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基础巩固
1.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新法。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答案 B
解析 在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商鞅变法决心的反映,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B项流露出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答案 D
解析 商鞅变法前,秦国的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他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商鞅在新法中规定,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 )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
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
答案 B
解析 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4.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 A
解析 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正是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才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B、C、D三项仅涉及商鞅变法的某一个方面,因此,A项正确。
5.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 )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
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
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
答案 D
解析 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D项。
6.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 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叙述不正确。
能力提升
7.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D项是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不是局限性。
8.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但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9.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
(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国人观看商鞅变法法令时的情形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会有哪些阶级或阶层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商鞅变法法令?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归纳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
答案 (1)新兴地主、农民和军人。原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农民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提高军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和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管理。
(2)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良了社会风气;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称霸诸侯的强国。
解析 第(1)问,“喜悦”与否,要看是否能够从中获益。因此,解答该问的思路是分析商鞅变法措施的作用,理解从中获益的是哪些人。第(2)问,通过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进行归纳概括即可,不需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