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件 (2)【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件 (2)【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19:26: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50张PPT。 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完美
谢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上海,为这
场世界文明的盛会喝彩。你知道吗?早在
一百多年前,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郑观
应在1893年写成的《盛世危言》中,曾明确提出在中国的上
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请思考:
1.郑观应时代的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民主政治有何反应?
2.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思想和主张? 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变化:由鄙夷到师夷。
影响: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2.怎样理解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与“西学”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提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一、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1.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1)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2)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以自强——仁义礼信御辱)。
2.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1)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界限,君主立宪思想。
(2)晚期维新派:比早期维新派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3.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1)态度:比维新派更进步(提出民主共和制)。
(2)体现:理论上提出三民主义;实践上进行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了,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革命派比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进步的原因
1.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2.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3.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4.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维新派在现实政治中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民主共和制)。作为资产阶级,他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救国实践最终不能成功。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2011·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科举考试)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以技艺夺造化,则干天怒;以仕宦营商贾,则废民之业。” 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天下事有本有末,……就六事而言,练兵、简器、造船、筹饷,其末也;用人、持久,其本也。至其大本,则尤在我皇上一心。”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材料二 张之洞在《劝学篇·同心第九》中说:“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盛藻和王文韶各自观点。两人的观点主要区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的核心政治主张。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同时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第(1)题应从材料一中分析概括,注意从“主张”、“反对”等角度归纳,二者观点的区别可从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方面概括;第(2)题依据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这一史实便可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其主张、所属派别。答案:(1)张盛藻反对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算学和先进的技术,主张坚持八股取士制度,以中学为根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王文韶主张重用封建人才,坚持封建制度是根本,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是细枝末节的事情。
区别:张盛藻坚持盲目排外,王文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2)核心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立场,以儒家学说来捍卫封建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一、选择题
1.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B。 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西方的文化也不断渗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随之也发生不少变化。社会上衣食住行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风气渐盛。但是该时期“洋”族词的增多是社会发展、中外交流的产物,政府并未倡导。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应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本国封建统治,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因此A项正确。3.(2011·南通模拟)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解析】选A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仅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先进制度。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批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4.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同时强调军事科技的发展,以保证国家的强大。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正确答案为D。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直接去选A。5.(2011·盐城模拟)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的思想主张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洪仁? B.张之洞
C.严复 D.胡适【解析】选B 。题干体现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洪仁?谔?教旃?硕?兄髡欧⒄棺时局饕澹?胩庖獠环?谎细词亲什?准段?屡傻拇?砣宋铮?髡攀敌芯?髁⑾苤疲缓?饰?挛幕?硕?逼诘拇?砣宋铮?昊鞣饨ㄕ?乘枷耄徽胖?次?笪衽桑?髡拧爸醒??澹?餮??谩保?胩庖庀喾??虼耍??。6.(2011·冀州高二检测)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 )
A. ……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B.“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C.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D.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C项派别主张以农为本,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机器生产,因此应是顽固派的主张,而A、B、D三项都指出了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缺陷,因此应是维新派的主张。7.(2011·安徽文综·T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选C。A项是洋务派的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项是顽固派的观点抵制西方文明,自高自大;C项是维新派严复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障碍,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观点,强调西方民主政治和科学的重要性。所以判断C项正确。8.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题干信息是顽固派指责其他派别,被指责的该派别表面尊崇儒家,而实际上是宣扬西方思想,这点与康有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相吻合,故选C。9.(2011·扬州高二检测)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可知,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在中国扎根,即没有深入,据“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这一信息可知,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落后,即传播新思想观念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所有这些,都指明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存在的缺陷。10.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一文中说“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下列对梁启超所说“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的具体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
③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④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时间1902年维新变法失败后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可。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西方的民权等思想进一步传播;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并且有了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类题拓展】向西方学习思潮受到的阻力
(1)中国深受长期形成的盲目自大思想观念的影响,对西方文明自然排斥。
(2)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西方近代事物只在少数通商口岸出现,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3)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奉行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在愚民政策下,广大人民群众愚昧无知、思想保守。
(4)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整个统治阶级昏聩愚昧,缺乏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千方百计地阻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二、非选择题
11.(2011·广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 “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材料三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同盟会宣言》(1)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各是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种不同有哪些原因?(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第(1)题主要根据三则材料的出处便可判断出各自所代表的派别;第(2)题第一问要注意根据材料归纳对待皇帝态度的不同,第二问注意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从题目中提示的三个角度进行回答。答案:(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
原因:政治上: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思想上: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为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可有所徇庇;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材料二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
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
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
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
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
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
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
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研究政治革命
的功夫,煞费经营,至于着手的时候,却是同民族革命并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思想在本质上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获取信息与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可从民权与宪法的关系以及民权的作用入手加以提炼概括得出梁启超的观点;从民权主义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提炼概括出孙中山的观点;第(2)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相同可从二者阶级属性入手加以概括,不同可从二者的基本主张入手加以概括。答案:(1)梁启超:民权与宪法密切联系,不可分离;民权具有限君权、官权,发挥监督的作用,保证宪法不至败坏,不流于空文。
孙中山:“民权主义”为“政治革命的根本”,革命绝不是仅以“反满”为主要目的,而是追求消灭专制、实现民主政治的境界;“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将颠覆满洲贵族统治与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统一起来。
(2)相同: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不同: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