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琵琶行并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琵琶行并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9: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琵琶行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琵琶女弹奏技巧的娴熟。
C.“间关”两句写出琵琶乐音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的特点。其中“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利,与“难”相对。
D.由“冷涩”“凝绝”到“暂歇”描绘了声音由迟缓低沉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绵邈,意味无穷。
2.下列全是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3分)(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只填写序号)(4分)
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1)上联:      下联:     
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2)上联:      下联:     
4.下列对《琵琶行并序》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中“丝竹”运用了借代修辞,诗人用终年听不到音乐来表现贬谪生活的苦闷。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却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借巨大的落差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运用反问和借代修辞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以前的各种诗体一般称为古体诗。近体诗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写古体诗,有“歌”“行”“吟”等体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B.古体诗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短歌行》是四言,《归园田居》(其一)是五言,《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
C.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中间两联(颔联与颈联)讲究对仗。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句句皆律,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词牌指词调格式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2023全国乙)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2022全国乙)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        ”,表现出诗人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苦闷。
(4)《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5)《琵琶行并序》中,当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她的态度是“        ,        ”;而她年老色衰之后,则“        ,          ”。
(6)《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后出场的诗句是:“         ,        。”
(7)《琵琶行并序》中运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乐声时重时轻、时缓时急的句子是“        ,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        ”;表现乐音激越而雄壮的句子是“       ,        ”。
(8)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出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9)《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因和琵琶女有相似的不幸身世而倍感同情的句子是:“        ,        !”
二、语用综合
(2025山东枣庄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 ① )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真可谓家喻户晓、( ② )。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那两行长长的泪水,垂挂在历史的脸庞上,再也无法抹去。再惊艳的美色也会老去,再精妙的琴声也会被风带走,但若遇见了杰出的诗人,便一起被文字收藏,并得以长存。
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对于这样的人,不幸不啻一种财富。何况,才华卓越的诗人不会寂寞,他永远不会缺乏真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以及来自同道的温暖。文学是广阔的港湾,可以容纳所有的伤害;文学是深厚的沃土,思想和激情会在此蓬勃生长。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仿照画横线句“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的句式,以“歌女”为主语,写一句话,展现其被白居易写入诗歌的经历。(3分)
                             
                             
3.将画波浪线的句子压缩成简短的整句。可适当调整词语,不能改变原意,不超过30字。(3分)
                             
                             
(2025河北张家口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甲)生活不是剧本,不是只沉沦在诗文中悲天悯人就可以成为戏中人。实际上,白居易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者,试图以自己的点滴努力去改变骨感的现实。
他并不沉湎于自怜自叹中,建言献策为民请命。元和年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他拿起笔,凝聚忧民和悲悯的力量,迸发出一声哀鸣,“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正出任左拾遗一职并承担起向皇帝谏诤工作的白居易上书皇帝乞求豁免赋税。有文字记载: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天大旱无雨,宪宗因此欲降德音,白居易与大臣李绛上书建议“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掠卖”,以期获得上天宽恕降雨。他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试图为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
(乙)生离死别,刺激着诗人多愁善感的神经;世态炎凉,带给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礼崩乐坏,触发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再加上古代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凝聚成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情怀。
4.将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三个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
                             
                             
5.分别赏析(甲)(乙)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三年模拟练
一、(2025河南南阳六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题旧写真图①(节选)
白居易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②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③,不得尽功名。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任江州司马时期。写真图,指肖像画。②羲和:神话中驾驭日车的神。③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所建,阁内挂有开国二十四功臣的画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观赏昔日画像,画中“我”与现实中的“我”彼此凝视,宛如兄弟相见一般亲切。
B.第五、六句,先用“况使”一词使诗意递进,接着以反问的形式表现了自己如今已衰老得让他人难以相认。
C.诗中使用“羲和”的典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不可阻挡,也暗含了对生命衰老的无奈。
D.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情感真挚,以平易的词句表达出诗人观画时内心的感受。
2.(情感态度)本诗的最后两句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6分)
                             
                             
                             
二、(2025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松声①(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②。
  [注] ①诗题后有小序“修行里张家宅南亭作”。②翛(xiā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写微风从西南方吹来,吹入松叶间,为写松声蓄势。
B.诗歌用词准确传神,如“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摹写生动,朗朗上口。
C.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D.由“寒山”“秋琴”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
4.(表达技巧)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题步骤 分析详情
(1)明确题干要求 “本诗”限定范围是整首诗,“如何描写松声”,表明要分析表达技巧。
(2)明确相关诗句的含意,分析其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①本诗一、二句写          ,以微风来写松声,是   描写,为写松声    。 ②三、四句将松声比作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并且运用了“飒飒”“泠泠”等      ,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③后四句中的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是诗人       ,也是从                               写松声的美妙怡人。
(3)规范答题                                                                                          
三、(2025辽宁大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 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渌水清虚心。[注]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注] 《悲风》《寒松》《白雪》《渌水》都是古曲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与尾联相呼应。
B.颔联以琴曲写琴曲,“悲”与“寒”相应,“风”与“松”相关,写出乐音的色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C.颈联中的“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以弹奏者的手忙脚乱衬托出《白雪》曲调的弹奏难度。
D.整首诗虽是写听琴,但通篇未写琴声,而是用四个古曲名来表现卢子顺弹琴的高超技艺水平。
6.(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和《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音乐描写方面的异同。(6分)
                             
