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荷塘月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荷塘月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荷塘月色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美好的风度姿态)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美的姿态)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以“琴声”为对象,运用通感的手法写一句描写琴声的话。(3分)
                             
                             
                             
3.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写出了树木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写出了荷叶相连的样子)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写出了香气扑面而来的状态,具体可感)
二、语用综合
(2025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蓝绿油油的桑叶被嗫于千百头蚕,细细锁锁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本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两组叠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 ①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 ② ,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③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丰富的是精神,安静的是生活。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4.“奔突”一词因与语境契合使语句表达生动形象,充满魅力。与此类似,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描写月色:“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试结合前面语境分析“风味”一词的丰富内涵及所在句子的修辞特色。(4分)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湖南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注]
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我们这时模模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 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地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地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地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地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我们默然地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
朦胧里却温寻着适才的繁华的余味。我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这时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浓厚。我们却又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直到利涉桥下,微微嘈杂的人声,才使我豁然一惊,那光景却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膀。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膀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有删改)
  [注] 20世纪20年代,正是“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纠结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批新文化干将在极度困顿中企图寻求情感的慰藉与出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故事,引发了对秦淮河历史的遐想和追思。
B.文章写船夫“静静地蹲着”“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的目的是将其与游客的游兴进行对比,表明船夫已经对秦淮河的一切看惯,突出了船夫的冷漠。
C.作者在文末以“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收束全篇,意蕴丰富,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D.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秦淮河上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色的变化,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融的独特意境,让读者品出许多新的滋味。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有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与《荷塘月色》的行文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在行文中常常不动声色地化用诗词歌赋,让历史与现实、古与今相互交织转换,虚实相生,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与意蕴。
C.文章结尾部分的“汩汩桨声”和“梦”照应前文,眼前的景色仿佛在暗示这是一场幻梦,作者最终也“梦醒了”,不能尽兴而归。
D.全文以灰暗清冷的色调为背景,既给本应华美的秦淮河夜景涂抹上了些许伤感,又烙上了作者鲜明的主观印记。
3.(鉴赏语句)请赏析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子的妙处。(6分)
                             
                             
                             
