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
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中体西用”
1.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
2.“中体西用”思想形成的经过
经过
具体内容
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
代表人物
冯桂芬
意义
第一次正面论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内容
“中体”:“伦常名教”是根本,不得改变“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则有益于国家的发展
“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提出
时间
维新运动时期
基本含义
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代表人物
孙家鼐、张之洞(《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①洋务运动②清末新政(1901年)
[概念阐释]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发展,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军事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重点突破]
“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不敢突破夷夏之防,不能认识到西方文化中先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民主政治思想,甚至利用其作为抵御改革潮流和学习西方的工具。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也限制了“西学”的发展,在巩固“中体”的同时也妨碍了“中体”的变革,所以这种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也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深化探究
材料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思考
(1)依据材料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答案 (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2)主张: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3)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化,中国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将世界先进文化(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也不可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中国当代的改革,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
分歧
洋务派
学习西方科技方面的“长技”来“自强”
顽固派
学习西方科技有违“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
共同点
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2.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羡慕与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维新派(戊戌变法时期)
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不再局限于羡慕,主张实行“变政”,但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推崇和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①兴中会誓词中“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许多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著书立说,如邹容、宋教仁等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
[重点精讲]
革命派比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进步的原因。
(1)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2)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3)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4)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名师指津]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由思想,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维新派在现实政治中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民主共和制)。作为资产阶级,他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救国实践最终不能成功。
[思维升华]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学习历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活动使中国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深化探究
材料一 2010年5月1日,上海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世界的焦点,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上海世博会成为世人了解中国现代文明,了解世界最新文明成果的窗口。早在100多年前,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就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是主张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先代的梦想终于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考
中国的早期维新派是从什么派别中脱离出来的?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答案 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中脱离出来的。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认为西方制度中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甚至有人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曾说:“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思考
革命派的思想比维新派有何明显进步?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 进步:推崇和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有“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0世纪后期出现了许多革命家和宣传家。
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定改造。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他们首先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进而维新派和革命派又提出了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想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甚至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借鉴。历史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
2.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3.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清代学风:“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来之学新。”文中的“新”主要是指( )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针砭社会时弊
C.注重经典考据
D.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 D
解析 道光、咸丰年间,即鸦片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现象。
4.“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
A.魏源
B.张之洞
C.洪仁玕
D.康有为
答案 B
解析 “模仿器物”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新卫旧”即用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5.我们说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主张( )
A.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改变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答案 B
解析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属于孙中山民权思想与维新派民权思想的相同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条件。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进步主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答案 (1)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
(2)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则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历史纵横
洋务运动兴起时期,冯桂芬等人虽然没有正面提出“中体西用”的概念,但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体西用”。
历史纵横
严复翻译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否定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学习延伸
(1)洋务派与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同: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制度,对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持反对态度;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2)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同:都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不同:维新派所宣传和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比维新派进步,他们所推崇和要学习的是民主共和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础达标]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其中②不是新思想的内容,④是错误理解,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方面的落后,不是充分认识。
2.“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中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的含义。《海国图志》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有利于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文化、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故A项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变法通议》《孔子改制考》是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的著作。
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致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反对实行政治改革
答案 C
解析 根据郑观应的言论“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可以得出结论。
4.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所用的“材料”是( )
A.西方先进科技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制度
D.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选A。
5.如果看到右面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答案 D
解析 题目的漫画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讽刺。在本题所提供的四个人物中,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严复主张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改革中国
人头猴身
的政治制度,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最为愤慨的一定是严复。
的达尔文
6.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三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主思想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所反映的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案 (1)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思想缺乏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2)进步性:明确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8.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 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奕?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严复指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严复《论世变之亟》
请回答:
(1)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2)从材料二、三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答案 (1)顽固派: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文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2)奕?:西学主要是先进工艺技术;开展洋务运动。严复:西学主要是先进政治制度;开展维新运动。
(3)中国文化(技术、制度)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遭受西学指导下的西方国家的侵略,出现民族危机。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明确材料所代表的派别,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出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具体主张,并作简要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