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能源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等背景下,2022年冬季,中国取暖产品迅速走俏欧洲市场,尤其是暖风机、电热毯等产品,深受西欧消费者青睐。借此机会,我国不少企业在法国等地成立子公司,专门研发设计适应当地需求的取暖设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受西欧消费者青睐的取暖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
A.性价比高、能耗小 B.体积小、重量轻
C.质量好、能加湿 D.耐低温、无噪声
2.我国企业在法国等地成立子公司便于利用当地的( )
A.能源 B.原料 C.信息 D.资金
3.与欧洲本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取暖产品能够迅速走俏欧洲市场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廉价且产品价格低 B.运输成本低
C.供应链与产能响应速度快 D.研发能力强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中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高达46%。近年来,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下图示意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时序演变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期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演变可反映出( )
A.耕地非粮化面积增长幅度较耕地非粮化率大
B.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趋势相反
C.耕地安全保障逐渐提高
D.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
5.影响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粮食作物
②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复种指数下降
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行业
④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壤肥力下降显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7.“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两图为北京时间2022年1月30日20时(a)和1月31日8时(b)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2022年1月30日20时( )
A.北京地区银装素裹,雾霾消散
B.山西东北部冷锋过境,气温下降
C.青海地区受高压控制,气流上升
D.山东沿海受台风影响,风高浪大
9.2022年1月30日20时至次日8时( )
A.甲地风向由偏东转为偏南 B.乙地风力显著增强
C.丙地经历了一次暴雨过程 D.丁地天气由阴转晴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浙江宁波的甬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的“四不用”农场利用人工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引水渠流入蔬菜园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鱼塘的水通过过滤池净化后,又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四不用”农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四不用”农场能够建立物尽其用的生态链,利用的是水循环具有的( )
A.物质迁移功能 B.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功能
C.能量交换功能 D.联系地球外部圈层功能
11.“四不用”农场禽蛋鱼菜的循环生产模式改造的是水循环中的( )
A.降水环节 B.蒸发环节 C.径流环节 D.下渗环节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在低纬信风吹拂下,太平洋表层赤道暖流一路向西,一部分洋流可以通过印度尼西亚群岛间的海道进入印度洋,称为印尼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是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下图为印尼群岛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加里曼丹岛相比,帝汶岛( )
A.附近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 B.昼夜变化幅度小
C.附近海域多季风洋流 D.正午太阳高度大
13.印尼贯穿流受海一气相互作用影响,其输送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表现在( )
A.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增加 B.地球公转速度快时减少
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增加 D.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达最大
14.印尼贯穿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
A.使望加锡海峡逐渐拓宽 B.使弗洛勒斯海盐度降低
C.松巴岛生物量不断增加 D.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大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常会造出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貌景观。覆有大小石块的孤立冰柱,状似蘑菇,称为冰蘑菇,下图是冰蘑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冰蘑菇可能出现的地区,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 )
①雪线以上附近地区②昆仑山
③雪线以下附近地区④武夷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下列关于冰蘑菇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较小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容易形成
②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容易形成
③岩块经冰川搬运至冰柱上形成冰蘑菇
④岩块覆盖在冰川上造成差别消融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五国地理位置独特,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共同性。中亚地区水资源缺乏,分布极不平衡,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拥有的地表水资源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下图为中亚地形图。
(1)分析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
(2)中亚地区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但冬季气候特征却有明显差异。相较于欧洲西部,请说出中亚冬季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分析该国大面积种植棉花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18.(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贝塞卡湖是位于东非大裂谷带上的构造湖,水位季节变化大,与阿瓦什河相隔低矮的分水岭。1960年,在阿瓦什河上游修筑水库(位于图中河流南端上游42千米处)调节下游的径流量;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1976年以来,当地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贝塞卡湖年均水位持续上升。为减轻贝塞卡湖水位上升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2000年后在湖区东北部修建了多座泵站,抽水排入阿瓦什河。下图示意贝塞卡湖流域的水系和种植园分布。
(1)分析贝塞卡湖水位持续快速上升的原因。
(2)简述贝塞卡湖水位季节变化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3)分析贝塞卡湖排水泵站选址湖区东北部的优点。
19.(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下列左图为“仙女圈”景观图,右图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学术界关于“仙女圈”成因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推测,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内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
(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
(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试分析其形成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C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根底、技术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平安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1.西欧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湿润,所以产品无需考虑耐低温、能加湿等特点,CD错误;在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欧洲消费者更加青睐性价比高且能耗小的取暖产品,而非重点关注产品的体积和重量,B错误。
