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0:50:32

文档简介

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行星大十字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即天空中太阳、八大行星、月亮和矮行星组成“十字架”形状(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出现行星大十字现象的前提是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具有(  )
A.共面性 B.近圆性 C.同向性 D.无序性
2.行星甲、己最可能是(  )
A.土星和金星 B.水星和金星 C.火星和水星 D.火星和土星
3.图中主要涉及的天体系统有(  )
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可观测宇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A
2.B
3.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八大行星的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具有近圆性。
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共面性使得它们在特定角度下有可能在天空中呈现出类似 “十字架” 的形状,A正确。
B.近圆性主要是指行星轨道接近圆形,B错误。
CD.同向性是指行星公转方向相同,而无序性不符合实际情况,CD错误。
故答案为:A。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图中位置来看,行星甲距离太阳最近,为水星,己距离太阳较近,处在甲与地球之间,为金星,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天体主要涉及太阳、八大行星、月亮和矮行星,涉及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主要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和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①③正确;图示天体都在太阳系,与河外星系无关,②错误;可观测宇宙范围广,图中涉及的天体可以具体到太阳系和地月系,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自东向西受海洋水汽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图(单位:MJ/m2)。据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昼长 B.植被 C.纬度 D.降水
5.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煤炭是间接使用太阳能
B.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缺点
C.太阳辐射不会引起地球地表景观的改变
D.太阳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能到达地球
【答案】4.D
5.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辐射强度越高;大气透明度高时,辐射损失少;云量多会削弱辐射;海拔越高,大气层薄,辐射增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高纬度地区较弱。
4.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辐射高值和低值区虽然在纬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内蒙古自治区整体上都处于中纬度地区,同一时期昼长差异不大,且纬度较低的东南部地区也存在太阳辐射低值区,故昼长和纬度不是影响其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
B.植被对太阳辐射量影响很小,B错误。
D.内蒙古地区西部距海较远,晴天多,降水少,光照时间较长,太阳辐射较强,而东部地区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云量较多,太阳辐射量相对低于西部,D正确。
故答案为:D。
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太阳辐射能的积累,因此燃烧煤炭是间接使用太阳能,A正确。
B.虽然太阳能清洁环保,但其受昼夜变化和天气影响较大,发电不稳定,B错误,
C.太阳辐射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外力作用会塑造地表形态,引起地球地表景观的改变,C错误。
D.太阳辐射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如下图)位于北京怀柔,该基地使用各类观测仪器监测太阳相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借助该基地观测仪器看到太阳圈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  )
A.光球层一色球层一日冕层 B.色球层一日冕层一光球层
C.日冕层一光球层一色球层 D.日冕层一色球层一光球层
7.据观测,2025年将达到本轮太阳活动峰值,则下一次观测高峰期可能为(  )
A.2028年 B.2032年 C.2036年 D.2040年
8.在观测黑子的高峰活动时应使用(  )
A.光球层观测设备 B.色球层观测设备
C.日冕层观测设备 D.日核观测设备
【答案】6.D
7.C
8.A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的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非常稀薄但温度极高;色球层位于日冕层和光球层之间,呈现出玫瑰色;光球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光主要来自光球层,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如果2025年是本轮太阳活动峰值,那么下一次太阳活动峰值应该在2025年加上11年左右,即2036年,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8.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观测太阳黑子需要使用专门观测光球层的设备,A正确。
BCD.色球层主要观测现象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主要观测日冕物质抛射等现象,日核在太阳内部无法直接观测,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2024年7月,科学家在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中发现了长兴鱼属新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念忠长兴鱼”。科学家研究发现,“念忠长兴鱼”繁盛于距今4.44亿年—4.19亿年的浅海中。下图示意地质年代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念忠长兴鱼”繁盛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念忠长兴鱼”的发现,表明塔里木盆地(  )
A.由浅海变为陆地 B.气候由干旱变湿润
C.由氧化环境变为还原环境 D.由深海变为陆地
11.“念忠长兴鱼”繁盛时期(  )
A.鸟类繁盛于陆表 B.联合古陆已解体
C.两栖类动物出现 D.裸子植物大繁盛
【答案】9.B
10.A
11.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9.根据材料可知“念忠长兴鱼”繁盛于距今4.44亿年—4.19亿年的浅海中;根据地质年代图可知:4.44亿年—4.19亿年属于古生代志留纪,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家在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中发现了长兴鱼属新种化石,而“念忠长兴鱼”繁盛于距今4.44亿年—4.19亿年的浅海中,说明塔里木盆地由浅海演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干旱,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据第一题可知:“念忠长兴鱼”繁盛在古生代,新生代是鸟类、哺乳类动物繁荣昌盛的时代,它们分别占据了空中和陆地,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开始解体,B错误。
