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案 2025-2026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4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案 2025-2026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18: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能完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会制订实验方案,获得实验数据,得出测量结果,有分析实验误差的意识,能完成实验报告.
4.知道实验中多次测量的意义,能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教具准备】天平、量筒、盐水、铁块、塑料块、水、烧杯、细线、牙签(或细铁丝、大头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物体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体积如何测量呢?
师 展示长方体的铁块和不规则的塑料块、一些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问:你们是如何鉴别的?
学生:铁块可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长、宽、高,然后三者相乘即可计算出它的体积.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测量规则固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但如果是液体的体积和像这个不规则塑料块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这就是今天这次课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进行新课】
量筒的使用
师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可以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那有没有可以测量体积的工具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回答表示肯定.
师 大家都说得很好.其实在实验室中,常用量筒和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122页关于量筒和量杯的内容.
学生阅读完后,教师总结:量筒和量杯上都标有刻度,其中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要先看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与分度值是否符合要求;读数时,视线应于上凸液面的最高处或下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例题1 关于量筒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量筒上端刻度示数比下端刻度示数大
B.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平齐
C.可以将量筒举起来读数
D.读数时,视线应与凸液面的最高处平齐
解析:量筒由低到高的刻度值按从小到大排列,上端刻度示数比下端刻度示数大,故A正确;读数时,视线应于上凸液面的最高处或下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D正确;读数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举起来无法保证量筒处于水平状态,故C错误.
答案:C.
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师 我们知道天平可以测量质量,又知道量筒可以测量体积,那么测量物体的密度就没问题了.下面我们开始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方法、器材和步骤.
(1)实验原理:ρ=m/V;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规则小石块、水;
(3)实验方案:
①用天平测量并记录小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将此时液面的刻度值V1记录到课本表5-3中;
③将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将此时液面的刻度值V2记录到表5-3中.
则小石块的密度ρ=m/(V2-V1)=m/V.
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方案进行评估.教师参与讨论,适时点评.
学生:仅一次测量误差太大,方案中的物理量都需要多次测量并记录数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中.
(5)实验结论
运用公式ρ=m/V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测量盐水的密度
师 下面我们开始测量盐水的密度.请大家设计实验步骤完成探究实验.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方法、器材和步骤.
(1)实验原理:ρ=m/V;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盐水;
(3)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一: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③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2-m1)/V.
设计方案二: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2-m1)/V.
设计方案三:
①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③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1-m2)/V.
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方案进行评估.教师参与讨论,适时点评.
学生:方案一、二中,由于有一部分盐水沾在量筒(方案二沾在烧杯)内壁上,这样,尽管我们操作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但测量的盐水的质量偏小,因此导致计算的结果偏小.
方案三相比于方案一、二更合理,因为尽管少量的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但不会影响量筒中盐水质量的测量.因此,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但是仅一次测量误差太大,需要多次测量并记录数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课本表5-4中.
(5)实验结论
运用公式ρ=m/V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例题2 小虎和同学们在资江河畔考察水污染情况时,捡到一块黑色的小石头.好奇的小虎回到学校后,用天平和量筒对小石头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他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
(2)在测量过程中,他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头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然后用量筒测量小石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头的体积是 cm3.
(3)小石头的密度是 g/cm3.
解析:(1)由图甲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所以右盘偏高,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2)由图丙知,水的体积为20mL,水和石块的体积为40mL,所以石块的体积V=40mL-20mL=20mL=20cm3;(3)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石块的质量为m=50g+2.2g=52.2g,ρ=m/V=52.2g/20cm3=2.61g/cm3.
答案:(1)右;(2)20;(3)2.61.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请同学们课后多交流学完这节课之后的心得.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1.本节内容属于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测量的过程中,进行测量方法的归纳.
2.本节内容可以从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能够互相交流实验方法,并尝试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说出自己实验的优点与不足,总结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及时表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