                             
                             
四、(2025河南郑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剪牡丹①·舟中闻双琵琶
张 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②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③一曲,江空月静。
  [注] ①剪牡丹:《宋史·乐志》有“女弟子舞队,第四曰佳人剪牡丹队”,调名本此。双调一百零一字,仄声韵。②金凤:代指琵琶。③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三句,词人用笔精练,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江上美景图,景象寥廓寂静。
B.上片结句收束了写景,又用“烟”字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C.下片“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D.下片“眉相并”即双眉紧锁,整句以眼前艳丽的鲜花反衬琵琶女的醉态愁容,极其工巧。
8.(比较阅读)这首词对音乐的描写深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影响,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2024新课标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表达技巧)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二、(2023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4.(表达技巧)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A “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错误。结合原文可知:琵琶女昔日是青春靓丽的,令“五陵年少争缠头”,而今漂泊憔悴、辛酸悲苦、心情抑郁,因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行为主要体现的是琵琶女面对陌生人邀请弹奏,内心矛盾与复杂的情感,并非单纯的不愿见官员以及女子的羞怯。
2.B ②属于正面描写琴技;④写的是琵琶女的孤寂生活,不属于描写琴技。
3.答案 (1)上联:①④ 下联:②③
(2)上联:⑤②⑥ 下联:①④③
4.D “两句运用了反问”错误。“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先问后答,是设问,不是反问。
5.D “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错误,词必须有词牌。
6.答案 (1)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2)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4)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5)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6)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7)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8)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9)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
1.答案 (示例)①同病相怜 ②妇孺皆知
解析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的是诗人因与琵琶女遭遇相似而心生同情,故可填“同病相怜”。同病相怜: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②由“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琵琶篇”“家喻户晓”可知,语境是说《琵琶行并序》很多人都知道,故可填“妇孺皆知”。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事情很清楚明显,已是人所共知。
2.答案 (示例)歌女携着凄切切的琵琶声,哀婉地步入了诗歌。
解析 画横线句子中,“诗人”为主语,“踏着”为动词,“湿漉漉”属于ABB式形容词,修饰名词“诗行”,“忧郁”是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走进”,“经典”是名词,作“走进”的宾语,即主语+动词+ABB式形容词+的+名词+形容词+地+动词+了+名词。据此仿写即可。
3.答案 (示例1)文学是容纳伤害的港湾,是培育思想和激情的沃土。
(示例2)文学是港湾,可容纳伤害;文学是沃土,可滋养思想和激情。
解析 解答此题要先提取关键信息予以保留,然后确定句式进行压缩,同时注意字数限制。
画波浪线语句中,主语为“文学”,宾语为“港湾”“沃土”,“容纳所有的伤害”“思想和激情在此蓬勃生长”强调文学的功能,可适当压缩。
采用“文学是……,是……”的句式,原句可压缩为:文学是容纳伤害的港湾,是培育思想和激情的沃土。
采用“文学是……,可以……;是……可以……”的句式,可压缩为:文学是港湾,可容纳伤害;文学是沃土,可培育思想和激情。
4.答案 ①白居易正出任左拾遗一职;②他承担起向皇帝谏诤的工作;③他上书皇帝乞求豁免赋税。
解析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确定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短句即可。
本题中主干句是:白居易上书皇帝乞求豁免赋税。定语为“正出任左拾遗一职”“承担起向皇帝谏诤工作”。添加必要成分,以句子的形式表达:①白居易正出任左拾遗一职;②他承担起向皇帝谏诤的工作;③他上书皇帝乞求豁免赋税。
5.答案 (甲)①连用两个“不是”加以否定,表现出白居易不是仅仅停留在诗文中悲天悯人,而是去积极改造世界。②本句还兼用比喻,深刻地揭示道理,富含哲理。
(乙)①排比手法的使用增强语势,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连续三个四字词语的使用,也使句式富有节奏感,意蕴悠长。
解析 (甲)“生活不是剧本”,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生活不是预先设定好的情节,不能仅仅像在诗文中那样悲天悯人,而要付诸行动。这种比喻使道理更加深刻,易于理解,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白居易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
“不是剧本”“不是只沉沦在诗文中悲天悯人就可以成为戏中人”,连用两个否定,明确表达出白居易并非只会在诗文中感慨,而是有实际行动,强调了白居易不满足于纸上的情感抒发,而是积极作为,去改变现实,突出了他行动者的形象。
(乙)“生离死别,刺激着……;世态炎凉,带给他……;礼崩乐坏,触发他……”,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个人情感、人生阅历、国家命运三个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增强了语势,有力地说明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凝聚成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离死别”“世态炎凉”“礼崩乐坏”三个四字词语的使用,使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古朴、凝重的氛围,与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契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诗人的情怀,意蕴悠长。
三年模拟练
1.A “宛如兄弟相见一般亲切”错误,“如弟对老兄”的意思是画像中的“我”年轻得像弟弟,现实中的“我”老得像哥哥,两相对比,极言如今的自己已十分衰老。
2.答案 ①同:二者都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生失意的感慨。②异: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仕途失意的慨叹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琵琶行并序》“同是”两句表达了对有相似遭遇的人的同情。
解析 ①同:二者都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感慨。本诗的最后两句“所恨凌烟阁,不得尽功名”,由“恨”和“不得”可知,诗人遗憾自己不能画图于凌烟阁,人生不如意。《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更是道出了普遍的人生感慨,“沦落天涯”正是人生失意的具体表现。
②异: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仕途失意的慨叹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而凌烟阁是唐太宗为了悬挂功臣画像而设,诗人暗示自己没有机会在凌烟阁上留下自己的画像,与那些功臣并列,可以看出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对仕途失意的慨叹。《琵琶行并序》中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诗人由京官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女由名满京都到年老色衰、江湖漂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表达了对有相似遭遇的人的同情。