C.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晚期,C正确。
D.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1月5日,日本“首都圈”的千叶县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7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外核 C.上地幔 D.下地幔
13.震源所在圈层的特点为(  )
A.均由固体岩石组成 B.只有纵波可以穿过
C.上界为古登堡面 D.软流层位于其上部
14.本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是(  )
A.震源较浅 B.震级较低
C.周边人口较少 D.提前预报
【答案】12.C
13.D
14.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9-41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震源深度70km,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震源位于上地幔,所在圈层地幔的特点为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但不全由岩石组成,A错误。
B.横纵波均可穿过,B错误。
C.上界为莫霍界面,C错误。
D.软流层位于其上部,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70km,震源较深,A错误。
B.本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是震级较低,只有4.1级,B正确。
C.位于日本的都市圈,人口较多,C错误。
D.地震无法精准提前预报,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虎跳峡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峡谷全长18km,峡谷垂直高差3790m,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图是虎跳峡局部河段实景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虎跳峡河段位于河流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源头
16.虎跳峡大峡谷形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流水的侧蚀作用
C.河流的溯源侵蚀 D.流水的下蚀作用
【答案】15.A
16.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虎跳峡是典型的V形谷,V形谷是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一般分布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段,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的河段多出现在河流上游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跳峡位于长江的金沙江河段,处于宜昌以上,属于长江的上游,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越是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流,河水在河道中流淌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从而会使得河流的下蚀加深作用快于侧蚀拓宽作用,从而形成河道横断面呈“V”字型形态,虎跳峡大峡谷是典型的V形谷,因此虎跳峡大峡谷形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的下蚀作用,与河流的堆积作用、河流的溯源侵蚀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长江中下游荆江河段牛轭湖发育广泛。图示意该河段河流与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由图和所学知识可推测,牛轭湖多分布于(  )
A.河流北岸 B.河流左岸 C.河流凸岸 D.河流凹岸
18.长江荆江河段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洪涝 C.泥石流 D.沙尘暴
19.发育有牛轭湖的河段,还广泛发育(  )
A.江心洲 B.峡谷 C.冲积扇 D.三角洲
【答案】17.D
18.B
19.A
【知识点】河流地貌;洪涝灾害
【解析】【点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侧蚀作用强,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因此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侵蚀岸——凹岸,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8.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区,长江荆江河段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AC错误。
B.长江荆江河段,地势低平,河道曲折,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B正确。
D.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高,沙尘暴发生概率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19.A.根据上题可知,牛轭湖多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明显减小,大量较细的泥沙在河底沉积下来,泥沙的高度不断升高,逐渐高出年平均水位,便形成江心洲,因此发育有牛轭湖的河段,还广泛发育江心洲,A正确。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峡谷是在河流上游,由于落差大,河水流速快,在下蚀作用下形成,B错误。
C.冲积扇是在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C错误。
D.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处,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龙里县南部,风景区内的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表现为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分布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自然景观,以及由这些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气候、植被等有机组合。如图示意该风景区一洞穴内部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下列与图中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
A.a——石芽,b——石柱,c——石笋
B.a——石钟乳,b——石笋,c——石柱
C.a—石芽,b—石笋,c—石柱
D.a—石钟乳,b—石柱,c—石笋
21.下列关于猴子沟风景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分布广泛 B.洼地储水条件良好
C.气候温暖湿润 D.适合大规模放牧
22.天坑形成之前,应该发育的地貌是(  )
A.洼地 B.峡谷 C.沟谷 D.溶洞
【答案】20.B
21.C
