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卷时,将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碳素笔书写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第一部分(1—2题,14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当零点的时钟敲响,一首气势磅礴_________的《领航》将东方卫视跨年盛典()最高潮。深情细腻的女声触动人心,高亢激昂的旋律催人奋进,激励着中华儿女荧屏内外砥砺前行。荧屏上,大气写意的船型舞台,生动()着时空的行进感和情感的()感。【甲】_________。荧屏外,很多观众的心灵情感受到了震(hàn)_________,不禁热泪盈(kuàng)_________。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气势磅礴_________②震(hàn)_________③盈(kuàng)_________
(2)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推出展览澎湃 B. 推出呈现汹涌
C. 推向呈现澎湃 D. 推向展览汹涌
(3)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甲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延伸到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②这艘“航船”从黄浦江畔出发
③在《领航》的歌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④将观众的视线沿着水岸线
A. ②④③①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②①
2.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学校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主题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材料二:
1985年出生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第三代治沙人。从2016年起,他从父辈手中接过治沙的接力棒,创新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提高了治沙效率。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提高到70%以上。
材料三: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的青年队员们,远离亲人,投身科考研究,身处最低零下30摄氏度、最高10级大风的极地风雪世界,团队密切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我国极地科考史上多个“从0到1”的突破。
(1)【宣青春之志】请结合“材料一”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内容紧扣活动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2)【扬青春之光】校报“青春·印迹”专栏,拟推介上述优秀青年事迹。请仿照材料二的事迹推介,为材料三中的优秀青年完成事迹推介。
示例:郭玺接过父辈接力棒扎根沙漠,续写青春传奇。
(3)【解青春之感】班级正进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讨论,请结合三则材料给你的启示,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冀同学:究竟要“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很困惑,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小语同学:我想要平平淡淡,不“躺平”也不拼命,好好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多惬意!小文同学:我要把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热辣滚烫”的人生,名利双收,这样才有意义!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19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
3. 学校举办“诵读经典”诗词朗诵会,下面是主持人小语和小文同学撰写的开场白,请你帮他补全内容。
小语: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诵读优秀古诗文,我们能体验到古人丰富的情感,能从中得到深远的启迪。
小文:读诗文,就是读美景,读自然。《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①_____________”的句子,让我们读到鱼儿忽动忽静的活泼,体会到了潭水清澈;《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②_____________”的诗句,让我们领略到人间美景;《题破山寺后禅院》中“③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的诗句,让我们读到鸟与人的感受,悟出了山光,潭影空寂中的禅意。
小语:读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的诗句,道尽了杜甫心系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卖炭翁》一诗听白居易讲述“可怜身上衣正单,⑥_____________”的悲苦故事,写出了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⑦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了孟浩然希望得到举荐,婉转含蓄地表露从政的心愿。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_________之意,意境旷达;“蓬”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在《送友人》中用“孤蓬”喻指_________。
5. 诗人在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送友人》的尾联进行赏析。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节选自《庄子·应帝王》)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_____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志:__________________
