”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挤、破、脑、壳。”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声。
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桌子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
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 ”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 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 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伸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 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
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 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 ”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 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 ”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贵,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
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 ”“贵什么贵 ”大个子把报名表递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学商都打上了钩,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 农兵学商都全了!”
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一下。”
“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阅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
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 肯定考得上!”
“……李维汉,255号;周世钊,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瓒,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八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
中年人笑着说:“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 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 ”
“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 ”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衡 哟,您还是位秀才啊!”
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 ”“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 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 ”
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 ”
“哪里的话 琥璜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有删改)
[注] 穷师范,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蔡和森的观察视角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让毛泽东在同龄人中展示个人风采,真实又不乏新颖。
B.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次考试招八十人,但报考的有好几百,竞争激烈,报考的同学们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
C.考题“论小学教育”符合师范类学校的办学实际,公布考题且“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
D.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组织有序,态度认真负责,待人礼貌热情。
5.下列对文中“何叔衡报名”这部分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
B.初见何叔衡时,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叔衡的回答以及周围人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
C.文中通过何叔衡与其他年轻有活力的考生的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表现了他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D.何叔衡解释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普及。
6.(人物描写)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来报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7.小说塑造了一个杰出的青年群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他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6分)
选文三
(2025陕西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我的中学生时代及其后
茅 盾
时常这么想: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够多么快活!我时常希望在梦中我居然又是中学生:我居然又可以整天跑、嚷,到晚上睡在硬板铺上丝毫不感困难地便打起鼾来;居然又可以熬整夜预备大考,又在考试过后忘记得精光;居然又可以坐在天桥上和同学们毫无顾忌地谈自己的野心。呵呵!热烈愉快的中学生时代!前程远大的中学生时代!在那时,如果有谁不觉得整个世界是他的,那他一定不是好中学生,我敢说!