22.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2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石芽是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石钟乳是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碳酸钙堆积体;石笋是由洞底向上生长的碳酸钙堆积体;石柱是石笋和钟乳石连接起来形成的柱状体;观察题目中的图片,a从洞顶向下生长,且较为细长,a为石钟乳;b从地面向上生长,且较为矮小,b为石笋;c是上下连接在一起的柱状体,c为石柱,石芽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该处展现了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主要是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与岩浆岩关系不大,A错误。
B.喀斯特地貌岩石易被溶蚀,出现渗漏,洼地储水条件良好错误,B错误。
C.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C正确。
D.大规模放牧会破坏植被,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易出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不适合大规模放牧,D错误。
故答案为:C。
2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先有地下溶洞的形成,随着溶洞顶部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坍塌,逐渐扩大形成天坑,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终碛堤由终碛堆积而成。终碛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多呈半环状。图1示意某冰川上的甲、乙终碛堤,图2示意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下列关于终碛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终碛堤组成物上大下小 B.终碛堤组成物上小下大
C.终碛堤组成物杂乱无章 D.终碛堤组成物大小一致
24.若L1、L2分别对应图1某些位置,则最可能的对应关系是(  )
A.L1—甲L2—乙 B.L1-乙L2-丁
C.L1一丙L2一甲 D.L1一丙L2一丁
【答案】23.C
24.D
【知识点】冰川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是杂乱无章,棱角分明的。
2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所以终碛堤应在冰川带的下限,是冰川侵蚀物形成的堆积物,其特征就是这些物质呈现杂乱无章的状态,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4.根据图2横剖面形态,L1对应较为陡峭、狭窄的槽谷,丙位置可能地形更陡;L2对应较平缓、宽广的槽谷,丁位置地形较缓,应对应丁的位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有机质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图为光合作用下有机质体(植物)的生成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2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①人口减少②火山喷发排放多③化石燃料的使用④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提高植被覆盖度能有效缓解(  )
A.温室效应 B.冷岛效应 C.焚风效应 D.臭氧层空洞
【答案】25.D
26.A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2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主要的人为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使得绿地面积减少,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消耗,③④正确;世界人口在增加,①错误;火山喷发不属于人为原因,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提高植被覆盖度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臭氧分为好臭氧和坏臭氧。好臭氧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生物圈,使动植物免受紫外线危害,需要加以保护。坏臭氧是一种污染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高浓度的近地面臭氧会引发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人类健康,也会对植被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下图示意臭氧层漫画。据完成下面小题。
27.好臭氧和坏臭氧分别位于(  )
A.对流层、平流层 B.高层大气、平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 D.电离层、对流层
28.臭氧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C.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27.C
28.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7.读图可知,好臭氧与坏臭氧的分布高度分别为10--30km、0--10km,所以好臭氧和坏臭氧分别位于平流层、对流层中,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热气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和旅游爱好者。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及在湖南某景区放飞的观光热气球,该气球飞行高度为10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该热气球飞行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水汽少,多晴朗天气 B.海拔增加,气温升高
C.大气处于电离状态 D.以氮、氧为主要成分
30.适合乘坐热气球游览的天气为(  )
A.晴朗无风 B.风大天晴 C.阴云密布 D.细雨蒙蒙
【答案】29.D
30.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湖南位于中纬度地区,根据材料,该热气球飞行高度为1000m,则该热气球飞行所在大气层为对流层,该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水汽较多,天气复杂多变,A错误。
B.由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B错误。
C.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大气处于电离状态,C错误。
D.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而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因此对流层以氮、氧为主要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D。
3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乘坐热气球游览需要保障游客安全,故无风是比较理想的天气,同时晴空便于观赏风景,A正确。
BCD.风大、阴云密布、细雨蒙蒙的天气不便欣赏风景且乘坐热气球比较危险,BC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河床海拔近4000m。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植被低矮稀疏。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河段谷坡沙丘分布。
