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09: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学案2
教材整理
一、商鞅之死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1)守旧势力反对的原因
变法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剥夺他们的高官厚禄。
(2)抵制和破坏
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
2.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后,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最后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深化升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2)有利的经济环境为变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开放的政治机制减轻了变法过程中的政治障碍,切合国情社情的立法和充分的舆论宣传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
(3)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是重要因素。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1)经济上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2)政治上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3)军事上
奖励农功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3.秦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也派人进行祝贺,这标志着秦已确立其霸主地位。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在变法内容中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问题探究
问题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探究思路:本题重在对材料的理解,在材料中要找出关键词,然后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时,一方面要回答出积极的评价,还要回答出消极的评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另外还可以对它的深远影响作出评价。
探究结论:①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了井田制、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等旧制度,实行适应地主阶级政治需要的中央集权制度,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措施,是地主阶级实行的较为彻底的封建性质的在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变法措施中也包括加强对人民镇压和思想控制等内容,其实行的严刑峻法和高压政策也有消极影响。
经典例题
例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大力拥护
解析: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因素,即变法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B
例2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也派人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工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也派人进行祝贺,说明商鞅变法卓有成效,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答案:A
例3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性,下列不是其局限的是(  )
A.轻罪重罚 B.户赋、劳役沉重
C.国情依旧如故 D.旧制度、风俗文化仍在
解析: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轻罪并罚,加重对人民的负担与剥削,并未与旧制度、风俗文化彻底划清界限等,而选项C却没有体现。
答案:C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商鞅变法发生与成功的原因?
(1)发生原因: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这是变法发生的阶级力量。③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③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
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局限性的主要表现: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如连坐法等;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由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多数诸侯国的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产生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评价:商鞅变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是那个时代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活学巧用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
C.各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根源应该是经济根源,而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兼并战争的产生与扩大。各诸侯国为在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变法,增强了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据以上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商鞅变法的三大偏差有压制工商业、弃绝文化、“以刑杀立威”。据此结合备选项便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B项。?
答案:B?
3.下列各项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  )?
①轻罪重罚 ②推行连坐法 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④劳役沉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①②④的推行容易导致一个王朝的暴政,所以都是明显的局限性,而③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应是局限性。?
答案:A
4.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
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商鞅对变法法令的严格执行?
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获得成功。?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