然而我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甚至中学时代的同学也不曾梦见半个。不过是十多年呢,然而抵得过一百年的沧桑多变的这十多年,已经去得远远,已经不能再到梦中来使我畅笑,使我痛哭,使我自负到一定要吞下整个世界!
是的,吞下整个世界!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晕眩的脑袋。还有,二三十年大好的光阴,原封不动地叠在他前面,他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人类将来的一切,都操在他手里,都等待他去努力创造,他怎么可以自己菲薄
遇到了年青的朋友时,我总喜欢听他们谈他们的中学生生活。听到了他们这时代所特有的斗争生活的紧张和快活,我常常为之神往;再听到了他们这时代所特有的青年的苦闷,我又常常为之兴奋而惆怅。不错,现代的青年,尤其是前程远大的宝贝的中学生,都不免有些苦闷,都曾经有过一度的苦闷;始终不感此苦闷者,若非“超人”,便是浑浑噩噩的傻瓜。
时代的特征就是每一个有造化的青年必得经过一度苦闷。应该欢迎苦闷,然后再战胜这苦闷,十分元气地要吞下全世界似的向前向前,干着干着,创造你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和人类将来的一切罢!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在我的中学生时代,却没有福气来身受这两件法宝的熏陶。相差不过十多年呀,然而我的中学生时代是灰色的平凡的,没有现在的那许多问题要求我们用脑力思考,也没有现在的那许多斗争来磨炼我们的机智胆略。我经历过三个中学校,如果一定要找出这三个中学校曾经给予我些什么,现在心痛地回想起来,是这些个: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写信拟六朝人的小札;举止要风流潇洒;气度要清华疏旷……当时固然没有现在那些新杂志新书报,即使也有一二种那时所谓的新的,我们也视为俗物,说它文章不通,字非古义。在大考时一夜的“抱佛脚”中,我们知道了有哪些国,哪些战争,哪些人,然而我们照例是过了大考就丢在脑后去了。世间有所谓社会科学,我们不知道,且也不愿意去知道。是在这样的畸形闭塞的空气中,我度过了我的中学生生活。
那时我们亦无所谓“苦闷”。苦闷是思想展开到某种程度的征象。因为通过了这一时期的苦闷,思想就会确定,人将无往而不勇敢,而不愉快。我们的中学时代却只有浑噩,或牢骚,那种无聊的非青年人所宜有的牢骚。
中学毕业的上一年,“辛亥革命”来了。中学生的我们,大概也有些兴奋罢 然而这兴奋既无明确的意识的内容,并且也消灭得很快。现在我还依稀记得的,是我们中学的校长在演说会上拿拳头上指骨的凸出处来说明阳历各月的月大月小。如果说我在中学校曾经得了些新知识,那恐怕只有这一件事罢
后来我又进过北方某大学,读完了三年预科,我还是我,除了多吃些北方的沙土,并没新得些什么。
现在,三十许的我,在感到身体衰弱、依然有吞下整个世界的狂气的时候,每每要遗恨到我的中学生时代太灰色太平凡了。我总觉得我的太平凡太灰色的中学生时代使得我的感情理智以及才能,没有平衡的发展。时代不让我的青年时代,最可宝贵的中学生时代,在斗争的兴奋和苦闷的熬炼中过去,不让我有永远可以兴奋地回忆着的青年时代的生活浪花,这也许就是所谓早生者的不幸罢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时时有这样的感想: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够多快活!各种的思潮都在你面前摊开,任由你凭着良心去选择。学校生活不复是读死书,还有社会的活动。这些,多么能够发展你的才具,充实你的生活!现代的中学生,正在青春而又正在前程无穷的中学生时代,躬逢数百年一见的历史的悲壮剧展开,又未被捧在掌里含在嘴里做活宝贝,应该不要辜负,应该不要自暴自弃,应该比什么人都兴高采烈些!
只有不幸被烘软了骨头的现代青年,才是很不幸地只配在历史的大轮子下被碾成肉泥!
年青的朋友,尚在中学校或将出中学校的年青的朋友呀,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小小的中学生看着那庞大混杂的社会而自惭形秽,不是这么的,正因为你是个中学生,你的骨头尚未为富贵利禄所熏软,你有好身体,你有坚强的意志,你肯干,你是无敌的,你刚在人世,你有年富力强的二三十年好光阴由你自己支配,你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人类将来的一切,都操在你手里,都等待你去努力创造呢!
三十年代照例是新历史的展开期,前程远大的,什么都足以骄人的中学生呀,时代在唱着进行曲欢迎你,欢迎你!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毕业十多年,作者“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这说明当年中学生活的灰色与平凡让其心有余悸。
B.作者理解现代青年特有的苦闷,因为自己也曾经历过中学生时期,在劝慰、鼓励之余,也提醒青年要脚踏实地。
C.文章借一些青年离开学校后被富贵利禄熏软的遭遇提醒现代的中学生正处于最好的时代,不应该自暴自弃。
D.作者的这篇文章既思考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也为现代青年如何度过中学时代提出了建议。
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连用三个“居然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往昔若能重现给作者带来的惊异和快活。
B.“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以简洁有力的对比揭示出青年人成才的两件法宝。
C.作者回想并列举了三个中学校曾经给予自己的一些东西,这些叙述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中学时的苦闷与浑噩。
D.第7段中“在我的中学生时代”一句,带有总结意味,指出了那一代青年求学的困境,饱含作者的遗憾。
10.文章两个画线处都提到“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含意却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1.茅盾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题小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答案 ①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了中国青年应当拥有回应世界、展现自我的勇气、自信和担当。②反复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和激昂。
解析 ①内容上。“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这句话反复出现,能让听众注意到“对答世界”和“音量”这两个关键词,强调了中国青年应当积极发声、展现自我、参与世界交流,有力地表达了中国青年应具备的自信和勇气,突显了中国青年在时代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②表达效果上。相同的句子反复出现,富有节奏感,使得歌曲唱起来更加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让听众更容易感受到歌曲想要传递的豪迈、激昂的情绪。
