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7:3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抒发的伟大抱负,把握诗歌主题。
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学习目标
走近诗人
曹操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诗歌风格: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候”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北征班师回朝的途中,路过碣石山,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了秦始皇、汉武帝曾经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本诗选自《曹操集》,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乐府诗:“乐府”是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作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________”,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
认识文体
认识文体
诗歌
朗诵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到达,登上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译文】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巨大的波浪
【译文】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各种草木长的茂盛。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是从这大海里产生出来的。幸运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幸运得很,好极了。
思维导图
叙事 观海地点和目的 兴味盎然 胜券在握
动景:总写大海
静景:总写山岛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静景:特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动景:特写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景象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景:想象之景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
合乐的套语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开阔的胸襟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你从《观沧海》的标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答案 交代了事件,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即描写所见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一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想象之景?
答案 (1)“观”字统领全篇。
(2)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动态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实写
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四句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板书设计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