故答案为:A。
2.A.目前欧洲面临能源危机,且研发环节耗能较少,A错误;
B.研发环节对原料的需求较少,B错误。
C.我国企业在法国等地成立子公司有利于收集当地的(市场)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设计,使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C正确。
D.我国企业设立子公司,研发资金主要来自我国企业,D错误;
故答案为:C。
3.A. 劳动力廉价且产品价格低 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
B.与欧洲本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生产的取暖产品需长途运输,运输成本高,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B错误;
C.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能源供应紧张等背景下,企业供货速度、数量和稳定性对其抢占市场很关键。与欧洲本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与产能上的响应速度更快,抢占了市场,C正确。
D.与欧洲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研发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4.D
5.C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耕地资源及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我国耕地“非粮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经济因素、资源因素和法律政策因素等。经济因素是造成耕地“非粮化”的根本原因。资源因素为耕地“非粮化”提供了基础。法律政策因素进一步推动了耕地“非粮化”。
4.A.读图可知,图示期间,耕地非粮化面积曲线较耕地非粮化率曲线变化更小、更平稳,故耕地非粮化面积增长幅度较耕地非粮化率小,A错误;
B.从折线的走势来看,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趋势相同,B错误;
C.成都平原的非粮化率高,说明耕地安全保障逐渐降低,C错误,
D.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波动上升,且远高于全国水平(中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5.①由材料“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可知,成都平原城镇化水平提升快,加快了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种植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收益更高,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粮食作物,导致耕地非粮化,①对;
②由材料“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可知,成都耕地非粮化主要受经济原因的影响,②错;
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行业,从而导致耕地撂荒、土地流转多用于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剧耕地非粮化,③对;
④材料没有关于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壤肥力下降显著的信息,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6.B
7.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
6.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
7.A.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设物热容量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 A错误;
B.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B正确。
C. 阴雨多风的白天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C错误;
D.阴雨多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
【答案】8.B
9.A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锋面气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锋的相关知识。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了原来暖空气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降温、阴天、雨雪、风力加大等天气。
8.A.根据图中信息,北京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可能性小,A错误;
B.山西东北部受冷锋过境影响,气温下降,出现阴雨天气,B正确;
C.青海地区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C错误;
D.此季节山东沿海不会出现台风,D错误,
故答案为:B。
9.A.2022年1月30日20时至次日8时,也就是由a图到b图,a图中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北指向西南,北半球右偏,偏转成偏东风,而b图中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北,北半球右偏,偏转为偏南风,A正确;
B.乙地等压线没有明显变密,所以风力没有明显增强,B错误;
C.a图中丙地受低压中心控制,可能有降水,但不一定是暴雨,C错误;
D.ab两图中丁地都受高压中心控制,始终是晴朗天气,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C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意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塑造地表形态。⑤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10.A.“四不用”农场能够建立物尽其用的生态链,利用的是水循环具有的物质迁移功能,不仅是水体的迁移,还有水中所含的养分、饵料等的迁移,A正确。
B.循环中不存在三态的转化,B错误。
C.不能体现能量交换功能,C错误。
D.是水圈物质的迁移,没有体现联系地球外部其它圈层,D错误。
故答案为:A。
11.“四不用”农场禽蛋鱼菜的循环生产模式改造的是水循环中的径流环节,使水流沿设定的方向,循环运动,C正确。没有改变降水环节、蒸发环节、下渗环节,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D
14.D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及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等。
12.A.大洋表层海水密度整体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所以相比而言,帝汶岛所在海域纬度偏偏高,表层海水密度更大,A正确。
B.加里曼丹岛位于赤道附近,其纬度更低,昼夜变化幅度更小,B错误。
C.帝汶岛附近主要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季风洋流较少,C错误。
D.该区域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两岛屿均有直射现象,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需要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帝汶岛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一定较加里曼丹岛更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由图可知,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印尼贯穿流输送量相对减少,A错误。
B.公转速度较快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其输送量增大,B错误。
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侧海域海水温度增加,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减少,印尼贯穿流输送量减少,C错误。
D.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增强,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增多,印尼贯穿流输送量达到最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印尼贯穿流主要对区域海水的水热进行输送,对海峡的宽窄影响不大,A错误。
B.印尼贯穿流将低纬地区的热量输送至弗洛勒斯海域,加剧该海域的蒸发,使其盐度升高,B错误。
C.印尼贯穿流增加了松巴岛的水热,有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不会导致其生物量不断增加,C错误。
D.印尼贯穿流将赤道太平洋表层的暖水输送至印度洋,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5.C
16.D
【知识点】冰川地貌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的相关知识。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入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周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
15.①从图中可看出有大量的石块,只有少量的冰块,雪线以上附近地区冰雪常年不化,可排除①;
②昆仑山海拔高气温低,有雪线,有大量冰川,可以见到冰蘑菇,②正确;.