(1)说出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一年中该处沙丘冬春季节发育较快的原因。
(2)推测图中沙丘主要的沙源。
(3)试分析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的原因。
【答案】(1)风力堆积。原因:处于枯水期,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沙源充足;低矮植被旱季拦沙作用弱;冬春季大风天数多,大风挟带的沙尘易沉积。
(2)河漫滩;江心洲;枯水期的河床。
(3)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谷底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宽谷河段风速慢,颗粒物大量沉积;宽谷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沙丘位于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根据所学可知,雅鲁藏布江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在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沉积物在河床出露,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物质来源丰富;植被低矮稀疏,旱季对风沙拦截作用弱。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遇到山坡处风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不断沉积,形成沙丘,因此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
(2)河漫滩、江心洲大面积出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枯水期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3)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的原因主要从流速、流量、风速、沙源、空间等方面分析。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地貌。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谷底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之间较短的局部峡谷地段,由于狭管效应风速较大,因此峡谷地段不利于风的沉积,难以形成沙丘。宽谷地段风速降低,风的搬运能力下降,发生风力堆积;宽谷河道较宽,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故沙丘多集中在宽谷地段。
【点评】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山坡上升形成的沙丘,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1)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根据所学可知,雅鲁藏布江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在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沉积物在河床出露,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物质来源丰富;植被低矮稀疏,旱季对风沙拦截作用弱。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遇到山坡处风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不断沉积,形成沙丘,因此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
(2)河漫滩、江心洲大面积出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枯水期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3)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地貌。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谷底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之间较短的局部峡谷地段,由于狭管效应风速较大,因此峡谷地段不利于风的沉积,难以形成沙丘。宽谷地段风速降低,风的搬运能力下降,发生风力堆积;宽谷河道较宽,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故沙丘多集中在宽谷地段。
32.(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10日13时,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A152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这标志着国航首架C919飞机成功首航,并正式投入运营。左图示意在平流层飞行的C919飞机,右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
(1)指出飞机由起飞到在云顶上端平稳飞行过程中气温和气压的变化特点。
(2)从北京到上海,对流层高度变   ,试说明理由   。
(3)简述飞机多在平流层飞行的原因。
【答案】(1)气温:先降低,后升高。气压:逐渐减小。
(2)高;理由:从北京到上海,纬度降低;近地面气温升高,空气对流更加旺盛,对流层高度增高。
(3)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较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飞机由起飞到在云顶上端平稳飞行过程是从对流层飞行到平流层,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气压会降低。
(2)对流层厚度和纬度有显著关系,低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通常比高纬度地区厚。 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更为强烈,地面受热显著增加,空气对流更加旺盛,对流层高度增高,导致对流层的厚度可以达到17至18公里。相比之下,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较薄。 因此从北京到上海,纬度降低,对流层厚度增大,对流层高度增高。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冷,大气不易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1)飞机由起飞到在云顶上端平稳飞行过程是从对流层飞行到平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气压会降低。
(2)对流层厚度和纬度有显著关系,低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通常比高纬度地区厚。 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更为强烈,地面受热显著增加,空气对流更加旺盛,对流层高度增高,导致对流层的厚度可以达到17至18公里。相比之下,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较薄。 因此从北京到上海,纬度降低,对流层厚度增大,对流层高度增高。
(3)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冷,大气不易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1 / 1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行星大十字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即天空中太阳、八大行星、月亮和矮行星组成“十字架”形状(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出现行星大十字现象的前提是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具有(  )