2.答案 ①用“寸土不让”来形容“家乡”,将“我”与家乡等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守护领土的决心。②“绝不低头的倔强”,将“倔强”人格化,形象地展现出“我”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精神。
解析 ①“我是寸土不让的家乡啊”中,正常情况下“家乡”是一个地点,不能主动做出“寸土不让”的行为,这种表达将“家乡”人格化,将个人与家乡的概念融合,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个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保卫家乡的决心,“我”要像家乡一样坚决守护每一寸土地,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可感,更具感染力。
②“我是绝不低头的倔强啊”中,“倔强”是一种性格特质,不是具体的人或物,但说“我”是“倔强”,将抽象的性格赋予人的形象,突出了“我”性格中的坚韧和不屈,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表达突破了常规的语言框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歌曲更具艺术魅力。
3.答案 (示例1)选择甲。
理由:“当炬火”后用逗号,稍作停顿,起到强调“炬火”的作用,为后面的“去化作那道光”蓄势。句末用感叹号,强烈地表达出要成为炬火、化作光芒的决心和激昂情绪,更能凸显出中国青年的担当和奋进。
(示例2)选择乙。
理由:“当炬火”后用感叹号,强烈地表达出想要成为炬火的愿望和决心,情感激昂。句末用句号,语气较为平稳,有坚定履行使命的意味。
(示例3)选择丙。
理由:“当炬火”后用感叹号,突出想要成为炬火的强烈愿望。句末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和感受“化作那道光”的深远意义和无限可能,韵味悠长。
解析 作答时,首先明确选择项,然后结合标点符号的功能(逗号的隔断、强调,感叹号的强化情感,省略号的语意未尽、留下想象空间,等等)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若选择甲,可从以下方面说明。
“当炬火”后用逗号,起到了短暂的停顿和分隔作用。逗号的使用让“当炬火”这一表述在节奏上有了一个小小的延缓,强调了“炬火”这个意象,引发读者对其的关注和思考,为后续“去化作那道光”的行动积蓄了力量。句末的感叹号则增强了语气,表达出积极、坚定的态度,充满了激情和信念,展现出一往无前、毫不退缩的精神风貌。
若选择乙,可从以下方面说明。
“当炬火!”这里的感叹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出想要成为炬火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情绪饱满且激昂。句末的句号则在语气上相对平稳一些,有一种经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后,转而以沉稳、坚定的态度去履行“化作那道光”这一使命的感觉,体现出一种从容和坚定。
若选择丙,可从以下方面说明。
“当炬火!”的感叹号同样突出了想要成为炬火的强烈愿望和激动心情,而句末的省略号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去揣摩“化作那道光”之后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和意义,增添了歌曲的含蓄性,留有余味,使歌曲更有韵味和深度。
4.B “报考的同学们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错误,根据后文“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 肯定考得上!’”可知,毛泽东并没有担心自己和蔡和森会考不上。可见报考的同学们并没有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
5.B A.“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错误,根据原文“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来报名呢”可知,学校招生并没有年龄标准,黎锦熙对何叔衡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何叔衡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C.“文中通过……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错误,文章并没有将何叔衡和其他年轻有活力的考生进行对比。D.“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老师”错误,根据原文“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可知,何叔衡是在表达自己对旧知识的不满意和对新知识的渴望,表现不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老师。
6.答案 ①借易礼容看见萧子升也来报考时的惊讶和调侃,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华。②以众人闻其名而想见其容的反应,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名。③借毛泽东(大个子)看见蔡和森的名字而惊讶,侧面表现蔡和森的名气很大。④借毛泽东之口道出蔡和森考铁路学堂时作文超出满分的奇闻,侧面表现蔡和森的才华。
解析 ①根据原文“子升兄 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 ……直接回家得了”可知,易礼容的话表达了其对萧子升才华的认可,通过他人对萧子升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名气与才华。
②根据原文“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什么模样”可知,通过描写他人听到湘乡第一才子来报考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萧子升的名气与才华。
③根据原文“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 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可知,毛泽东看到表格上填写的蔡和森的名字后一下子惊叫起来,侧面表现出蔡和森的名气与才华。
④根据原文“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可知,毛泽东的话从侧面展现了蔡和森的名气与才华。
知识拓展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物描写之侧面描写
种类 阐释
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或心情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侧面烘托人物的性格、情态等。
