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6张PPT)
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河流与湖泊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in China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地域差异
Main rivers s our rivers
我国的主要河流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0 1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由河流干流和支流组成的水网系统
水系
分水岭
分隔两大水系的山岭或高地
河流水系获得补给的地面集水区
主要受地形影响
流域面积
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经的整个地区。
水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沼泽、湖泊等组成。
分水岭: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也叫分水线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外流区:外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
内流区:内流河的集水区域
内流区
外流区
1(1)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2)水量丰富:年径流总量27115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3)水能蕴藏量极大: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我国河流的基本特征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主要河流类型
Main river type
A
B
C
D
内流河
外流河
时令河
运河
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泊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
Inner River
Outflow River
Seasonal River
Canal
直接或间接
流入海洋
又称作季节性河流、有断流现象
人工开凿的
通航河道
-02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外流区
内流区
外流河的流域(集水区域),称为外流区。
内流河的流域(集水区域),称为内流区。
-02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外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总水量95%以上
内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河流水量占全国总水量不到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02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我国外、内流区分界线:
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山脉一贺兰山一 祁连山脉(东段)一线 ,
南段近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巴颜喀拉山脉一冈底斯山脉一线重合)。
该线东南部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域;
西北部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域。
-01
我国主要河流类型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主要外流河
黑龙江
黄河
长江
珠江
澜沧江
额尔齐斯河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弱水
-01
我国主要河流类型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边界河
主要内流河
中俄界河:
中朝界河:
中越界河:
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鸭绿江、图们江等。
北仑河。
澜沧江(湄公河)(缅、泰、老、柬、越)
元江(红河)
黑龙江(阿穆尔河)(俄罗斯)
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俄罗斯)
怒江(萨尔温江)(缅甸)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
黑龙江
淮河
珠江
雅鲁藏布江
塔里木河
额尔齐斯河
长江
黄河
松花江
流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闽江、珠江和澜沧江等;
流入印度洋:怒江(萨尔温江)和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等: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01
我国主要河流类型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成因分析: 在地形上,四周比内部高;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风沙大;河流稀少,多时令河,内陆湖盆是其归宿( 水平衡和地形两方面共同造就了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 )
松嫩平原内流区成因分析:
地势低洼,地表水不能外泄,成为沼泽地,为内流区。
-02
探究:外流区中的小部分内流区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河流水系特征的分析
①河流的流向、流程;
②流域面积;
③支流的数量、河网密度;
④水系形状;
⑤落差或峡谷的分布;
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等。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关系最为密切。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①流量大小←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
②流量(水位)变化←降水变化、温度变化
③含沙量大小←植被状况、地势起伏
④流速大小←落差大小
⑤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以下
⑥凌汛←有结冰期;由低纬流向高纬
⑦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⑧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特征 描述语言 影响因素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小/季节变化
水位(汛期) 水位高、低/季节变化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凌汛) 结冰期有、无/长短 有无凌汛
流速、水能 大、小
水系特征 流向、流程 流程长、短
水系形态 树枝状、扇状、平形状、羽状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河道特征 深浅、宽窄、曲直
河网密度(支流发育程度) 大、小
气温
地形落差
地形地势特征、气候
地形地势特征、气候
地形地势特征、气候
补给类型、流域内的气候类型(流域面积)
流域内的地面植被状况、降水强度、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特征
地形地势特征
-04
外流河水文特征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外流区
内流区
流程较长,流量较大;
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的大小随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
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在夏季;
淮河以北的河流含沙量较大,并有结冰期,以南则相反;
⑤上游河段流速一般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水量较小
汛期短
流程短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03
