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市南区是其最核心区;平度区和莱西区为其外围区;其他各市区构成核心区。2010-2020年青岛市各市区间人口流动频繁,人口增长率差异明显。图示意2010-2020年青岛市各市区人口增长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岛市黄岛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面积较小 B.环境优美 C.经济发展 D.交通便捷
2.2010-2020年青岛市市南区迅速发展的产业最可能是( )
A.纺织业 B.高端制造业 C.食品工业 D.旅游业
3.根据青岛各市区的人口变化趋势,政府政策应引导( )
A.各市区间人口均衡分布 B.核心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最核心区疏散核心功能 D.外围区流出人口返乡创业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2024年9月17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中秋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可能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中秋节后一个月内,广州市的昼长( )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图为北印度洋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当甲地时间为2024年11月14日5时,处于11月14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3/4 B.1/2 C.5/12 D.7/12
7.图中盐度最高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图中晨昏线为昏线,乙地该月的盛行风向及成因分别是( )
A.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C.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东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冷流雪指当冷空气南下时,海(湖)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升至一定高度,凝结成雪花,形成降雪。下图示意冷流雪的多发区域以及冬季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冷流雪的形成原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B.
C. D.
10.图中冷流雪发生频次和强度较高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冬季,我国最可能出现冷流雪的区域是( )
A.云贵高原 B.山东半岛 C.大兴安岭 D.四川盆地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漠地区的巴彦浩特镇,东临贺兰山,蒸发量近3000mm,年降水量约150mm。该地区内沙漠中的低洼地发育了面积小、深度小的众多湖泊,冬季易结冰。如图示意该地区湖泊总面积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该地区湖泊水体补给的主要形式是( )
A.地下水补给 B.河流水补给
C.大气降水补给 D.冰川融水补给
13.导致4月湖泊面积比7月大的原因有( )
①气温较低,蒸发量小 ②湖泊结冰 ③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 ④大风天气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5——7月,该地区湖泊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数量先增加的原因是( )
A.湖泊面积扩大,大湖泊分裂成多个小湖泊
B.河流和地下水补给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
C.湖泊面积缩小,大湖泊分裂成多个小湖泊
D.缺少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面积缩小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a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主要是受( )
A.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B.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C.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D.赤道低压的影响
16.图示a、b、c、d四自然带的出现,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的绿地里,气温比周围裸地或建筑聚集处气温低0.5℃以上的现象。绿地和树木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明显。尺度放大,中心城区相对于郊区气温的差值更大,称为城市热岛,且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会增大。下图为“绿岛效应”示意图。
(1)解释“绿岛效应”中绿地近地面气温较低的原理。
(2)说明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增大的原因。
(3)针对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种可行的城市规划建议,并说明理由。
18.(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地质剖面图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不连续地层是指岩层的地质年代不连续分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1)指出该地不连续地层的分布位置,并说明理由。
(2)简述甲岩石形成的原因。
(3)简述岩浆侵入之前的地质作用过程。
19.(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半岛位于南极大陆西部,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的半岛,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该半岛是南极大陆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主。苔藓和漆姑草属于南极常见的植被类型,漆姑草属于垫状植物,小枝紧密簇生结构,表面呈现半球形或球形。图1示意南极半岛位置,图2示意漆姑草景观。
(1)分析南极半岛植被覆盖率在南极大陆最高的原因。
(2)说明漆姑草的形态特征对南极环境的适应性。
(3)简述南极半岛大面积的植被生长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1.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岛新区面积较大,A错误。
C.黄岛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是由于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C正确。
B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但经济因素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纺织业、食品工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不可能是近十年迅速发展的产业,AC错误。
B.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岛市市南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其这十年产业优化升级的结果,高端制造业技术要求高,对普通劳动力数量需求较小,人口流失较多,据此可知,市南区迅速发展的产业最可能是高端制造业,B正确。
D.青岛市旅游业资源丰富,且旅游业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人,但旅游业并非市南区迅速发展的产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各市区间人口均衡分布不符合各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A错误。
B.核心区需要产业优化升级,不适合再增加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B错误。
C.最核心区应疏散其非核心功能,C错误。