③雪线以下附近地区有积雪和冰块,在气温回升下会融化,但从图中可看出石块保护下部冰体,受太阳辐射少,不易消融而形成,③正确;
④武夷山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的纬度较低,且海拔较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因此不可能存在图中的冰块,④排除。
故答案为:C。
16.①较小的岩块隐蔽作用较差,不容易形成冰蘑菇,①错误;
②冰蘑菇形成于冰川作用,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②正确;
③冰川是往低处搬运,不可能往高处搬运,③错误;
④岩块覆盖在冰川上。 受太阳辐射少,差别消融形成的,④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1)该国位于中纬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地处锡尔河上游,河流径流量大;天山海拔高,冰雪融水量大;该国在锡尔河修建许多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强。
(2)中亚地区冬季气温远低于欧洲西部,降水量少,表现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深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冬季气温低,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
(3)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过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河流断流,导致咸海面积萎缩;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纬西风且东部有山地,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吉尔吉斯斯坦位于锡尔河上游,补给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天山海拔高,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吉尔吉斯斯坦在锡尔河修建许多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强。所以水资源较丰富。
(2)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深受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冬季气温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而欧洲西部深受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所以中亚地区冬季气温远低于欧洲西部,降水量少,表现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3)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大面积种植棉花,增加灌溉面积,过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河流断流,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面积萎缩;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点评】本题主要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库调蓄作答;中亚因其位置,使得气候干旱,温差大,大陆性较强。干旱地区,大规模发展农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和土地盐渍化、荒漠化。
(1)由图可知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纬西风且东部有山地,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吉尔吉斯斯坦位于锡尔河上游,补给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天山海拔高,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吉尔吉斯斯坦在锡尔河修建许多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强。所以水资源较丰富。
(2)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深受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冬季气温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而欧洲西部深受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所以中亚地区冬季气温远低于欧洲西部,降水量少,表现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3)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大面积种植棉花,增加灌溉面积,过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河流断流,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面积萎缩;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18.【答案】(1)引阿瓦什河水漫灌甘蔗种植园、大量余水(或尾水)流入贝塞卡湖;阿瓦什河上游修筑水库(坝),地下水位抬升,渗入贝塞卡湖的地下径流增加;贝塞卡湖湖泊面积较小(或为构造湖、湖岸坡度较陡),湖水增加时水位上升较快。
(2)丰水期可能淹没沿岸农田、村落和交通线路;沿湖地下水位抬升,导致土壤盐渍化;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易发生沙尘(或盐尘)危害。
(3)距离交通线和城镇较近,便于泵站的建设和维护;贝塞卡湖入湖支流多位于南侧,东北部离入水区较远,在此修筑泵站利于促进水体流动更新;该线路穿越的分水岭较为低矮,抽水耗能较少。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分析】(1)材料显示,1976年以来,当地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意味着降水变化不大,气温变化不大,也就是说,降水的补给和蒸发量变化都不大,水位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灌溉余水流入湖泊,湖泊水位上涨;阿瓦斯河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渗,地下水位升高,地下径流补给湖泊,湖泊水位上涨;从图中可以看出,贝塞卡湖没有出水通道,是一个内陆湖,增加的湖水无法排泄,致使水位上涨;另外,湖泊面积较小,湖水增加导致水位上升较快。
(2)贝塞卡湖水位季节变化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丰水期水位上涨,淹没沿岸的农田、村落、交通线路,影响沿岸的生产与生活;湖水上涨导致湖泊沿岸地下水位抬升,土壤盐渍化频繁发生;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风力侵蚀,容易发生沙尘或盐尘危害。
(3)贝塞卡湖排水泵站选址湖区东北部的优点体现在:贝塞卡湖主要支流从南部注入,少量支流从西北部注入,在东北建排水泵站,有利于水体循环和更新;东北邻近城镇,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建设和维修便利;东北部建排水泵站,抽出的湖水含盐量较高,对灌溉区影响较小;东北部分水岭海拔较低,建排水泵站工程量较小,耗能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位变化原因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排水泵站选址原因。湖泊水位变化的原因应该从水的补给和支出进行分析。可以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加以说明。水泵站选址主要结合图中信息得出。