内流河水文特征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沿途气候干旱,降水少,支流汇入少,蒸发强,下渗严重,再加上引水灌溉,流程短。
-01
内流河水文特征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弱水
塔里木河
我国主要的内流河
自然: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下渗多;水量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再加上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人为:人口的快速增加;过度灌溉、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
原因
塔里木河、黑河(弱水)
(1)中国主要的内流河:
(2)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表现和原因: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断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表现
-02
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特征 Rive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地区
河流补给
流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河流
西北地区
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水量小
夏季水量丰富,
其他季节水量较小,
甚至断流
有结冰期
含沙量大
塔里木河等
-02
地区
河流补给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河流
东北地区
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水量丰富
(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小春汛、大夏汛)
森林茂密、含沙量小
纬度较高、结冰期长
黑龙江、松花江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特征 Rive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地区
河流补给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河流
-02
华北地区
雨水补给为主
水量较小
(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区)
汛期短,雨季短(黄河有凌汛)
植被稀疏、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严重
位于暖温带,结冰期较短
黄河、海河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特征 Rive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40000
-02
10000
20000
30000
地区
河流补给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南方地区
雨水补给为主
水量丰富
(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珠江有台汛)
森林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
无结冰期
长江、珠江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特征 Rive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比较
Comparison of Internal and Outflow Areas in China
区域 外流区 内流区
主要 河流 流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闽江、珠江和澜沧江等; 流入印度洋: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和弱水等
水文 特征 流程较长,流量较大; 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的大小随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淮河以北的河流含沙量大,并有结冰期,以南则相反;上游河段流速一般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流程短,流量小;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流量随季节变化,
夏季流量大;
冬季有断流现象
主要 湖泊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等, 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为淡水湖 青海湖和纳木错等,
多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一般为咸水湖
A
B
C
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Main rivers of main rivers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地下水
补给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rainwater) recharge
Permanent glacial meltwater recharge
Seasonal snow melt supply
Underground water recharge
D
湖泊水补给
与河水互补:当湖水位高于河水位,则湖泊补给河流,反之河流反补给湖泊
较普遍较稳定的补给源
雨水补给
降雨越多,水量越大
汛期在雨季
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河流最普遍的补给方式世界多数河流主要补给源
中国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气温越高及积雪量越大,水量越大
汛期在春季
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积雪融水
雨水
中国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冰川融水补给
气温越高,水量越大
汛期在夏季,冬季断流
青藏和西北的高山常见
中国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雨水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中国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地下水补给
与河水互补: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则地下水补给河水,反之河水反补给地下水
最稳定的补给源
中国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西南喀斯特地区
溶洞、暗河等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导致地表河流径流量变小。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中国主要河流补给方式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丰水期:河水补给潜水
N
53
52
51
50
图中虚线表示等潜水线(单位m)
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枯水期:潜水补给河水
N
53
52
51
50
图中虚线表示等潜水线(单位m)
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其他情况
52
53
55
54
左岸
右岸
左岸
右岸
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1:1
海拔最低的湖泊:艾丁湖
艾丁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是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也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湖面比海平面低154.31米,湖底最低处达-161米。是吐鲁番盆地西南部的断陷湖。
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
