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师 说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道
2.师
3.传
4.惑
5.爱
6.则
7.其
8.之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
今义:大家;许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作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7.吾从而师之
古义: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小学而大遗
4.孔子师郯子
5.君子不齿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特殊句式:
译文: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耻学于师。
特殊句式:
译文: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特殊句式:
译文:
6.学于余。
特殊句式:
译文:
7.不拘于时。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根据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意思填写成语。
1.古语云:“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需要不断向他人学习,一国之君也不例外。
2.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洞察别人的优缺点,以他人为镜,审视己之长短,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3.我们要培养学生好学深思、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的良好习惯和努力探索的精神。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
2.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古代的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
3.六艺,既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又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后者。( )
4.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
5.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官吏的统称。(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道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 ”。
2.《师说》中,韩愈认为“不明句读时向老师学习,不能解除疑惑时却不向老师学习”这种做法本末倒置,他对这种人的看法是“ , ”。
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个观点与《师说》中的“ , ”一致。
4.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5.《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 ”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士大夫中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7.人不能骄傲自满,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师说》中的“ , ”两句来体现你的谦逊。
8.《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通的。
9.韩愈为自己的弟子写了一副对联,下联是“德之所立,范之所立焉”,请你用《师说》里的句子对一个上联,即“ , ”。
10.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化用《论语·述而》中的句子,指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片段阅读练
一、(2025江苏徐州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9分)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 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 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 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 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节选自柳宗元《师友箴并序》,有删改)
[注] ①牙:指鲍叔牙。②中:中庸之道,是儒家遵循的道德标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之A世B为人C师者众D笑之E举世F不师G故道H益离
2.文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
A.生于是病矣 B.歌以为箴
C.吾欲从师 D.仲尼不生
3.(观点态度)请结合课文《师说》和本文,简要概括择师的标准。(3分)
二、(2025江苏南京学情调研,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8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①,摇笔即毁朱陆②。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 ①欧曾: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指出断句有误的一处。(2分)( )
古人姓氏A道听未审B议论C其学术文章D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中的“致”意思是“导致”,与“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的“致”意思不同。
B“道之未闻”中的“道”指道理,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的“道”意思不同。
C.“本无可师”中的“师”意思为“学习”,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的“师”意思相同。
D.“相率而耻不为师”中的“耻”是意动用法,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的“异”用法相同。
6.韩愈《师说》与本文都谈到了“师道不传”的现象,视角却有所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江苏扬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注]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 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有删改)
材料二: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 蕲:同“祈”,求。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能如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自以为是
3.养其根而俟其实——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邶风·静女》)
4.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周而复始
5.与虽正而不至焉者——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6.乃徐有得也——清风徐来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处若A忘B行若C遗D俨乎E其若思F茫乎G其若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希:企求,希望。材料一中两个加点的“希”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已:语气词,罢了。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C.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与《师说》中“择师而教之”的“师”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六艺:在这里指儒家的六部经书,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认为想要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并以“养根俟实”“加膏希光”为喻来说明此理。
B.韩愈认为清楚明了地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还不够完善的内容后,写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C.李翊向韩愈问道,不在于谋求名利,韩愈颇为赞赏,并在给他的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D.韩愈写作《师说》的目的不仅仅是赞扬李蟠,更是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5.(观点态度)从韩愈的《答李翊书》和《师说》中,你学到了哪些“学习之道”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受”,同“授”,传授
2.“不”,同“否”,表示否定,指不向老师学习
二、
1.①学说,主张 ②风尚 ③途径,方法 ④说,谈论 ⑤路,道路 ⑥道义,正道
2.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学习 ④榜样 ⑤军队
3.①传授 ②传扬,流传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传送
4.①疑惑 ②糊涂 ③有疑惑 ④蛊惑,使之迷乱
5.①宠爱 ②爱护 ③喜爱
6.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倒” ②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便”“那么” ③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7.①人称代词,他 ②人称代词,他们的 ③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④人称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⑤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8.①助词,相当于“的”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指示代词,这些 ④都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人称代词,指孩子 ⑥都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3.一般人
4.不一定
5.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6.两个词,小,小的方面;学,学习
7.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表顺承
四、
1.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2.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3.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6.名词作动词,低于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呢”。
译文: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师)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名词(句读/惑)+之+动词(不知/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余)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译文:跟从我学习。
7.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翻译时将“于”翻译成“被”“受”等。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