(1)湖泊水位变化的原因应该从水的补给和支出进行分析。材料显示,1976年以来,当地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意味着降水变化不大,气温变化不大,也就是说,降水的补给和蒸发量变化都不大,水位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灌溉余水流入湖泊,湖泊水位上涨;阿瓦斯河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渗,地下水位升高,地下径流补给湖泊,湖泊水位上涨;从图中可以看出,贝塞卡湖没有出水通道,是一个内陆湖,增加的湖水无法排泄,致使水位上涨;另外,湖泊面积较小,湖水增加导致水位上升较快。
(2)贝塞卡湖水位季节变化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可以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加以说明。丰水期水位上涨,淹没沿岸的农田、村落、交通线路,影响沿岸的生产与生活;湖水上涨导致湖泊沿岸地下水位抬升,土壤盐渍化频繁发生;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风力侵蚀,容易发生沙尘或盐尘危害。
(3)贝塞卡湖排水泵站选址湖区东北部的优点体现在:贝塞卡湖主要支流从南部注入,少量支流从西北部注入,在东北建排水泵站,有利于水体循环和更新;东北邻近城镇,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建设和维修便利;东北部建排水泵站,抽出的湖水含盐量较高,对灌溉区影响较小;东北部分水岭海拔较低,建排水泵站工程量较小,耗能少。
19.【答案】(1)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而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白蚁喜湿,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该地区干旱缺水,有短暂的雨期“仙女圈”内白蚁活动频繁使土体更加疏松,利于雨期降水下渗,增加深层(白蚁巢穴附近)地下水量,促进“仙女圈”附近草类(旱期)生长;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减少植物对水分的损耗。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得知,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时,由于位于背风坡,信风越过山地,气流作下沉运动;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使近地面降温明显,造成大气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气流不易上升。
(2)“白蚁喜阴凉”,纳米布沙漠白天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比热小,吸热强,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极高,越往地下温度越低,地表5米以下的深处温度相对较低,较适宜白蚁生长。沙漠地区,地表以沙漠为主,透水性好,地表水容易下渗,地下深处水分较多,环境较湿,适宜白蚁生长。5米以下深处,土层较湿润,受地表升温影响小,升温慢,适宜白蚁居住。
(3)材料提示白蚁与“仙女圈”形成有关,最关键的是白蚁啃食植被。植被少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但沙漠加大地表下渗量增大,使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分较充足,进而保障白蚁的生存。下渗量增加,地下水增多,保障周边地区地下水分,所以仙女圈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白蚁提供充足食物。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还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对水分的损耗。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气候成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原因等相关知识点。空气对流强弱主要跟地面温度、大气环流、地形有关。生物躲避地下,说明地上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或高温、或缺水等。“仙女圈”为白蚁提供水分、食物,白蚁为其松土。
(1)根据材料得知,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时,由于位于背风坡,信风越过山地,气流作下沉运动;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使近地面降温明显,造成大气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气流不易上升。
(2)“白蚁喜阴凉”,纳米布沙漠白天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比热小,吸热强,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极高,越往地下温度越低,地表5米以下的深处温度相对较低,较适宜白蚁生长。沙漠地区,地表以沙漠为主,透水性好,地表水容易下渗,地下深处水分较多,环境较湿,适宜白蚁生长。5米以下深处,土层较湿润,受地表升温影响小,升温慢,适宜白蚁居住。
(3)材料提示白蚁与“仙女圈”形成有关,最关键的是白蚁啃食植被。植被少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但沙漠加大地表下渗量增大,使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分较充足,进而保障白蚁的生存。下渗量增加,地下水增多,保障周边地区地下水分,所以仙女圈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白蚁提供充足食物。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还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对水分的损耗。
1 / 1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能源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等背景下,2022年冬季,中国取暖产品迅速走俏欧洲市场,尤其是暖风机、电热毯等产品,深受西欧消费者青睐。借此机会,我国不少企业在法国等地成立子公司,专门研发设计适应当地需求的取暖设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受西欧消费者青睐的取暖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
A.性价比高、能耗小 B.体积小、重量轻
C.质量好、能加湿 D.耐低温、无噪声
2.我国企业在法国等地成立子公司便于利用当地的( )
A.能源 B.原料 C.信息 D.资金
3.与欧洲本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取暖产品能够迅速走俏欧洲市场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廉价且产品价格低 B.运输成本低
C.供应链与产能响应速度快 D.研发能力强
【答案】1.A
2.C
3.C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根底、技术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平安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1.西欧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湿润,所以产品无需考虑耐低温、能加湿等特点,CD错误;在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欧洲消费者更加青睐性价比高且能耗小的取暖产品,而非重点关注产品的体积和重量,B错误。