(3)浑沌待之甚善善:__________________
(4)倏与忽谋谋:__________________
7.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翼若垂天之云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B. 鹏之徙于南冥也南海之帝为倏
C. 其视下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 日凿一窍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9. 甲、乙两文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在阅读课上,老师以“音乐治疗”为专题选取了三则材料,组织探究学习。
材料一:
音乐治疗是一种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心理健康的心理调节手段。它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受场地限制小等特点,适用于各类人群。其主要作用如下:
第一,音乐治疗能缓解生理不适。音乐是声音的外化,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能量。有的音乐体验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平衡呼吸和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
第二,音乐治疗能促进心理调节。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力度以及和声等要素能够对人们产生复合性听觉刺激,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有的音乐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催生积极的情绪。
第三,音乐治疗能促进人际交往。具有重复的旋律、变动的节奏以及和声的音乐,能让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活动中去。
材料二:
选择何种音乐进行音乐治疗呢?这需要针对治疗对象存在的问题选择匹配的音乐。
一是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选择。音乐节奏影响生物节律,音乐旋律影响情绪起伏。譬如,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可以稳定情绪,放松和缓解焦虑。
二是根据音乐的力度进行选择。音乐力度的增强可引发情绪的逐渐高涨,让人从萎靡失落的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譬如,鼓声可以改变生物节律,具有振奋人心、给人力量等作用,所以人在情绪低落,需要肯定和支持时,可倾听有鼓声或者打击乐器的音乐,给自己以信心。
三是根据音乐的形式进行选择。不同的音乐形式给人不同的听觉体验,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譬如,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贴近个人感受,易引发人心中的孤独感。而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则给人陪伴感,让人产生共鸣,逐渐产生表达欲,这样的音乐能引发人心中的社会支持感,增强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负面情绪。
材料三:
音乐治疗实施步骤
共情调绪 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帮助治疗对象与音乐共情,逐渐稳定治疗对象的情绪状态。
外泄情绪 选择、播放能引导治疗对象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音乐,使其情绪外泄疏解。
重塑心理 选择、播放能激发治疗对象信心的音乐,引导其畅想成功,找到力量感,积极面对未来。
10. 阅读材料一的内容,说说音乐治疗主要有哪些作用?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音乐治疗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治疗各类疾病。
B. 音乐治疗能缓解生理不适,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转移注意力,立即止痛。
C. 针对治疗对象存在的问题,可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形式来选择相匹配的音乐对其进行治疗。
D. 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易引发共鸣,多听这类音乐能促进人际交往。
12. 小语同学考试前出现了焦虑情绪,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告诉小语该如何用“音乐治疗”来缓解焦虑情绪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戏情长
张金刚
①父亲说,庙会请戏,每家象征性捐十块钱。一语勾起了我对村戏多年的念想。求学、工作,忙碌、纷扰,想来已与村戏断隔二十余载,留存脑际的印象仍在儿时,且日渐模糊,唯余快乐的体验铭记心头。
②记事起,邻村有座戏楼。石条做基,青砖做墙,木架做梁,灰瓦做顶;宽敞、高大、气派,不知在这方舞台上上演了多少出悲欢离合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剧团辗转飘摇的足迹。可儿时,谁会在乎这些,只记住了光彩亮丽的舞台、嘹亮婉转的唱腔,以及那无边的快乐。
③儿时的村戏总在春天初来时登场。草草吃罢晚饭,我便挨家喊上小伙伴儿出发。拐过山头,戏前音乐已响起,远远望去,前方一片灯火通明,亮得天空都隐去了星星。这音乐,似是进行曲;这灯光,似是指路灯。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④戏台下已坐了不少人,而那些卖东西的小摊则更具吸引力。瓜子、棉花糖、跳跳糖……各种普通、稀奇的食品应有尽有:刀、枪、车……各种精巧、仿真的玩具更是琳琅满目。孩子们喜欢的这些小玩意儿只有庙会时才会来个大展销,也只有这时大人们才会满足孩子们压抑的渴望。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转摊儿,看中了可心的,便花光兜里的钱,又找大人们要。
⑤戏还没有开始,后台的化妆室变成了孩子们的新宠。从一切可以瞅见演员们装扮的缝隙里,孩子们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踮着脚尖,好奇地窥视着。有的孩子则更是和管事的软磨硬泡、耍小聪明、玩捉迷藏,甚至大吵大闹,只为能凑近后台,看清化装全程。华丽的戏装、威风的刀枪、达官贵人的乌纱、皇后妃子的凤冠,还有各种精巧的手饰、头花……看都看不完,赏都赏不够,真想自己也能穿上这些行头,到舞台上耍上一番。