                             
4.(心理变化)泛舟秦淮河上,作者的情感随着他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C 乍看:初看,刚一看去。
2.答案 (示例)侧耳倾听,那悠扬的琴声如扑闪着灵动翅膀的蝴蝶在空中轻舞,又好像微风过后湖面泛起的粼粼的波光。
3.答案 ①泻:既照应了前面以流水来比喻月光的内容,又描绘了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②浮:写出了夜里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描绘了青雾的轻盈状态。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的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
4.D 此处的“缕缕”把香气飘来的状态写得具体可感。这种香气不是扑面而来的浓香,而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地钻进鼻子,符合夜风时有时无的特点。
二、
1.答案 ①蓝—篮;②嗫—啮;③锁锁—琐琐。(从中任选两个即可)
解析 ①“一大蓝”的“蓝”应写作“篮”;②“被嗫”的“嗫”应写作“啮”;③“细细锁锁”的“锁锁”应写作“琐琐”。
2.答案 ①从声音(或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雨的特点——轻重相间、连绵不断,寄托了作者对雨声的喜爱之情;②形成舒缓绵长的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解析 ①内容上:“轻轻重重轻轻”这组叠词,模拟了雨点落在瓦片上的声音变化,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轻重交替;“滴滴点点滴滴”这组叠词,通过对雨滴声音的反复强调,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雨连续不断地滴落的状态。这两组叠词从声音(或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雨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对雨声的喜爱之情。
②形式上:“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两组叠词能够增强语言的律动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舒缓绵长的音乐美。
3.答案 ①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②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③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解析 ①处,此处与前文“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对应,具体阐释“丰富”的原因。由后文“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可以推知“丰富”的原因是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故可填“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前文可知,此处评论的对象是“热闹”;由横线前的“但是”及后文“任何外部活动……”可以推知,这里是在强调“热闹”与“外部活动”的关系,故可填“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之类的内容。③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在谈论精神世界与外部活动的关系;再结合后文“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的内容可以推知,没有精神世界支撑,这些“热闹”的外部活动在本质上是精神贫乏和空虚的一种反映,故可填“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之类的内容。
4.答案 ①“风味”即“风情韵味”,形象地表现了淡淡的月色带给人朦胧淡雅的风情之美,作者融情于景,把淡淡的情怀抒发得更有韵味。②本句用比喻的手法,将不能朗照的淡淡的月色比作“别有风味”的“小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解析 答题时,要从“风味”一词的丰富内涵及所在句子的修辞特色两个角度入手,再结合语境及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风味”,指风情韵味;“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在作者看来,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使月色朦胧,充满了朦胧淡雅的风情之美。作者融情于景,把淡淡的情怀抒发得更有韵味。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不能朗照的淡淡的月色比作“别有风味”的“小睡”,表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5.答案 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的是生活,丰富的是精神。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随着年岁增长,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缺少主语,可以删掉“使”;二是语序不当,“丰富的是精神,安静的是生活”,按照逻辑关系,应改为“安静的是生活,丰富的是精神”。
三年模拟练
1.B “突出了船夫的冷漠”错误。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体现的是他对秦淮河日常景象的熟悉和适应,而不是冷漠。
2.D “全文以灰暗清冷的色调为背景”错误。文中对秦淮河华灯初上、灯影波光交相辉映等热闹繁华景象的描写,展现出秦淮河的明亮与美好,色调不能用“灰暗清冷”来概括。
3.答案 ①叠词的运用极具表现力。运用叠词从颜色、光影等角度细腻地描绘出秦淮河夜晚的独特景致,给人以视觉的真实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秦淮夜景图。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活泼灵动。“逗起”一词将水波拟人化,赋予了水波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波的活泼灵动。③反问句增强感染力。如“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强调了这个场景的美丽和迷人,增强了感染力。④视听结合,描写生动。当读者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如梦如幻的视觉画面时,悠然的桨声间歇响起,让秦淮河的夜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⑤化用古典诗词,增添了语言的古典美,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⑥长短句相间,让文章的节奏有张有弛,舒缓自然,读来富有韵律美。(答出3点即可)
解析 ①“黄黄的散光”“黯黯的水波”“缕缕的明漪”中“黄黄”“黯黯”“缕缕”是叠词,运用叠词,从颜色、光影等角度对秦淮河夜晚景致进行描写,给人以视觉的真实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秦淮夜景图。
②“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波以人的行为,“逗起”一词本来是形容人的,此处说水波“逗起”了涟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波的灵动活泼。
③“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运用反问句,强调了在这个场景中,谁都会被引入美梦中,写出了这个场景的美丽和迷人,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
④“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逗起缕缕的明漪”是对如梦如幻的景色的描写,属于视觉描写。“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美梦去呢”写“悠然的间歇的桨声”,属于听觉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让秦淮河的夜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⑤“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化用了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增添了语言的古典美,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⑥从句式上来看,运用了长句,如“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也运用短句,如“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长短句相间,让文章的节奏有张有弛,舒缓自然,读来富有韵律美。
4.答案 ①夜游伊始,作者对秦淮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了神往。②泛舟之时,秦淮河的夜色、桨声、灯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作者心生喜爱,陶醉其中。③随着游览的结束,作者的情感最终归结为怅惘与幻灭。
解析 ①作者和朋友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之时雇船下河,当夜幕降临,看到大小船上点起灯火,在薄霭和微漪里听着悠然的桨声,他们开始谈论明末秦淮河的艳迹,此时作者是神往的。如文中所说,“我们这时模模糊糊地……真神往了”。这种神往是对秦淮河历史文化的一种追思与向往。
②在停泊处,作者看到灯光纷然、黄而有晕,形成光雾,灯光里渗入月亮的清辉,岸上垂杨和老树在月光下的姿态,如美人臂膊、精神矍铄的老人等。此时作者沉醉于这美丽的夜景之中,他与朋友默然相对,静听桨声,几乎入睡。泛舟之时,秦淮河的夜色、桨声、灯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作者心生喜爱,陶醉其中。
③朦胧中回味繁华余味,作者又有了不足之感,且越发浓厚,不愿回去却又只能怅惘。看到傍岸空船上枯燥无力、摇摇不定的灯光,作者知道要上岸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游览结束,作者在经历了秦淮河的繁华“梦境”后,回归现实,感到怅惘与幻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