故答案为:A。
2.A.目前欧洲面临能源危机,且研发环节耗能较少,A错误;
B.研发环节对原料的需求较少,B错误。
C.我国企业在法国等地成立子公司有利于收集当地的(市场)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设计,使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C正确。
D.我国企业设立子公司,研发资金主要来自我国企业,D错误;
故答案为:C。
3.A. 劳动力廉价且产品价格低 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
B.与欧洲本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生产的取暖产品需长途运输,运输成本高,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B错误;
C.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能源供应紧张等背景下,企业供货速度、数量和稳定性对其抢占市场很关键。与欧洲本土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与产能上的响应速度更快,抢占了市场,C正确。
D.与欧洲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研发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中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高达46%。近年来,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下图示意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时序演变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期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演变可反映出( )
A.耕地非粮化面积增长幅度较耕地非粮化率大
B.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趋势相反
C.耕地安全保障逐渐提高
D.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
5.影响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粮食作物
②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复种指数下降
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行业
④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壤肥力下降显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4.D
5.C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耕地资源及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我国耕地“非粮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经济因素、资源因素和法律政策因素等。经济因素是造成耕地“非粮化”的根本原因。资源因素为耕地“非粮化”提供了基础。法律政策因素进一步推动了耕地“非粮化”。
4.A.读图可知,图示期间,耕地非粮化面积曲线较耕地非粮化率曲线变化更小、更平稳,故耕地非粮化面积增长幅度较耕地非粮化率小,A错误;
B.从折线的走势来看,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趋势相同,B错误;
C.成都平原的非粮化率高,说明耕地安全保障逐渐降低,C错误,
D.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波动上升,且远高于全国水平(中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5.①由材料“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可知,成都平原城镇化水平提升快,加快了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种植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收益更高,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粮食作物,导致耕地非粮化,①对;
②由材料“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可知,成都耕地非粮化主要受经济原因的影响,②错;
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行业,从而导致耕地撂荒、土地流转多用于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剧耕地非粮化,③对;
④材料没有关于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壤肥力下降显著的信息,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7.“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答案】6.B
7.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
6.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
7.A.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设物热容量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 A错误;
B.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B正确。
C. 阴雨多风的白天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C错误;
D.阴雨多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两图为北京时间2022年1月30日20时(a)和1月31日8时(b)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2022年1月30日20时( )
A.北京地区银装素裹,雾霾消散
B.山西东北部冷锋过境,气温下降
C.青海地区受高压控制,气流上升
D.山东沿海受台风影响,风高浪大
9.2022年1月30日20时至次日8时( )
A.甲地风向由偏东转为偏南 B.乙地风力显著增强
C.丙地经历了一次暴雨过程 D.丁地天气由阴转晴
【答案】8.B
9.A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锋面气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锋的相关知识。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了原来暖空气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降温、阴天、雨雪、风力加大等天气。
8.A.根据图中信息,北京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可能性小,A错误;
B.山西东北部受冷锋过境影响,气温下降,出现阴雨天气,B正确;
C.青海地区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C错误;
D.此季节山东沿海不会出现台风,D错误,
故答案为:B。
9.A.2022年1月30日20时至次日8时,也就是由a图到b图,a图中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北指向西南,北半球右偏,偏转成偏东风,而b图中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北,北半球右偏,偏转为偏南风,A正确;
B.乙地等压线没有明显变密,所以风力没有明显增强,B错误;
C.a图中丙地受低压中心控制,可能有降水,但不一定是暴雨,C错误;