纳木错,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其形成和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是经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构造湖,并具冰川作用的痕迹。
我国最大的火山湖: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为中国、朝鲜两国的界湖。
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是我国面积最大、水容量最大的湖泊。虽属咸水湖,但含盐度较低,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湖中的鸟岛(现已与岸边相连,成为半岛)是候鸟栖息的优越场所。每年4-6月,多种成群的候鸟飞来,在岛上产卵孵雏。
中国最大的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湖水盐分饱和,结成15米厚的盐层。储盐量250亿吨,估计可供全世界人民食用一千年以上。
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最低洼和最核心的地带。几亿年前,柴达木这里曾是万顷汪洋大海,由于青藏陆地隆起导致海陆变迁,柴达木变成了盆地。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
"察尔汗"是蒙古语,意为"盐泽"。盐湖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份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因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盐湖上还有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穿行而过,是一座浮在卤水上的"万丈盐桥",公路和铁路是格尔木至敦煌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一段。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各种盐总储量超过600亿吨,钾肥年产量超过400万吨。湖上现已建有中国最大的钾肥企业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原青海钾肥厂)2014年产量已经超过400万吨。
察尔汗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至少在12万亿元左右。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盐湖卤水中还伴生有镁、锂、钠、碘等数十种矿物质,
我国的湖泊的地域差异
0 2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in China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青海湖
鄱阳湖
洞庭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1) 数量
(2)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天然湖泊就有2000多个,湖泊总面积为7.56万km2。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湖泊的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主要有两大湖泊分布区。
根据湖泊所在的流域特点,可将湖泊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
内流湖(也叫非排水湖)在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盐度>1‰);
外流湖(又叫排水湖)在外流区,属淡水湖(盐度<1‰)。
主要湖泊分布
内流湖和外流湖的区别
Difference between Inner flow Lake and Outflow Lake
湖泊分类 内流湖 外流湖
湖水性质 一般为咸水湖 都是淡水湖
定义 位于内流区, 无河流与海洋相通 位于外流区,
有河流与海洋相通
水文特征及成因 湖水的排泄方式是蒸发,湖水盐分富集,盐度上升 湖水有进有出,水中盐分保持动态平衡,盐度低且稳定
主要分布区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湖泊 青海湖、纳木错等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咸水湖
淡水湖
蒸发
外流河流出
青海湖
鄱阳湖
内流湖
外流湖
内流湖:分布在内流区--咸水湖
补给:高山冰雪融水
排泄:蒸发
外流湖:分布在外流区--淡水湖
补给:大气降水
排泄:流入江河,汇入海洋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湖泊成因分类
成因类型 成因 中国湖泊例子 世界湖泊例子
构造湖(断层湖) 地壳运动断裂拗陷,积水成湖 青海湖、纳木错、洞庭湖、鄱阳湖、巢湖、艾丁湖、滇池、日月潭 贝加尔湖、死海、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
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成湖 长白山的白头山天池
堰塞湖 火山熔岩或滑坡堵塞河道而成 镜泊湖(黑)、五大莲池(黑) 巴尔喀什湖(哈萨克)
海迹湖 地壳上升与海分开 西湖、太湖 里海、咸海、洞里萨湖、乍得湖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湖泊成因分类
成因类型 成因 中国湖泊例子 世界湖泊例子
澙湖 海湾被河流泥沙沉积包围,与海隔开 太湖、西湖、洪泽湖(兼有构造湖之说)
侵蚀湖 冰川或风侵蚀洼地,积水成湖 罗布泊(属风蚀湖) 北美五大湖(属冰蚀湖)
冰碛湖 冰川堆积的洼地积水 日内瓦湖(瑞士)
岩溶湖 溶蚀洼地连地下河 草海(贵)
人工湖 人工修建的水库 三峡水库等 纳赛尔水库等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构造湖:
地壳运动断裂拗陷,积水成湖
青海湖
纳木错
洞庭湖
鄱阳湖
博斯腾湖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成湖
长白山天池
堰塞湖:火山熔岩或滑坡堵塞河道而成
五花海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冰川湖:冰川融化、退却,由冰川侵蚀而成的洼地,或由冰碛围堵的槽谷积水,形成冰川湖
稻城冰斗湖
潟湖:当沿海漂流携带的泥沙封闭海湾形成湖泊,则为海成湖,也称潟湖
三亚泻湖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我国的河流分布:
青藏高原湖群: (咸水湖)青海湖、纳木错、察尔汗盐湖等
东部平原湖群:(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太湖等
中国湖泊分布图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02
我国的湖泊 Lakes in China
青藏高原湖区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以内流湖为主。西藏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我国面积最大、水容量最大湖泊。属咸水湖,但含盐度较低。
纳木错(藏)为海拔最高的湖泊;
察尔汗盐湖(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02
我国的湖泊 Lakes in China
青藏高原湖区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2.青藏高原咸水湖成因
由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造成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咸水湖。
(2)地壳活动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
(1)冰川的侵蚀作用使青藏高原形成很多冰蚀洼地,加上积雪及冰川融化,使青藏高原湖泊众多。
3.新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河流中上游由于过度使用河水或植被破坏,导致河流下游断流,湖泊干涸,城市缺水,造成古城消失。
1.青藏高原湖泊的成因
36°N
100°E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盐湖的形成条件
淡水补给量少:
降水→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
冰川融水→(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
径流汇入→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
