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课件 (3)【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课件 (3)【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5 19:59: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2张PPT。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历史回声
1912年4月,孙中山乘军舰到福建视察.在停泊马尾时,他发现欢迎他的小船大都悬挂着纸旗和布条,称他“万岁”.孙中山不悦,对福建都督孙道仁说:“‘万岁’一
词,是封建帝王要臣民这样称呼他的,我们为了反抗这个‘万岁’,许多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
血.如果我接受这个称呼,对得起先烈吗?”他要求撤掉这些纸旗和布条,否则决不登岸.孙道仁慌忙传达,所有小船也赶紧照办了.孙中山这才欣然上岸. ●课程标准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学习目标 1.掌握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谭嗣同民主思想的特点. 2.比较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析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理解三民主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孙中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改造. 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1)“托古改制” ①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论证社会进行维新变革的必要. ②强调中国应实行_____________. ③把孔子尊为变法改制的祖师,以此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与合理性. 君主立宪制(2)康有为的民主实践 ①1895 年领导“________”后,又多次上书. ②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 ③百日维新期间,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等书,主张设“________”. 公车上书制度局2.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维新变法思想显得更加激进. (2)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 (3)主张“_______”与“广民智”,并主张将二者联系起来. (4)主张大力发扬自由民主,宣传卢梭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伸民权3.评价 (1)君主立宪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基本政治主张. (2)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的一种_________,与封建君主专制有本质区别. (3)君主立宪具有一定的“________”,但又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差距.
政体形式民主性思考探究
献身甘作万矢的,
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
更研哲理牖新知.
——梁启超《自励》节录
(1)诗中反映了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梁启超认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1)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开学校,广民智.
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形成:孙中山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_________的思想体系. 2.核心:民权主义 (1)“创立合众政府”和“_________”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主旨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创立民国3.特点 (1)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学习中,考虑中国实际,加以改造借鉴. (2)在西方“___________”的基础上,增加“考试权”和“监察权”,形成“五权分立”的方案. 三权分立4.联系 (1)三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是完整的思想体系. (2)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3)政治革命和___________也要“毕其功于一役”. (4)三种“革命”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社会革命5.评价 (1)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大大超越了_____________. (2)孙中山当时所认识和要求的民主,仍带有较大局限性. 君主立宪制特别提醒: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归纳整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欺凌下,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形成和发展起来. 要点 康梁与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比较 典型例题
考查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有关观点及认识
(2010·高考福建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
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2: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1、2,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于民主政治的不同观点和认识.第(1)问要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注意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角度回答;第(2)问要从梁启超和孙中山的阶级本质方面进行分析,二者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只是救国主张和实践不同而已. 【答案】 (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2)不对立. 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图文探究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近代化”运动的先声. 材料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开始了一场“近代化”运动.
材料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近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探究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材料1所示历史事件和影响. (2)为什么说材料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近代化”运动? (3)材料3中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探究思路】 本题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背景、影响等内容的分析.第(1)问,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千余名为求官而来”“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可判断材料1反映的是“公车上书”,结合其历史背景回答“已成定局的悲剧”所指的事件.第(2)问,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性质的理解.第(3)问,从字面意思入手,扼要说明. 【尝试答题】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资产阶级要求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是一场近代化运动. (3)含义:中国的近代化并未终止,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