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历史回声
右图是《海国图志》封面.《海国图志》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有人誉之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学习目标1.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与演变的原因.2.归纳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映.一、“中体西用”1.背景(1)鸦片战争后,_________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西方文化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__________”为治国之本.
(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演变(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______”以“制夷”.伦常名教长技(2)初步提出:19 世纪 60 年代的__________兴起时.(3)明确提出:维新运动时期,直接使用“中体西用”的概念.①代表人物:张之洞、孙家鼐.②代表作品:张之洞的《________》.③危害: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洋务运动劝学篇4.影响: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1)“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2)是___________的主旨.清末新政思考探究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这句话应属于哪个派别的主张?
(2)此派别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提示:(1)洋务派。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地主阶级
(1)顽固派:学习西方违背“________”和“立国之道”。
(2)洋务派
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制度。
②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祖宗成法2.民族资产阶级
(1)早期维新派:超越“中体西用”,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
(2)维新派:主张实行“变政”,实行君主立宪制。
(3)革命派:主张_____________。
①兴中会成立誓词,孙中山就提出“_______________”。民主共和制创立合众政府②邹容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时,主张恢复人民民主权利。
③宋教仁主张实行议会政治,建立共和制度.
④孙中山主张同时进行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革命”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_________”。社会革命特别提醒: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学习历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活动使中国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归纳整合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作出反应,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实行“变政”,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要点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2.在内外交困的刺激下,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派被逼上了学习西方以求富强的道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将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层次推进到了“工商科技”层次. 3.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派主张更广泛地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某些政治、经济制度,还提出“商战”口号,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竞争,将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大大提高.4.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并开展维新变法运动.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最终推翻封建政权,建立了共和国,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颁行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6.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将其进一步向思想领域深入,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将学习西方推向了新的阶段. 典型例题
考查康梁维新思想
(2011·高考福建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2: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解析】 该题考查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异同.第(1)问主要思想的概括一要依据材料内容,二要准确把握君权与宪政两个角度,分析背景要从当时思想变化的触动因素上着手进行概括.第(2)问比较异同要充分分析材料2,找出二人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纳概括.【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
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图文探究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方与清代文化》【探究问题】(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探究思路】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第(2)问是开放性问题,注意搞清楚“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含义.【尝试答题】(1)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2)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