人为→工农业、人口用水量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蒸发量大:
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
盐分不断累积,最终形成盐湖。
【特殊】:(可能有)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可能有)地势低于海平面,与海洋水连接,海水渗入。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
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02
我国的湖泊 Lakes in China
东部平原湖区
云贵高原湖区
华南湖区
内蒙古、新疆湖区
东北湖区
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
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游:洞庭湖、鄱阳湖;江苏北部:洪泽湖;江苏南部:太湖;安徽:巢湖。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1:变迁的表现
2:变迁的原因
3:变迁的影响
湖面萎缩 水位下降 盐度上升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②:人为原因:过度引河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①:物种减少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较弱,使本区气候趋于恶化。
③:饮用水出现短缺,传统的渔业衰落导致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
④:出现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盐尘暴)
中国湖泊的地域差异 Internal flow and outflow areas of China
变化:湖泊面积缩小。
原因:泥沙淤积 和 围湖造田
分洪、蓄洪的能力减弱,加剧洪涝灾害。
陆地水体称“水花(水华)”又称“藻花”;
海洋水体称为“赤潮”(珠江口)。
淡水中蓝藻"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通过产生异味物质和蓝藻毒素,影响饮用水源和水产品安全,巢湖渔民的肝脏损伤 ,具有促癌效应
我国深受蓝藻水华折磨的最著名的湖泊有滇池、太湖和巢湖
湖泊功能--湿地的效益
经济效益:
水资源、生物资源、旅游 、航运
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调蓄洪水、降解有害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效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科考价值 :
生物、地质、水文科考
湖泊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湖泊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水体比热大,蒸发耗热多,使湖面上气温变化较周围陆地缓和,冬暖夏凉,夜暖昼凉。
湖面上湿度大,夜雨多于昼雨。由于湖面在白天与夏季的最高温度低,空气对流弱,因此年总降水量偏小。
夜间陆面温度低于湖面,风从陆吹向湖;白天陆面温度高于湖面,风向从湖吹向陆,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陆风,湖陆风对沿湖陆地的气候有调剂作用。
我国湖泊存在的功能 、主要问题及措施
问题:湖泊面积萎缩;水质恶化;
水生生物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危害: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严重;
航道断流,影响航运;
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措施:建立湿地保护区;
减少(防)污水排放,加强对水污染治理;
跨流域调水,促进水体更新。
加强宣传 提高保护意识
加强监测,完善立法;
我国的主要河流
03
Main rivers s our rivers
长 江
Colorado River
黄河
Colorado River
壶口瀑布
Colorado River and
珠江
Colorado River
淮河
Colorado River
雅鲁藏布江
Colorado River and
塔里木河
Colorado River and
我国的
主要河流
Main rivers in China
长江
黄河
珠江
京杭运河
发源地:
注入海洋:
长度:
地位:
流经省区:
主要支流:
上中下游分界点:
水文特征:
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
东海
6300千米
第一大河
11个省区
宜昌、湖口
唐古拉山脉
各拉丹东峰
东海
青海省
四川省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重庆市
湖北省
安徽省
湖南省
江西省
江苏省
上海市
//
宜昌
//
湖口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雅砻江
岷江
嘉陵江
乌江
湘江
汉江
赣江
长江流域面积:180多万Km2
长江年径流量:10000亿m3
赣江
湘江
沅江
汉江
乌江
嘉陵江
岷江
大渡河
雅砻江
金沙江
通天河
沱沱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
各拉丹冬雪峰
注入海洋
——东海
湖口
长江干流长度:6300千米
长江——中国第一长河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源头:
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水文特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汛期较长,含沙量较小,冬季没有结冰现象
长江——中国第一长河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长江——中国第一长河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源头:
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上中游分界点:湖北宜昌
中下游分界点:江西湖口
上游: 流经第一、二级阶梯,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流速变缓,河道蜿蜒曲折,水流不畅,有“九曲回肠”之称
下游: 地势低平,水网密集,江阔水深,水流缓慢,利于航运。
长江——中国第一长河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长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Difference between Inner flow Lake and Outflow Lake
①水能资源丰富;
②“黄金水道”:长江是我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
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③多洪涝灾害:(原因)
④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
⑤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生生物资源也很丰富。长江淡水鱼的产量约占全国淡水鱼产量的一半。
3、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
①棉花产量占全国1/3以上。
②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等的产量均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我国的主要河流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4、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生生物丰富:
西南和南方两个林区的大部分在长江流域。
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在长江流域都有分布。
淡水鱼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一半
我国的主要河流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上 游 河 段 开发重点 水能资源
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主要措施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意义?