用其他人物比较衬托,突出主要人物 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同描写对象相类似的人物来作陪衬;反衬,就是利用同描写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人物来作陪衬。
借助文中其他人物之口介绍、评价主要人物 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性,而是借他人的话来表现。
借助其他人物的反应,间接表现主要人物 为了表现某人物,不从正面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人对主要人物的反应(表情、言行、心理等),来间接表现主要人物。
7.答案 ①志向远大,勇于追求:这些青年朝气蓬勃,带着求知的热情积极报考师范学校,他们愿意接受新文化,学习新知识,有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远大志向。②自信满满,才华横溢:他们豪情满怀,对自己的才学有自信,如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蔡和森作文出彩,萧子升被称为“湘乡第一才子”。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的互动幽默风趣,言语间尽显青年的朝气与活力。
解析 ①根据原文可知,这些青年怀有远大的志向和责任感,积极报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乐于接受新文化的态度。蔡和森因经济原因从铁路学堂退学后报考“穷师范”,反映了他对新知识的追求。他们的行为表明了他们有着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②根据原文可知,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在与蔡和森的对话中,毛泽东说“怎么会考不上 肯定考得上!”展现了他的自信。蔡和森的作文“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表现了蔡和森的才华。萧子升被称为“湘乡第一才子”,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才学。这体现了这些青年的才华和自信。
③根据原文可知,毛泽东在与萧子升、蔡和森互动时表现出轻松幽默的一面。毛泽东与萧子升对对子时随口对出的“穷师范招学生”和横批“挤、破、脑、壳”,既展示了毛泽东的才华,也表现了他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考试的幽默和乐观。这体现了青年们的朝气与活力,也反映了他们面对竞争时的积极心态。
8.D A.“说明当年中学生活的灰色与平凡让其心有余悸”错误,结合“不过是十多年呢,然而抵得过一百年的沧桑多变的这十多年”等内容可知,作者“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主要是因为毕业十多年来社会的沧桑多变;对于灰色与平凡的中学生活,作者感到的是遗憾,而不是心有余悸。B.“也提醒青年要脚踏实地”错误,结合“时代的特征就是……人类将来的一切罢”可知,作者主要是对现代青年进行劝慰和鼓励,并没有提醒青年要脚踏实地。C.“借一些青年离开学校后被富贵利禄熏软的遭遇”错误,结合“正因为你是个中学生……你是无敌的”等内容可知,提到“骨头尚未为富贵利禄所熏软”,是为了勉励青年学生,并没有提到“一些青年离开学校后被富贵利禄熏软的遭遇”。
9.B “以简洁有力的对比”错误,这两者是并列关系,不构成对比。
10.答案 ①第一处,作者表达的是其对中学生时代的怀念和对青春时光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纯真自由的生活的留恋。
②第二处,作者表达的是其对现代青年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握自己的未来。
解析 ①第一处,结合后文“够多么快活!”“我居然又可以……居然又可以……居然又可以……热烈愉快的中学生时代!前程远大的中学生时代!”等内容可知,此处提到“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作者表达了其对中学生时代的怀念和对青春时光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纯真自由的生活的留恋。
②第二处,根据后文“够多快活!各种的思潮……社会的活动”可知,作者羡慕现代的中学生,他们拥有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再结合“能够发展你的才具,充实你的生活”“现代的中学生,正在青春而又正在前程无穷……应该比什么人都兴高采烈些!”可知,此处提到“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作者表达了对现代青年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握自己的未来。
11.答案 ①“小做”体现在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对个人中学生时代的回忆,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思考。
②“大题”指的是文章指向青年成长、教育、历史使命等宏大主题。
③“大题小做”的创作方式,从小处着手,以作者个人的经历为切入点,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既细腻又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解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大题小做”的内涵,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具体内容。
①“小做”:指的是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小”。结合“我居然又可以……居然又可以……居然又可以……”“我经历过三个中学校……在这样的畸形闭塞的空气中,我度过了我的中学生生活”等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对个人中学生时代的回忆,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思考,这些都是平凡的生活小事。
②“大题”:指的是文章表达宏大、深刻的主题。比如“各种的思潮都在你面前摊开……社会的活动”,表达了对青年成长、教育的思考;又如“现代的中学生,正在青春……兴高采烈些”,表现了对现代青年人历史使命的思考。
③“大题小做”:通过对个人中学生时代进行回忆,并对个人经历表达感想,引发了对时代青年和中学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青年成长、教育、历史使命等宏大主题的讨论,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这种写法既展露出细腻的个人情感,又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