⑥急促的锣鼓声响起,大幕拉开,好戏开场。演员们在台上进进出出、打打闹闹、咿咿呀呀,看不懂招式,听不懂戏文的孩子们,也只是在戏台边,看个热闹,有时还会给十分入戏的演员们做个鬼脸,弄个恶作剧。闹便闹,谁会和孩子一般见识,大不了被管事儿的训几句,清下台,可不过一分钟,孩子们又嘻皮笑脸地聚拢来,看够了台上,再看看台下,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当然也有熬不住的,坐在那儿,摇摇摆摆,低头埋首,打着瞌睡。孩子们这时便来劲了,拿出水枪,喷醒这些“不敬业的戏迷”,打盹的老人激灵一下,又继续看戏,可能心里还感谢这些调皮的孩子把他们叫醒,才不至于落下精彩的情节。台下远处是黑压压一片,消失在篷布、灯光、黑暗的交接处。
⑦喇叭一吹,大戏散场,各回各家。月光皎洁,洒了一地,照出一条银色的路。时而月在山头,时而月上树梢,时而又揉碎流入小溪中,闪在树林里,月伴一路,照着回家的人儿。三天庙会很快就结束了,眼看着整个华丽的舞台,被一点点卸掉,装成大大小小的箱子,被几辆大卡车拉走,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甚至曾幻想要与戏班一同去呢。戏班走了,带走了这一年的快乐,却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⑧村戏来了,我定是要抽空回村,再看一出戏,重温儿时的快乐时光,再感受那纯朴的乡土气息。
⑨村戏,是地方戏,是农闲时的娱乐,总是在冷暖适宜的农闲时节,悄然走进乡村,融入百姓生活。它扎根泥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贴近百姓,牵系着邻里与世代人心;它亲近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民俗记忆与文化传承。连我这戏迷混子也能为之着迷,也能在哼唱村戏时,找到精神的归属,自是倍感幸福。
⑩荒凉的戏台、空地,被村戏装点得璀璨华丽,搅动得熙攘喧闹。数天过后,舞台卸下,人群散去,唯余空旷、沉寂,更待村戏再次浩荡归来。或许,下次再看村戏,又会品出别样的滋味。
村戏不断,快乐便不断,幸福也就不断。
(有删改)
13. 文章主要写了孩子看村戏的过程及内心感受,请阅读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每空不超过6个字)
看戏过程 内心感受
饭后出发看戏 ①______
②_________ 喜悦、满足
③_________ ④______
边嬉闹边看戏 欢乐、自在
14.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5.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想,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
16.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三、整本书阅读
学校正在举办“开阔视野,经典常伴”的主题读书会。邀请你来参加,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17. 选择性阅读是阅读整本书的好方法,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向同学推荐阅读《经典常谈》的相关篇目。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①小语同学对“苏秦”“张仪”的故事很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_________。
②小文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可以去读一读_________。
18. 王老师计划在校报“经典名著阅读”栏目出一期有关《经典常谈》阅读策略的文章,所以在班级里收集大家在阅读《经典常谈》时使用的阅读策略。除了王老师推荐的“选择性阅读”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进行阅读?请你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示例:
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
推荐理由: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建议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这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19.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请结合名著内容,说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人生紧要处的一步及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20题,50分)
20. 写作。
材料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
材料二:
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其中“读”是“感”的基础,而“感”是读后感的关键。
材料三:
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②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③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请写一篇关于《虽有嘉肴》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①内容积极健康;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等。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1—2 题,14 分)
1.(1)①páng bó ②撼 ③眶 (2)C (3)C
2.(1)示例:担负青春之使命,点燃强国之梦想。 (2)示例:科考青年征战极地风雪,勇攀科研高峰。 (3)示例:我认为人生应如李大钊所言 “惟知跃进雄飞”,像郭玺扎根沙漠创新治沙、科考队员攻克极地难关那样,将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结合,既不躺平也不只追名利,在担当与突破中实现价值。
第二部分(3—19 题,56 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