1、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
2、减少旱涝灾害;
3、增加植树地区的经济收入。
4、减少水土流失;
5、缓解农村用材林和“三料”(燃料、饲料、肥料)的紧张状况;
我国的主要河流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①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源头到宜宾段---水能最丰富的河段 和 三峡河段
长江干流地势剖面图
长江开发利用---水能的开发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km)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m)
唐古拉山
宜宾
上海
6600米
6200米
3500千米
长江干流剖面图
自源头至宜宾,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长江上游段落差达6000米以上,占长江总落差90%)。
水能开发的条件
落差
水量
一二阶梯交界处,高山峡谷,落差大,水流急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径流量大;
思考:结合图文思考长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
思考:长江上游水能开发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在干流上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和水电站
长江流至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由瞿(qu)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急湍,水能资源极其丰富。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204千米。自西向东: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最险峻的峡谷;巫峡以曲折、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则以滩多水急著称。河谷特征是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长江开发利用---水能的开发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瞿塘峡
巫 峡
西陵峡
①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源头到宜宾段---水能最丰富的河段 和 三峡河段
②长江水能开发的现状
--为了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江干支流建起了许多座水电站。但是,现在长江水能的开发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所以加速长江水能的开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对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长江开发利用---水能的开发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三 峡
Colorado River
发电效益:
三峡建电站的条件:三峡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峡谷区,河道窄,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三峡电站规模:世界规模最大,1860万千瓦,占长江可开发水能的28%,相当10个大亚湾。
三峡电站带来的三大效益体现在:
社会效益: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它将作为未来全国统一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效益:每年可为增加5000多亿元的产值提供电力保证。
环境效益:水电代替火电,大量减少煤炭消耗,及煤炭带来的废气、废渣污染,保护环境。
航运效益: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宜宾-宜昌)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万吨级船队从上海直达重庆,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其他效益: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改善中下游平原去生态环境,调节库区气候,发展旅游业等,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三峡水库是长江干流上第一座调控水库
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洪、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
可缓解洪水对武汉的威胁。
减轻洞庭湖淤积。
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主要表现在:
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调节局地气候;
与火力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文物古迹
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岸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
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
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水库蓄水可能引起蚊虫滋生,给人们健康带来影响
长江开发利用---水能的开发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中 游 河 段 开发重点 航运
主要问题 洪涝灾害、水污染
主要措施 整治河道,退田还湖,兴修水利,治理污染
“千里长江,险在荆江”。湖北枝城—湖南城陵矶的长江段叫荆江。因为荆江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当洪水来临,水流不畅易发洪灾;船在航行时也易发生事故。
措施:
(1)裁弯取直
(2)荆江分洪工程
(3)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开发利用---水运的开发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长江的航运条件优越,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
①疏浚长江航道,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荆江进行重点治理,加强沿江港口建设。
②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大力建设沿江经济带。
长江开发利用---水运的开发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探究: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长江综合治理---防洪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其洪水来自三个方面:①湖北宜昌以上的干支流②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③北面的汉江水系
长江综合治理---防洪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①:降水量大而集中,夏季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汛期长,上游来水量大。
③:中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a: 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河湖淤塞;
b: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急剧减少,调蓄能力下降
长江综合治理---防洪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
宜昌
//
湖口
上游
中游
下游
长江中下游平原防洪治理措施:
①:在上、中游山区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进行水土保持
②:修建三峡工程等水库和水利枢纽
③:荆江河段截弯取直
④:中下游平原加固堤坝,兴建分洪、蓄洪工程以及疏浚河道
⑤:退耕还湖
⑥设立防洪保险;建设防洪管理体制;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
下 游 河 段 开发重点 航运
主要问题 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污染
主要措施 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加强水污染防治
探究:为什么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得益于哪些因素?
