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语言流畅;音律和谐多变。名篇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其一)》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因为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因为不拘小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廉正高洁。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他以示慰藉。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内容理解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布谷鸟,又称杜鹃
杨树花落已尽,杜鹃鸟在不停的啼鸣,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内容理解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寄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哪夜郎的西边。
子归的故事
“子规啼”有“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景物:杨花、子规鸟
作用:杨花落尽,子规啼叫,一是取其季节意义,点明暮春时节;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景物:杨花、子归鸟
作用:杨花落尽,子归啼叫,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最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写作特色
寻李白
余光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花落尽”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同时,“杨花”寓意“漂泊不定”,“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渲染了凄楚、黯淡的氛围,烘托悲苦的心情。
2.想象丰富,寄情明月。
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者,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结构梳理
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暗含悲痛
写景
抒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同情关切
感情真挚
愁心托明月——牵挂思念
叙事
左迁——贬谪之远
课后作业
背诵这四首诗。
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口头
描述出每一首诗歌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