A.共面性 B.近圆性 C.同向性 D.无序性
2.行星甲、己最可能是(  )
A.土星和金星 B.水星和金星 C.火星和水星 D.火星和土星
3.图中主要涉及的天体系统有(  )
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可观测宇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自东向西受海洋水汽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图(单位:MJ/m2)。据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昼长 B.植被 C.纬度 D.降水
5.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煤炭是间接使用太阳能
B.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缺点
C.太阳辐射不会引起地球地表景观的改变
D.太阳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能到达地球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如下图)位于北京怀柔,该基地使用各类观测仪器监测太阳相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借助该基地观测仪器看到太阳圈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  )
A.光球层一色球层一日冕层 B.色球层一日冕层一光球层
C.日冕层一光球层一色球层 D.日冕层一色球层一光球层
7.据观测,2025年将达到本轮太阳活动峰值,则下一次观测高峰期可能为(  )
A.2028年 B.2032年 C.2036年 D.2040年
8.在观测黑子的高峰活动时应使用(  )
A.光球层观测设备 B.色球层观测设备
C.日冕层观测设备 D.日核观测设备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2024年7月,科学家在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中发现了长兴鱼属新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念忠长兴鱼”。科学家研究发现,“念忠长兴鱼”繁盛于距今4.44亿年—4.19亿年的浅海中。下图示意地质年代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念忠长兴鱼”繁盛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念忠长兴鱼”的发现,表明塔里木盆地(  )
A.由浅海变为陆地 B.气候由干旱变湿润
C.由氧化环境变为还原环境 D.由深海变为陆地
11.“念忠长兴鱼”繁盛时期(  )
A.鸟类繁盛于陆表 B.联合古陆已解体
C.两栖类动物出现 D.裸子植物大繁盛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1月5日,日本“首都圈”的千叶县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7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外核 C.上地幔 D.下地幔
13.震源所在圈层的特点为(  )
A.均由固体岩石组成 B.只有纵波可以穿过
C.上界为古登堡面 D.软流层位于其上部
14.本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是(  )
A.震源较浅 B.震级较低
C.周边人口较少 D.提前预报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虎跳峡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峡谷全长18km,峡谷垂直高差3790m,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图是虎跳峡局部河段实景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虎跳峡河段位于河流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源头
16.虎跳峡大峡谷形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流水的侧蚀作用
C.河流的溯源侵蚀 D.流水的下蚀作用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长江中下游荆江河段牛轭湖发育广泛。图示意该河段河流与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由图和所学知识可推测,牛轭湖多分布于(  )
A.河流北岸 B.河流左岸 C.河流凸岸 D.河流凹岸
18.长江荆江河段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洪涝 C.泥石流 D.沙尘暴
19.发育有牛轭湖的河段,还广泛发育(  )
A.江心洲 B.峡谷 C.冲积扇 D.三角洲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龙里县南部,风景区内的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表现为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分布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自然景观,以及由这些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气候、植被等有机组合。如图示意该风景区一洞穴内部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下列与图中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
A.a——石芽,b——石柱,c——石笋
B.a——石钟乳,b——石笋,c——石柱
C.a—石芽,b—石笋,c—石柱
D.a—石钟乳,b—石柱,c—石笋
21.下列关于猴子沟风景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分布广泛 B.洼地储水条件良好
C.气候温暖湿润 D.适合大规模放牧
22.天坑形成之前,应该发育的地貌是(  )
A.洼地 B.峡谷 C.沟谷 D.溶洞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终碛堤由终碛堆积而成。终碛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多呈半环状。图1示意某冰川上的甲、乙终碛堤,图2示意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下列关于终碛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终碛堤组成物上大下小 B.终碛堤组成物上小下大
C.终碛堤组成物杂乱无章 D.终碛堤组成物大小一致
24.若L1、L2分别对应图1某些位置,则最可能的对应关系是(  )
A.L1—甲L2—乙 B.L1-乙L2-丁
C.L1一丙L2一甲 D.L1一丙L2一丁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有机质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图为光合作用下有机质体(植物)的生成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2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①人口减少②火山喷发排放多③化石燃料的使用④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提高植被覆盖度能有效缓解(  )
A.温室效应 B.冷岛效应 C.焚风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臭氧分为好臭氧和坏臭氧。好臭氧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生物圈,使动植物免受紫外线危害,需要加以保护。坏臭氧是一种污染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高浓度的近地面臭氧会引发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人类健康,也会对植被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下图示意臭氧层漫画。据完成下面小题。