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自然原因
黄金水道
①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宜宾以下);
②地处湿润地区,流域降水量大,流量大;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平稳;
④我国第一长河,江阔水深,流域面积广,通航里程长;
⑤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遍布南北,形成河网。
社会经济原因
⑥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城镇众多,工农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⑦长江与其它交通线交织成网,便于联系东西、南北的交通,减轻横向铁路运输压力;
⑧与铁路相比,水运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特点。
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发源地:
注入海洋:
长度:
地位:
流经省区:
主要支流:
上中下游分界点:
水文特征:
巴颜喀拉山
渤海
5500千米
第二长河
9个省区
河口、桃花峪
汾河、渭河
巴颜喀拉山脉
渤海
青海省
四川省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山东省
//
河口
//
桃花峪
渭河
汾河
河流名称 长度(千米) 年径流量(亿m ) 流域面积(万Km )
长 江 6300 10000 180
黄 河 5500 6 50 75
珠 江 2197 3465 44
黑龙江 3420 3069 86
河 口
桃花峪
青 藏 高 原
内 蒙 古 高 原
黄 土 高 原
华
北
平
原
我国的主要河流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源头:
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渤海
水文特征:流量较大,水位变化较大,汛期较短,部分河流初冬和初春有凌汛现象,冬季有结冰期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根据下图说说黄河有哪些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两岸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炎黄子孙坚忍不拔的性格。同古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两河一样,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氏族、大汶口文化遗址等);
塑造了肥沃的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并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4000万千瓦,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
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上游:
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
河口
//
桃花峪
上游
中游
下游
黄河源头河段水清流缓,含沙量小,
自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多峡谷,多支流,水量较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宁夏内蒙古河段,地势平坦,泥沙沉积,形成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塞上江南)
黄河上游河段的水量占全流域水量的70%以上
黄河上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上 游 河 段 开发重点 水能资源、农业灌溉
主要问题 土地荒漠化、凌汛
主要措施 保护植被,合理放牧,破冰等
上游冲积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段:水流缓慢,水量大减。
黄河上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凌汛: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凌汛灾害:兰州—内蒙古磴口附近、郑州花园口—入海口两个河段,河水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山东段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黄河上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爆破防凌
上游
中游:
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源地。
//
内蒙古河口
//
桃花峪
中游
下游
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泥沙俱下,大量泥沙沿着各支流汇入
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也因此而得名,黄河多年平均含沙量是长江的60倍,黄河在中游的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等
中 游 河 段 开发重点 水能资源
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
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坝淤地,植树造林
黄河中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河段,但在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时,水量明显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该段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耗水多;
途径两大灌溉农业区,引黄灌溉耗水多;
该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
黄河中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Difference between Inner flow Lake and Outflow Lake
黄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为35kg/m3,高峰时达到570kg。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575kg肥料。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
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河道变迁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给华北平原人民带来过多次灾害性的洪涝灾害。
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
究其原因: 是泥沙在中游入河,并在下游沉积。
所以:
黄河中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因此,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请列举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
①植树种草 (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②打坝淤地(拦泥蓄水;既扩大耕地面积又改变交通条件)
③修筑梯田(缓坡;既扩大耕地面积,又保持水土,以减少入河的泥沙)
④ 兴修水利(防洪、发电、灌溉、减淤、治沙)
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⑤下游加固大堤
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黃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域。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300吨, 最高可达1万吨。20世纪50年代 ,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 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 ,南小河沟现在已经是
塬面条田连片,
沟坡林草茂密,
沟底坝库相连,
一般暴雨时水不下塬,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 如今, 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已达84%, 被誉为:
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黃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域。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300吨, 最高可达1万吨。20世纪50年代 ,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 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下游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小浪底工程从2009年竣工到2015年,累计将下游河道中9.66亿吨淤沙送入海,“地上河”没有再长高,黄河下游基本保持冲淤平衡。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2021年汛前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本次调水调沙从6月19日开始,历时20天左右,期间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量为4500立方米每秒量级。本次调水调沙实现小浪底水库排沙减淤,并进一步维持黄河下游河槽稳定。实现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央视记者】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干流,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工程主要由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泄洪排沙系统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工程总投资3149500万元。
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时开闸放水的壮观场面
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利枢纽每年6月下旬至7月初进行。①集中放水,产生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床,排沙入海。②雨季来临之前防水,腾空库容,为雨季防洪做准备。