D.外围区流出人口返乡创业可减缓人口外流速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4.C
5.D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24年中秋节为9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接近秋分日。图中最左侧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因此下图为秋分日,右图为冬至日,上图为春分日,故③④两点接近秋分日,③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④太阳直射位于南半球,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秋节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运动到南半球,且向南移动,直射点越来越远离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包括广州)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D
7.A
8.B
【知识点】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 ÷ 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45°E(东三区),时间为2024年11月14日5时,此时0点所在的经线位于30°W(西二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二区向东至东西十二区为11月14日,占14小时,故处于11月14日的时间占比为14/24,即7/12,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位于红海,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若图中晨昏线为昏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的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9.A
10.A
11.B
【知识点】冷锋
【解析】【点评】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气压升高等天气(雨区在冷锋锋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流雪是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后形成的,与冷锋的形成原理较为相似,A为冷锋,C为暖锋,B为受地形影响形成的锋面,D为气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冬季盛行风经过湖面后的下风地带,空气湿度大,冷流雪发生频次高、强度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我国盛行西北风,山东半岛西北侧为渤海海域,故最可能出现冷流雪的区域是山东半岛,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A
13.B
14.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陆地水体的关系特征: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1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湖泊位于低洼地,由于洼地地势低于地下水位,可以获得地下水补给,A正确。
B.湖泊位于沙漠中,河流稀少,河流水不是湖泊主要补给水源,B错误。
C.该地区蒸发量近3000mm,年降水量约150mm,气候干旱,降水不是湖泊主要补给水源,C错误。
D.该地区附近没有冰川分布,冰川融水不是湖泊主要补给水源,D错误。
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4月处于春季,7月为夏季,4月气温更低,蒸发更弱,湖泊水损耗更少,①正确;4月气温回升,湖泊没有结冰,②错误;该地冬季寒冷,积雪不易融化,4月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湖泊,③正确;大风天气多会使蒸发消耗的水量增多,不是湖泊面积大的原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湖泊面积扩大,大湖泊不会分裂,反而是小湖泊水位上升可以彼此连接,A错误。
B.如果河流和地下水补给量增多,导致湖泊面积扩大,会使大、小湖泊连通,则湖泊数量减少,B错误。
C.5—7月,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变得更加旺盛,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降低,面积缩小,大湖泊分裂成多个小湖泊,因此湖泊数量增加,C正确。
D.5—7月气温高,湖泊面积的变化与缺少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5.B
16.C
【知识点】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
1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加那利寒流位于30°N附近非洲大陆西海岸,A错误。
B.a为热带荒漠带,其南北方向延伸主要是受到了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B正确。
C.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纬30°附近,受其影响气候炎热干燥,会形成东西方向延伸呈条带状的热带荒漠带,C错误。
D.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且受其影响气候湿润,不会形成热带荒漠带,D错误。
故答案为:B。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为热带荒漠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雨林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按其纬度位置,理应形成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因此c自然带的出现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1)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汽蒸发吸热,降低近地面气温;绿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近地面气温较低;绿地植被可以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交换和扩散,使得绿地近地面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2)城区人口密集,冬季取暖释放废热量相对郊区更多;城区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覆盖少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增强了城市热岛环流。
(3)建议一:增加城区的绿地、湿地面积。理由:绿地、湿地通过蒸腾、蒸发作用降低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建议二:合理规划城市街道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一致。理由: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使热量及时扩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绿地可以增湿散热,原因是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汽蒸发吸热,降低近地面气温;与裸地或建筑物相比,绿地比热容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近地面气温较低;读图可知,当大风经过绿地后变成微风,绿地植被可以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交换和扩散,使得绿地近地面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冬季气温低,城区人口密集,取暖需求量大,冬季取暖释放废热量相对郊区更多;城区温度更高,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覆盖少,反射作用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与郊区之间温差更大,气压差更大,增强了城市热岛环流。