3.D “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错误。“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是用来比喻松声的,并非实景,“炎暑”才是实写,所以本诗吟咏的是夏夜的松声。
4.答案 (2)①西南有微风吹来,潜入了松树的枝叶间 侧面 蓄势 ②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 比喻 叠词 ③听到松声后的感受 侧面
(3)①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松树枝叶间,从侧面描写松声,为写松声蓄势。②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③后四句借自己聆听松声后的感受,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解析 
解答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解题步骤 答题要点
(1)明确题干要求 明确鉴赏范围:是诗歌某一句、一联还是全诗。
(2)明确相关诗句的含意,分析其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分析时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明确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并具体阐释该表达技巧在诗句中的运用情况,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该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简要概括为:“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
(3)规范答题 诗歌中,可能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在组织答案时可依据诗歌的行文分析,避免遗漏内容。
5.C “手忙脚乱”错误。“乱”是指眼花缭乱,以曲调的难度来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水平。
6.答案 同:都是侧面表现演奏者的高超技术。
异:李诗是借助听者感受表现,并用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孤独感;白诗是用环境烘托,用环境的幽静清冷表现听者沉浸在琵琶声中的状态。
解析 同:都是侧面表现演奏者的高超技术。无论是李诗中的“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还是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者都没有直接描述乐声是如何美妙,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间接展示演奏者的技艺,如本诗是借用“知音”的典故表现,白诗是用环境烘托。
异:李白在诗中提到“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里用到了“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李白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即使卢子顺的琴艺再高超,也难以找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和理解。“世上无知音”不仅显示了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人与人之间深刻理解的渴望和现实中知音难寻的孤独感。
白诗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琵琶的人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以至于周围的世界仿佛静止了——船只静静停泊,没有任何嘈杂声,只有江心的秋月映照着水面,显得格外清冷寂静。这种描写手法通过环境的静谧来反映听众的投入,从而间接证明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7.D “以眼前艳丽的鲜花反衬……”错误,“花艳”是比喻其醉美之态,说琵琶女面颊已带酒晕,犹如花朵绽放,并非“眼前艳丽的鲜花”,也没有反衬。
8.答案 ①运用比喻来描摹乐声,“玉盘大小乱珠迸”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变化。②以环境描写来衬托音乐效果。“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与“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③以听众感受来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弹出今古幽思谁省”说明只有自己是知音,把自己和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味。
解析 ①“玉盘大小乱珠迸”意思是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上的声音。此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变化,时而沉重舒长,时而轻细急促。
②结句“江空月静”是环境烘托,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与“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③“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侧面衬托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在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谁省”一词,反映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和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味。
五年高考练
1.D “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错误,曲解诗意。“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意为“你看昔日的《兰亭帖》,也用湍急的水流来代替弦乐”,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而非“摒弃了乐器”。
2.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3分)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3分)
解析 ①抓关键。由题干关键信息“以对比的方式”“泉声”“描写”可知,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②找对比。“骤闻”时的感受与“久听”后的感受对比,“怒声”与“细点”之声对比。③析效果。根据第②步找出的对比,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对比手法描绘泉声的艺术效果。
知识拓展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借历史典故)。
(2)描写
①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
②描写角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上下、俯仰)。
2.修辞手法
(1)常见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通感。
(2)特殊的4种修辞手法:用典、列锦、互文、顶真。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点染、象征、抑扬结合、联想和想象、铺陈、以小见大。
4.结构技巧
(1)情景关系方面: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句间关系方面:起承转合、铺垫、伏笔、过渡、照应、重章叠句等。
(3)主旨表现方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对比等。(注:与表现手法有重合)
3.A “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误。由“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可知,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下片描述的场景属于虚写,都是对未来的想象。
4.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结尾两句的“绝妙”之处,实际上考查的是赏析写景句的表达技巧,可从该角度入手,结合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