D.ab两图中丁地都受高压中心控制,始终是晴朗天气,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浙江宁波的甬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的“四不用”农场利用人工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引水渠流入蔬菜园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鱼塘的水通过过滤池净化后,又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四不用”农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四不用”农场能够建立物尽其用的生态链,利用的是水循环具有的( )
A.物质迁移功能 B.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功能
C.能量交换功能 D.联系地球外部圈层功能
11.“四不用”农场禽蛋鱼菜的循环生产模式改造的是水循环中的( )
A.降水环节 B.蒸发环节 C.径流环节 D.下渗环节
【答案】10.A
11.C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意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塑造地表形态。⑤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10.A.“四不用”农场能够建立物尽其用的生态链,利用的是水循环具有的物质迁移功能,不仅是水体的迁移,还有水中所含的养分、饵料等的迁移,A正确。
B.循环中不存在三态的转化,B错误。
C.不能体现能量交换功能,C错误。
D.是水圈物质的迁移,没有体现联系地球外部其它圈层,D错误。
故答案为:A。
11.“四不用”农场禽蛋鱼菜的循环生产模式改造的是水循环中的径流环节,使水流沿设定的方向,循环运动,C正确。没有改变降水环节、蒸发环节、下渗环节,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在低纬信风吹拂下,太平洋表层赤道暖流一路向西,一部分洋流可以通过印度尼西亚群岛间的海道进入印度洋,称为印尼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是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下图为印尼群岛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加里曼丹岛相比,帝汶岛( )
A.附近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 B.昼夜变化幅度小
C.附近海域多季风洋流 D.正午太阳高度大
13.印尼贯穿流受海一气相互作用影响,其输送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表现在( )
A.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增加 B.地球公转速度快时减少
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增加 D.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达最大
14.印尼贯穿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
A.使望加锡海峡逐渐拓宽 B.使弗洛勒斯海盐度降低
C.松巴岛生物量不断增加 D.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
【答案】12.A
13.D
14.D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及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等。
12.A.大洋表层海水密度整体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所以相比而言,帝汶岛所在海域纬度偏偏高,表层海水密度更大,A正确。
B.加里曼丹岛位于赤道附近,其纬度更低,昼夜变化幅度更小,B错误。
C.帝汶岛附近主要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季风洋流较少,C错误。
D.该区域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两岛屿均有直射现象,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需要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帝汶岛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一定较加里曼丹岛更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由图可知,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印尼贯穿流输送量相对减少,A错误。
B.公转速度较快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其输送量增大,B错误。
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侧海域海水温度增加,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减少,印尼贯穿流输送量减少,C错误。
D.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增强,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增多,印尼贯穿流输送量达到最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印尼贯穿流主要对区域海水的水热进行输送,对海峡的宽窄影响不大,A错误。
B.印尼贯穿流将低纬地区的热量输送至弗洛勒斯海域,加剧该海域的蒸发,使其盐度升高,B错误。
C.印尼贯穿流增加了松巴岛的水热,有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不会导致其生物量不断增加,C错误。
D.印尼贯穿流将赤道太平洋表层的暖水输送至印度洋,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大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常会造出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貌景观。覆有大小石块的孤立冰柱,状似蘑菇,称为冰蘑菇,下图是冰蘑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冰蘑菇可能出现的地区,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 )
①雪线以上附近地区②昆仑山
③雪线以下附近地区④武夷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下列关于冰蘑菇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较小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容易形成
②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容易形成
③岩块经冰川搬运至冰柱上形成冰蘑菇
④岩块覆盖在冰川上造成差别消融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C
16.D
【知识点】冰川地貌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的相关知识。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入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周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
15.①从图中可看出有大量的石块,只有少量的冰块,雪线以上附近地区冰雪常年不化,可排除①;
②昆仑山海拔高气温低,有雪线,有大量冰川,可以见到冰蘑菇,②正确;.