(3)建议一:增加城区的绿地、湿地面积。理由:由上题可知,绿地、湿地通过蒸腾、蒸发作用降低气温,城市增加绿地面积可使城市气温降低,与郊区温差减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建议二:合理规划城市街道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一致。理由:当城市街道走向与风向一致时,对风的阻挡作用小,加强城市通风,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使热量及时扩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1)读图可知,绿地可以增湿散热,原因是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汽蒸发吸热,降低近地面气温;与裸地或建筑物相比,绿地比热容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近地面气温较低;读图可知,当大风经过绿地后变成微风,绿地植被可以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交换和扩散,使得绿地近地面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2)北方冬季气温低,城区人口密集,取暖需求量大,冬季取暖释放废热量相对郊区更多;城区温度更高,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覆盖少,反射作用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与郊区之间温差更大,气压差更大,增强了城市热岛环流。
(3)建议一:增加城区的绿地、湿地面积。理由:由上题可知,绿地、湿地通过蒸腾、蒸发作用降低气温,城市增加绿地面积可使城市气温降低,与郊区温差减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建议二:合理规划城市街道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一致。理由:当城市街道走向与风向一致时,对风的阻挡作用小,加强城市通风,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使热量及时扩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18.【答案】(1)位置:位于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理由:侏罗纪与新近纪之间缺少了白垩纪地层;原形成的白垩纪地层被外力侵蚀流失,从而形成了不连续地层。
(2)甲岩石最初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后岩浆侵入过程产生高温高压;原沉积岩与岩浆的接触地带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首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褶皱;受持续水平挤压力或拉伸力作用影响,岩层断裂位移,形成断层。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缺少了白垩纪地层;可推测,原形成的白垩纪地层可能被外力侵蚀而导致缺失,从而形成了不连续地层。故不连续地层的分布位置位于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
(2)甲岩石为变质岩,结合图示岩层分布,最初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岩浆侵入,岩浆侵入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得与岩浆接触的原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甲。
(3)根据岩层的层理结构,可推测首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根据岩层的弯曲变形,可推测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褶皱;根据断层分布,可推测,受持续水平挤压力或拉伸力作用影响,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形成相对位移,形成断层。
【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根据地质年代表,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缺少了白垩纪地层;可推测,原形成的白垩纪地层可能被外力侵蚀而导致缺失,从而形成了不连续地层。故不连续地层的分布位置位于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
(2)甲岩石为变质岩,结合图示岩层分布,最初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岩浆侵入,岩浆侵入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得与岩浆接触的原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甲。
(3)根据岩层的层理结构,可推测首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根据岩层的弯曲变形,可推测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褶皱;根据断层分布,可推测,受持续水平挤压力或拉伸力作用影响,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形成相对位移,形成断层。
19.【答案】(1)纬度相对较低,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周围海洋环绕,水汽充足,降水相对较多,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受山地、高原阻挡,风速相对较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漆姑草小枝紧密簇生的结构可以减少风对植株的影响,降低植株被风损坏的风险,适应南极多大风的环境;表面呈半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的作用,有利于在寒冷的南极环境中生存。
(3)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环境;为南极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该半岛是向北伸入海洋最远的半岛,纬度相对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相对较多,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对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且能减弱风速,风速相对较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南极多大风天气,漆姑草属于垫状植物,小枝紧密簇生结构,可以减小风力对植株的影响,降低植株被风损坏的风险,是一种适应南极多大风天气的特征;表面呈现半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防寒作用,是适应南极寒冷气候的表现。
(3)植被的增加可以丰富南极地区的生物群落结构,为南极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能进一步促进南极地区的生态恢复与改善;植被增多,蒸腾作用增强,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南极大陆的气候环境。
【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1)本题主要从气温、降水、地形等方面分析其有利条件。由材料可知,该半岛是向北伸入海洋最远的半岛,纬度相对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相对较多,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对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且能减弱风速,风速相对较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南极多大风天气,漆姑草属于垫状植物,小枝紧密簇生结构,可以减小风力对植株的影响,降低植株被风损坏的风险,是一种适应南极多大风天气的特征;表面呈现半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防寒作用,是适应南极寒冷气候的表现。
(3)植被的增加可以丰富南极地区的生物群落结构,为南极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能进一步促进南极地区的生态恢复与改善;植被增多,蒸腾作用增强,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南极大陆的气候环境。