27.好臭氧和坏臭氧分别位于(  )
A.对流层、平流层 B.高层大气、平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 D.电离层、对流层
28.臭氧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C.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热气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和旅游爱好者。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及在湖南某景区放飞的观光热气球,该气球飞行高度为10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该热气球飞行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水汽少,多晴朗天气 B.海拔增加,气温升高
C.大气处于电离状态 D.以氮、氧为主要成分
30.适合乘坐热气球游览的天气为(  )
A.晴朗无风 B.风大天晴 C.阴云密布 D.细雨蒙蒙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河床海拔近4000m。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植被低矮稀疏。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河段谷坡沙丘分布。
(1)说出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一年中该处沙丘冬春季节发育较快的原因。
(2)推测图中沙丘主要的沙源。
(3)试分析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的原因。
32.(2024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10日13时,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A152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这标志着国航首架C919飞机成功首航,并正式投入运营。左图示意在平流层飞行的C919飞机,右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
(1)指出飞机由起飞到在云顶上端平稳飞行过程中气温和气压的变化特点。
(2)从北京到上海,对流层高度变   ,试说明理由   。
(3)简述飞机多在平流层飞行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八大行星的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具有近圆性。
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共面性使得它们在特定角度下有可能在天空中呈现出类似 “十字架” 的形状,A正确。
B.近圆性主要是指行星轨道接近圆形,B错误。
CD.同向性是指行星公转方向相同,而无序性不符合实际情况,CD错误。
故答案为:A。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图中位置来看,行星甲距离太阳最近,为水星,己距离太阳较近,处在甲与地球之间,为金星,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天体主要涉及太阳、八大行星、月亮和矮行星,涉及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主要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和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①③正确;图示天体都在太阳系,与河外星系无关,②错误;可观测宇宙范围广,图中涉及的天体可以具体到太阳系和地月系,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4.D
5.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辐射强度越高;大气透明度高时,辐射损失少;云量多会削弱辐射;海拔越高,大气层薄,辐射增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高纬度地区较弱。
4.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辐射高值和低值区虽然在纬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内蒙古自治区整体上都处于中纬度地区,同一时期昼长差异不大,且纬度较低的东南部地区也存在太阳辐射低值区,故昼长和纬度不是影响其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
B.植被对太阳辐射量影响很小,B错误。
D.内蒙古地区西部距海较远,晴天多,降水少,光照时间较长,太阳辐射较强,而东部地区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云量较多,太阳辐射量相对低于西部,D正确。
故答案为:D。
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太阳辐射能的积累,因此燃烧煤炭是间接使用太阳能,A正确。
B.虽然太阳能清洁环保,但其受昼夜变化和天气影响较大,发电不稳定,B错误,
C.太阳辐射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外力作用会塑造地表形态,引起地球地表景观的改变,C错误。
D.太阳辐射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6.D
7.C
8.A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的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非常稀薄但温度极高;色球层位于日冕层和光球层之间,呈现出玫瑰色;光球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光主要来自光球层,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如果2025年是本轮太阳活动峰值,那么下一次太阳活动峰值应该在2025年加上11年左右,即2036年,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8.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观测太阳黑子需要使用专门观测光球层的设备,A正确。
BCD.色球层主要观测现象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主要观测日冕物质抛射等现象,日核在太阳内部无法直接观测,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B
10.A
11.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9.根据材料可知“念忠长兴鱼”繁盛于距今4.44亿年—4.19亿年的浅海中;根据地质年代图可知:4.44亿年—4.19亿年属于古生代志留纪,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家在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中发现了长兴鱼属新种化石,而“念忠长兴鱼”繁盛于距今4.44亿年—4.19亿年的浅海中,说明塔里木盆地由浅海演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干旱,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据第一题可知:“念忠长兴鱼”繁盛在古生代,新生代是鸟类、哺乳类动物繁荣昌盛的时代,它们分别占据了空中和陆地,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开始解体,B错误。
C.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晚期,C正确。
