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7: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古诗中,有很多表达与友人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慨,就是送别杜少陵时的所思所想。李白送汪伦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诗人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贬官调迁时又有怎样的感想 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753)。当时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贬官即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字音字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字音字形
听录音,感受本诗的朗读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叫着“不如归去”
闻道:表示惊惜
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选取了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含有飘零之感,杜鹏鸟含有离别之恨,切合当时事情,也就融情入景,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也营造了哀伤的气氛。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小结:读了这两句,我们似乎能想象出那时的情景:寄游在外的诗人,正在南国的暮春三月,看到的是眼前纷纷飘坠的柳絮,听到的是耳边一声声杜鹏的悲啼。此情此景,已经让人悲从中来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上作用不小,它既写了时令,也渲染了气氛,还为后面的诗句做了铺垫。
理解:
写景兼点时令,隐含同情,奠定诗歌感情基调。景中见情,融情入景。抒发作者当时对王昌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赏析鉴赏
赏析鉴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理解:
本诗最后两句凭借丰富的想象,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歌鉴赏
次句写景还是叙事?一个“过”字写出了什么?
表明龙标荒远,
友人被贬之偏远、旅途之艰难,
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诗歌鉴赏
说说本诗是如何凸显“愁心”二字的?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出“愁心”
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
“子规”叫声凄惨,好像有一种“不如归去”的意思,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思考探究
“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参考:
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把月亮人格化,“愁心”追随月儿伴“君”直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
1、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
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
理解型默写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课堂练习
阅读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6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课堂练习
阅读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6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参考: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拓展延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你还记得哪些写明月的古诗句?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堂检测
甲诗中首句选取“杨花”“子规”这两种具有地方特征的景物,描绘出南国_____时节的景象,烘托出一种______的气氛。
答案:暮春; 哀伤、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杨花落尽可以看出季节是暮春。从“子规啼可以看出是哀伤、凄凉的气氛。
当堂检测
同一轮明月映在两位诗人的眼中,却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请你仔细品味两首诗中的情感。
答案:甲诗把原本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将自己的深情带到了遥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深切同情。乙诗中,“你”“我和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不同于送别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志。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观景的心境和性情不同,引发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甲诗让“明月”把自己的“愁心带给朋友,明显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乙诗从“同云雨”何曾是两乡”可以看出诗人虽然送别,但表现得乐观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