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么幸福》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人音版艺术唱游·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多么幸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演唱《摇啊摇》、《我们多么幸福》;欣赏《捉迷藏》、《在阳光下》;知识与技能:发声练习、唱名、mf、mp.这些内容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形式,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幸福与快乐,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歌曲《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八六拍,D 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钢琴独奏《捉迷藏》:这是作曲家丁善德 1953 年所作钢琴组曲《儿童组曲》 中的一首。《儿童组曲》由儿童生活的五组画面构成:郊游 、扑蝶 、跳绳 、捉迷藏 、节日舞蹈,形象 地描绘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禀性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作者通过标题,用故事情节将乐曲贯穿起 来,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受。乐曲《捉迷藏》,通过对儿童所喜爱的游戏 “捉迷藏”的描绘,塑造了孩子们机智灵活的 音乐形象。
合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歌曲节奏欢快活泼,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理想。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主歌旋律常作跳进,给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觉,副歌为二部合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优美流畅。人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表现了孩子们幸福、激动的心情。
钢琴曲《在阳光下》:是汪立三先生创作的《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音响上汲取了民间器乐曲《百鸟朝凤》的特点,旋律灵动、跳跃;和声上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左右手之间既有民族特色的和弦结构,又有借鉴了西方和声的纵向多调式、多调性手段。这些特征是作品清新脱俗、富有朝气,简洁的旋律与织体如同破魔山水般,寥寥几笔便描绘出阳光普照大地,惟妙惟肖的展现万物生灵在阳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乐曲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四个部分组成。
内容联系:
这四部作品在内容主题和精神内涵上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描绘了中国(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背景下童年、童趣、纯真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赞美着一核心画卷。四部作品都洋溢着积极、明朗、温暖的情感色彩。他们共同摒弃了沉重、复杂或成人的情感,聚焦于孩童般或象征孩童精神的纯粹、乐观与美好。
《摇啊摇》代表了生命最初的宁静与呵护。
《捉迷藏》捕捉了童年游戏中纯粹的快乐与活力。
《我们多么幸福》以直白、集体化的方式唱出了新时代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和感恩。
《在阳光下》则用更抽象、更艺术化的钢琴语言,描绘了沐浴在光明象征着希望、和平、美好环境中自由、宁静、充满生机的生命状态。
它们都是对光明、温暖、希望和幸福生活的歌颂。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人类尤其是儿童在美好环境中所能体验到的纯真、快乐与希望。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 、二年级“唱名模唱”和对音符知识反复感知的阶段,三年级开始进入认识音符、唱名、音名和识读乐谱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旋律音准学习和音高概念的认知阶段。结合学生爱表现和活泼等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形式应以丰富有趣为主。
同时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个性差别大、生活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也不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进行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实践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价值
这四部作为一个教学组合,完美契合新课标“以美育人,素养导向”的理念:
1.覆盖素养核心全面:能够有效承载并发展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
2.主题聚焦,内涵丰富:围绕“童年”“童趣”“幸福”“光明希望”等核心人文主题展开,易于学生理解和情感共鸣,同时又能深入挖掘音乐形式、时代背景、文化内涵。
3.形式多样,实践性强:包含声乐(独唱、合唱),器乐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演唱、演奏、聆听、编创、讨论等实践活动空间。
4.承载了中华美育精神: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追求、积极乐观的人声态度,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体现、正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具体呈现。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感受音乐中的童真童趣,理解幸福生活的多样表达。
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感知四部作品在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特点,理解他们如何表现“童年幸福”的主题。(审美感知)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摇啊摇》《我们多么幸福》,掌握摇篮曲的轻柔连贯与合唱歌曲的明亮饱满,能用唱名模唱歌曲的旋律片段,并利用唱名和老师配合初步尝试合唱。(艺术表现)
3.尝试用小打击乐器表现《捉迷藏》中的“躲”(mp)和“找”(mf)的瞬间,初步体验音乐中的“游戏性”;为《在阳光下》两个主题设计不同的动作或联想画。(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4.能结合音乐作品与生活经验,讨论“不同时代的幸福表达”,从而理解音乐与生活、时代的关系。(文化理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能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感知四部作品在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特点,理解他们如何表现“童年幸福”的主题。 审美感知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摇啊摇》《我们多么幸福》,掌握摇篮曲的轻柔连贯与合唱歌曲的明亮饱满,能用唱名模唱歌曲的旋律片段,并利用唱名和老师配合初步尝试合唱。 艺术表现
3 3.尝试用小打击乐器表现《捉迷藏》中的“躲”(mp)和“找”(mf)的瞬间,初步体验音乐中的“游戏性”;为《在阳光下》两个主题设计不同的动作或联想画。 创意实践
艺术表现
4 4.能结合音乐作品与生活经验,讨论“不同时代的幸福表达”,从而理解音乐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文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