D.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C
13.D
14.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9-41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震源深度70km,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震源位于上地幔,所在圈层地幔的特点为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但不全由岩石组成,A错误。
B.横纵波均可穿过,B错误。
C.上界为莫霍界面,C错误。
D.软流层位于其上部,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70km,震源较深,A错误。
B.本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是震级较低,只有4.1级,B正确。
C.位于日本的都市圈,人口较多,C错误。
D.地震无法精准提前预报,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5.A
16.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虎跳峡是典型的V形谷,V形谷是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一般分布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段,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的河段多出现在河流上游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跳峡位于长江的金沙江河段,处于宜昌以上,属于长江的上游,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越是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流,河水在河道中流淌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从而会使得河流的下蚀加深作用快于侧蚀拓宽作用,从而形成河道横断面呈“V”字型形态,虎跳峡大峡谷是典型的V形谷,因此虎跳峡大峡谷形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的下蚀作用,与河流的堆积作用、河流的溯源侵蚀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7.D
18.B
19.A
【知识点】河流地貌;洪涝灾害
【解析】【点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侧蚀作用强,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因此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侵蚀岸——凹岸,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8.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区,长江荆江河段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AC错误。
B.长江荆江河段,地势低平,河道曲折,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B正确。
D.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高,沙尘暴发生概率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19.A.根据上题可知,牛轭湖多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明显减小,大量较细的泥沙在河底沉积下来,泥沙的高度不断升高,逐渐高出年平均水位,便形成江心洲,因此发育有牛轭湖的河段,还广泛发育江心洲,A正确。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峡谷是在河流上游,由于落差大,河水流速快,在下蚀作用下形成,B错误。
C.冲积扇是在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C错误。
D.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处,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0.B
21.C
22.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2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石芽是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石钟乳是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碳酸钙堆积体;石笋是由洞底向上生长的碳酸钙堆积体;石柱是石笋和钟乳石连接起来形成的柱状体;观察题目中的图片,a从洞顶向下生长,且较为细长,a为石钟乳;b从地面向上生长,且较为矮小,b为石笋;c是上下连接在一起的柱状体,c为石柱,石芽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该处展现了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主要是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与岩浆岩关系不大,A错误。
B.喀斯特地貌岩石易被溶蚀,出现渗漏,洼地储水条件良好错误,B错误。
C.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C正确。
D.大规模放牧会破坏植被,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易出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不适合大规模放牧,D错误。
故答案为:C。
2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先有地下溶洞的形成,随着溶洞顶部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坍塌,逐渐扩大形成天坑,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3.C
24.D
【知识点】冰川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是杂乱无章,棱角分明的。
2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所以终碛堤应在冰川带的下限,是冰川侵蚀物形成的堆积物,其特征就是这些物质呈现杂乱无章的状态,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4.根据图2横剖面形态,L1对应较为陡峭、狭窄的槽谷,丙位置可能地形更陡;L2对应较平缓、宽广的槽谷,丁位置地形较缓,应对应丁的位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5.D
26.A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2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主要的人为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使得绿地面积减少,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消耗,③④正确;世界人口在增加,①错误;火山喷发不属于人为原因,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提高植被覆盖度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7.C
28.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7.读图可知,好臭氧与坏臭氧的分布高度分别为10--30km、0--10km,所以好臭氧和坏臭氧分别位于平流层、对流层中,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9.D