③雪线以下附近地区有积雪和冰块,在气温回升下会融化,但从图中可看出石块保护下部冰体,受太阳辐射少,不易消融而形成,③正确;
④武夷山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的纬度较低,且海拔较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因此不可能存在图中的冰块,④排除。
故答案为:C。
16.①较小的岩块隐蔽作用较差,不容易形成冰蘑菇,①错误;
②冰蘑菇形成于冰川作用,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②正确;
③冰川是往低处搬运,不可能往高处搬运,③错误;
④岩块覆盖在冰川上。 受太阳辐射少,差别消融形成的,④正确;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五国地理位置独特,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共同性。中亚地区水资源缺乏,分布极不平衡,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拥有的地表水资源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下图为中亚地形图。
(1)分析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
(2)中亚地区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但冬季气候特征却有明显差异。相较于欧洲西部,请说出中亚冬季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分析该国大面积种植棉花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国位于中纬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地处锡尔河上游,河流径流量大;天山海拔高,冰雪融水量大;该国在锡尔河修建许多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强。
(2)中亚地区冬季气温远低于欧洲西部,降水量少,表现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深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冬季气温低,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
(3)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过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河流断流,导致咸海面积萎缩;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纬西风且东部有山地,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吉尔吉斯斯坦位于锡尔河上游,补给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天山海拔高,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吉尔吉斯斯坦在锡尔河修建许多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强。所以水资源较丰富。
(2)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深受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冬季气温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而欧洲西部深受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所以中亚地区冬季气温远低于欧洲西部,降水量少,表现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3)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大面积种植棉花,增加灌溉面积,过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河流断流,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面积萎缩;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点评】本题主要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库调蓄作答;中亚因其位置,使得气候干旱,温差大,大陆性较强。干旱地区,大规模发展农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和土地盐渍化、荒漠化。
(1)由图可知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纬西风且东部有山地,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吉尔吉斯斯坦位于锡尔河上游,补给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天山海拔高,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吉尔吉斯斯坦在锡尔河修建许多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强。所以水资源较丰富。
(2)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深受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冬季气温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而欧洲西部深受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所以中亚地区冬季气温远低于欧洲西部,降水量少,表现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3)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大面积种植棉花,增加灌溉面积,过度引阿姆河河水灌溉,河流断流,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面积萎缩;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18.(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贝塞卡湖是位于东非大裂谷带上的构造湖,水位季节变化大,与阿瓦什河相隔低矮的分水岭。1960年,在阿瓦什河上游修筑水库(位于图中河流南端上游42千米处)调节下游的径流量;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1976年以来,当地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贝塞卡湖年均水位持续上升。为减轻贝塞卡湖水位上升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2000年后在湖区东北部修建了多座泵站,抽水排入阿瓦什河。下图示意贝塞卡湖流域的水系和种植园分布。
(1)分析贝塞卡湖水位持续快速上升的原因。
(2)简述贝塞卡湖水位季节变化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3)分析贝塞卡湖排水泵站选址湖区东北部的优点。
【答案】(1)引阿瓦什河水漫灌甘蔗种植园、大量余水(或尾水)流入贝塞卡湖;阿瓦什河上游修筑水库(坝),地下水位抬升,渗入贝塞卡湖的地下径流增加;贝塞卡湖湖泊面积较小(或为构造湖、湖岸坡度较陡),湖水增加时水位上升较快。
(2)丰水期可能淹没沿岸农田、村落和交通线路;沿湖地下水位抬升,导致土壤盐渍化;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易发生沙尘(或盐尘)危害。
(3)距离交通线和城镇较近,便于泵站的建设和维护;贝塞卡湖入湖支流多位于南侧,东北部离入水区较远,在此修筑泵站利于促进水体流动更新;该线路穿越的分水岭较为低矮,抽水耗能较少。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分析】(1)材料显示,1976年以来,当地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意味着降水变化不大,气温变化不大,也就是说,降水的补给和蒸发量变化都不大,水位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灌溉余水流入湖泊,湖泊水位上涨;阿瓦斯河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渗,地下水位升高,地下径流补给湖泊,湖泊水位上涨;从图中可以看出,贝塞卡湖没有出水通道,是一个内陆湖,增加的湖水无法排泄,致使水位上涨;另外,湖泊面积较小,湖水增加导致水位上升较快。