1 / 1广东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市南区是其最核心区;平度区和莱西区为其外围区;其他各市区构成核心区。2010-2020年青岛市各市区间人口流动频繁,人口增长率差异明显。图示意2010-2020年青岛市各市区人口增长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岛市黄岛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面积较小 B.环境优美 C.经济发展 D.交通便捷
2.2010-2020年青岛市市南区迅速发展的产业最可能是( )
A.纺织业 B.高端制造业 C.食品工业 D.旅游业
3.根据青岛各市区的人口变化趋势,政府政策应引导( )
A.各市区间人口均衡分布 B.核心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最核心区疏散核心功能 D.外围区流出人口返乡创业
【答案】1.C
2.B
3.D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1.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岛新区面积较大,A错误。
C.黄岛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是由于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C正确。
B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但经济因素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纺织业、食品工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不可能是近十年迅速发展的产业,AC错误。
B.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岛市市南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其这十年产业优化升级的结果,高端制造业技术要求高,对普通劳动力数量需求较小,人口流失较多,据此可知,市南区迅速发展的产业最可能是高端制造业,B正确。
D.青岛市旅游业资源丰富,且旅游业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人,但旅游业并非市南区迅速发展的产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各市区间人口均衡分布不符合各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A错误。
B.核心区需要产业优化升级,不适合再增加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B错误。
C.最核心区应疏散其非核心功能,C错误。
D.外围区流出人口返乡创业可减缓人口外流速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2024年9月17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中秋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可能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中秋节后一个月内,广州市的昼长( )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答案】4.C
5.D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24年中秋节为9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接近秋分日。图中最左侧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因此下图为秋分日,右图为冬至日,上图为春分日,故③④两点接近秋分日,③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④太阳直射位于南半球,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秋节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运动到南半球,且向南移动,直射点越来越远离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包括广州)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图为北印度洋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当甲地时间为2024年11月14日5时,处于11月14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3/4 B.1/2 C.5/12 D.7/12
7.图中盐度最高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图中晨昏线为昏线,乙地该月的盛行风向及成因分别是( )
A.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C.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东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答案】6.D
7.A
8.B
【知识点】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 ÷ 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45°E(东三区),时间为2024年11月14日5时,此时0点所在的经线位于30°W(西二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二区向东至东西十二区为11月14日,占14小时,故处于11月14日的时间占比为14/24,即7/12,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位于红海,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若图中晨昏线为昏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的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冷流雪指当冷空气南下时,海(湖)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升至一定高度,凝结成雪花,形成降雪。下图示意冷流雪的多发区域以及冬季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冷流雪的形成原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B.
C. D.
10.图中冷流雪发生频次和强度较高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冬季,我国最可能出现冷流雪的区域是( )
A.云贵高原 B.山东半岛 C.大兴安岭 D.四川盆地
【答案】9.A
10.A
11.B
【知识点】冷锋
【解析】【点评】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气压升高等天气(雨区在冷锋锋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流雪是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后形成的,与冷锋的形成原理较为相似,A为冷锋,C为暖锋,B为受地形影响形成的锋面,D为气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冬季盛行风经过湖面后的下风地带,空气湿度大,冷流雪发生频次高、强度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我国盛行西北风,山东半岛西北侧为渤海海域,故最可能出现冷流雪的区域是山东半岛,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漠地区的巴彦浩特镇,东临贺兰山,蒸发量近3000mm,年降水量约150mm。该地区内沙漠中的低洼地发育了面积小、深度小的众多湖泊,冬季易结冰。如图示意该地区湖泊总面积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该地区湖泊水体补给的主要形式是( )
A.地下水补给 B.河流水补给
C.大气降水补给 D.冰川融水补给
13.导致4月湖泊面积比7月大的原因有( )
①气温较低,蒸发量小 ②湖泊结冰 ③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 ④大风天气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5——7月,该地区湖泊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数量先增加的原因是( )
A.湖泊面积扩大,大湖泊分裂成多个小湖泊