30.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湖南位于中纬度地区,根据材料,该热气球飞行高度为1000m,则该热气球飞行所在大气层为对流层,该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水汽较多,天气复杂多变,A错误。
B.由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B错误。
C.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大气处于电离状态,C错误。
D.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而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因此对流层以氮、氧为主要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D。
3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乘坐热气球游览需要保障游客安全,故无风是比较理想的天气,同时晴空便于观赏风景,A正确。
BCD.风大、阴云密布、细雨蒙蒙的天气不便欣赏风景且乘坐热气球比较危险,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1.【答案】(1)风力堆积。原因:处于枯水期,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沙源充足;低矮植被旱季拦沙作用弱;冬春季大风天数多,大风挟带的沙尘易沉积。
(2)河漫滩;江心洲;枯水期的河床。
(3)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谷底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宽谷河段风速慢,颗粒物大量沉积;宽谷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沙丘位于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根据所学可知,雅鲁藏布江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在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沉积物在河床出露,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物质来源丰富;植被低矮稀疏,旱季对风沙拦截作用弱。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遇到山坡处风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不断沉积,形成沙丘,因此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
(2)河漫滩、江心洲大面积出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枯水期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3)雅鲁藏布江沙丘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的原因主要从流速、流量、风速、沙源、空间等方面分析。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地貌。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谷底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之间较短的局部峡谷地段,由于狭管效应风速较大,因此峡谷地段不利于风的沉积,难以形成沙丘。宽谷地段风速降低,风的搬运能力下降,发生风力堆积;宽谷河道较宽,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故沙丘多集中在宽谷地段。
【点评】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山坡上升形成的沙丘,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1)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沙丘广泛发育,根据所学可知,雅鲁藏布江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在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沉积物在河床出露,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面积大,物质来源丰富;植被低矮稀疏,旱季对风沙拦截作用弱。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遇到山坡处风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不断沉积,形成沙丘,因此图中沙丘形成经历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
(2)河漫滩、江心洲大面积出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枯水期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3)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地貌。宽谷河段河道宽,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谷底形成大面积河漫滩,沙源多;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雅鲁藏布江宽窄相间,宽谷之间较短的局部峡谷地段,由于狭管效应风速较大,因此峡谷地段不利于风的沉积,难以形成沙丘。宽谷地段风速降低,风的搬运能力下降,发生风力堆积;宽谷河道较宽,河段空间充足,为沙丘形成提供了理想场所,故沙丘多集中在宽谷地段。
32.【答案】(1)气温:先降低,后升高。气压:逐渐减小。
(2)高;理由:从北京到上海,纬度降低;近地面气温升高,空气对流更加旺盛,对流层高度增高。
(3)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较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飞机由起飞到在云顶上端平稳飞行过程是从对流层飞行到平流层,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气压会降低。
(2)对流层厚度和纬度有显著关系,低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通常比高纬度地区厚。 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更为强烈,地面受热显著增加,空气对流更加旺盛,对流层高度增高,导致对流层的厚度可以达到17至18公里。相比之下,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较薄。 因此从北京到上海,纬度降低,对流层厚度增大,对流层高度增高。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冷,大气不易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1)飞机由起飞到在云顶上端平稳飞行过程是从对流层飞行到平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气压会降低。
(2)对流层厚度和纬度有显著关系,低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通常比高纬度地区厚。 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更为强烈,地面受热显著增加,空气对流更加旺盛,对流层高度增高,导致对流层的厚度可以达到17至18公里。相比之下,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较薄。 因此从北京到上海,纬度降低,对流层厚度增大,对流层高度增高。
(3)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冷,大气不易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