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第六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栏目索引
CONTENTS PAGE 1.背景:鸦片战争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2.含义
(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 和儒家的
“ ”为治国之本。
(2)“西用”:在“ ”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
等领域先进的东西。预习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一、“中体西用”西方文化政治制度伦常名教中体科技文教3.演变
(1)萌发: 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 ”以“制夷”。
(2)初步提出:19世纪60年代的 兴起时。魏源(3)明确提出:维新运动时期,直接使用“ ”的概念。
①代表人物: 、 。
②代表作品:张之洞的《 》。
③危害:成为反对 的武器。长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冯桂芬郑观应劝学篇维新思想4.影响: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是 的思想纲领。
(2)是清末新政的主旨。洋务运动名师点拨 “中体西用”论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但在戊戌变法中,它却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倒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洋务派与顽固派:反对西方
(1)不同点: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的 以自强。
(2)相同点:都反对西方的 ,主张维护 制度和“ ”,维护清朝统治。民主制度科学技术民主制度封建统治纲常名教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 制度。
(1)阶级性质:新兴 的政治代表。
(2)思想主张
①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 ”的界限,具备了一定的 。
②维新派:学习西方的 、实行“变政”,即实行
。君主立宪民族资产阶级中体西用民主政治思想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3.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 制度。
(1)兴中会誓词提出: 。
(2) 在《革命军》中呼吁用 手段恢复人民 。
(3) 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中的 。
(4)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同时进行“ ”和“
”。民主共和创立合众政府邹容民主权利宋教仁议会政治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革命名师点拨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引起了新阶层的反应,应注意把握其阶级性、主张,进而认识其目的和结局。课堂讲义 理解·深化·探究主题一 “中体西用”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发展,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军事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探问题材料 最早表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是名士冯桂芬。1861年,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1)据上述材料,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答案 用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2)你认为鲁迅先生的评价正确吗?为什么?答案 正确。洋务派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在保持和维护旧的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在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身上,因此其实质是“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教方法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1) 积极性
①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下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
②“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③在此思想指导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措施,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④在“中体西用”理论指导下,晚清政府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这种主张不改变封建制度,不废除传统的“伦常名教”,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腐朽统治。这种思想力图在保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借助西方科学技术来抵御外侵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体”的变革和“西用”的发展,其指导下的一系列运动也相继失败了。主题二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维新派在现实政治中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民主共和制)。作为资产阶级,他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救国实践最终不能成功。2.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学习历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活动使中国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探问题材料一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集》材料二 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材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1)简要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他与材料一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答案 主张: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形成开明专制的局面。依据:新经破坏之后,易形成武力专制的局面。共同之处:二者均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根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在建立何种政体和政体建立方式与梁启超有何不同。答案 孙中山以革命方式建立共和政体。
梁启超以渐进改革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教方法(1)与“中体西用”思想相比维新派的思想有了哪些深化?
早期维新派思想较之“中体西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深化(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下图表示:当堂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 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
C项错在“全面”;
D项错在“政治制度”。
答案 A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来之学新。”文中的“新”主要是指( )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针砭社会时弊
C.注重经典考据
D.学习西方文化解析 道光、咸丰年间,即鸦片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现象。
答案 D3.下列不属于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是(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D4.下列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
A.以“自强”和“求富”为根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解析 洋务派主张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本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A项不是其根本出发点;
B、D两项不符合“中体西用”中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答案 C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早期维新派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好
C.康有为提出“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D.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解析 提出“创立合众政府”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兴中会创建时的誓词,而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表述不正确。A、B、D项均与史实相符,故选C。
答案 C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进步主张?答案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答案 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则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77页)
一、本课测评
1.“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提示 “中学为体”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学习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其中“中学”是根本和前提,西学是辅助和补充。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宣传和利用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
提示 (1)宣传:在兴中会誓词中,革命派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想法,表明他们对民主共和制的向往;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纷纷创办刊物,翻译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名著,以西方民主的思想为武器,掀起鼓吹反清革命的热潮。其中以邹容和宋教仁最为著名。(2)利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借鉴。如孙中山提出在中国同时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二、学习延伸
比较分析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态度。
提示 (1)洋务派与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同: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对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持反对态度;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2)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同:都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不同:维新派所宣传和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比维新派进步,他们所推崇和要学习的是民主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