蓄清排浑----①排浑就是排沙,在汛期初期河流含沙量大,直接排至下游,减轻库区泥沙淤积;②蓄清在汛期后期,河流含沙量减小,蓄满清水,为枯水期时提供水源。
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 ,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减少入河泥沙的根本措施。
由政府投资、补偿, 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 , 因地制宜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来综合治理。
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沿等髙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留茬少耕、免耕
沿等髙线耕作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 , 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 , 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沿等髙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图4.6)。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水患的成因与治理
Yangtze River —— The First Long River of China
水患 成因 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暴雨使约束的人工堤坝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可能
治理 治沙是治黄的关键,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具体措施: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牧;
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减少入河泥沙;
③上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泾 渭分明
黄河入海口——黄龙入海景观
永靖刘家峡(洮河与黄河交汇处)
下游:
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
河口
//
河南桃花峪
上游
中游
下游
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②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③防治洪涝,人工筑堤束水
(1)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地上河的治理措施
①治理中游水土流失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②加高加固防洪堤坝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黄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小,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
黄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下
游
河
段
开发重点
塑造了肥沃的平原
主要问题
“地上河”、凌汛、水量减小
主要措施
兴修水利,调水调沙,加固大堤,综合合理利用水资源
黄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下游从河南桃花峪至入海口
由于进入全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下游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3~4米,有的河段甚至高出10米,成为世界闻名的“地上河”或“悬河”,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流量小。
黄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主要差异。
1.成因:
长江“地上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黄河“地上河”:
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②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③防治洪涝,人工筑堤束水
2.治理措施: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植树造林
黄河“地上河”:①治理中游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②加高加固防洪堤坝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打坝淤地、植树种草
黄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说明黄河各河段流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自源头的冰雪融水补给,上游接纳众多支流,水量增大;
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气候干旱地区,蒸发、下渗及人类引水,水量减少;
进入黄土高原后,接纳众多支流,水量增大;
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且多下渗、人类引水,水量减小。
黄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
河流名称 长度(千米)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长 江 6300 10000 180
黄 河 5500 6 50 75
珠 江 2197 3465 44
黑龙江 3420 3069 86
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但径流量少。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思考:
①: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具有什么特征
②: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
③: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季节性断流,
断流的天数逐年增加,
断流的河段长度逐年变长。
人口迅速增加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自然原因:
①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
②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①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②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浪费严重。
③引黄灌溉。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工农业迅速发展,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再加上上下游用水缺少有效的调控。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黄河下游断流对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空间范围 主要影响
主河道 ● 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 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河流沿岸 ● 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 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 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 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
河口三角洲及海域 ● 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应对黄河断流的具体措施
建立水资源统一调配机制
1999年,国家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的原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推广应用节水技术
包括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节水
--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Yellow River —— The Second Long River of China
开源: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
黄河三角洲的成因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
入海口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减缓,加之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扩张速度减慢的原因
黄河中游治沙已见成效,河流含沙量减少;
黄河修建的水利枢纽工程,拦蓄泥沙,以及中上游用水量大,黄河下游水量减少。
京杭大运河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 航运价值:
①:历史上:南北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
②:现在:南水北调 东线 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
衰弱原因:
①河道淤塞;②海运发展③南北方向铁路的发展
五、京杭大运河
● 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全长:1800Km
● 起止点: 北京----杭州
●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 经过六个省:京、津、冀、鲁、苏、浙。
京杭大运河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京杭运河现在所运输的主要货物和历史上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历史上以北运粮食为主,现在北上的主要是日用工业品,南下的主要是煤炭。
原因:现在北方的粮食产量已有一定的增长,所缺的粮食可通过海运和铁路运输补充。但由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不平衡,北方煤炭生产多,而京杭运河南段所经的华东地区煤炭资源缺乏,消费量却很大,需要南运的煤炭数量很多,这就给铁路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利用京杭运河北煤南运很有必要。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煤南运的运输压力;对促进缺乏能源的华东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有重大意义。
