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1.5观测风【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可以通过工具观测风,获得相关数据。
●知道风可以用风力大小和风向来描述。
科学思维目标
●借助多种观测方式分析并推断出风力大小和风向。
探究实践目标
●能制作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力大小和风向,并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目标
●增强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实记录观测数据,认同利用工具能提高对风观测的精准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的第②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风也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力和风向是天气观测中的重要数据指标。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一阵风,吹散了蒲公英的种子”作为情境,引出问题“今天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有多大?我们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探索板块,包括根据地面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制作小风旗,利用风旗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研讨板块,关注实际观察风的过程中,风的大小和方向容易发生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拓展板块,认识并尝试利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力和风向是困难的事,特别是风向,他们通常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本课中,学生是通过制作风旗、观察风旗的状况、确定风力和风向的三个等级的活动,完成“天气观测记录”中关于风的记录,比较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力和风向,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对风向进行判断。
本课情境:风吹散蒲公英的种子,表明我们可以借助其他事物感受到风。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而依靠风力传播正是植物传播种子的常见方式之一,有助于学生建立不同概念间的关联。
聚焦:通过对“风吹散蒲公英种子”的交流暴露学生对于风向和风力的前概念,聚焦问题“我们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将感性的观察提升到理性的思考——风力和风向是怎样测得的?
探索1:因为风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所以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来观察和描述风,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照片指明晾晒的衣物、风中的树木都可以成为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的依据。为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帮助测量和描述风。
探索2:制作一面小风旗,可以帮助测定风力和风向。教材中没有限定小风旗的尺寸和旗杆的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风旗的规格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3:对话框提示了对观测风的环境要求,气象部门进行科学的观测时也会有一定的环境要求,以获取准确的数据。气泡图内的文字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科学测量严谨性的认识。
资料:本课的实践探索活动中的难点是对风的方向的判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教材以资料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
研讨1:通过对小风旗及其他地面物体测量结果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借助地面物体判断风力和风向,由于标准不统一,数据无法比较。小风旗虽然简单,但标准统一,测得的数据更有价值。这也是气象观测中使用标准化的风向和风力仪器设备的原因。
研讨2:“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是学生在实践观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解答。观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观测方法的正确性,并能对数据进行如实地记录,这样的观察活动就是有价值的活动。
拓展:“蒲福风力等级”把风力分为0~12共13个等级,因为“蒲福风力等级”比较复杂,不要求学生都能掌握和使用,可将其作为课后拓展的项目,让学生尝试着去观察生活中风的变化,进而关心天气现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小风旗的材料——1块长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1张风向图,小电风扇或扇子。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的视频、事先选定室外测风力、风向的地点。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我们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先播放“风吹散蒲公英种子”的视频,再播放生活中刮风的其他视频(注意选择风力大小差别大的视频)。学生尝试就视频中的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视频中的风有多大?是什么方向的风?你有办法知道吗?”。
2.探索: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
(1)根据地面的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教师展示烟雾、风中的衣物和旗帜飘扬的照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判断有风,可以大致感受风力大小和方向,但不准确。
(2)制作一面小风旗并在室内练习使用。教师介绍自制小风旗的方法。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教师介绍用小风旗测风力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小风扇制造风,或者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三个等级对应的现象,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3)介绍风向。教师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强调“风吹来的方向”才是风向!
(4)室外观测,记录风的大小和方向。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学生在放置有风向图的地方进行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风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持续时间最长或者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间段的风向。教师让学生观测风旗的情况,让他们用无风、微风、大风来表示当时的风力。
(5)把观测数据记录在当天的天气观测记录表上。
3.研讨
针对研讨1,教师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让学生把利用飘动的衣物、摇动的树枝来判断风向和利用小风旗观测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工具的重要性,感受工具使测量更加准确。
研讨2是“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这是学生在实践观测中经常遇到,并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处理的,然后介绍气象学家一般是将一段时间内 出现频率较高的作为当地风向与风力,最后指出我们的观测也可以参照这个标准。
4.拓展
认识并尝试利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教师播 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等级风力的情况。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蒲福风力等级表”,回忆一下自己遇到过的最大的风。同时,教师对 学生进行大风天气的安全提示。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小组为对象,根据各组“人人参与,遵守规则,互助合作”等情况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观测风”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制作 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观测 利用小风旗观测风力和风向
记录 实事求是地记录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