3. ①俶尔远逝 ②草色入帘青 ③山光悦鸟性 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⑥心忧炭贱愿天寒 ⑦徒有羡鱼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4. ①宽慰 ②远行的友人 5. 示例:诗人通过描写挥别的动作和马儿鸣叫的场景来表达对将要离别的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三)文言文阅读
6. (1)盘旋飞翔 (2)记载 (3)好 (4)商量,谋划 7. D 8. (1)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2)(他们)每天给浑沌凿出一个窍孔,七天后浑沌死了。 9. 都运用寓言故事说理;都具有神奇、浪漫的想象。
二、现代文阅读
(一)
10. 缓解生理不适;促进心理调节;促进人际交往。 11. C 12. ①首先,倾听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稳定自身情绪;②接着,选用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疏解自身情绪;③最后,倾听有力度的音乐,想象自己成功的场景,找到力量感。
(二)
13. ①期待、兴奋 ②戏台下逛小摊 ③偷窥后台化妆 ④好奇、向往 14. 本段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及在不同场景下的位置变化,营造了静谧美好的氛围,烘托出了人们看戏散场后回家时的愉悦、满足的心情。 15. 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描绘了老人们看村戏入迷的一系列动作与神态,表现了作者对村戏的怀念之情。 16. 村戏让孩子们享受到看戏前的兴奋、后台探秘、台上台下嬉闹的快乐,也让老人们沉浸剧情同悲同喜,这种快乐随着村戏周期性到来而绵延不绝;村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牵系着邻里与世代人心,是代代相传的民俗记忆与文化传承,让 “我” 对家乡有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三、整本书阅读
17.①《战国策》第八 ②《说文解字》第一 18. 示例一:摘抄和做笔记。采用编写提纲的方法,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概括每一篇的内容要点,这样就能够快速把握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示例二:联系课文阅读。作者介绍的这些经典作品,许多都与课文内容有关联,阅读过程中可以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比如读《<诗经> 第四》时可以联系学过的《< 诗经 > 二首》,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19. 保尔修筑铁路时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进而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毅然决定通过文学创作重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这一步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身体状况极度恶劣,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写下了鼓舞无数人的著作。这一步让他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
第三部分(20 题,50 分)
20.例文:
知行合一,方得真知 —— 读《虽有嘉肴》有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千年之前的箴言,至今读来仍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它用最朴素的比喻,道破了认知的终极奥秘 —— 真知不在书本间,而在实践的土壤里。
这段话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思想只是思想的影子,唯有实践才能赋予它生命。” 东西方的智慧在此交汇,共同指向一个真理:认知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就像从未尝过蜂蜜的人,纵使读遍所有描述甜味的书籍,也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 “甜”。这种体验的不可替代性,正是《虽有嘉肴》最深刻的启示。
纵观人类文明史,所有伟大的认知突破都源自实践的淬炼。李时珍跋山涉水二十七载,尝百草、访樵夫,终成《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巨著。若他只是闭门研读前人医书,又怎能发现数百种新药材,纠正诸多谬误?徐霞客用双脚丈量神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以三十四年的野外考察,写就了地理学不朽篇章《徐霞客游记》。他们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真知的大门,永远只为行动者敞开。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 “认知悖论”:知识获取空前便捷,动动手指就能浏览天下文章;但真正的理解却愈发稀薄。多少人读遍健身教程却从不运动,收藏无数菜谱却从未下厨,背诵万条理论却无力解决实际问题。这种 “知识的幻觉” 让我们误以为占有信息就是掌握知识,恰如《虽有嘉肴》所警示的 —— 不食嘉肴,终究不知其味。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也曾深陷此种困境。物理课上学习电路知识时,那些公式定理如天书般晦涩。直到走进实验室,亲手连接导线、看见灯泡亮起的瞬间,欧姆定律才突然变得鲜活而深刻。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实践不是知识的补充,而是知识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学习游泳,纵使熟读所有教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虽有嘉肴》的智慧穿越时空,为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提供了清醒剂。它提醒我们:不要让知识停留在云端,要让它落地生根。唯有将 “读万卷书” 与 “行万里路” 相结合,让双脚沾满泥土,让双手触碰真实,我们才能打破认知的壁垒,真正品尝到 “嘉肴” 之美,领悟 “至道” 之善。
知行合一,不仅是求知的方法,更是生命的哲学。当我们真正践行这一古训,便会发现:世界是一本更大的书,而实践,是阅读它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