珠江 The Pearl River
流经主要地形区: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
长度:2197千米
流域面积:4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中国第二
流经省区:滇、黔、桂、粤
干流:南盘江、红水河、西江、珠江
1、珠江流域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基本概况
径流量:大 (年降水量>800毫米)
汛期:长 (雨季长)
水位变化:小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结冰期:无 (1月气温>0°C)
含沙量:小 (植被覆盖率高)
珠江 The Pearl River
珠江
The Pearl River
珠江流经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径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
①珠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河长2214千米。珠江由西江、北江和东江汇合而成,西江是珠江的主流。在全国各大河中,珠江汛期最长,水资源十分丰沛,水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
天生桥水电站
岩滩
水电站
②珠江流域各水系水量丰沛,河道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为3348万千瓦。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江上中游,包括南、北盘江与红水河。目前,国家正在加强对珠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将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
③珠江水运发达,内河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和京杭运河,居全国第三位。西江梧州以下航运条件较好,珠江三角洲航运最为发达,这里水网密布,沟通海洋,从广州到我国南方大港——黄浦港,一般能通航远洋海轮。
④西江支流桂江,其上游漓江段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同时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接湘江源头段,沟通珠江与湘江两大水系。
珠江 The Pearl River
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河谷深切,滩多水急
中游:流向山脉斜交,形成平坝与山谷相间的河谷地貌
下游:河面增宽,流速趋缓,河汊众多
珠江各河段特征 The Pearl River
咸潮(又称咸湖上溯、盐水入侵)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其他渠道倒流进内流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范围变化图。
指出珠江三角洲咸潮易发的季节及近年来该区域咸潮入侵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冬季(冬春季)降水量少,径流量较少,咸潮多发。人口增加,城市化率提高,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供水规模扩大;河道挖沙、航道疏浚等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使得河道河床降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在逐年上升。
变化趋势:不断加剧(或向河流上游扩展)。
珠江河口咸潮 The Pearl River
中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每年7-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河道经常断流。塔里木河为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提高供了重要灌溉水源。沿河分布有著名的胡杨林。
水文特征:流经干旱区,水量小;汛期短(7月~9月);沿途河水分蒸发、下渗、灌溉,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断流,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在五千多年前,天津附近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些河流发源于山区,从山区冲下来的大量泥沙,流至山前,由于河槽纵比降减少,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下来,逐渐在山前形成若干个冲积洪积扇。
海河主要支流从北到南分别为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扇形」水系的海河
海河泛滥的自然原因:
①夏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年径流量集中在6-9月,年际变化大。
②山区河流坡陡流急,与平原间无丘陵过渡带,洪水出山口就进入平原,坡度骤降,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
③海河水系上游支流繁多,下游集中,干流水流不能及时宣泄洪水河道容洪、泄洪能力上大下小,如果几条河同时涨水汇入海河,受海水顶托作用,极易形成洪峰,往往多涝灾。
④河流常常决口冲积改道,形成大小不等的洼地,洼地常年积水,土壤盐渍化严重
根治海河的措施:
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修建水库,以调节河流水量;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使天津、河北等地免受洪水的灾害。
在海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干流的流量;
汛期可以拦蓄洪水,减少下游水量,有利防洪;
旱期可以将水库蓄水下排,以利灌溉。在海河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汛期时支流的洪水可以分流入海,不像过去那样奔流到天津入海,对天津造成巨大的威胁
淮河流域
水流汇集
易成洪涝
水系特征与自然灾害
主要危害:淮河北面的黄河,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并曾夺淮入海。黄河夺淮时,泥沙淤填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所以,过去淮河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淮河流域成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方。现在,淮河流域发生水灾的频度已大大减少。
淮河成灾的原因:
位置: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变率大;
气候:夏季降雨多且集中(6-7月江淮梅雨、7-8月华北暴雨);
地形:淮河平原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
水系:羽状水系、支流多,汇水迅猛;河道弯曲,淤积严重,排水不畅;
人地: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加剧, 围湖造田、流域调蓄能力降低,破坏植被、涵保能力下降。
淮河流域
3、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征: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危害重
4、治理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的人民同洪涝、干旱等灾害开展了顽强的斗争。具体措施是:
工程措施: “建筑还加疏辟挖”
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
在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
在下游,开挖、扩大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于洪水下泄。
非工程措施:
植树种草;宣传教育;应急指挥;社会保险;监测预报;科研投入等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Effect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s
人类活动 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增大,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大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减小,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小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径流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随
堂
练
习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读古诗结合图示,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 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 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2) 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
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A、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故判断河流自北向南流,凹岸侵蚀,对应的是西岸,不符合题意,A错误。 B、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发育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会出现河湾,并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由此可知乙地为凸岸,泥沙堆积,为“数家新住处”的形成提供条件,B正确。 C、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C错误。 D、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发育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会出现河湾,并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沿甲~乙-线所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沉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②图,B对。ACD错。
故选B