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观察云【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观察云【教材解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7 08: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1.6观察云【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
●认识天气现象是发生在大气中的自然现象。
●知道根据云量判断阴晴的方法,可根据云量将天气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思维目标
●根据对云的观测与记录的内容,对比图文资料,判别云量。
●认识气象特征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联。
探究实践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云的特征,对照资料分析、处理信息。
态度责任目标
●乐于观察与记录,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乐于分享。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的第①点“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以及第②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三年级学生能意识到不同的云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信息,但通常不能把云的状况与某一种天气确定地联系起来。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骄阳似火的天气里,晒谷子的农民的反应为情境导入,聚焦于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我们“怎样观察云?”的问题。探索板块,包括观察、记录云量和云的形状,以及交流下大雨前云的状况。研讨板块,问题1探讨了是什么决定了阴和晴,让学生意识到,实际上白天的太阳总是在天空中,是云的状况决定了阴和晴。研讨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比较了同学对云量的观察结果,发现对云的观察相比对雨的观测是不太准确的。拓展板块,阅读示意图并讨论太阳、云和雨的关系,让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大致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太阳提供循环所需的能量,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是相互关联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地观察云,根据云量判断阴、晴和多云等。
难点:根据云量判断阴、晴和多云等。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蓝天白云下,农民正在晒谷子,表明不同的天气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农民的农业生产。
聚焦:明确本课的任务是观察云。引发学生思考云与阴、晴的关系,激发学生观察和描述云的兴趣。
探索1:要求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要选择开阔的场地,便于学生看到更大范围的天空,让学生观察、描述更全面和准确。活动的重点是观察云占据天空的面积,即云量的多少。
提供不同云量情况对应的天气图标,便于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中进行记录。
探索2: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抓住云的形状的显著特征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如“一大团”“像一片片的鱼鳞”。将观察到的云与教材提供的三种典型形状的云进行对比,比较它与哪一种更接近,让学生的描述更真实,更科学。
探索3:这是对探索1和探索2的总结与应用,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云量明显增多、云呈团状且浓厚、变得昏暗时,预示着有大雨降临。
研讨1:是对探索1的进一步研讨,让学生明确判断晴、多云、阴等天气情况的依据是云量多少,而不是有无太阳。
研讨2:引导学生对云量的判断方法进行再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云量的判断要抓住关键标准,而且云量的多少也是随时间变化的。
研讨3:通过比较和讨论,让学生知道对雨、风的观测因为有工具的助力,所以比较准确,而对云的观测是凭肉眼观察作出的判断,因而不太准确。
拓展: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在这个过程中,太阳提供循环所需的能量,云是空中未降下的小水珠,雨是云里降下来的小水珠。
(五)教学准备
学生:云量对照图、记录单。
教师:提前关注天气预报,选择利于观察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好的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本课与本单元第3、第4、第5课属并列关系,需要教师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1.聚焦: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怎样观察云?
播放骄阳似火的天气视频或出示图片,以骄阳似火的天气里,晒谷子的农民的反应为情境,引出问题一是什么决定 了天空的阴晴?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云,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怎样观察云?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
2.探索:观察、记录云量和云的形状
探索1是观察、记录云量。教师向学生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参照教材中的晴、多云、阴三幅图,判断当下的天空云量接近于哪一种。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 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想象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如果云量超过1/4且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就是阴。然后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学生判断今天是晴、多云还是阴,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探索2是观察、记录云的形状。教师带领学生继续在室外观察云,并画一画观察到的云的形状,感知云有不同的形状。然后,对照教材中的三幅云图,看今天的云的形状比较接近哪一种,也可能观察到的云与这三种云都不接近,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描述。
探索3是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上对云的观察,说一说大雨前的云是怎样的,让学生交流相关的经验。教师可以展示大雨前乌云密布的图片的形状与天气紧密相关的认识。
3.研讨:观察云的收获
学生回到教室,展示记录,教师可参考以下步骤组织学生开展研讨:
(1)学生展示记录的云量和云的形状图。
(2)小组讨论: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吗?交流是什么决定了阴晴。有些学生会以为是太阳决定了阴晴,实际上是云量决定了阴晴。
(3)交流“我们对今天云量的判断一致吗?”。学生可能会发现并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因为一些学生观察的是局部的天空,也可能云量恰好处于多云和阴之间等,教师可以作说明。
(4)比较同学对云量的观察结果,比较观察云与以前观测的雨和风,哪个准确,哪个不太准确,感受工具对观测的重要性。
4.拓展:阅读太阳、云和雨的关系图
读图,先说一说云是怎样产生的、雨是怎样产生的,再说一说太阳对云和雨的影响,初步理解太阳、云和雨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小组为对象,根据各组“人参与,记录客观真实,乐意展示交流”等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观察云” 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观察和记录 认真地观察和记录云
比较、判断 通过比较判断云量
展示和交流 乐于展示和交流
科学词汇:云量是指天空被云遮蔽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云块占据天空面积大小。这里的云量不作定量的记录,只要定性的描述即可。
记录单:记录时可引导学生先根据观察结果作出判断,然后根据相应的记录图标进行记录。
安全提醒:可以用帽沿或书本遮挡阳光,避免观察中的强光刺眼,更要强调不可直视太阳,避免损伤眼睛。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观察描述,教师提供云量多少与天气情况的对应标准,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描述云量的多少,从而判断天气情况,如,少量的云或无云为晴;云比较多且有时看不到太阳的为多云;云多而密,始终看不到太阳的为阴。也可用云量的占比来描述,如占比1/4以内的为晴天,占比大于1/4但在3/4以内的为多云,占比3/4以上的为阴天。
气泡图提示不仅可以通过云量多少判斯天气情况,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地,学生能够理解“乌云密布”可能带来大雨。
通过提供三种形状差别较大的云的图片(不需要识别云的种类),引导学生将看到的云与这三种云作对比,发现云的形状差别很大。
记录单: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云的形状的显著特征进行记录,并对比判断今天的云接近教材中呈现的哪一种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