(2)贝塞卡湖水位季节变化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丰水期水位上涨,淹没沿岸的农田、村落、交通线路,影响沿岸的生产与生活;湖水上涨导致湖泊沿岸地下水位抬升,土壤盐渍化频繁发生;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风力侵蚀,容易发生沙尘或盐尘危害。
(3)贝塞卡湖排水泵站选址湖区东北部的优点体现在:贝塞卡湖主要支流从南部注入,少量支流从西北部注入,在东北建排水泵站,有利于水体循环和更新;东北邻近城镇,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建设和维修便利;东北部建排水泵站,抽出的湖水含盐量较高,对灌溉区影响较小;东北部分水岭海拔较低,建排水泵站工程量较小,耗能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位变化原因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排水泵站选址原因。湖泊水位变化的原因应该从水的补给和支出进行分析。可以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加以说明。水泵站选址主要结合图中信息得出。
(1)湖泊水位变化的原因应该从水的补给和支出进行分析。材料显示,1976年以来,当地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意味着降水变化不大,气温变化不大,也就是说,降水的补给和蒸发量变化都不大,水位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64年,区域内开辟了三处甘蔗种植园,在阿瓦什河上建泵站抽水漫灌,灌溉余水流入湖泊,湖泊水位上涨;阿瓦斯河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渗,地下水位升高,地下径流补给湖泊,湖泊水位上涨;从图中可以看出,贝塞卡湖没有出水通道,是一个内陆湖,增加的湖水无法排泄,致使水位上涨;另外,湖泊面积较小,湖水增加导致水位上升较快。
(2)贝塞卡湖水位季节变化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可以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加以说明。丰水期水位上涨,淹没沿岸的农田、村落、交通线路,影响沿岸的生产与生活;湖水上涨导致湖泊沿岸地下水位抬升,土壤盐渍化频繁发生;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风力侵蚀,容易发生沙尘或盐尘危害。
(3)贝塞卡湖排水泵站选址湖区东北部的优点体现在:贝塞卡湖主要支流从南部注入,少量支流从西北部注入,在东北建排水泵站,有利于水体循环和更新;东北邻近城镇,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建设和维修便利;东北部建排水泵站,抽出的湖水含盐量较高,对灌溉区影响较小;东北部分水岭海拔较低,建排水泵站工程量较小,耗能少。
19.(2024高三上·成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下列左图为“仙女圈”景观图,右图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学术界关于“仙女圈”成因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推测,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内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
(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
(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试分析其形成原理。
【答案】(1)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而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白蚁喜湿,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该地区干旱缺水,有短暂的雨期“仙女圈”内白蚁活动频繁使土体更加疏松,利于雨期降水下渗,增加深层(白蚁巢穴附近)地下水量,促进“仙女圈”附近草类(旱期)生长;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减少植物对水分的损耗。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得知,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时,由于位于背风坡,信风越过山地,气流作下沉运动;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使近地面降温明显,造成大气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气流不易上升。
(2)“白蚁喜阴凉”,纳米布沙漠白天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比热小,吸热强,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极高,越往地下温度越低,地表5米以下的深处温度相对较低,较适宜白蚁生长。沙漠地区,地表以沙漠为主,透水性好,地表水容易下渗,地下深处水分较多,环境较湿,适宜白蚁生长。5米以下深处,土层较湿润,受地表升温影响小,升温慢,适宜白蚁居住。
(3)材料提示白蚁与“仙女圈”形成有关,最关键的是白蚁啃食植被。植被少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但沙漠加大地表下渗量增大,使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分较充足,进而保障白蚁的生存。下渗量增加,地下水增多,保障周边地区地下水分,所以仙女圈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白蚁提供充足食物。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还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对水分的损耗。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气候成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原因等相关知识点。空气对流强弱主要跟地面温度、大气环流、地形有关。生物躲避地下,说明地上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或高温、或缺水等。“仙女圈”为白蚁提供水分、食物,白蚁为其松土。
(1)根据材料得知,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时,由于位于背风坡,信风越过山地,气流作下沉运动;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使近地面降温明显,造成大气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气流不易上升。
(2)“白蚁喜阴凉”,纳米布沙漠白天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比热小,吸热强,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极高,越往地下温度越低,地表5米以下的深处温度相对较低,较适宜白蚁生长。沙漠地区,地表以沙漠为主,透水性好,地表水容易下渗,地下深处水分较多,环境较湿,适宜白蚁生长。5米以下深处,土层较湿润,受地表升温影响小,升温慢,适宜白蚁居住。
(3)材料提示白蚁与“仙女圈”形成有关,最关键的是白蚁啃食植被。植被少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但沙漠加大地表下渗量增大,使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分较充足,进而保障白蚁的生存。下渗量增加,地下水增多,保障周边地区地下水分,所以仙女圈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白蚁提供充足食物。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还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对水分的损耗。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