B.河流和地下水补给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
C.湖泊面积缩小,大湖泊分裂成多个小湖泊
D.缺少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面积缩小
【答案】12.A
13.B
14.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陆地水体的关系特征: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1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湖泊位于低洼地,由于洼地地势低于地下水位,可以获得地下水补给,A正确。
B.湖泊位于沙漠中,河流稀少,河流水不是湖泊主要补给水源,B错误。
C.该地区蒸发量近3000mm,年降水量约150mm,气候干旱,降水不是湖泊主要补给水源,C错误。
D.该地区附近没有冰川分布,冰川融水不是湖泊主要补给水源,D错误。
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4月处于春季,7月为夏季,4月气温更低,蒸发更弱,湖泊水损耗更少,①正确;4月气温回升,湖泊没有结冰,②错误;该地冬季寒冷,积雪不易融化,4月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湖泊,③正确;大风天气多会使蒸发消耗的水量增多,不是湖泊面积大的原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湖泊面积扩大,大湖泊不会分裂,反而是小湖泊水位上升可以彼此连接,A错误。
B.如果河流和地下水补给量增多,导致湖泊面积扩大,会使大、小湖泊连通,则湖泊数量减少,B错误。
C.5—7月,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变得更加旺盛,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降低,面积缩小,大湖泊分裂成多个小湖泊,因此湖泊数量增加,C正确。
D.5—7月气温高,湖泊面积的变化与缺少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a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主要是受( )
A.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B.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C.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D.赤道低压的影响
16.图示a、b、c、d四自然带的出现,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5.B
16.C
【知识点】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
1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加那利寒流位于30°N附近非洲大陆西海岸,A错误。
B.a为热带荒漠带,其南北方向延伸主要是受到了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B正确。
C.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纬30°附近,受其影响气候炎热干燥,会形成东西方向延伸呈条带状的热带荒漠带,C错误。
D.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且受其影响气候湿润,不会形成热带荒漠带,D错误。
故答案为:B。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为热带荒漠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雨林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按其纬度位置,理应形成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因此c自然带的出现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的绿地里,气温比周围裸地或建筑聚集处气温低0.5℃以上的现象。绿地和树木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明显。尺度放大,中心城区相对于郊区气温的差值更大,称为城市热岛,且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会增大。下图为“绿岛效应”示意图。
(1)解释“绿岛效应”中绿地近地面气温较低的原理。
(2)说明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增大的原因。
(3)针对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种可行的城市规划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1)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汽蒸发吸热,降低近地面气温;绿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近地面气温较低;绿地植被可以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交换和扩散,使得绿地近地面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2)城区人口密集,冬季取暖释放废热量相对郊区更多;城区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覆盖少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增强了城市热岛环流。
(3)建议一:增加城区的绿地、湿地面积。理由:绿地、湿地通过蒸腾、蒸发作用降低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建议二:合理规划城市街道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一致。理由: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使热量及时扩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绿地可以增湿散热,原因是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汽蒸发吸热,降低近地面气温;与裸地或建筑物相比,绿地比热容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近地面气温较低;读图可知,当大风经过绿地后变成微风,绿地植被可以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交换和扩散,使得绿地近地面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冬季气温低,城区人口密集,取暖需求量大,冬季取暖释放废热量相对郊区更多;城区温度更高,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覆盖少,反射作用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与郊区之间温差更大,气压差更大,增强了城市热岛环流。
(3)建议一:增加城区的绿地、湿地面积。理由:由上题可知,绿地、湿地通过蒸腾、蒸发作用降低气温,城市增加绿地面积可使城市气温降低,与郊区温差减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建议二:合理规划城市街道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一致。理由:当城市街道走向与风向一致时,对风的阻挡作用小,加强城市通风,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使热量及时扩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1)读图可知,绿地可以增湿散热,原因是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汽蒸发吸热,降低近地面气温;与裸地或建筑物相比,绿地比热容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近地面气温较低;读图可知,当大风经过绿地后变成微风,绿地植被可以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交换和扩散,使得绿地近地面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2)北方冬季气温低,城区人口密集,取暖需求量大,冬季取暖释放废热量相对郊区更多;城区温度更高,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覆盖少,反射作用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与郊区之间温差更大,气压差更大,增强了城市热岛环流。