六、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择善而从
3.不耻下问
七、
1.√
2.√
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前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
5.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八、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9.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片段阅读练
1.BEG “今之世”作时间状语,一般独立存在,故在B处断开。“为人师者”是个固定结构,“为……者”,意为“做……的人”,中间不应断开;其后“众笑之”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中“之”指代前面的“为人师者”,故在E处断开。“举世不师”是因,“故道益离”是果,其中“故”是连词,引出结果,通常位于句首,在G处断开。
2.C A.于是:古义,对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B.以为:古义,作为;今义,认为。C.从师:都指“跟从老师学习”。D.不生:古义,去世,不在人世;今义,不生长或不生育。
3.答案 ①“闻道”在前,“术业”有攻,无关年龄、地位;②以“道”为标准,能者为先;③道相同,知耻辱。
解析 根据《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可得出答案①。根据《师说》中的“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得出答案②。根据本文中的“中焉可师,耻焉可友”可得出答案③。
[参考译文]
当今社会上,做他人老师的人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正道也越来越远了;做他人朋友的人,不是以道相交,而是以利相交,整个社会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因此正道渐渐被抛弃。唉!我对于这种状况感到很痛心啊,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箴文。既用来告诫自己,又用来规劝别人。
不求师怎么行呢 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 我靠什么提升自己!我想跟从老师学习,谁值得我跟从呢 假使找到了值得我跟从的老师,整个社会上的人都会讥笑他。我想交朋友,谁可以相交呢 假使有朋友可交,中途又可能因观点不同被舍弃。孔子已不在人世,鲍叔牙也早已死去,即使二人可以作为老师,结交朋友,恐怕我的“道”和他们的也不一样吧。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可以作为老师,以利为耻的可以结为朋友,谨以这两个标准,用来提醒你以后如何求师交友。如果能坚持中庸之道,即使是仆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或朋友;假如背弃了中庸之道,就是公侯、卿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历史,外要考察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惕不要疏忽。
4.C “议论”为动词,“其学术文章”为“议论”的宾语,“议论其学术文章”为动宾结构,作“已累幅见于坊书矣”的主语,故“议论”后不能断开。
5.C A.正确。动词,导致,造成/动词,得到。B.正确。名词,道理/名词,道路。C.错误。动词,教授/动词,学习。D.正确。用法相同,均为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惊异。
6.答案 ①《师说》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本文是从老师的角度分析。②《师说》认为“师道之不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耻学于师”。本文认为“师道之不传”的主要原因是当世部分老师没有真才实学,不配当老师。
解析 《师说》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本文是从老师的角度分析。
根据《师说》中的“古之圣人……而耻学于师”等语句可知:韩愈认为“师道之不传”的重要原因是本该认真求学、虚心请教的学生却“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而本文开篇就提到“嗟乎!师道之不传也……有以致之耳”,即“师道之不传”不仅有学生的问题,还有老师的问题。本文提到“道之未闻……非师矣”,即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配当老师。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 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被称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以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的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及传授实际技艺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互相推崇没有顾虑畏惧,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仔细推究,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的内容),就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佻浅薄急躁,动辄想超过以前的人,志气高亢,自许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的行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指示代词,此
2.正确
3.等待
4.开始
5.连词,和、同
6.慢,缓慢
习题演练
1.BDF “处若忘”和“行若遗”结构相同,B、D处断开;“俨乎其若思”和“茫乎其若迷”结构相同,F处断开。
2.A A.错误。动词,企求,希望/形容词,少。B.正确。语气词,罢了/动词,停止。C.正确。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老师。D.正确。
3.B 根据原文“然后识古书之正伪……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可知,韩愈认为写作很难,除了清楚明了地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还不够完善的内容之外,当写作的文章示于人时,要不为毁誉所动,反时俗之道而行之,如此数年,才能做到文思奔涌。
4.答案 (1)根长得旺盛的树,它的果实就能成熟;灯油充足的灯,灯光就明亮。
(2)被采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采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让后世的人效法。
解析 (1)“遂”,成长,养育;“膏”,脂肪,油脂,此处指灯油;“晔”,光辉灿烂,明亮。
(2)“施”,推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垂”,流传;“法”,效法。
5.答案 ①要志存高远,持之以恒;②要广泛学习,从古书中汲取养分;③要坚持己见,明辨真伪;④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⑤要善于向老师、向他人学习。
解析 根据材料一原文“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加其膏而希其光”可知,韩愈在回信中告诫李翊,如果想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有所成就。这表明韩愈认为追求学问应该有高远的志向,需要持之以恒。
根据材料一原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可知,韩愈强调了他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了经典的古书作为学习的对象。这表明他主张从古籍中汲取智慧,进行广泛学习。
根据材料一原文“然后识古书之正伪”可知,韩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辨别正伪的能力,要有自己的判断。这表明韩愈主张学习者在接触知识时,不能盲目,必须坚持己见,分辨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完善或虚假的。
根据材料一原文“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可知,韩愈指出学问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还在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他认为学者要践行仁义,始终在修养和实践中提升自己。
根据材料二原文“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可知,韩愈主张学者应虚心向老师学习,重视师徒传承的作用,同时,韩愈通过孔子从师的例子,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从他人,特别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说,李生足下:你的来信,文辞立意很高,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你能像这样,谁不愿意把他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
你所说的要创立学说的想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祈求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呢 还是祈求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 如果祈求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添油而希望它明亮一样。根长得旺盛的树,它的果实就能成熟;灯油充足的灯,灯光就明亮。
不过还是有困难的地方,我所做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意志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时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丢失了什么,庄重时像在思考,茫然时像是迷失。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只是力求去掉那些陈旧的言辞,这是很艰难的啊!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讥笑当作讥笑。像这样也有不少年了,我还是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并且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收获。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喜爱的“陈言”。像这样又有些年了,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进行论证,平心静气地探究,直到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就可以了。
虽然如此,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 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又能得到什么呢 虽然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不就像器具一样吗 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道义,行事有一定规范,被采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采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让后世的人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学习古人的人,一定为现在的人所遗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学习古人的人高兴,也为他们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于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手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