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1.4测量降水量【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根据降水量的大小可以确定不同的降水量等级。
科学思维目标
●分析简易雨量器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探究实践目标
●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态度责任目标
●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兴趣,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记录数据,树立应对暴雨天气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4年级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的第②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这种凭感觉来判断降水量多少的方法并不准确。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观测记录中重要的数据。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出行前关注是否下雨,便于准备合适的衣物和雨具的生活情境导入,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探索板块,包括制作简易雨量器、模拟降雨并练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确定降水量等级等活动。研讨板块,主要是对测量降水量活动的回顾,并进一步探讨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的问题。拓展板块,认识暴雨预警,对学生进行面对恶劣天气的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用自制的雨量器进行24小时降水量的测量。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家长撑伞与小朋友一起出门,表明降水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激发学生对降水情况的研究兴趣。
聚焦: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降水量的大小。继而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测?”“怎么测?”“怎么判定雨的大小?”等问题,最后引出课题。
资料:呈现了降水量的定义。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被统称为“降水现象”。“一定时间内”暗示了除了常用的24小时降水量统计法,还有以1小时、6小时和12小时为间隔的降水量统计标准。
利用对话框的形式提出降水量的判定需要一个标准,在此基础上提 出雨量器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气象学家就是通过雨量器来观测、记录降水量的。
探索1:介绍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强调容器必须是透明的直筒杯,“0”刻度线要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以毫米为单位。
探索2:让学生分组使用喷壶进行模拟降雨实验,并用做好的雨量器进行测量,使学生经历一次测量降水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练习并掌握雨量器的使用及读数方法。
记录单:提示对模拟降雨的实验要多次进行并记录。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能更准确地掌握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在做模拟降雨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喷壶的高度和角度也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严谨性。
配图是提示雨量器的使用方法:①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
再读数;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图片信
息只是给大家提供做模拟降雨实验的方法);③读数时,要加上单位
“毫米”。
探索3:要求学生体验在下雨天实测降水量,并能对照“24小时降水量
等级标准”判断测得的降水量等级。
“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以雨量器的外形呈现,直观形象,贴近学生
的实际使用场景。同时,也再次强调了降水量的单位为毫米。
研讨1:关于雨量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做模拟降雨实验的过程中
已有提及,这里的研讨是对前面活动的提升与小结,也为后续的课外实
际测量做好方法的巩固与内化。
研讨2:强调了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现象。这样的研讨,既完善了
“降水概念”,让学生明白下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丰富降水量测定
的方法,也能够与“水”单元的相关概念建立起联系。下雪时的降水量测量是用雨量器接雪,待雨量器中的雪融化成水后再进行读数。
拓展:与本课课首情境图和聚焦进行前后呼应,展示了降水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安全教育。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暴雨预警的级别,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再次强调了观测降水量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学生:透明直筒杯、刻度条、胶带、喷壶、水槽。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阅读资料,事先选定做模拟降雨实验的地点。如果实验室比较宽敞,可以选择室内,记得铺上吸水性好的地垫。也可以选择室外走廊、操场等地。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是大雨还是小雨?
教师可以播放多段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下雨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几场雨是大雨还是小雨?大家的判断结果一致吗?如何判定呢?
2.探索:制作和使用雨量器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降水量。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讨论,提出降水量的判定需要一个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雨量器和它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出气象学家就是通过雨量器来观测、记录降水量的。
探索1:制作雨量器。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我们在自制雨量器时,需要哪些器材?”教师为学生提供以往学生的作品或图片,通过观察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高制作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选一个直筒透明杯;刻度条从杯子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垂直贴上刻度条;在刻度条上贴上透明的胶带,用于防水。教师需特别强调:单位是毫米。
探索2:模拟降雨并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模拟降雨?需要哪些工具?我们要如何读数?把一把雨量器放在水平地面或桌面,用喷水壶模拟降雨,注意喷水壶洒出的水面应该大于杯口,“雨”停后,读出数据。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持平,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模拟降雨实验以及测量与读数的微课。
(3)学生做模拟降雨实验活动。学生分小组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模拟降雨,并用简易雨量器测量3次降水量,记录后取中位数进行汇报交流。
探索3:确定降水量等级。
根据学生做模拟降雨实验获得的数据,让学生假设这是24小时的降水量,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自己小组实验结果对应的降水量等级。为了加深学生对降水量等级的印象与感受,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课内组织学生现场试着模拟下一场“大雨”或者“暴雨”,也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雨”或者“暴雨”的降水量。教师乘机给学生布置课后用自制雨量器测量真实雨天的降水量的任务,持续保持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研讨:测量降水量的注意事项与下雪天的降水量测量方法
研讨1是:“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要注意什么?”这个研讨问题是在学生做模拟降雨实验之后,通过回顾交流,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使用雨量器的注意事项,为学生后续的课外实际测量做好方法的巩固与内化,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研讨2是:“下雪也属于降水,怎样测量下雪天的降水量?”教师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现象。这样的研讨,不仅完善了“降水概念”, 让学生明白了下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还丰富了降水量测定的方法。关于下雪时的降水量测量,还是用自制雨量器接雪,待雨量器中的雪融化成水后再进行读数。可以让学生留着自制雨量器,等冬天遇见下雪天气时,全班再来测量。
4.拓展:认识暴雨预警标志,增强安全意识
本环节的设计与本课课首情境图和聚焦前后呼应。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暴雨预警的级别,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教学时需要将降水量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联系的时候,建议从事物的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当讲到暴雨时,教师结合当地的天气情况,出示暴雨预警标志,提高学生对图标的认识,教育学生遇见暴雨预警时,需要增强安全意识,掌握保护自己的科学方法。最后,强调降水量观测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建议
教师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加星,可以从“各组是否完成简易雨量器的制作、是否完成模拟降雨实验活动、小组同学合作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并参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如下所示。
“测量降水量” 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技能 制作完成简易雨量器
实践 完成模拟降雨实验,并用自制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交流、合作 与同伴合作完成制作、测量,并积极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