(3)建议一:增加城区的绿地、湿地面积。理由:由上题可知,绿地、湿地通过蒸腾、蒸发作用降低气温,城市增加绿地面积可使城市气温降低,与郊区温差减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建议二:合理规划城市街道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一致。理由:当城市街道走向与风向一致时,对风的阻挡作用小,加强城市通风,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流通,使热量及时扩散,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18.(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地质剖面图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不连续地层是指岩层的地质年代不连续分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1)指出该地不连续地层的分布位置,并说明理由。
(2)简述甲岩石形成的原因。
(3)简述岩浆侵入之前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1)位置:位于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理由:侏罗纪与新近纪之间缺少了白垩纪地层;原形成的白垩纪地层被外力侵蚀流失,从而形成了不连续地层。
(2)甲岩石最初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后岩浆侵入过程产生高温高压;原沉积岩与岩浆的接触地带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首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褶皱;受持续水平挤压力或拉伸力作用影响,岩层断裂位移,形成断层。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缺少了白垩纪地层;可推测,原形成的白垩纪地层可能被外力侵蚀而导致缺失,从而形成了不连续地层。故不连续地层的分布位置位于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
(2)甲岩石为变质岩,结合图示岩层分布,最初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岩浆侵入,岩浆侵入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得与岩浆接触的原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甲。
(3)根据岩层的层理结构,可推测首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根据岩层的弯曲变形,可推测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褶皱;根据断层分布,可推测,受持续水平挤压力或拉伸力作用影响,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形成相对位移,形成断层。
【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根据地质年代表,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缺少了白垩纪地层;可推测,原形成的白垩纪地层可能被外力侵蚀而导致缺失,从而形成了不连续地层。故不连续地层的分布位置位于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
(2)甲岩石为变质岩,结合图示岩层分布,最初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岩浆侵入,岩浆侵入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得与岩浆接触的原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甲。
(3)根据岩层的层理结构,可推测首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根据岩层的弯曲变形,可推测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褶皱;根据断层分布,可推测,受持续水平挤压力或拉伸力作用影响,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形成相对位移,形成断层。
19.(2024高二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半岛位于南极大陆西部,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的半岛,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该半岛是南极大陆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主。苔藓和漆姑草属于南极常见的植被类型,漆姑草属于垫状植物,小枝紧密簇生结构,表面呈现半球形或球形。图1示意南极半岛位置,图2示意漆姑草景观。
(1)分析南极半岛植被覆盖率在南极大陆最高的原因。
(2)说明漆姑草的形态特征对南极环境的适应性。
(3)简述南极半岛大面积的植被生长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纬度相对较低,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周围海洋环绕,水汽充足,降水相对较多,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受山地、高原阻挡,风速相对较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漆姑草小枝紧密簇生的结构可以减少风对植株的影响,降低植株被风损坏的风险,适应南极多大风的环境;表面呈半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的作用,有利于在寒冷的南极环境中生存。
(3)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环境;为南极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该半岛是向北伸入海洋最远的半岛,纬度相对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相对较多,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对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且能减弱风速,风速相对较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南极多大风天气,漆姑草属于垫状植物,小枝紧密簇生结构,可以减小风力对植株的影响,降低植株被风损坏的风险,是一种适应南极多大风天气的特征;表面呈现半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防寒作用,是适应南极寒冷气候的表现。
(3)植被的增加可以丰富南极地区的生物群落结构,为南极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能进一步促进南极地区的生态恢复与改善;植被增多,蒸腾作用增强,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南极大陆的气候环境。
【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1)本题主要从气温、降水、地形等方面分析其有利条件。由材料可知,该半岛是向北伸入海洋最远的半岛,纬度相对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相对较多,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对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有阻挡作用,且能减弱风速,风速相对较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南极多大风天气,漆姑草属于垫状植物,小枝紧密簇生结构,可以减小风力对植株的影响,降低植株被风损坏的风险,是一种适应南极多大风天气的特征;表面呈现半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暖防寒作用,是适应南极寒冷气候的表现。
(3)植被的增加可以丰富南极地区的生物群落结构,为南极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能进一步促进南极地区的生态恢复与改善;植被增多,蒸腾作用增强,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南极大陆的气候环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